书城亲子放在父母枕边的书
16956900000003

第3章 育儿先育己——父母成长的起点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如何去爱,似乎成了当前父母们最大的困惑。

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但如何对他(她)好?我们是否真的懂得孩子的需求?为人父母,这是需要下点功夫去了解的。孔子讲,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学而知之。要想做一个好父亲,做一个好母亲,应当深入学习,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1.给自己考个“家长合格证”

生活镜像

美国的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但后来却发明了电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多人都认为爱迪生是天才,其实,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情况是:爱迪生的母亲承担了所有教育的重任,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让人无法想象。今天我们用上电灯,首先要感谢那位伟大的母亲!

儿子要文武双全,女儿要德才兼备,这是家长对孩子们的共同标准。而对自己,恐怕就没那么多要求了。厨师、车工、教师都要上岗证,为人父母也应该考个“家长合格证”才能上岗。这看起来很荒唐,而实则是许多家长都忽略了的甚至是不愿承担的一份职责。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现象:

所有的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的教育,你一定也是这样,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但是,当遇到以下问题时,你是否又时常束手无策?

1.孩子不像你想象得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2.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孩子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

3.没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丢三落四;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得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

4.看别人报班,就为孩子报了很多,但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

5.平时总是爷爷奶奶或保姆在陪着孩子,虽然感觉不太对,但自己实在太忙,也没有其他办法。

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任何学校都解决不了的,因为老师总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面面俱到,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制造者其实是家长。当你如此焦虑时,可能会想,干脆让孩子自由成长吧。如此矛盾的心理,孩子的成长就非常容易出问题。做父母并不难,但要成为合格的、具备相应素质的父母却不容易。在一些伟人的经历中,我们总能够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杰出人物的子女,大多十分平常。这是怎么回事呢?就遗传法则而言,伟人的孩子应该很优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大多成为不肖之徒呢?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是伟人过于热心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像我们现在有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成就事业,虽说目的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其二是他们不善于教育孩子。现在也有一部分妈妈,在家做“全职太太”,虽然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细致入微,可因此磨灭了孩子的许多能力,使他们离开了妈妈就无法行走。

我们不妨再一起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思考一:为什么农民能教育出很多好孩子,城里人却教育出很多问题孩子?

不少农村家长教育孩子很有智慧,他们往往会说三句话:“孩子,爸爸妈妈没有本事,靠自己吧。”“孩子,做事先做人,出去别害人。”“大胆出去闯,实在不行回家还有口饭吃。”可是,到了城里家长的口中,则变成了:“宝贝,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干。”“宝贝,出去别欺负人,别人打你也不要吃亏,一定要还手。”“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上大学,没饭吃也不要回来。”看来,教育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重智轻德,一个孩子只有会做人、有德行,知道不伤害、不妨碍别人,他才有可能会努力学习、有责任心。

思考二:现在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家长们每天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做好两件事:其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施教者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所谓上行下效;其二,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并教其如何做人,所谓使其向善。

“现在很多家长把教育搞复杂了,越累的妈妈越不是好妈妈。”应该提醒父母,一定不要再说“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都我来管。”不妨告诉孩子三句话:“爸爸妈妈相信你,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干。”“如果你不干了,我们坐下来讨论。”“如果实在做不好,我来干。”其实孩子最快乐的往往不是什么都由父母包办,而是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好一件事。

中国有句老话:“想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如果家长都不觉得孩子能不断好起来,对孩子没有信心,那这个孩子能好起来吗?”只有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有的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总是当着孩子面不断诉苦,其实如此不相信孩子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建议家长不妨引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样会来得更有效。其实,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孩子的优秀源自于爸爸妈妈的智慧。成才是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而成人是基本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我们不鼓励家长与大环境脱节,家庭、校园和社会就是孩子成长的3个学校,3种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既然无法左右校园,无法预知社会,那么,从可以把握的角度入手,放弃内心的焦虑与博弈,用一颗平常心,一种科学态度,宽容地看待每个孩子不一样的成长。

妙计锦囊

对于“父母”这项工作来说,想上岗并不难,但是想做得出色就需要多一些修炼了。好的父母,不仅仅要抚养孩子,更要保护他们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你做得到吗?

养育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也许比你做的其他任何工作都更具有挑战性。

想把这件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你是不是具备“好父母执业资格”呢?

岗位职责一:交流

职责说明:少说多听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你交谈,怎样才能跟他开始愉快的交流呢?那就先试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吧。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样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千万不要把跟孩子的谈话演变成你滔滔不绝的说教,这可是很多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实施要领:要想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并得到孩子的信任,首先你要留出固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这段时间只属于你和你的孩子,不要被其他人打扰。然后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安静地听他们说话。在听他们讲完以后,你可以帮他们理清思路,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岗位职责二:关注

职责说明: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

你希望孩子不要吸毒,酗酒?你希望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一塌糊涂?你希望他们不要面临太大的压力?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了解孩子的情况,无论是在家里,在社区,还是在学校。

实施要领:你应该知道你的孩子呆在哪儿,和谁呆在一起。你还需要跟你孩子朋友的父母保持联系。尽可能多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鼓励孩子多谈谈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你要关心孩子的生活,但不必过多干涉他的生活,你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制定了合理的规章,你就更可以放心地让他去做了。相信他会做得很好!

