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
——林巧稚
英国人崇拜南丁格尔,这位终身未嫁的女士执掌着明灯开辟了现代护理事业的先河。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政府勋章的女性,晚年双目失明的她,心中燃亮的是每一盏健康生命的点点烛火。中国人怀念林巧稚,这位为千千万万个小生命做第一道注册手续的女性,同样的终身未嫁,但她却奏响了无数个新的生命交响曲,妙手回春,拯救了无数个妇女的生命,弥合了无数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这位点亮万家灯火,为祖国的医学事业鞠躬尽瘁的至纯的女性,弥留之际喃喃重复的仍是:
“快拿来,产钳,产钳……”
“好了,好了,又一个胖娃娃生下来了!”
外国人敬佩而又亲切地称这位一生只穿旗袍、酷爱鲜花的女性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在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南方,隔着美丽的鹭江,有一座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椭圆形的小岛,这就是举世闻名,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远远看去,它就像一座小巧玲珑的山水盆景,飘浮于万顷碧波之上。终年常绿的茂密的林木中,矗立着一幢幢色彩多样而又形状别致的崇楼杰阁和精舍别墅。随着地势起伏而修筑的柏油小路纵横交织,把小岛分割得井然有序。
1901年12月23日,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林巧稚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
林巧稚父亲林良英早年随祖父去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的教会学校学习英文。祖父离世后,林良英返回故乡鼓浪屿,与一位本地姑娘成亲后,以翻译和教书为生。巧稚上有一兄两姐(一个是领养的)。五岁时,母亲不幸患子宫颈癌去世。其后,父亲对年幼的巧稚疼爱有加。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带领孩子们信仰上帝,常带他们去海边看落日,给他们讲圣经故事。
小巧稚的诞生并没有改变“辛丑年,降灾降祸的年头”的古老迷谚。所谓辛丑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正是我们上个惊心动魄的世纪刚刚开篇的年月。上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把多半个中国推进血和火的海洋。躲进西安大雁塔下的那拉氏卑躬屈膝,不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炎黄子孙沦陷在深深的灾难的泥潭里。
风光秀丽的鼓浪屿也沦为外国的公共租界,被人称为“万里公地”。这里完全成了洋人的天下。高高耸立,顶着十字架的,是洋人的教堂;绿草如茵,筑有围墙的,是洋人的球场;港口里,停泊的,是洋人的船只;灯红酒绿的,是洋人的舞厅和俱乐部;统治这个岛屿的,是洋人控制的“工部局”。
小巧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环境里,受到特殊的熏陶和教育。在她童稚的心里过早地感受到了红头发蓝眼睛的洋人和黑头发黄皮肤的国人间的不平等。洋人的花园,中国人不得靠近;洋人的门前,小贩不得吆喝;洋人游泳,中国人得赶快避开;连洋人的孩子,中国人也不得碰一下。在离巧稚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少有的平地,绿草茵茵,本是岛上居民祖祖辈辈共同商议保留下来的一块场地,作为人们聚会游散的公共场所,也是孩子们逗留玩耍的地方。但是洋人看中了这块空地,撵走了所有中国人,把它辟为网球场,并在红砖围墙上挂着一块刺眼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有一次,洋人在球场打球。球场主人雇一些家庭贫困的中国孩子,守在墙外边为他拣拾打出来的球。等到收场地时候,他们“慷慨”地向拣球的孩子扔过来几枚硬币。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拿钱的时候,他们则发出一阵阵嘲弄的笑声。这笑声刺痛了倔强的巧稚,她特别的气愤。她幼小的心灵弄不懂这一切究竟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的地方不许中国人进?为什么中国人要给外国人干活呢,他们不也有手有脚吗?巧稚弄不懂这些,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因此她和她的小伙伴们采取了天真的反抗策略,她们相约,凡经过洋人球场的时候,都要离得远远的,“省得让人以为咱们眼馋。”小小的人,小小的心,却有着一股自尊自强的信念。父亲知道后,也曾和蔼地夸我们的小巧稚有骨气。
受家庭的影响,巧稚从小就笃信基督教。每当她从教堂回来,都要认真地想着:做什么事才能普救众生?当她看到那些“白衣天使”圣洁的面庞时,似乎找到了答案:医生!对,医生是最能解救人类痛苦的职业。
巧稚五岁时进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读书,每逢星期日,随父亲到教会去做礼拜,参加儿童主日学。每年圣诞节的钟声、烛光和优美的赞美诗歌声,都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林巧稚十岁时进入厦门女子学校读书。该校于1900年为周寿卿牧师所创办,是一所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学堂。当时的教务主任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她为人谦和热情,办事认真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业,也看重学生的品行。她在教授英文、地理和钢琴的同时,也把主耶稣的“爱人如己”,以及如何在主基督里得享平安喜乐等信仰精髓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这所学校中一学就是十年,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她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平时她还经常到教会去做义工,为那些有需要的信徒提供帮助。
在林巧稚成长的过程中,卡琳小姐对她的影响最大。卡琳小姐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谦卑柔和的品格,以及独立而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濡染着林巧稚;而从林巧稚身上所表现出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优秀的基督徒品格,也深得卡琳小姐的赞赏,故二人之间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
