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上篇 宏观管理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1999年首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的招生增长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扩招、合校、更名、升格,成为高等教育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亦成为众多的办学者的追求,作为口号进行广泛宣传,并写进规划作为目标而为之奋斗。那么,如何理解跨越式、超常规的内涵?简单理解它,容易使人想到“大跃进”。实际上,近几年高校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注意,对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带来的质量问题、专业问题、师资问题、就业问题、布局问题、收费问题、资源问题等都提出了疑问,也顾虑重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准确把握办学方向,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住发展的机遇,避免未来的风险,促使学校快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高等教育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创建高水平大学需要时间,需要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需要长期建设。虽然不可否认,特殊历史时期有跨越式发展的现象。从国内外一些大学发展的实践看,短时间建成高水平大学也并不是纸上谈兵,英国的沃克大学短短不到40年办学历史,创出了世界一流的奇迹。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十几年,跨入了世界百强大学。但跨越式发展不是纯粹的走捷径、任意缩短发展周期,不是纯粹的外延式发展,更不是拘泥和本位。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是“通过对各种资源(包括机构)的优化组合、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缩短发展周期”。它要求发展时机和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强调内涵式的发展,并且在办学思想上与时俱进、开放多元。
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如果说近几年的高等教育跨越式、超常规发展还有成绩的话,关键是抓住了机遇,找准了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科学技术革命性的变革、新学科的建立、学术大师的引进、超常规的资源整合、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纯粹阶段上的赶超、数量上的剧增和规模上的膨胀。
目前,全球对于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力的竞争和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的竞争,以及高等教育在我国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空前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具有的客观基础前所未有。这种最难得的机遇,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革,这是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然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还是要靠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法创新、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如何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来构筑新兴学科群落;运用价值规律,创造市场环境,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社会投资新模式是跨越式发展的保证;运用教育国际化战略,谋求更大的教育资源和市场空间,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高等教育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对政治文明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长远的,错误的理解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现在,已经在一些高校出现无序发展和在宏观上不协调的问题,例如,无限制地扩张和圈地问题,盲目追求升格问题,发展二级学院的问题,在异地大量举办分校问题,等等,并为此提出各种各样的口号。表面看,十分宏伟,三年要怎么样,五年要怎么样,实际上对高等教育的规律性并没有认真的研究,对学科建设的内涵还很不清楚,对国际教育形势知之不多,甚至对本校的情况也没有做认真分析。盲目的口号,只能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一个学校校风、文化、成果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聚沙成丘,厚积薄发,数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才能造就一所高校,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式的跨越将削弱高校的优势,后患不可低估。
当然,简单追求发展数量、速度、规模的超常规、跨越式也是片面的、不能持久的,教育的生命力和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的提升服务,教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到内涵道路上。因为简单的教育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整合,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而且也是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这需要做到: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效益的教育环境。二是要把学术方向调整到当代科技发展主流方向和经济建设贡献较大方向上来。学术思想要与时俱进,研究方向要适时调整,对变化趋势判断准确,提前进入阵地,抢占制高点。三是要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组建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沟通与交融的平台。只有这样,教育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教育才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强大而持久的作用。
二、牢固树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中国经济社会几经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后,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尤显重要,是中国未来教育发展唯一现实而又理智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开放性。所谓持续性,包括几个层次的涵义:宏观涉及到高等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保持活力和生机的问题,微观则要看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条件保障的持续性特征。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投资骤然增大带来的发展压力,如:扩招后不少学校都在建第二(或更多的)校区,投资便成为关键问题。投资过小,势必影响规划的长远性和时代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而投资急剧扩大则给后来者留下了巨大的债务和负担,后来者将难以为继。目前,各高校以不同程度的贷款支持和维系着急剧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的风险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二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层次提升方面的急功近利,由此带来的学科基础差(尤其是新学科)、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问题令人堪忧。这些风险和问题提醒我们,学校今天的一切决策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特别要注意不能竭泽而渔,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所谓整体性,强调大学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主要功能上要整体推进,疏忽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全局。首先在教学上不但要依靠课堂教育、实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训练和启发,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要努力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结合,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构成、培养层次以及有关辅助设施的配套等都应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第三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保持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同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学科结构、学位点布局以及本专科建设结构的调整,为促进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
所谓协调性,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和谐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应同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地区结构、层次结构协调一致,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在微观层次上主要是指高校在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要有轻重缓急,有统一规划,要考虑各因素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避免一味强调学位点建设,而不顾其他工作;重视研究工作,而不顾教学工作。大学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和管理科学中的水桶效应是一样的。大学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中心在某一个方面,但作为领导层,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全局发展动态,使各项工作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开展。
