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满天飞沙:沙尘暴灾害的防范自救
1705100000002

第2章 认识沙尘暴(1)

乾坤昏荡荡,日月暗沉沉。一阵摇松如虎嘯,忽然入竹似龙吟。万窍怒号天噫气,飞砂走石乱伤人。大圣作起这大风,将那碎石,乘风乱飞乱舞,可怜把那些千余人马,一个个:“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可见关键时刻,这“黄风”还真成了“杀手锏”!

也许您会认为:这“黄风”只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虚构的景象而已。无独有偶。对这黄风,在钱雁秋的《神探狄仁杰m》“龙武卫魂断大荒漠”这一章,更有详细描述:“沙漠之中.狂风撕扯着大地,搅得天昏地暗。黄沙弥漫充塞四周,

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到了地的尽头。只见黄沙在空中狂卷乱舞,迎面一道高达数十丈的沙墙排山倒海般径奔大军扑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沙墙以摧枯拉朽之势挟卷着前军,刹那间,队伍中传出一阵惨叫,数十名军卒连人带马被沙墙撞得腾空飞了出去,人和马在空中连连翻滚,重重地摔在数百米开外。曾泰道:‘这里的人有句俚谤:旋风行,无路寻。’,意思就是,只要大漠中‘刮起旋风,沙丘就会随时移动,将原有的路径全部覆盖,行路的商旅便无路可寻。”有人会问:这不就是沙尘暴吗?

是的!无论是{西游记》中所说的“黄风”,还是《神探狄仁杰》中的“旋风”,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沙尘暴——种因为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从2003年3月1日开始,中国气象局实施新的沙尘暴标准,将沙尘天气划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其中,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称为浮尘;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的天气现象称为扬沙;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称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称为强沙尘暴。也许会不以为然,这小说中所描述的沙尘暴情景未免太夸张了吧?

其实不然请看几则新闻报道:“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巨大损失,死亡85人,伤残264人,失踪31人,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一位西北气象工作者如实记录了那天的情景:“今天风和日丽。下午2时许,骤然狂风大作,飓风卷起沙石尘土,形成一堵约400米高的沙尘暴壁,自西向东扑来。瞬间最大风速34米/秒,风力达12级。20分钟内天地一片漆黑,能见度降为零。沙尘暴壁由下往上分成三层,第一层是黄色的沙尘,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尘中飞舞的纸片和塑料袋;第二层是橘红色的沙尘,狂沙翻飞得剧烈了许多,密度也大了不少;第三层是黑褐色,每层有球状尘团剧烈翻滚,发出沉闷的轰鸣。”

“2006年4月9日晚7时许,从乌鲁木齐发往北京的T70次列车运行到小草湖至红层之间时,遭遇特大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卷起的沙石将车体运行方向左侧窗户玻璃全部损坏,在晚点32个小时后,该次列车于12日晚9时41分安全到达兰州站。”

“由乌鲁木齐铁路局提供的消息:2006年2月28日2时05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行到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公里+300米处,因大风造成机车后9至19节车厢脱轨。其中3名旅客死亡,2名旅客重伤,32名旅客轻伤。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

“2012年6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部分地区遭强沙尘暴袭击。天空突然昏暗,狂沙蔽日,车前道路完全看不清。所乘车辆被大风吹得剧烈摇晃,一些小树苗也被狂风折断,沙子吹在身上十分疼痛。路边一户人家说,这是阿右旗今年遇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只见屋中桌椅落了一层厚厚的沙子,张口说话间也弄了一嘴沙。”

至此,千万别以为这沙尘暴只是在我国肆虐,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上的“黑风暴”,所造成的损失几十年后还无法估算出来,几百万公顷的农田被废弃,到1940年,大平原上的几个州共有250万人口外迁。南澳平均每年有8.5天的沙尘天气,空气中的浮尘量足以引发哮喘病,据估计,南澳20%的哮喘病病因与空气中的浮尘有关。1993年,南澳东部平原的一次大规模沙尘暴,降尘覆盖了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绵延1800多公里。细小的土壤颗粒被卷入大气,导致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三圈。1994年,沙尘暴席卷西澳、南澳和新南威尔士西部。据估算,这几个州的农业主产区大约损失了1000万到1500万吨表土,这些表土被大风席卷,以沙尘暴形式殃及澳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2009年,沙尘暴袭击悉尼,强风时速达上百公里,全城笼罩在一片橘红色的尘雾中。由于能见度相当低,飞机和渡轮暂时停飞或停航。

非洲也是沙尘暴的重灾区。强风导致的沙尘被非洲苏丹当地人称为“哈布风暴”。2009年3月10日,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遭遇20年来最强沙尘暴。

其实,在太阳系的几大行星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一度被称为“天空中的小地球”火星上的沙尘暴也十分频繁。火星轨道卫星拍摄的图片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由MRO拍摄到的2008年10月在火星Icark地区(39.5。S,103.2°W)发生的一次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西向北,作用范围达30千米x60千米。

