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章主要介绍侦查谋略的有关理论。首先,介绍侦查谋略的概念和意义。其次,介绍侦查谋略的特征和原则。最后,介绍常用的侦查谋略。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侦查谋略的概念、意义、特征、原则、常用的侦查谋略有一个全面了解;比较熟悉地掌握侦查谋略的概念、特征和原则;能够对常用的侦查谋略灵活运用;充分认识到侦查谋略在整个侦查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侦查谋略的概念和意义
谋略是激烈竞争对抗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是高级思维劳动的结晶,是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不论是军事战争,还是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谋略都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事谋略是谋略的起源,其他领域的谋略都是从军事谋略演变而来。古今中外的军事谋略极其丰富,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这方面更是独具优势,如至今仍具有影响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各个领域的谋略有其相通之处,一个领域的谋略往往可以为其他领域所借鉴、吸收,此所谓谋略的共适性。因此,侦查谋略也基本是从军事谋略而来,如为掩盖真实的侦查意图、麻痹犯罪分子而采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谋,为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而使用的“离间计”,为使犯罪分子自我暴露而采用的“打草惊蛇”、“引蛇出洞”等。
侦查谋略是侦查主体在侦查过程中为了降伏犯罪分子而使用的计谋和策略。它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蕴含在各种具体的侦查措施、方法和手段当中,依靠各种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得以发挥威力,但却不等同于各种具体的侦查措施和方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侦查谋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往往关乎整个侦查活动的成败得失。首先,近年来整个社会犯罪呈现出高智能化的趋势,有时犯罪人还可能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反侦查“谋略专家”,他们的反侦查能力很强,不但在犯罪过程中注意掩盖、销毁犯罪证据,而且在作案以前就已经预谋好对抗侦查的措施。在这种形势下,只凭借冲天的豪情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来与犯罪作斗争已远远不能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而只有将无畏的精神与高敌一筹的奇谋妙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克敌制胜,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次,1996年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对侦查活动的民主法制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明确规定了传唤和拘传的时间最长为12小时,并不能以连续的传唤或拘传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这样,侦查部门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在采取刑事拘留前可以长时间地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刑事诉讼法的这一修改,加大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侦查部门的办案难度,对侦查人员的“斗智”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侦查部门的侦查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并且囿于我国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一些侦查部门侦查技术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求我们的侦查人员能多想出奇谋良策来克敌制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侦查技术落后所带来的缺憾。
第二节 侦查谋略的特征和原则
一、侦查谋略的特征
侦查谋略与其他领域里的谋略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施谋主体多处在进攻地位
侦查对抗多表现为群体对个体,或大群体对小群体之间的对抗。侦查主体代表国家对犯罪活动进行主动的揭露和查证,一般处于对抗的优势地位,并且通常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相反的,犯罪人作案之后,往往会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逃避侦查,一般不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处于消极的防御地位。虽然侦查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但并不等于他们会束手就擒,相反他们往往会疯狂地采取各种反侦查伎俩,来迷惑侦查视线,阻碍侦查的顺利进行。所以侦查人员并不能因为处于谋略的优势地位而放松警惕,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形势的严峻性、案件的复杂性,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侦查谋略。其他领域的谋略双方往往处于平等地位,相互进攻、相互防御,而很少像侦查谋略这样一方总是处于进攻地位。
(二)施谋的目的是降服对手
一般情况下,侦查对抗中施谋用策,并不是用武力打垮对方或者从肉体上消灭对手(以武力顽抗被击毙者除外),而是最终要达到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使其降服的目的。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丑恶行为,犯罪人也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真正地消灭他们,而是要通过侦查、审判等一系列刑事诉讼程序,对他们定罪量刑,使他们在接受刑罚处罚的同时能够悔过自新、回归社会、重新做人。这与军事战争往往有所不同,军事对抗的双方通常是要通过施谋用策达到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保存壮大自己之目的。
(三)侦查谋略的制约性强