岗位职责三:规范

职责说明:给孩子树立明确的价值观

如果你寄希望于你的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好公民,你的希望多半会落空。别指望他们的同伴、学校或媒体能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你必须给孩子制定规则,让他们明白哪些举止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实施要领:你和你的丈夫(或妻子)希望孩子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具备哪些素质?把你们认为重要的一一列出来,例如:诚实、礼貌、善良……再做出另一份清单,列出你们不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夫妇双方讨论以后,把你们一致认为孩子需要具备的价值观列出来。等孩子开始懂事以后,就可以把这些价值观经常灌输给他们。当然,最好能在定期举行的家庭会议上强化它们在孩子头脑中的印象。

岗位职责四:约束

职责说明:强化纪律的观念,并付诸实施

如果“纪律”这个词让你觉得很可怕,那么你一定没弄明白它的真正含义。纪律并不意味着拳打脚踢,它跟处罚甚至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父母,务必深刻理会这个词的含义。没有任何纪律观念的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他可能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如果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纪律观,长大后他自然会成为一个自信、成功的人;反之,后果不堪设想。

实施要领: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章可循的家庭中。父母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前后一致,公平合理。经常告诉孩子你希望他们遵守的行为准则,并督促他们按照这些标准去做。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序、更高效,而你的孩子在将来也会感激你今天所做的努力。

岗位职责五:直觉

职责说明:不要盲目效仿别人的规则

如果你的邻居从桥上跳下去,你会跟着往下跳吗?当然不会。但有时候你可能会盲目地效仿别人家庭的规则。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你的孩子希望你这么做,也可能是碍于面子只好这么做。如果发现自己对孩子有点溺爱,赶快负起你的责任来。记住这句古老的谚语:小心总比后悔好——这是真理。

实施要领:让孩子明白应该遵循哪些家庭规则。当实施这些规则有困难的时候,让他给你打电话。而且,尽可能多地认识你孩子的朋友和他们的父母,这样你会知道你们的价值观是否相同。

岗位职责六:表扬

职责说明:适度表扬

表扬有些类似蛋糕上的糖霜:加上一点糖霜,蛋糕变得美味可口;如果加得太多了,蛋糕的味道就被毁掉了。对孩子的表扬也是这样:孩子需要你的鼓励,这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但是过多的赞美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应该得到赞美。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倍受打击,最终可能还会归咎于你。

实施要领:适度地表扬孩子。太多的表扬反而会削弱称赞的力度,达不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如果你不希望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一定要记住:不要滥用表扬。

岗位职责七:维和

职责说明:尽快平息小朋友间的争执

兄弟姐妹间互相取笑、辱骂甚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你没必要掺和进去。你要做的就是马上结束他们这种毫无意义的争吵,告诉孩子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教育孩子要用文明的语言进行交流,而不是通过拳头和辱骂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

实施要领:孩子们发生争议后,如果你想追究这件事究竟是谁引起的,恐怕没多大意义。孩子们当然会互相推诿责任。如果你不过多干预,孩子们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他们可能很快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应该教孩子们一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懂得怎样处理和别人的分歧。

岗位职责八:威信

职责说明:做一个既民主又“独裁”的家长

家庭需要民主的气氛,但家长跟孩子之间不能事事都讲民主,因为有时候孩子的一些想法难免是不成熟的、不合理的、自私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不能做出果断的决定,时间久了你就会失去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确立你的领导地位其实并不难,你只需记住: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中。

实施要领:跟孩子要讲民主,但不能因此放弃你的领导地位。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你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观点,这表明你尊重他。可是如果大家的观点不能达成一致,父母就要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这么做并坚持下来,孩子们就会逐渐理解并认同这种做法。

岗位职责九:放手

职责说明:忽略掉和孩子之间无关痛痒的争议

你经常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吗?你希望每次和孩子的争论都以你的胜利而告终吗?其实没必要。在重要的问题上,自然应该争论清楚。而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就让孩子自己处理好了。相信你的直觉,孩子们能处理好那些事情的。

实施要领:加深对孩子的了解,从而知道哪些方面是你可以放手的。对于一些你认为孩子可能处理不好的事情,你需要负起你的责任来。如果你确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就不要介入了。如果你学会适度地“放权”,在重要事情上孩子往往会更尊重你的意见。反之,如果你事无巨细地管制他们,你不仅会招致孩子的怨恨,还会失去他们对你的敬重。

总之,想当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另外,要成为一个好家长还应具备8种素质:

1.要有育儿理想、信念、决心和信心,但又不要紧张,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早教不必刻意,顺其自然促其发展最好,深信松、柏、杉、竹都能成材。

2.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意见,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接受新观念。家里要经常买书订报订杂志,并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做榜样。

3.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和睦团结,最好形成良好的教育团队。如果有各种矛盾和不协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4.要热爱生活,有比较广泛的生活情趣,至少有一两人对某些良好的精神生活有爱好,即使不会也要装出个样子来,以便提起孩子的兴趣,把孩子引进门去。相信她很快就会超过你,你再向孩子学习。

5.不要有负面影响大的生活,如过多的人来客往,闹哄哄的不顾影响的闲聊、打牌、喝酒、划拳、抽烟等,孩子越小越不要接触乌烟瘴气的生活环境。

6.要有规律地生活,并给孩子一个独立生活的环境和时间,有几个小朋友或一群小朋友常在一起玩。要有作息制度,有计划地看电视。

7.要有原则性,不允许孩子做的事,一开始就说好,这样孩子就没有痛苦。行为指导要事前、事后做大量工作,先鼓励、适应,后表扬、巩固,不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8.要不断提高性格修养。虽说人的性格非常稳定,不易改变,但不等于说成年人不能提高性格修养。孩子的性格形成靠父母和家庭,成人的性格修养靠自己的认识和意志力。只要你具备理性认识和坚强意志,性格品质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2.做漂亮影子的主人