林巧稚时常随卡琳出去探访教会中的信徒家庭,无论贫富,卡琳都一视同仁。有时,路上听到有人叫她“女鬼佬”,她从不生气。她也从不抱怨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辛苦和不便。卡琳的一句口头禅是:“上帝第一,他人第二”,这是她行事为人的准则。她曾借给林巧稚一本书名叫《心灵小史》,是由一位法国修女所写的灵修日记。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林巧稚,使她像作者一样,甘心成为彰显耶稣基督荣耀的一朵小花;也使她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用爱所做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基督的福音并彰显了神的爱。这些帮助林巧稚确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一棵幼苗在林家淡雅宁静的纱窗下,一天天成长起来。转眼,巧稚已出落成一个端庄文静的大姑娘。饱满的额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大的眼睛时时透着坚定与自信。这一年夏天,巧稚已在十年制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完小学、初中,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十八岁的巧稚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巧稚犹豫了。自己的朋友和同学,有的已结婚生子,有的父母已给定了亲,还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要出洋学家政系,因为有地位的男人都要从家政系里选妻子。巧稚也渴望着留洋,要求学问,要成为一个技术专家。但是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母亲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而且父亲的高血压症越来越严重,哪里有钱供她留学。巧稚踌躇着,孩提时代的理想又一次浮上心头……
还是在巧稚五岁的时候,母亲患宫颈癌去逝了。妈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这在小巧稚心中是一个很大的疑团。后来,她终于从大姐和嫂子的口中得知,母亲的病症是子宫大出血;再后来,知道那出血的原因,是子宫长了瘤,用新医学的名词讲,就是宫颈癌。据说,母亲在怀她的时候,此病已逐渐形成,所以影响了她的发育,她的身材比大哥大姐要矮得多。
母亲的早逝,使巧稚从幼年就知道了女人的病痛,懂得了妇女的健康对后代的影响,当她在夜里为失去母亲而暗暗哭泣的时候,她甚至天真地想:我为什么不早出生几年啊?我为什么不是个医生啊?我要是个手到病除的医生,一定会把亲爱的妈妈留在世上……因此,每当和哥哥姐姐给母亲扫完墓回来,她都要暗暗地下定决心:为了死去的妈妈,我要学医!
孩提时代的理想一直激励着巧稚,而且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这个理想就越来越清晰了。
高中毕业后,林巧稚获得了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留校任教。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并想成为一名医生,像圣经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正在这时,她从朋友和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一所美国人所办的医学院将要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但她当时有些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考取。这时,卡琳小姐鼓励她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应该接受更完整的教育。面对这么大的决定,你应该恒切祷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考虑自己行不行。把它交给主,听从主的安排,会带领你前面的路”。听了卡琳的话,林巧稚建立了考取医学院的信心。
幼年时代的理想现在在巧稚的心中越来越明晰,并逐渐地膨胀,这种理想压抑着她,也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她。她攥紧拳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别人发誓说:我一定要学医!为了死去的妈妈,为了千千万万个忍受病痛的生命。巧稚的眼前一片光明,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手执手术刀的她正忙忙碌碌地,拯救着每一个受苦的灵魂,在哥哥的支持下,巧稚决定报考医学院。
1906年,英美在北京的六个教会团体联合创办了一所学校,叫作北京协和医学校,清朝慈禧太后及官员也捐赠了白银两万多两。校址设在北京东单帅府胡同东口(后为协和医学院的公共卫生楼)。这就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
1914年春,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遣一个调查团,来华考察中国的医学教育、医院和公共卫生状况。调查团建议在北京建立一个医学教育工作机构,并和协和医学校联系起来。根据调查团的建议,1914年1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驻华医社,承担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工作。
1915年,医社与上述教会团体订立合同,接收了协和医学校的房地产,并提供维持费和建筑费,接办协和医学校,同时对学校进行改组,定名为私立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董事会主持校务。
1916年。协和医科大学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学认可立案。
协和医科大学的宗旨是提倡医学,公共卫生及造就医师,培养医学教员。为了扩大办学规模,1916年驻华医社开始选择新的地址,看中了与协和医学校毗邻的豫王府。
1917年,协和医科大学破土重建,1921年9月,也就是林巧稚到来之前,全部竣工。
一座座青砖绿瓦的建筑连成一片,好似一座庞大的宫殿,气度恢弘,雄伟壮观。从外表看,它颇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到里面瞧,水磨石地板、钢窗、电灯、电话、自来水以及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等等,又富有现代特色。
协和医科大学1917年成立预科,1919年成立本科。学生先上预科,三年后,如成绩合格,则升入本科,再学五年。协和医科大学每学年分三个学期:9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为第一学期,然后放寒假;1月至3月为第二学期,然后放春假;4月到6月为第三学期,6月中考试完毕,放三个月长长的暑假。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院,仅八年制这一条,就会把没有耐力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吓跑,而且它的淘汰制度十分严格。七十五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除名。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更没有补考的机会。
1921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客轮,行驶在厦门至上海的途中。
太阳刚刚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下万点金光。海鸥张开雪白的翅膀,伴着轮船飞翔,不时发出短促而欢愉的呜叫。
船尾传来了一对年轻姑娘的对话声:
“巧稚姐,听说协和很难考,是吗?”