所谓开放性,是指国内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广泛的物质的、信息的交流和合作。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交流的空间更加扩大,交流的方式更多、层次更高。21世纪的大学必须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开展跨国、跨地区、跨校学籍、学分、学位和证书的认定工作,进行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历史、民俗和宗教等,开阔其视野;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趋势,接触、了解和寻求合适的合作机遇与对象。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世界通用人才。同时,加大留学生交流的力度,由以向国外输送留学生为主向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主转变。
三、着力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坚持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科学的、准确的、客观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
所谓科学的定位,是要根据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由此来确定本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从根本上讲,高校发展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学校的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楼房有多高,关键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的,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学科专业不必样样都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
所谓准确的定位,是指要在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分析自身学校的优势和劣势,特色和不足,从而确定自己学校的宏观战略部署、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准确定位要从这一复杂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发挥特色。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广阔天地,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都应该有、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流,而不能盲目攀比,摇摆不定,徘徊错位,以致于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丧失自我。高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应。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
所谓客观定位,是指一定要客观地认识自身,盲目乐观只能导致浮夸。有不少学校认为自己的规模已经和国内名牌学校看齐,只要努力就可在若干年内赶上他们。实际上,一个大学的成长是一个小范围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名牌大学有其神韵包含在其中,拔苗助长式的提升是毫无意义的。总之,高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师资结构、学科基础、硬件设施、地域条件、服务对象、国家政策等因素确定发展的规模和奋斗的目标,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这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虽然国内外将大学划为若干层次,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但知识传授是最根本的任务,是一个大学的立校之本。国外一流大学无不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性的任务予以重视。在2003年10月举行的中美合作大学校长座谈会上,美国大学校长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派出的留学生质量是得到认同的,但近年来,中国派出留学生的质量难以辨认。这个问题实际上提醒我们,本科教学质量不容忽视。许多成功人士谈到受到的大学教育时,认为本科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品牌,塑造这一品牌是需要一大批教职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一代一代办学者不断探索、改进、创新和完善。近年来扩招所带来的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不能以质量的降低为代价来实现规模的扩大已经形成共识。德国素以严格的高等教育著称,本科教育是绝对认真的,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刻苦,知识结构合理,考核极为严格,能取得德国的本科文凭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改革的力度也比较大,特别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对办学思路有重大的影响。但高等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质量问题是真正的生命线,大学的品牌是靠教学质量创出来的。
学科建设是学校彰显特色、确立地位、提高知名度的基础,而科学研究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科学研究工作从选题、立项,到最后的总结、验收和推广应用,需要课题组本身艰苦的工作,也需要学校其他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和支持。衡量科研成果的标志是发表的文章、申请的专利、承担的课题的级别和大小、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由于目前对学校的评估涉及到以上诸指标,各学校都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希望尽快推出一批显著成果,但出现的问题是急功近利的苗头比较严重,有的不惜重金给予奖励,有的想方设法挖特殊人才。但作为科研工作本身,要有认真踏实的态度和作风,特别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目前各高校对科技工作都有量化的要求,教师有授课课时的要求,还有发表文章、科研经费、承担项目及获奖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其正面作用是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但负面作用是教师压力过大,每年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凑文章,凑科研经费,疲于应付,很难静下心来真正从事研究工作。科研经费表面上看,数量很大,但课题的质量较差,文章的级别不高,有影响的获奖项目很少,很难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地。由于研究方向凌乱,学术梯队不稳定,这样的科研很难保持优势,很难产生创新思路。所以,科学研究要准备打持久战、攻坚战,也要准备打风险战。科学研究是扎实而艰苦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科学研究的点点滴滴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金字塔没有宽阔和结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高耸如云的塔尖。方向、队伍、基地都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加上吃苦奉献的精神、坚韧不跋的毅力、科学合理的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拔苗助长式的跨越,或弄虚作假式的突击,也许一时奏效,但损害的是长期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坚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特色。人才的培养应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参加科研活动,读书学习等直接活动予以培养;二是通过优美的环境、和谐氛围来熏陶学生的情操;通过参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学校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报告会等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目前,高校都十分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加强学生和社会的交往,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注意人文艺术教育。此外,我们强调要将校园文化作为办学理念的内容来整体规划和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建设,而且,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持续性。目前在一些高校,一个领导一个想法,一届班子一个思路。以新校区建设为例,到西安某大学园区转一转,建设风格基本一致,很难区分,没有特色。大学的建设是历史的责任,也最能体现历史的演变,也能表现现代潮流,也是时代前进的领路者,具有接力棒的作用。一个企业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但由于技术发展的因素、市场变化的因素,或其他社会变动的因素,很难长久保持兴盛。但大学的延续性不是数十年,数百年历史的高校很多,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的作用只能加强。所以,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一代代的传下去,高校发展的持续性更显得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正是这种历史发展的实践和见证。
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大学的基本任务进行,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都有可能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快速发展阶段,正确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将会促进学校的发展。跨越式发展不是大冒进,不是急功近利,跨越式发展是科学的态度加上科学的方法,最终的目标是保障学校保持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