人们都知道,人的性格是幼儿时期开始形成的,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定型。可是大多数父母对此并不上心,他们喜欢凭着理所当然的习惯方式对待孩子。在现代社会,不乏具有良好知识修养的家长,可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却缺乏思考,马马虎虎。

生活镜像

镜像一:

有两只非常有思想的老鼠结婚了,他们非常痛恨自己整天躲躲藏藏,被人类穷追猛打的命运。于是他们在结婚那一天起就发誓说,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一定不让孩子延续自己这样的命运。有一天,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每天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偷食物回来给孩子们吃。等孩子慢慢长大了,他们告诉孩子说,你们每天都在家里呆着,你们要改变当小偷的命运,光明正大地活着,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要求和期望。

于是,这对老鼠夫妇早出晚归整天忙碌不停,他们不断地偷食物,然后储存起来,想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改变天生当小偷的命运。

突然有一天,这对老鼠爸妈奇怪地发现,怎么我们家的仓库里面东西好像不太对啊!有些食物不是我们偷回来的啊!他们心里就犯了嘀咕。

第二天他们假装照常出门,但却悄悄躲在屋外拐角处暗暗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结果他们非常失望地发现,等他们前脚出门,孩子们随后也溜出家门,偷东西去了。这对爸妈怒不可遏,冲到孩子们的面前质问说:“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会这样子啊?我们这么拼命,就想让你们改变小偷的命运,可是,你们为什么还是要学我们当小偷啊!”孩子们告诉爸妈说:“因为我们每天在家里听到的,就是你们在商量怎么偷东西;我们每天在家里看到的,就是你们偷来的东西;我们在你们身上学会的,也就是偷东西。”

镜像二:

梓晴还在幼儿园时,爸爸和妈妈带着她在武汉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一家人和另外一个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梓晴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梓晴,经常和她交流。当时他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青岛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梓晴爸爸去面谈,于是他们带着梓晴一起去了青岛。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爸爸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他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济南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梓晴爸爸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妈妈带着梓晴先回武汉。因为妈妈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武汉的火车上对梓晴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青岛了。

梓晴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妈妈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梓晴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梓晴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妈妈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她们再到青岛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他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他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爸爸和妈妈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梓晴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梓晴不理解爸妈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他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只有尴尬得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父母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他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他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爸爸、妈妈一直注意发展梓晴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他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爸爸和妈妈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梓晴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妈妈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的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搂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一家人都笑起来,梓晴一下轻松了。

梓晴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父母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搂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妙计锦囊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妈妈花1000多元为她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父母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父母说。一个周末,妈妈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妈妈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妈妈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妈妈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妈妈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妈妈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妈妈。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撒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大家应该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让我们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撒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就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这个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父母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在他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

很多家长都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在生活中,像故事中的父母还有很多。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一切品行来源于父母的言行。

温馨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教胜于言教”,耳濡目染,不教而教。父母的行为就是无声的语言,父母做什么远比父母说什么重要。教自己孩子做人,只要自己做给孩子看就可以了,如果您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会让孩子失去了准心,内心产生冲突,在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孩子也就像您一样变成“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人了。

所以教会孩子做人是多么的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又是那么简单,仅仅是自己明白自己怎么做就行了。当我们意识到了这点,教会孩子做人就得心应手了。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这样写:

啊,我那勇敢的父亲给了我什么?

——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生活。

我那温柔的母亲又给了我什么?

——写诗的技巧和幸福的时光。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也受其父母的影响——这已经算不上新发现了。家长对子女的重要影响可以从一句俗话里看出——“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我们更应该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对自己的再教育。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言传身教,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自己,唤起孩子的自我觉醒。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举止优雅,德行尚优,并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可同时,家长们却常常会对自己没有原则,没有要求,忽略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请记住,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

3.经常给自己充电

生活镜像

晓晨(化名)今年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他调皮好动,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疼。父母也因为他的调皮常常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为此,父亲开始对晓晨进行严格的教育。白天,接送他上下学;晚上,陪着他把作业做完。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似乎并不怎么奏效。在父亲面前,晓晨表现得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调皮捣蛋。

一天,晓晨的父亲去学校参加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又对他说了晓晨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晓晨的父亲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儿子。接着,他本想好好训斥儿子一番,但话还没说出口,晓晨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父亲大吃一惊,赶紧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晓晨只有11岁,但晓晨的父亲仍被撞得生疼。“晨晨,你怎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一撞让晓晨的父亲满是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说不出。这一撞也使得晓晨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后,无论父母怎么安抚他,做他的思想工作,晓晨就是一句话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晓晨的沉默让父母感到很着急,为了找出症结所在,晓晨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

缘起:父母在别人面前数落儿子的不是

征得晓晨父母的同意,王医生单独与晓晨相处了一段时间。在与晓晨建立良好关系后,慢慢地把话题引到撞墙的事情上来。晓晨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讨厌他们老说我,而且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每次听他们说我,我都想死!”