“是啊!全国招三十人,只有北京、上海两个考场。”
“哎呀,那你怎么敢去考啊!”
“怕什么?既然招人,就总会有人要考上!再说,越有人竞争的事,越值得我们去做。”
“要是,要是万一考不上呢?”
“我的衣、物都带全了,考不上,我就不回去了,留在上海谋生。”
“那怎么行呢?”
“为什么不行,我有一双手,饿不死!”
7月的天气,酷热难耐,但在考场上林巧稚忘记了一切,只是紧张地答卷子。忽听有人用生硬的中国话喊:“密斯林巧稚!”林巧稚顺口冒出一句英语:“我还没答完!”那美国老师也改用英语继续说:“密斯林,请出来一下!”无奈,林巧稚只好出来了。原来,是她的女伴中暑晕倒在考场需要她帮助处理。她二话没说,立即与另一女生将女伴迅速抬到阴凉处,解开旗袍领口,放一块湿毛巾在头上,并给女伴在上海的姐姐打了电话。仅用十来分钟,她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这时她已不对考试结果抱什么希望了。
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林巧稚终于实现了到协和学医的愿望!
巧稚倔强而年轻的心容不得失败。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考后两个星期,巧稚接到了“北京私立协和医科大学”的通知书。她成功了,巧稚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辛苦一生的父亲,为了中途退学的哥哥,为了已在天堂的母亲,也为了鼓浪屿的父老乡亲。巧稚的心颤抖了,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份量。
协和医科大学位于北京最繁华的区域一东单牌楼往北,由东单三条直至干面胡同这个不算太小的地段里。这是一片兼有我国传统造型艺术和西方色彩风格的建筑群。屋顶全是色调含蓄的暗绿色琉璃瓦,檐牙高啄,盛气凌人,屋脊上对称地排列着避鬼驱邪的兽头;抱厦的大圆柱子岿然耸立,气度不凡;座北朝南的大门外,蹲踞着一对戏弄彩球的石狮子。协和医科大学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办的,是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美国州立大学认可立案,毕业后授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人们都说,没有敢闯地狱的勇气,就休想走进协和医科大学的大门。开学伊始,四面八方聚集来的才子才女们就看出了竞争的势头,二十五个人同时站在起跑线上。最自然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要强的巧稚能够在学海竞舟中取胜吗?
金秋的10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秋风送爽,万里无云。田野里,到处是成熟的庄稼,到处是收获的景象。
10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辆大卡车载着林巧稚班上的同学,驶出西直门,风驰电掣,直奔卧佛寺。每年一度的秋季郊游开始了。带队的是校长秘书,一个瘦高个的美国老姑娘。她在带领大家上车时,宣布的第一条纪律是:不准带书。
林巧稚真的没有带。她的习惯是,学习时就集中精力学习,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
当天,他们游玩了卧佛寺,第二天又骑毛驴游香山赏红叶,夕阳西下时分才回到卧佛寺。同学们意兴犹浓,话题不绝。晚饭后,带队的老师休息去了,大家仍聚在一起畅谈着,不时发出阵阵轻松的笑声。
大家谈兴正酣时,一个男同学抽身走了,躲在一个角落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读起外语来。
巧稚眼尖,嘴也快:“哎,老师不是不让带书吗?你怎么这么用功啊!”
