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母亲》写于1907年,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的革命事件。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
《母亲》这部小说的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他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参加革命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巴维尔、安德烈(霍霍尔)、费佳·马津、古谢夫兄弟等,农民雷宾,叶菲姆、伊格纳季等,还有政府职员尼古拉,医生伊凡,教师娜塔莎,贵族小姐萨莎,知识分子叶戈尔、柳德米拉、索菲娅等。他们中许多人是职业革命家,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儿育女的天赋权利,过着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为了革命成功,他们甘愿像叶戈尔一样劳累而死,或者从容就义。
投身革命的群众都凭着一股狂热,他们迫切要求砸烂旧秩序,却不知道怎样建立新秩序。他们仇恨贵族,甚至仇视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从《母亲》中的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可以看出,索菲娅深入农村,传播革命道理,想启发农民的觉悟,却被由工转农的雷宾称做老爷,说她的头巾不能掩盖贵族的罪恶,从雷宾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的影子。索菲娅是虔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革命后要建立新兴的革命政权,必须依靠索菲娅这类的人和他(她)们的知识,只有遵循先进的知识的引导,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但从一些国家革命后的历程来看,雷宾这样的大老粗在革命成功后很可能掌权,而索菲娅这样的头脑清醒的明智派可能沦为清洗的对象,不少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熬过来的精英人物,往往在革命后的清洗运动中遭到镇压,法国的丹东、俄国的布哈林与托洛斯基等就是显明的例子。《母亲》中的尼古拉、索菲娅、柳德米拉、萨莎和娜塔莎等都难逃一劫。如果他们在革命前不被旧俄当局杀掉的话,也很难逃脱革命后的清洗,因为他们或是旧职员,或是贵族,或是有音乐天赋的才女,或是桀骜不驯的旧俄法官之妻……
革命后可能风光一时的只有雷宾,这是个真正的蒲加乔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上层阶级的无比仇恨,因而卧薪尝胆,砥砺苦行,日夜图谋报复。他的蛊惑的演说在农民群众中煽起仇恨的旋风,他们不仅仇恨贵族、官吏,而且仇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小说借一个农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维尔领导的游行队伍来到他们的村庄,很可能被农民群众打得半死。工人比农民生活要好,收入较高,文化也较高,这引起农民的嫉妒。在雷宾等的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只有农民才信得过,因为工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哪里有工做,就漂流到哪儿,而农民则牢牢扎根于土地上。这本书将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揭示无遗。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巴维尔宁肯自己长期受囚禁,而把逃跑的机会让给雷宾,这表现了工人的宽大胸怀。
雷宾不但生性冷酷,而且勇敢无畏,在敌人面前无比坚强,宁死不屈,天生的领袖气质使他很容易得到群众的拥护,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后涌现的群众领袖人物,都是群众崇拜的目标。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期望基督再度降临,雷宾很符合群众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他一旦掌权,就会成为个人崇拜的目标,而生气勃勃的新兴政权也会变质为专制政体。
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
第一,民主、均富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而没有终点。第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爱才是一种建设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入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