原来,晓晨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堂哥。堂哥家与晓晨家住在同一个小区,两家人平时来往密切,两个小孩也经常在一起玩。堂哥很活泼,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学习成绩也很好;而晓晨比较内向,成绩一般般,因此堂哥总是被人称赞,而自己则总是被当成“反面教材”。尤其是晓晨的父母,经常说晓晨在哪些方面不如堂哥。开始听到父母这样的话,晓晨心里就非常不舒服,可是内向的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反抗,只能把一切堆积在幼小的心里。久而久之,晓晨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出现了撞墙的一幕。

在征得晓晨的同意后,王医生将晓晨的话转告给了晓晨的父亲,他非常惊讶地说:“这有多大的事呀,小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强的自尊心?”惊讶归惊讶,晓晨的父母在王医生的建议下,尝试着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爸爸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管制”晓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发现儿子不对就加以训斥;妈妈也不再轻易把儿子的“丑事”当成和朋友们聊天的谈资。家里有什么事,也会征求晓晨的意见,并聆听儿子的感受,将儿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

父母的改变很快有了效果,晓晨渐渐变得认真上课了,不再乱动乱说话,老师发现了晓晨的改变,开始表扬他,晓晨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

妙计锦囊

“小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强的自尊心?”晓晨父亲的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一些父母对孩子错误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大人的面子才重要,才应该给予尊重,至于小孩子,给不给面子是不重要的。其实不然,孩子也有独立的思想,虽然年幼的他思想不像成人那么成熟,但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尊心。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训斥孩子。相比大人,孩子的调整能力和承受能力差一些,所以一旦被伤了面子,受伤的感觉会更重。受伤后,年幼的他们不懂得如何“疗伤”,于是就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释放压抑的情绪。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问题:孩子突然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你过往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好用了?孩子越大越难管,甚至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是的,因为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而我们却常常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想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方法教养自己的孩子,问题自然就产生了。

孩子越大,其独立、自主的需求也越强,情感也越丰富。许多时候,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及成绩,只是和孩子讲道理,而很少关注孩子情感、情绪上的需求,说话、做事也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因此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孩子有“病”,父母须吃“药”,也就是孩子出了问题,父母须改变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孩子的问题才能解决。父母如果不真正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就管不了孩子。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必须要学会自我成长,要改变自己,要与孩子同步成长,经常给自己充电,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多尊重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少批评、指责孩子,少讲大道理。

自我完善则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内容。自我完善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方式和途径去学习,以求告别昨日的软弱和偏执,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我们说的父母的自我完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教育好孩子,以功利之心去学习,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值得不值得,那注定会失望的,因为我们已远离了自我。家长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反省、学习、践行,都是为了负起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使我们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孩子受益是结果,不是目的。

那为人父母,最该学习的,最需要完善的方面有哪些呢?育己即是育儿,做人的方方面面自然都需要完善,但如果我们对父母教育孩子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有几个方面,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了解孩子——去学习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共性知识。

常听一些父母因为自己一、二岁的孩子撕纸、扔东西,三、四岁多的孩子认生,或说谎,五、六岁多的孩子不懂分享,或对父母说“不”,上小学的孩子不会与同学交流、不懂谦让等,而批评或惩罚孩子,却不知道孩子撕纸、扔东西等行为对于一、二岁的孩子是一种学习、探索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而孩子认生是认知能力提高后的一种自我保护;孩子所谓的“说谎”只是成人的定义,因为这么大还分不清什么是现实和想象;而孩子喜欢说“不”,不愿与别人分享,正是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表现,孩子想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独立,所谓成人眼中孩子的“自私”,也只是物权观建立的体现而已;“不会交流”是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一种自然反应,关键是家长如何引导。就是说,孩子的行为都是特定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那为什么会被我们视为问题呢?因为我们不了解,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必须要去学习。只有我们充分掌握了孩子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才可能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秩序和敏感期等,从而努力跨过我们和孩子间的年龄跨度,去体察、感受孩子的内心,以他的视角来看世界。

2.情绪管理——每个人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自己负责。

当孩子哭闹或做错了一件事时,你有没有批评过孩子“你真让我生气”“你太令我失望了”之类的话,这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要对我们的情绪负责。可为什么面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孩子的顽皮、淘气,昨天你心情好夸他活泼、可爱,今天心情不好就批评他没规矩。而面对同一种行为,不同的父母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该有的必备品质,所以孩子不听话你就会愤怒,而我认为独立思考对孩子才是重要的,听话则不是,那孩子对我的话提出质疑我自然不会生气。其实,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你自己的心情和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自己负责后,就不会批评孩子“你怎么怎样了”,而会说:“我觉得很生气”“我很失望。”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压制和否定自己的情绪。父母也是人,不仅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但表达形式有好坏。父母作为成年人,应该有更理智成熟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语言、深呼吸、哭泣、找朋友倾诉、画画、唱歌、写信、运动等。教会和发展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情绪和诉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先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

3.亲子沟通——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理解了什么。

当你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时,是马上训斥:“再画打手了”,还是会找张纸给他“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是用来画的”?对于孩子,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你给他提示时,他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当孩子表示今天不想上学时,你是直接批评他“必须去,不上学是坏孩子”,还是会先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很希望今天是周末,那样就可以不用上学了,我理解。现在该起床吃饭了!”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我们是否能先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这些都是沟通技巧,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关系大于教育、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则无从谈起。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还有很多,比如任何时候都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其感受。沟通的内容要具体,多描述,少评价。语气要温和,多使用短句。多用肢体语言,特别是眼神的交流。对重要的话要进一步确认。重视孩子的反馈,关注沟通效果,重要的不是自己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理解了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需要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改变。