侦查谋略虽然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有着一定的迷惑和不确定性。但侦查毕竟是一种诉讼行为,是一种执法活动,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必须要受到我国法律、政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不能拥有像军事谋略那样大的自由度,甚至有时可以肆无忌惮。由此,进行侦查谋略时,无论如何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不能有所逾越。如果我们无视法律,在谋略中随意使用法律法规所不容许的手段和策略,那么不但是对我国法律的践踏,而且会造成非常坏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强调侦查谋略的法律制约性。
二、谋略思考的原则
侦查主体进行谋略思考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施谋用策的合法性
侦查是诉讼行为,侦查主体是执法者,侦查对抗是国家执法人员与违法犯罪分子之间进行的一场维护法律和破坏法制的斗争。因此,侦查主体施谋用策必须依法办事,严禁以任何方式进行刑讯逼供或者以威胁、利诱、欺骗等方法收集证据。那种“刑事审讯当中使用谋略,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使用欺骗”的观点和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严禁以威胁、利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取得证据。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了对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这其中就包括利用欺骗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由此可见,我国的法律法规是明确禁止在刑事诉讼取证中使用欺骗手段的。
(二)谋略的合意性与合理性
合意性是说侦查主体进行谋略思考时,要使计谋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手段与目标相匹配。然而,有时主观意图的实现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因为“活力对抗,是互相破坏的抗争,局中人按照自己企图走出的每一步,因受到对方的破坏又常常背离自己的企图,于是需要不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整,或者先设计出一步和企图相背的行动,示形于对方,而后再进行真正反映企图的行动”。因此,侦查主体在进行谋略思考时,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对手的反侦查能力,尽量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并且在侦查过程中不断根据需要对自己的行动方案进行调整,以符合自己的侦查意图。
合理性是指侦查主体制定谋略时要使谋略不但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且要合乎对方的思考和行动规律,使其在心理上可以接受。这就要求谋略主体要因案、因人施谋。侦查计谋好不好,不能只看计谋的内容,还要看施用的计谋有无针对性,能不能对症下药,对方能否接受。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把握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如果对手换成了张飞这类生性鲁莽之人,此计恐难成功。
(三)充分考虑谋略的后效应
侦查对抗具有互动性,一方的行动往往引起对方的反行动,此所谓“后效应”。比如侦查人员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捕措施,对方就会闻风而逃;侦查人员欲对某场所进行搜查,对方就会转移赃物,销毁罪证等。侦查主体施谋用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对手的反行动,并想好应对之策,否则,谋略思考时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对方,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为避免不良后效应的产生,侦查主体施谋用策时应尽量示假隐真,让对方摸不清自己的虚实,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另外,要防止不良后效应的产生,还要注意内部保密,防止有人将侦查人员的真实意图泄露出去。
第三节 常用的侦查谋略
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侦查谋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机性强”,即谋略的运用不但要考虑各种案件的不同特点,而且要考虑具体案情的不同。某一类或某一个案件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谋略内容,但是在长期的侦查实践当中,总有一些谋略为大家经常采用,并且运用得当通常能发挥出人意料的效用。
《孙子兵法》中讲道:“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其意思是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必须在对方“不备”之时发起令其意想不到的进攻才容易取得胜利。这种军事谋略同样适用于类似军事对抗的侦查对抗。尤其是在职务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等案件的侦查中,由于犯罪分子往往诡计多端,社会关系复杂,多有后台、保护伞,甚至有通风报信者,加之通常又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后盾,所以一旦使对手有所警觉和戒备,势必导致其毁灭罪证、闻风而逃,或者有“保护伞”从中阻挠,最终造成取证困难,抓捕落空,使侦查工作陷入被动,同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因此,在很多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必须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其来不及反应和反抗之时发动突然袭击,否则很容易导致“打犬不成,反被犬伤”的结局。
要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主要应当做好侦查中的保密工作,即不但要对外保密,而且要对内保密,尤其在司法队伍不纯的情况下。为了不打草惊蛇,造成侦查被动,在还未掌握充分证据的先期调查取证工作中,一定要对外严守秘密,不走漏任何风声,否则狡猾的犯罪分子肯定会闻风而动。另外,某些职务犯罪分子、涉黑犯罪集团等与公安机关内部人员甚至党政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相互勾结,所以侦查阶段,尤其是初期,要同时注意内部保密工作,最好能做到单线领导、垂直指挥,选调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侦查员组成专案力量,专案专办,确保工作启动阶段将“秘密”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严禁泄密。辽宁沈阳警方在端掉刘涌黑社会犯罪集团中,在先期的调查工作中,知密范围仅限于极少数几个人,在“绝密”状态下进行秘密侦查,从中获取了主要证据和主要成员的落脚点,最终突然袭击,将主要成员抓捕归案。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策略有时在讯问当中也能发挥出重要作用。比如在第一次讯问时,犯罪嫌疑人往往处于惊慌不安的混乱状态,此时其往往还未建立起稳固而周密的防御体系。若利用犯罪嫌疑人防御能力较弱的有利时机,进行突击讯问,主动发起进攻,乘其来不及设防的慌乱之际,很容易突破缺口。
