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知的科技小常识
17168300000006

第6章 空气湿度与人的健康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总含有一定比例的水蒸气,而适宜的空气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

正是因为空气湿度影响着人体健康,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温度和晴雨,也要关注身边无时不在的空气湿度及其变化,因而空气湿度也成为天气预报的一项常数。

空气湿度过高时,人体汗液的正常蒸发受到阻碍,使脉搏加快,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受影响,人们就会感到烦闷、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粘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声嘶、喉痛等症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搜集分析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流行病的相关资料后发现:白喉、流感、百日咳、脑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流行病多发期及死亡率高峰期均集中在干燥的12月至次年3月。导致上述疾病的原因就是空气湿度过低使病毒和细菌繁殖过快以及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力降低。

低温低湿,则可加速机体散热,人会感到寒冷,血管收缩,人体新陈代谢降低。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岛)工作、生活,还容易患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湿痹症。

同时,由于空气干燥,还促使尘土飞扬,物体干裂,生活环境恶化。

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也会利于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科学家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空气湿度在45%—55%时,病菌的死亡率较高。

医学研究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居室湿度达到45%—65%,温度在20—25℃时,人的身体、思维皆处于良好状态,无论工作、休息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