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勤政为民的故事
17180100000009

第9章 治郡有方的杜诗

东汉光武帝时,南阳有一位勤政爱民、治郡有方的太守,不仅受到光武帝的赏识,而且得到百姓敬仰和爱戴,被百姓誉为“杜母”,他的名字叫杜诗。

惩不法,杀一儆百

杜诗在任南阳太守以前曾担任过侍御使,住在都城洛阳。

那时,洛阳已经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城里人口密集,华厦比比皆是:客栈、酒楼、绸缎庄、杂货铺一家挨着一家。百姓经过多年战乱,总算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居住在洛阳城里的富豪权贵和皇亲、国戚中,有些人依仗官亲财势,横行不法,作恶多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吏,害怕丢官惹祸,谁也不敢出面制止。结果,这些人越闹越凶。其中有个名叫肖广的将军,他自恃立有战功,又身怀武艺,更加有恃无恐。他不仅自己违纪犯法,而且放纵手下士兵在百姓中胡作非为,弄得洛阳百姓鸡犬不宁。百姓素知杜诗为政清廉,不畏权贵,纷纷向他反映这一情况,请他为洛阳百姓出气,严惩肖广等人的不法行为。

杜诗把肖广叫到府上,历数他的所作所为,向他提出警告说:“功不可恃,法不可没。王子犯法尚且与民同罪。你如果再违反法纪,纵容部下侵扰民宅,鱼肉百姓,一定绳之以法,决不宽宥。”

肖广自恃功高,根本没把杜诗放在眼里,不仅对杜诗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行凶作恶。

一天,杜诗带领手下人役在洛阳城中巡察,正遇到肖广指使一伙士兵围在一家布店门前殴打店主,武力勒索财物。旁观百姓纷纷议论,义愤填膺。

杜诗了解情况以后,不由得大怒。为了严正法纪,平息民愤,他果断命令手下人役杀死肖广,逮捕了全部肇事士兵。然后把肖广等人的罪行和处理结果上报给光武帝。

光武帝见他严于法治,刚正不阿,深得百姓好评,对他十分信任,就把他派到最难治理的南阳。

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豪强中有很多人都是皇亲国戚。他们依仗皇亲的身份,横行乡里无人敢管。杜诗上任之后,首先依法严惩了一些作恶多端的豪强,使南阳的治安得到改善。然后他亲自率领当地农民大搞水利建设,整治土地,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过上了安宁富裕的日子。

造“水排”,发展冶铁业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联系西南各地的交通要道,经济比较发达。周围山区又蕴藏着丰富的煤、铁资源,从战国时开始,就成为全国重要的冶炼基地。

杜诗任南阳太守以后,非常重视当地的冶炼生产情况。

一天,杜诗又到冶炼工场去视察,见工匠小乙等人站在烈火熊熊的炼铁炉旁,吃力地拉着风箱拉杆鼓风。随着拉杆的一推一拉,他们的汗水很快就浸透了粗布衣衫,推拉的速度逐渐地慢了下来,炉中的火也开始变小。领头的工匠见火势变小,大声地吆喝起来。小乙等人只得振作起精神再奋力地推动拉杆,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火势仍达不到冶铁的需要。

杜诗站在炉旁,一边观察,一边琢磨:人力是有限的,应该找到一种能够代替人力推动拉杆鼓风的方法,那么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鼓风速度均匀,可以保证火力,提高冶铁的速度和质量,使铁器的生产更方便,更普遍一些。于是,他找来一些工匠,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请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有个工匠说:“牲畜比人有力量,可以用畜力代替人鼓风。”

另一个工匠否定说:“炼铁炉旁热度高,火光亮,再加上锻铁时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音那么大,万一牲畜惊了怎么办?”

众人七嘴八舌,出了不少主意,杜诗都认真地把工匠们的建议记录下来。

回到郡府以后,杜诗认真分析工匠们提出的方法。最后,他认为用水力来代替人力,这个方法最切实可行。

他集中了一些有经验的铁匠、皮匠、木匠,按照他的想法,制出了一种新的鼓风工具——“水排”。“水排”以水作为动力,带动机械转动,使皮制的鼓风囊一张一合,反复无穷,可以不断地把空气送入炼铁炉内。

杜诗经过实验,觉得“水排炼铁”不仅节省人力,提高了炼铁效率,而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于是就在南阳推广开来。不久,全国其他的冶铁工场也都开始使用“水排冶铁法”炼铁了。

南阳的冶铁业,经过杜诗的改革以后,迅速发展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农具,促使南阳的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富裕了,都很感谢勤于政务、爱恤百姓的“父母官”杜诗。

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