二、示形用佯
这里指故意做出虚假的行动或动作,给对方造成错觉,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佯者,暂然而不必然,似败而实不败也。其追北也,佯为不及;其见利也,佯为不知”,这些都体现了“示形用佯”之谋略思想。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假痴不癫、瞒天过海、无中生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计谋也都蕴含了这一谋略思想。足见这一谋略思想在谋略当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思想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侦查实践。
三、示假隐真,虚实并举
在侦查当中,如果侦查人员把一切行动的真实意图都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对方,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行动,产生不良的后效应。所以,侦查当中往往需要虚实并举,使犯罪分子摸不着头绪,产生错误判断,从而能顺利达到我方行动之目的。比如在侦破某些案件中出现了僵局,一时很难有所进展,此时为了迷惑对手,诱其暴露,可以采取内紧外松、明撤暗侦的策略。明里宣布专案组撤走不破了,表面上是一种松弛的气氛,实则,内部侦查工作却抓得很紧,对犯罪分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其浮出水面。
四、攻心夺气
诸葛亮曾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足见其对攻心夺气策略的重视程度。侦查中的攻心夺气,指侦查主体以国家法律和刑事政策为武器,充分运用我国法律政策的威慑力和感召力,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对其展开思想攻势,促使其迷途知返,交代自己的罪行。采用这种谋略一般要求侦查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与犯罪嫌疑人的沟通、交流,尽量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这一策略的运用应注意以下要点:第一,要有针对性。比如,对态度顽抗、气焰嚣张者,可侧重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对畏罪思想严重,悲观绝望者,应侧重讲解“坦白从宽”的政策精神;对侥幸心理严重的人,应重点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二,攻心需掌握时机。犯罪嫌疑人不到谋尽技穷,面临绝境的时候,与其宣讲法律政策,一般收效甚微。只有在其心理出现动摇、徘徊,犹豫不决之时,抓住时机攻心,才能促其丢掉幻想,供述犯罪。第三,攻心要把握法律和政策界限。讯问人员讲话要有原则性,不能“许愿”、“打保票”。讲从宽从严,不能言过其实,应以法律政策为依据。
五、以迂为直
孙子曰:“军事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武以迂为直的思想,不但适用于军事对抗,而且适用于侦查对抗。通俗地讲,以迂为直就是侦查主体有意避开对手固守的焦点,从外围或距斗争焦点较远的地方发现线索,寻找缝隙,在对方疏于防备之处,突然发起进攻,寻机夺取胜利。
很多案件,如果在没有取得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直接进攻,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高度警惕、严密戒备和强烈的对立、对抗情绪,而很难使侦查工作顺利进行下去。所以侦查初期最好能选择其他易于进攻的突破口,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直到时机成熟再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即所谓的“以迂为直”。据《人民公安报》2001年4月3日报道,在北海市公安局侦破“西头帮”黑社会犯罪案件中就成功运用了这一策略。1999年11月2日60多名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持刀枪疯狂打杀一娱乐城,当场打伤七名无辜群众,毁损财物折款10余万元。“11·2事件”发生后,侦查人员已初步查明这是一黑社会团伙所为,但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引起对方的激烈反应,北海警方巧施“烟幕弹”,以“11·2事件”仅为流氓斗殴为名,令“西头帮”成员以为流氓滋事刑罚不重而放松警惕,顺利抓捕48人。从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抓获其头目李昌海,整整七个月时间,除决策者和专案组成员外,没有人觉察到“打黑”的真正意图。
除了在“审”(预审)前侦查中可以运用此策略外,在讯问对抗中如果正面进攻遇到阻力,形成讯问僵局时,侦查人员也可以有意避开其“誓死捍卫”的领地,绕到外围去寻求突破口,从而在其毫无戒备之时来一个突然袭击。
六、利用矛盾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这一策略通常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使用。利用矛盾,逐步推进的讯问策略,是指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口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口供之间的矛盾,同案犯之间的矛盾等,推动讯问深入发展。
讯问犯罪嫌疑人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犯罪嫌疑人故意编造谎言时,不宜急于揭露和批驳,免得打草惊蛇,使其退回去,而应将计就计,引蛇出洞,让其把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当犯罪嫌疑人把矛盾暴露无遗时,讯问人员抓住关键问题,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把对手推到进退维谷的境地。
当犯罪嫌疑人在矛盾面前无法解释,进退两难时,可结合政策攻心,思想教育,必要时运用证据,促其交代罪行。
利用同案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矛盾,首先要了解犯罪嫌疑人在团伙中的地位、作用、个性特点、与其他成员间的固有矛盾等,选择突破对象,针对其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利用同案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智激法,促其矛盾激化。
侦查谋略侦查对抗特征原则合意性合理性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攻心夺气示假隐真虚实并举以迂为直利用矛盾:
1.侦查谋略与侦查的措施和方法是何关系?
2.侦查谋略与军事谋略相比较有何不同?
3.谋略思考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4.常用的侦查谋略有哪些?
5.“利用矛盾”策略运用时应当注意那些问题?
6.简述刑事侦查的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