“哼,说的好听,”那同学自己解嘲,“谁没带书啊!”
“我就没带,敢打赌吗?”巧稚毫不退让。
同学们哄堂大笑。那男同学不敢应战,但又不肯示弱,“我们男生不能跟你们女生比!”
“为什么?”巧稚咄咄紧逼。
“为什么,为什么……”那男同学在寻找着适当的词句,“唉,反正你们女同学随随便便念念就可以啦!”
“那又为什么?”巧稚寸步不让。
“唉呀,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呀!反正……”那男同学不愿把内心的想法公开说出来,“哎,你自己看看嘛,就拿协和医院来说,有女的当大夫的吗?”
巧稚不服,马上还击:“哼,不要觉得就你们男生行,我们女生不行!”
“敢比比吗?”那男生也反击了。
“比就比。”巧稚拉起旁边女同学的手,一字一句地说:“你们男生考一百分,我们就要考一百一十分!”
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以一百一十分比一百分,这是一个勇敢的挑战。也许别人只把它当成一时激愤说出的笑话,巧稚却十分认真地把它看作自己当众宣布的誓言。她决心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打破世俗对女人的偏见。
学校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每天晚九点,舍监点名,十点钟,全部就寝,不睡也得睡。但是,一过十二点,总电闸又合上了,这使不少人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林巧稚就常常在十二点以后起来,把电灯罩上纸,悄悄地继续看书、学习。天寒地冻,冷了,就披一条毛毯;饿了,就啃几口烤白薯。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得拼!不能落在男同学后面,不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百舸争流,奋楫者当先。一学期过去了,巧稚不仅适应了北方的生活习惯,也适应了协和紧张学习的生活节奏,她的各科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期末的最后一堂生物课,同学们静静地等待着老师宣布考试结果,许多人的脸上都显出不安的神色。
老师依次念着全班同学的分数,有的不及格,有的刚满75分,有的虽然略高一些,但是从语气中可以听出老师并不满意。他一边念着,不时停下来指出不该发生的错误。
一叠试卷念完,却没有林巧稚的。她有些发慌,担心考了坏成绩,连忙举起手说:“老师,没有我的卷子。”
“你的卷子在这里,”老师从桌上拿起她的卷子在同学面前一晃说:“这次考试,密斯林成绩最好,98分!她不仅题答得正确,还有所创造。你们看——”老师把手中的卷子展开指着上面一个画得十分工整的插图说,“她用这个图帮助说明问题,很好。你们都应当向她学习。”
同学们都向林巧稚投来敬佩的目光。他们对这位同窗女伴从此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八年寒窗已到尽头。入学时的二十五名同学如今仅剩下了十六人,淘汰率近百分之五十!林巧稚,一个来自鼓浪屿的南方姑娘,却以优异的成绩,一路领先,独占鳌头,赢得了学院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授予考试成绩累积分数最高者。按规定,每届毕业生中只有一人能够获得。也就是说,从1924年颁发此奖以来,包括巧稚在内也只有六人获得这份荣誉,而巧稚又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巧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诺言。
文海奖学金,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它是以文海这位外籍教会医生的名字命名的。文海为创建协和医科大学与协和医院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纪念他,学校把他住过的楼,命名为文海楼,把他捐献的一笔钱作为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授予本院本科学生在五年学习期间考试成绩累积分数最高者。按规定,每届毕业生中只能有一人能够领取。
1929年6月12日下午五时,协和小礼堂里座无虚席。主席台上,院长、教务长、各科主任、客座教授、贵宾和总司仪也一一落座。院长旋即宣布毕业典礼开始,教务长向院长报告毕业生姓名,请院长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医学院16名本科生,身穿黑色博士服,头戴黑色方顶博士帽,依次走上台去,激动地接过用白羊皮纸制成的协和医学院毕业文凭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证书。
这时,乐曲高奏,掌声雷动。
接着,院长郑重宣布:“本届文海奖学金获得者,为林巧稚博士!”
在一片掌声中,林巧稚走上台,接收了院长亲自授予的获奖证书。证书上用英文写着:
亲爱的林博士:
能授予你文海奖四百元一张支票,我感到十分愉快。我祝贺你因在医本科的学习中取得成功而荣获此奖,并衷心祝愿你成为医学界的一位未来成员。
下面是院长潇洒的签名。
林巧稚凝视着手中的证书,心潮起伏不平。她心中充满自豪的感情,她终于以自己奋斗的成果实践了自己的决心和诺言——争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