除了以上三方面,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等。无论是希望孩子平安、快乐,还是成才、成功,总是需要一定方法和过程的,但问题是,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需要先让自己完成那个改变,而不是仅仅去约束和要求孩子,仅仅把学习的内容局限于育儿术。真正决定我们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其实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是我们的视野、胸襟、接纳和爱的能力等。所以,学习如何促进自我成长和如何让自己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成就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改变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阅读、听专家讲座、和朋友聊天、微博上互动、旅游、工作等,其实只要用心,人生处处是道场,未必非要坐到课堂里才叫学习。比如说工作,一个优秀的经理人,可以通过经营企业的艰辛学会忍耐和坚持,对给孩子换尿布也就有了耐心;与核心团队的磨合和沟通,会让经理人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家庭关系也会更和谐;而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会让经理人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影响他人,培养孩子的能力也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

温馨提示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多父母知道不应该发火或者打骂孩子,可是真正面对问题时,不少父母还是不能控制自己,任由自己的行为伤害亲子关系。很多父母明明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却常常做出事与愿违的行为来。

作为父母,我们给了孩子身体,但未必懂得如何去接纳和爱孩子,如何给予孩子尊重、信任和支持。每个孩子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他们每天都在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能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热情,经常给自己充电,不断地自我完善。唯有如此,才可能让我们自己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支持者,不断地给予孩子力量,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不断地削弱孩子的力量。

1.学习教育理论

“首先就是左脑知识的学习。”所谓左脑知识就是家长应该学习教育孩子的理论知识。明白孩子出现各种情绪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比如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哭不好,会马上安慰说不要哭,有的脾气不好的家长还会对孩子发火,威胁孩子让孩子不再哭泣。其实孩子哭泣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们之所以面对孩子哭泣显得手足无措,烦恼不已,主要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家长需要不断学习。

2.先治愈自身伤口

“其次家长需要在心理上得到成长。”张赞辉说,想要与孩子有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还需要把自己身上曾有的伤口治愈。比如有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哭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孩子一哭还是很烦,想控制孩子让其停止哭泣。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很多家长小时候哭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那时候的伤害渗透到潜意识里,虽然不会轻易觉察,但是这些伤口确实留存着。

家长的心理如何得到成长?这需要家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正在读初高中的孩子的很多问题表现得很明显,这更加需要家长帮助其解决。“人这一生至少有三堂课是必须要上的:健康、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一生那么长,拿出100天时间来学习就可以构建幸福的家庭亲子关系,可是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总是以工作挣钱为借口忽略了。

4.父母该有美好的心境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恐怕年纪大一点的还会记忆犹新。那就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的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唐山大地震。当时,当北京的医疗队赶到唐山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宽阔的操场和马路两侧有许多尸体,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一个个面目表情十分的恐惧。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受伤,有的只是轻微的表皮擦伤。心理专家分析,死因只有一个——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活活地吓死了。同样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有一大批人在地震的废墟中生存了八天、九天、十多天,最长的生存了十四天。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在这十四天当中,她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当经过一个多月的救治,身体慢慢恢复以后,她断断续续地表达了这样一些意思:我的孩子还小,他离不开我,我为了我的孩子必须得活下去。就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这位母亲创造了我们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奇迹。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同样在灾难面前,同样在唐山大地震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素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甚至决定一个人是生还是死。所以有人这样说,心理状态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而父母的心态又决定了孩子的一切。

一个朋友曾经讲过,他对自己的孩子只有3点希望,喜欢读书、热爱运动、乐于交朋友,其他的,又有多么大不了。是啊,这些难道还不足以成就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吗?作为父母,应该有这样美好的心境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正确的指引。

在这个年代,提倡培养孩子能力的父母在逐渐增加,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十分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竟令人大吃一惊。

生活镜像

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了班主任李老师。那个学生热衷于乐器,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

李老师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竟怅然若失。但经过李老师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了。

“能成才吗?”这句话里边包含着“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假如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和价值观的。

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这种自私贪婪的愿望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

李老师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若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他误入歧途。”

妙计锦囊

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情感、价值观,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我们不应该有丝毫通过培养使孩子成龙成凤的那种思想。

许多家长认为只有严格要求,孩子才会有出息,而他们理解的严格要求居然就是打骂和指责。其实,一味地指责,不要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下去,孩子就会逐渐产生反抗心理,进而发展到凡事都和父母对着干。有人说叛逆是孩子的天性,也许这话说得有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然不肯和父母合作。其实,孩子的叛逆心理并不是天生的,而恰恰是在父母粗暴的管教方式下产生的。

有人问:“难道孩子做错了也不能指责他们吗?”

