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信臣,字翁卿,西汉元帝的时候,任南阳太守,召信臣重农移俗,造福百姓,被南阳人民称为“召父”,立祠纪念。
下面记叙的就是召信臣在南阳时的两件小事。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南阳地处熊耳山的南麓,坡陡地贫,十年九旱。虽然南有白河流过,但是因为田高水低,难以引入田中灌溉庄稼,所以,干旱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召信臣到南阳任太守以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一天,他到农村实地考察庄稼的生长情况。当他来到熊耳山下,见田地里禾苗枯萎,泥土干成一道道裂缝。很多农户,全家出动,端着脸盆,挑着水桶到南面的白河或山泉打水浇地。尽管人们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庄稼并不见起色,眼看就要绝收。有些人家已经打点行李,准备外出逃荒了。见此情景,召信臣非常着急。他想,农民靠庄稼过日子,朝廷靠农民交粮,现在没有粮食,怎能国富民安呢?
于是,召信臣开始调查水源,了解水流的走势和地形、地貌,组织善于治水的人跟他一起筹划,准备兴修南阳的水利灌溉设施。
秋收过后,召信臣马上动员全郡官民一起开始兴修水利。他深入现场,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亲自指挥开渠引水,修建闸门。其中的钳卢坡水闸,直至现在,仍被南阳人民引以为骄傲。
南阳官民经过一秋一冬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南阳水利设施的全面建设。第二年,当小麦反浆时,就喝上了通过灌溉沟渠流来的清水。这时,南阳的百姓都从心底里感谢这位为民着想的好太守。
水渠修好后,有三万多顷农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百姓的生活比较富足,再也不用外出逃荒了。
但是,不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每当遇到大旱之年,沟渠水量减少,就有部分距离水源较远的地方,得不到渠水灌溉。人们为了争水往往发生械斗,有时甚至伤人致死。
针对这种情况,召信臣又订立了一项灌溉用水的制度,叫《均水法》,把它刻在一块石碑上,立在干渠的第一座提水闸门前。按照《均水法》的规定,任何人不准私自抢水浇地,必须按《均水法》规定的次序,按土地的多少合理地安排渠水。法令颁布以后,即使在特大干旱之年,百姓也能按规定得到一定量的渠水浇灌庄稼。从那以后,南阳再也没有人因争水而殴斗打架了。
召信臣在南阳兴修水利,不仅使南阳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赋税有了保障,而且造福百姓,使南阳百姓迅速摆脱贫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召信臣也被南阳百姓尊敬地称为“召父”。
革陋习杀邪风,整顿治安
西汉时,南阳郡和其他地方一样,陈风陋习盛行,尤其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费用极高,绝非寻常百姓所能承担得了。但是,儿女大了又不能不婚嫁;人死了也不能不埋葬,所以,一般百姓只有倾其所有,或借钱操办,很多人家都因此而负债累累,甚至家破人亡。
召信臣身为地方父母官,见此情况,深为忧虑。但因大操大办乃多年陈规,民间百姓已经习以为常,谁也没有勇气去革除它。
有一天,召信臣正在下面巡察。突然,从对面跑来一个人,跪在他面前连声叫喊:“太守老爷,快救人,快救人哪!”召信臣连忙问道:“出了什么事?”
那人边哭边说:“一伙官宦子弟冲散了我们娶亲的队伍,还动手打人。太守老爷,您快去吧,迟了就要出人命了!”
召信臣赶紧带人赶到出事地点。经过查问才知道,原来一伙官宦子弟正在围场打猎,遇到娶亲队伍吹吹打打的从山边路上经过,便蛮不讲理地指责娶亲队伍冲散了野兽,索要獐、鹿、黄金作为赔偿。娶亲人不答应,双方争吵起来,官宦子弟仗着财势就首先动手打人。
召信臣了解清楚以后,非常气愤,首先把官宦子弟训斥了一顿,命人押回郡衙候审,然后派人帮助娶亲人整理鼓乐仪仗,让他们尽快赶路,回家拜堂成亲。
召信臣站在路边,看到这个娶亲队伍相当庞大,前面是鼓乐仪仗,接着是十几辆装饰豪华艳丽的彩车,再后面是抬着嫁妆、礼品的长长的送亲队伍。他忍不住问路边一位看热闹的老农说:“娶亲都是这样的排场吗?”老人叹息道;“哎,这是祖辈传下的老规矩了。这还是一般的呢,讲究排场的,往往出动上百辆车,好几百人。一次婚丧办下来,富裕人家闹穷了,穷人就只有逃荒了。”召信臣又问;“这种规矩难道就不能改一改吗?”老人说:“官府不出面,难哪!”
召信臣回到郡衙,首先审理了那些官宦子弟,并对南阳的豪强势力,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处置,使他们再也不敢寻衅生事、欺压百姓。然后,针对南阳婚丧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制定了一个《禁止婚娶送终奢靡令》。令中规定了不同等级官员婚丧允许动用的车量数目,并规定农家婚丧不准用车,只准乘驴骡。违者,依法定罪论处。
此令一下,百姓不用再囿于陈规,大肆铺张,南阳郡内也看不到长长的婚丧队伍了。
南阳风气的转变和治安秩序的整顿,使南阳百姓得到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召信臣也因此受到南阳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元始四年(公元4年)汉平帝诏令各地推举为民谋利的已故官员士绅,以行祭祀,九江郡推选了召信臣。《汉书》中,两次将召信臣列为西汉“治民”的名臣之一,可见在当时召信臣也已声名卓著。清代齐召南评述说:召信臣对南阳的贡献足以和李冰对四川(修都江堰)、史起对邺县(引漳灌溉)的贡献相媲美。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终将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