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的一天,邓稼先出生在被称为“乞丐王国”的安徽省。他小的时候,每当听到“凤阳花鼓”哀怨的歌声,便觉得黯然心酸。但是,更使他悲愤难忍的是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他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践踏祖国半壁河山的种种悲惨景象。
邓稼先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从事艺术美学研究,在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把他从安徽老家接到北平来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学习非常用功,从来不贪玩。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邓先生得知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出台演出,他就为酷爱京剧的儿子——邓稼先买了一张戏票,但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儿子出门,他就推门想召唤,不料发现计算的稿纸散落遍地,原来邓稼先已沉醉于一道趣味数学题之中,正一腿屈放在椅子上,一腿“金鸡独立”于桌前,聚精会神地挥笔运算呢。父亲一见这种情景,就不忍心打扰他,便弯下腰拾起满地的计算稿,然后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竟忘了去看戏。直到邓稼先“嘿”的一声拍拍脑门笑着说:“成功了,看戏去啰!”父亲才猛省,看了一眼挂钟,也笑了,他接着说:“好戏已经收场啦。”
人生戏剧总是表现在历史大舞台上的。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占领了北平。鬼子哨兵规定:凡是路过岗亭的学生必须脱帽致敬。对这个无理的、侮辱中国学生人格的规定,邓稼先异常的气愤。于是,他就想出了应付的办法,不戴帽子。这样,每天就有一个光头、不戴帽子的学生从鬼子岗亭前路过。有的时候鬼子不让他过,邓稼先就穿胡同,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责罚也不吱声。父亲听到老师告状,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也只是一笑了之。
还有一次,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某一城市,北平的日军就强令学校学生手持日本太阳旗上街游行祝捷。在游行期间,邓稼先把手中的膏药旗扔在地上,并用双脚踏过。鬼子发现后,责令校方追查严办。校长查明,又是邓稼先!于是登门拜访邓先生,并对他说:快叫贵子离开北平吧。邓先生笑着回答道:“我正有此意。”
当天晚上,父亲对儿子关切地说:“跟你姐姐去天津,乘海轮,绕道上海,去重庆找你叔叔补习课程,然后考西南联大。去吧,孩子,好男儿志在四方……”
从此以后,邓稼先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并考入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坐落在昆明。昆明原本是一个四季如春的美丽城市,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的上空经常笼罩着日机空袭的阴影。邓稼先和同学们听到警报后,都躲到市郊的防空洞里,有时便在那里复习功课或听课。
邓稼先,他已饱尝了流亡之苦。
他在西南联大,看到了许多教授摆摊卖书,挂牌刻印;看到了许多爱国人士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杀害;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统治而举行的示威游行队伍……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好不容易毕业了,邓稼先回到了北平,任北大物理系助教。
北京爱国学生震怒了!
邓稼先震怒了!
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狼被驱赶走,美帝国主义这条虎又随后入室,苦难沉重的祖国啊!
那天,他毅然下决心出国留学。当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国学习时,他表情庄严而深沉地说了一句:
“要科技强国。”
1948年。
邓稼先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去美国留学。他考入了普渡大学的研究生。仅仅两年的时间,他完成了当时的物理前沿课题研究,写出了关于粒子方面的论文,荣获了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稼先,留在美国吧!”
他摇了摇头,笑着挺一挺身,仿佛他那高大的身躯若站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就很不自在。
1950年8月19日。
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告别了好友,到洛杉机港登船回国。
10月,这是金秋的季节。邓稼先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一到北京,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到天安门广场去。
邓稼先在金水桥上踱步沉思:回国以后,自己能为获得独立和新生的祖国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又站立在华表旁边默想,苦难的历史渐渐幻化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游行队伍,仿佛听见惊天动地的礼炮声和欢呼声,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著名爱国者、诗人闻一多教授的一首诗: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首诗,如同运行于他心中的魂魄,好多年以后,当天真烂漫的女儿问他:
“爸爸,你躲到哪儿去捉迷藏呀?”
他便在天坛公园回音壁的一端,对墙吟诵这首诗,向子女传递难以言喻的豪情。
孩子们还是要问:为什么要“爆一声”呀?
“那可是个天大的秘密,暂时还不能说破。”
因为那是党要他为祖国实现一个神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