也许可以指责。但是,指责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惩罚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罪有应得吗?如果冷静地想一想,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会说惩罚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每一位爱孩子的家长都会承认,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取得进步。因此,与其让孩子知道他犯了多大的罪过,不如以平和的态度帮助他认识自己错在哪里,并用鼓励的方式使他树立起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决心。父母在指责孩子时,很少能保持冷静,甚至会越说越气愤,夸大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平。因此,父母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以宽大的胸怀和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错误,用美好的心境感染孩子学会乐观、自信、诚实、勇敢。

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在家庭或学校里经常能听见这样的话:“你太笨了。”“你真是长了一身懒骨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看你以后什么也干不了。”“你的脑子里装了糨糊吗?天天就知道吃。”等等。

许多家长和老师带着糟糕的情绪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不该说的话,甚至认为这些话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使他们振作起来。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是千真万确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总是很失望,随便否定孩子的价值,他们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是不可救药的。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个学生家长向孙老师诉苦,说他的儿子诚诚太不听话了,打了好几次都不肯改,他简直拿儿子毫无办法。

诚诚今年8岁,特别贪玩,而且经常逃学。老师找家长谈过好几次,每次和老师谈过之后,家长都要把儿子揍一顿,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儿子还是经常逃学、不完成作业。听家长介绍的情况,孙老师对他说:“为什么诚诚挨了那么多次打还是不肯改呢?是因为年龄太小,不明白你为什么打他吗?我觉得肯定不是,9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很多事情了。诚诚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是故意那样做的。他要用行动告诉你,他偏不听你的,也不怕你揍他,你越揍他就越觉得自己勇敢。他这样做是因为对你过分使用家长的权力感到不满,他要反抗。我认为,用过激的惩罚向孩子示威,只能使孩子产生厌恶,甚至和你们对抗。你们应该换个角度,换个心情来看待他的过错。”

“你的孩子和你对抗过吗?”家长问道。

“当然,我的儿子有时候也不肯和我们合作。”

“那么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的原则是用尊重和沟通来取代惩罚。我几乎从不对儿子使用惩罚的手段,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没有经验,自制力差,做错事总是难免的。假如孩子意识到父母尊重他,爱他,他自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孩子一天天在长大,懂的事也越来越多,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接受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以权威姿态来压制和惩罚他。”

这位家长貌似有所觉醒地点点头。

“你还记不记得在上次学校组织的体育文化节中,咱班的李志威同学得了倒数第一。那一次的比赛不是同年级间的比赛,每个年级都有运动员参加。这样一来,李志威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他当然不是别人的对手。事后,李志威极度难过,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连上课都低着头,觉得给班级抹黑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爸爸。他爸爸很会开导,说:‘得最后一名是不光彩,可是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因为你的年龄比你们这组的任何人都小,虽然你学习可能比他们优秀,因为智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和体能却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快完全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腿都比你的长很多呢,如果他们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他爸爸知道自己的儿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服输,所以开导很久,‘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这场比赛是不公平的,不过这次活动也是以娱乐为主的。以后,等你和同年龄的孩子比赛时你一定会比他们跑得快,证明你的实力。’他爸爸的开导很奏效,第二天志威的心情就像刚开的花儿一样,和同学疯疯闹闹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因为孩子得了倒数第一,我们都因丢面子而板起面孔指责他,他肯定会觉得我们大家都不爱他,本来就很有自尊的他很可能在心理留下一道深深的疮疤。而我们用平静的心态,乐观的态度让他明白失败的原因,让他知道大家不会因为一次失误而否定他,他自然也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

每一个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不仅仅是身体方面慢慢长大,思想上、心理上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们将大多数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和学习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的成长。父母应该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家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如果没有快乐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不能给孩子制造幸福的家庭气氛,那么孩子的心理一定会出现问题。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殊不知,父母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而且关系到孩子今后成长的人格问题。父母的健康情绪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对心情舒畅、情绪愉快的父母,能让家庭总处在一种祥和、欢乐的气氛下,孩子也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在父母循循善诱的帮助下,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蒋涛的爸爸是某公司高管,妈妈也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蒋涛作为家中的独子,按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很好的。其实不然,虽然家里条件不错,但蒋涛的爸爸妈妈对他却很严苛,零花钱如果用完了,不会再给。虽然爸爸妈妈都有车,但是从来不会专门去接送他上学放学,他每天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有时候放学回家,妈妈还会叫他“顺便”买菜回家。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爸爸妈妈也会叫他干。蒋涛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但是爸爸妈妈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蒋涛是不是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否学到了有意义的东西。此外,对于蒋涛的兴趣爱好,爸爸妈妈是十分尊重的。蒋涛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在他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了他一把吉他;他喜欢足球,在世界杯节目播出期间,爸爸妈妈会允许他在不影响休息的情况下一起陪他收看比赛,并为喜欢的足球明星呐喊助威;蒋涛也非常喜爱英语,这一兴趣则得益于他跟父亲的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历。在这种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蒋涛养成了良好的性格,他的童年和少年都过得非常愉快,用蒋涛自己的话说,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和幸运,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了自己多少金钱,提供了多么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拥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和美丽的心灵。他说:“爸爸妈妈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一些最基本的做人格调。”“环境造就人”,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忙忙碌碌,悲观焦虑,患得患失,那么孩子也不可能有快乐健康的心态,甚至会轻生厌世,觉得活着没意思。

爱因斯坦,这位爱拉小提琴的美国人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出乎意料的是,作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一度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笨孩子”,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满分5分的考试,即使他发挥得再好,也只能勉强拿到2分。校长和老师于是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连他自己都失望了,打算退学。但他父亲并没有失望。老爱因斯坦开始教他拉小提琴,并一再告诉他:唯一能够治疗人类心理悲伤的良药,并非其他,而是音乐。果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最终成为少数站上科学高峰的显赫人物。

温馨提示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不在于这个家庭是否经济富有,孩子学习好不好,而在于全家成员是不是相亲相爱。孩子的人生价值也不会在于考不考得上大学,而在于活得是不是积极向上,是不是有自己的思想,是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快乐地去奋斗。在家庭和睦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把生活的不快、工作的压力传染给孩子,而要极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5.一起搭建幸福的小窝