事实上,沙尘暴来临时,干燥的地表上裸露的沙尘粒子,在强风作用下,被裹挟着离开地表,形成一堵巨大的沙墙向前滚滚推进。所到之处,大气水平能见度迅速降低,遮天蔽日。当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大量的沙尘粒子落到地面,掩埋农田、村庄、工厂、铁路、公路和水源等。大风经过干旱地区,将疏松土壤的表土刮去一层,使上层有机物流失,土壤变得贫瘠,扩大土地沙化区域:强风有时拔树毁屋,刮翻火车,破坏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沙尘暴扬起的细小尘粒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远处的其他地区,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甚至被带人对流层,并长期悬浮于空中,影响太阳长波辐射,尤其是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由于沙尘暴来临时,能见度很低,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等,给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有了水,沙漠上可以生长出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没有了水和植物,也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而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不管气候、土地条件如何,随便开荒种地、过度放牧;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不管后果如何,肆意砍树割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本来就缺水多风,再加上土地被蹂躏、植被遭破坏,降水量更少了,风却更大更多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沙丘发育了。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人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1.造成沙漠化的因素理论上讲,沙漠化的成因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二者相互影响,交替演变。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都处在大陆的中心位置,距离海洋较远,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阻隔了水汽,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散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加之全区都在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反气旋中,从西到东、从北至南大范围频繁的强风,有利于风蚀的扩散;而局部地区的起伏地形、疏松的沙质土地和短时高强度的降水特征,使水蚀的发生更为剧烈,使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高原的过渡地带及黄土高原中西部成为水蚀沙漠化最为集中、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大范围极度干燥与局部地段低洼、排水不畅、降水稀少与强烈的蒸发,不合理的灌溉措施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土地盐渍化。

而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雨水少见,从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第二,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是由于整个地球热收支变化引起,对大气环流和海流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大气中热量和水汽区域分配的变化,在某地区分配比平常年份显著高或低时会出现异常气候。地球获得的大部分热能是太阳能(日照量),因此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中也有太阳活动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而大量的合成化合物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在异常的气候下,自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急剧下降,特别是干旱会给予自然生态系统决定性的打击。干旱导致的农作物歉收直接与严酷的饥饿相关,草地放牧能力的下降导致家畜饿死,并且,干旱会使本来肥沃程度低的土地进一步恶化,进一步发生风蚀,致使灌溉农田蒸发加快,盐类的蓄积速度会更快。有关资料表明,近40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亚湿润干旱区的部分地区降水呈减少的趋势,还有一些地区气温则持续上升,使蒸发量越来越大,对土地盐渍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沙漠化的扩展得以增大。近年来频繁发生于中国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就使这些地区的沙漠化过程速度加快了,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其次,大雨也是使沙漠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旱地区因植被贫乏和土地基础脆弱,即使总降雨量少,但也由于对于降雨的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土地侵蚀。另外,由于沙漠化,荒废的地面将进一步促进气候干旱化这种恶性循环,因沙漠化而裸露的地面引起日照反射率的增加,由于日照吸收量减少,气温下降,下沉气流增强,雨水变少,沙漠化给围绕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带来的影响十分恶劣。

(2)人为因素

土地或植被的破坏能直接引起沙漠化。土地的利用不仅体现在农业上,矿产资源的开发、城市化、工业化或观光旅游等都大量地利用土地,其所需能源都是由化石燃料提供。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暧,持续干旱少雨,使土地沙化情况加剧,然而,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不合理的耕种措施,以及“五滥”(滥牧、乱砍滥伐、私挖滥采、滥垦、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人为因素。

2.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反馈作用

、荒漠化与沙尘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土地荒漠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沙尘暴的频发又会风蚀土地,进一步加剧土地的荒漠化。所以,强沙尘暴的频发既是荒漠化的恶果,又会加速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强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可以说,荒漠化为沙尘暴频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沙尘暴频发又促使荒漠化地区加速扩展。

盐漠即盐沼荒漠,多位于大河下游和湖泊周围,蒸发强烈,盐碱化严重,一般没有植物生长或只有很稀疏的盐生植物。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就是第四纪中期形成的盐湖,析出的盐岩层厚达20余米。土质中盐分过高,植物很稀疏,成为大片的盐滩地。

不同类型的荒漠,在空间上常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如在大型内陆盆地,中心部位可有沙漠、泥漠,向外依次过渡为砾漠和岩漠。在亚洲大陆中部,由蒙古高原向外,沿盛行风向有戈壁、沙漠和黄土区依次分布的规律。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之外,有时候我们还能见到寒漠这种说法。它是指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带,由于低温引起生理干燥的植被贫乏地区。寒漠为荒漠的一种特殊类型,和以上几种类型属于不同的分类方法。

沙尘暴的分类与特征

1.沙尘暴及其分类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人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人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人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