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培养,从幼儿开始就从父母创造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能力是在与家庭成员接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孩子通过与家人的接触,不断学习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和他人沟通。可以说,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孩子能力发展的前景。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出发点。

生活镜像

镜像一:

琳琳刚上一年级,对学校的环境和回家的路还不是很熟悉。

一个周五,爸爸和妈妈都有事,忘了去学校接琳琳。他们回到家却发现两人都没去接孩子时,就开始互相埋怨,并一起去了学校。

回来的路上,爸爸说:“你不接孩子也不和我说声,我还以为你去了。”

“我还以为你会去呢,周五本来是该你去接的。”妈妈说。

“可你下班早啊,我以为你回来见家里没人就会去接她了。”爸爸说道。

“我下班早?你又没回来看,怎么知道我今天就下班早了?”妈妈生气地说。

“你没完了是吧?”爸爸吼道。

这时,只听“哇”的一声,琳琳大哭起来。“琳琳,闭上嘴,再哭以后爸爸不来接你了!”“你这都是什么人,自己做错事还推到孩子头上了。琳琳,咱不哭,以后,妈妈准时来接你……”

“你们都不想接我……你们不想要我了。”琳琳哭着说。

镜像二:

洋洋8岁了,他的父母脾气都比较急躁,常常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还会互相骂对方。

一天,洋洋和小狗玩,小狗不肯理洋洋自己跑了,他就在后面骂:“该死的,给我滚回来!”妈妈在厨房做饭,听见洋洋的话,赶紧出来问:“洋洋,你骂谁?”洋洋说:“小狗跑了。”妈妈刚想说什么,却忽然觉得洋洋的语气很像一个人,她想起自己在和丈夫吵架时,就曾经这样口不择言。于是妈妈说:“洋洋,说脏话是不对的。妈妈也不该说,以后妈妈不会再这样了,你也不要再这样说,好吗?”洋洋点点头说:“好的,妈妈。”

但那天过后,妈妈早把自己的话忘在脑后,每次与洋洋爸爸吵架都脏话连篇,毫无忌讳,一看到洋洋又感到后悔。现在洋洋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在学校里总会因为一块橡皮的小事与同学打架,被叫家长,而在课余时间里,常常会一个人疯跑或是故意搞破坏……

妙计锦囊

从上面两个事例中,你可能也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夫妻吵架受害最深的是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妈妈和爸爸都应该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吵架,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动手打架,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而不顾孩子的感受,你无心的几句话语就可能成为孩子背负一生的心理阴影和精神负担,我们不妨一起来看几个小提示:

1.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吵架

爸爸和妈妈尽量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吵架,年幼的他往往不能马上理解父母吵架的内容,但听到他们不断地提到自己的名字,就会因此而感到恐慌,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会让父母这么生气。

如情景一中的琳琳,在听到父母吵架后,因一时不明白父母是在互相埋怨,而误以为他们不喜欢自己了,所以吓得大哭起来。不仅是如此,其实夫妻间任何原因吵架时的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他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

即使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所分歧,也应该协商探讨,不要一时情绪冲动就吵起来,这样不仅伤及彼此的感情,也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2.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择言

有的父母不但吵架,还会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地骂对方,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镜像中的洋洋,便因此而学会了说脏话。妈妈要知道,即使情绪再激动也不可以说脏话,这不但会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慈爱的形象,还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成长成一个低俗的人。

3.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动手打架

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是神圣而完美的,并且充满力量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爸爸和妈妈是他最信赖的人,当他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两个人吵架甚至动手互相伤害对方时,他不但会非常紧张而且会感到恐惧、无助。

在无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打架后,孩子晚上常常会做噩梦,不敢睡觉。同时,在充满争吵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是有阴影的,他们普遍胆小、脆弱、冷漠,有时还会有暴力倾向。

其实,在不少家庭中,爸爸主外,妈妈主内,分工明确。爸爸每天的工作让他很疲劳,但是与一整天在家照顾孩子起居、功课的妈妈相比,到底谁更轻松、压力更小呢?在职场中,爸爸的交流对象都是成年人,即使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可以在下班后到小酒馆向同事吐一吐苦水。而且,上班族付出的劳动都能得到肯定和回报,但育儿没有相应的回报,也没有休息日,更领不到工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成果。妈妈每天照看孩子积累了不少压力,爸爸一定要想办法让她把压力释放出来,如在休息日拿出半天时间来代替妻子照看孩子。其实,全家一起游玩是最好的。

让爸爸照看孩子半天是很辛苦的。他们平时没有长时间照顾孩子的经验,甚至不知道孩子的喜好,也不知道怎样和孩子玩耍才能哄他们开心,所以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管做什么都不合孩子的心意,孩子要求的玩具、零食和想去的场所没有得到满足,最后孩子开始闹脾气,爸爸按捺不住怒火:“你还有完没完了!”等到妈妈回来,看到两人怒目相对,乱作一团,于是又会演变为夫妻大战。

这种情况下,就是对妈妈们的要求了。对于笨手笨脚却逐渐进步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地表扬。因为让爸爸推着疲惫的身体照顾孩子,就像让妈妈用电脑制作网页那样,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爸爸照顾孩子时常常会搞得自己手忙脚乱,因此就算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母亲也要对他表示感谢。这样才能自然引发夫妻间的话题:“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要怎么办”“一般给拿那个玩具就不哭了”……也能借此营造夫妻间的温馨气氛,为幸福家庭打好基础。

另外,夫妻吵架现象,都说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但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围绕着琐碎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方法,无心的一句话或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夫妻战争的导火索,与其让孩子一直看到父母和美甜蜜,不如让他们认识到夫妻也会吵架的。但要注意争吵的方式,尽量控制自己说话的语气,慢慢地学会“认真地听对方表达,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吵架方法,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所有孩子的能力和性格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国家不同类型的父母以及家庭环境,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一个在宽松、快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活泼开朗、充满阳光;而在紧张、恶劣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却多内向极端、不爱关心人。据一项调查显示,有85%的孩子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受到惊吓。而且常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年幼儿童患口吃、遗尿症和肠胃病等疾病的几率也较高,父母的不和睦还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婚姻观念。

所以,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激发生命潜能和创造力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不同,但它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

首先,它是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环境。孩子首先要在家庭中学会遵守规则和秩序,将来才可能适应社会的规则和秩序。

第二,它有漂亮又实用的生活设备。如果条件许可,应该专门为孩子设计一个书房和卧室。书房里要有一张适合孩子使用的书桌,孩子可以轻松自如地取放各种属于自己的物品。墙壁上可以挂一块小黑板之类的专门给孩子绘画写字的区域,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贴上喜欢的图片。卧室应该干净,通风良好,最好是大窗户,以便孩子观察外面的世界。另外,家里的餐厅、客厅也可以考虑一下儿童的兴趣特点,要尽量避免沉闷的布置,孩子在明快、亮丽的环境中生活会很健康、向上。

第三,要有足够的书籍和学习工具,这对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很有好处。书籍要以轻松的儿童读物为主,学习工具最好具有玩具的外形和功能。

第四,孩子必须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最好有一个院子或花园,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养养小动物,种些花草都能带来很大的乐趣。家长还应经常一起带孩子到户外游玩,在自然的环境里,孩子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发现感到惊喜,因为认识新的生命感到荣幸,在轻松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情趣。

我们来看看一个母亲的讲述:

当小兹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和老公为营造他的生活空间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尽量把房间布置得活泼有趣、充满生机。我们为他准备了许多书籍,每一本都经过精挑细选,另外还用色彩明亮的饰物来装点房间,使他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美好的事物。

可以说,为了让儿子在人生的起点得到有益的指导,我和他的爸爸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小兹出生后经常能够看到美丽的色彩、丰富的形象以及听到各种悦耳的声音。我细心地观察这一切对小兹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他的反应及时改进。

等他稍大一些,我对他的训练不再局限于房间的装饰,而是为他提供了更多有趣的东西。记得当我第一次把绘画工具带到他面前时,他显得非常高兴,这些陌生的东西完全迷住了他。需要声明一下,我无意将儿子培养成一名画家,只是想让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感受世界的美好。我身边有许多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给孩子买钢琴是希望他成为音乐家,让孩子学画是想让他成为画家,但这是孩子自己的愿望吗?这种做法很愚蠢,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给儿子买画具,我最初的想法不过是让他接触更多的东西,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此有这么大的兴趣。看到儿子拿着画笔不肯放手,我才知道他对这些东西非常喜爱。但我既没有请绘画老师,也没有要求儿子学画,只是顺其自然任他随意搬弄那些画具玩。我认为,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来自本能的冲动,都是美丽的佳作,或许等他到小学、初中我会按照他的兴趣再找老师指导,但目前,我和老公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能从中找到玩耍的乐趣就足够了,对孩子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

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有这样的硬件条件,更需要有软件条件的配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父亲的首要任务是赚钱养家,而不是待在家里看孩子。如果一个男人把照料孩子看得比事业还重,就会给人留下没出息的印象。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母亲照顾孩子,她们在这方面更有能力,也更有发言权。一位年轻的父亲就曾经抱怨说,他的妻子每次出门,都不放心把孩子交给自己,总要把各种注意事项和需要给孩子做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其实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和母亲一样重要。但是很多父亲还是觉得孩子并不需要自己,于是逐渐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

父亲和母亲由于性别不同,表达爱的方式自然也有所差异,但是,对孩子们来说,这两种爱是同样不可缺少的。对孩子来说,母亲主要起促进和安慰的作用;父亲则用自身的活力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激情,让他们兴奋起来。精心照料是母亲的天性和天职,母亲温柔的爱抚能给孩子以安慰,平和声音能让孩子获得内心的宁静,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靠母亲来建立。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母亲的抚慰能调节孩子情绪;而父亲健康的形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则能让孩子形成积极进取、勇于负责的人生观。

温馨提示

由于母亲比较柔弱,因而在孩子们眼里,父亲的爱是威严和充满力量的,父亲所带来的安全感是任何人也无法比拟的。尽管父亲们在照料孩子方面无法和母亲相比,但仍然可以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参与孩子的生活。充满活力的游戏、爽朗的笑声、一次野外漫游、带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一起参加学校的亲子运动会、外出回来将孩子高高举起……这些来自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的情感丰富起来。心理学家劳伦兹博士对一些家庭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结论是,除了得到母亲的爱抚,经常和父亲相处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同情心,心理更健康。

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代表了温情和舒适,父亲代表着进取和刺激。经常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往往会继承两方面的优点,形成既稳重又灵活的性格。因此,称职的父母都懂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去,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一个幸福的小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