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古诗词背诵
17199500000001

第1章

1.江南

(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①,

莲叶何田田②。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江南: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地方。②田田:形容莲叶旺盛茂密的样子。

【解说】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民歌。江南水乡,湖泊遍地。每到夏秋之际,莲叶茂盛,莲藕长成,江南女儿便三五成群地去采莲。她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这便是一首有名的采莲歌。前三句是“唱”,相当于领唱,唱出了她们采莲时的情景:人在采莲,莲叶丰茂,鱼儿戏游,一片欢乐景象。后四句是“和”,更多的人群起而和之,增强了丰收的喜悦之情。这几句虽然没有更多的具体内容,但反复回旋地咏唱,使欢乐的气氛和情感不断上升到高潮。这种浪漫的艺术手法,正是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

【今译】江南水乡正好来采莲,碧绿的莲叶多么茂密浩繁。欢乐的鱼儿游戏在莲叶间。鱼儿游戏在莲叶东边,鱼儿游戏在莲叶西边,鱼儿游戏在莲叶南边,鱼儿游戏在莲叶北边。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①,阴山下②。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⑤。

【注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敕勒: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齐时居住在今甘肃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草原上。②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西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③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毡帐房,今称蒙古包。④“笼盖”句:笼罩着四方的原野。⑤“风吹”句:风吹草低,遮掩在茂盛牧草中的牛羊都显现出来了。“见”同“现”。

【解说】《敕勒歌》收在《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中,是一首典型的北朝民歌。这首民歌赞颂了北方草原的美好风光,赞美了可爱的牧草和牛羊,赞美了生活在“敕勒川,阴山下”的人民。语言质朴简练,生动形象而概括力极强,诵读时要边读边想,展开想象,体味其辽阔的意境和豪壮的情怀。诗中用一“见”字,极为传神,读时要稍作强调。

【今译】辽阔的敕勒川,延伸到阴山脚下。天空就像巨大的庐帐,笼盖了四面八方。蓝天高远寥廓,原野一片茫茫。清风吹弯了绿草,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①。

白毛浮绿水②,

红掌拨清波③。

【注释】①曲项:弯曲着脖子。项:脖子、头颈。向:面对着。②浮:在水面游动。③拨:划动。

【解说】

骆宾王(约626—684),唐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天下,并称“初唐四杰”。曾任武功主簿等职,后被诬下狱,获释后贬为临海县丞。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讨武檄文。讨武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骆宾王从小就显示出独特的文才,据说这首诗就是他七岁时在自家花园游玩时,看见池塘里游水欢叫的鹅,随口吟诵而作的。诗的开头三个“鹅”字,写出白鹅欢快的叫声,使人如闻其声;“浮”、“拨”写出了白鹅悠然自得的神态,使人如见其形。“白毛”对应“红掌”,“绿水”对应“清波”,色彩艳丽鲜明,白鹅美丽动人的形态跃然纸上。全诗清新明快,富有儿童情趣,诵读时语调应轻快甜美。

【今译】脖子弯弯一群鹅,昂首向天放欢歌。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悠然拨清波。

4.风

(唐)李峤

能开二月花②。

过江千尺浪③,

入竹万竿斜④。

【注释】①解:明白、懂得,这里是能的意思。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晚秋,指农历九月。②二月:这里指农历二月。③过江:经过江河。④斜:倾斜。

【解说】李峤是唐朝初年很有名的诗人。他的这首咏物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一首谜语诗,谜底就是“风”。你看,它能吹落秋天的树叶,催开春天的鲜花,掀起千尺巨浪,吹斜万竿翠竹,它的作用和力量多大呀!诗人没有空喊“大”字,而是用四种自然现象来描绘和说明,这样就显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了诗味。

【今译】能把晚秋的树叶一片片吹落,能让早春的鲜花一朵朵盛开。经过江河能掀起千尺巨浪,钻进竹林能吹得万竿竹枝东倒西歪。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①,

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③,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①碧玉:指年轻漂亮的女子,比喻柳树。②绦:用丝编织成的带子。③裁:用剪刀剪布或割纸。

【解说】这首诗描述早春二月的柳树就像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穿着一身青翠欲滴的衣裙,腰际垂下无数的绿色丝带,迎着和煦的春风摇曳飘动。那枝上的嫩叶是谁剪裁得如此稠密、纤细?是二月春风那把明快而灵巧的剪刀!通篇运用比喻勾画出了春风中新柳的婀娜多姿,表现出其迷人的神采,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联想。

【今译】高高的柳树亭亭玉立,垂下千万条绿色的丝绦。那尖细的柳叶是谁裁成?二月的春风恰似锋利的剪刀。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①。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注释】①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非常高。②羌笛:羌人吹的笛子。羌,是古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杨柳:古代一种曲名,原名叫《折杨柳》。这里说羌笛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调,既表现离愁别恨,又喻意春天的杨树和柳树。③玉门关:地方名,在甘肃省敦煌县以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说】王之涣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不少诗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歌曲的曲调填写的唱词。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塞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雄奇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奔腾的黄河,远远看去好像流向白云深处,戍边的城堡孤零零地坐落在险峻的群山之中。羌笛何必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曲呢?这里可没有青青的杨柳,因为春风是不会度过玉门关吹拂到边塞的。暗指君王的恩惠是到不了守土卫国的将士身上的。

【今译】奔腾的黄河,流向那布满白云的天边。一座孤城,遥对着万仞高山。哀婉的羌笛曲呀,何必抱怨一棵杨柳都不见。古往今来,春风从不会吹过玉门关。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②,

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依山尽:在视野可及的山边渐渐消失。②穷:望尽。千里目:形容视野极为开阔。

【解说】

鹳雀楼,又叫鹳鹊楼,在山西省黄河岸边高地上。这首诗歌前两句写作者登上高楼,望见落日冉冉西下,于山的尽头消失;楼前的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境界开阔,气势宏大。后两句将诗歌引入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既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又说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诵读这首诗时应将高远的气势层层加强,最终推向高潮。

【今译】夕阳就要沉下远山,黄河滔滔流向大海。想要看遍千里景色,健步登上又一层楼台。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①,

处处闻啼鸟②。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不觉晓:不知不觉中天亮了。晓:拂晓。②闻啼鸟:听到鸟儿啼叫声。闻:听见。

【解说】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前期的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他早年过着恬淡的隐居生活,四十岁时进入当时的首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求得一官半职,但始终没有如愿。在这首《春晓》中,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句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天景象:春雨停歇的清晨,作者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听到悦耳动听、此起彼伏的鸟鸣,联想到昨夜一场春风春雨不知会打落多少花朵,令人惋惜之余又自然而然地想起户外正百花盛开,枝头会有新的蓓蕾。诵读时语调应轻快。

【今译】春睡不觉得天色已晓,窗外处处有鸟儿鸣叫。昨夜里听见刮风下雨,不知春花被吹落了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

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③,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夜光杯:一种夜间可以发光的白玉酒杯。②琵琶:一种拨弦乐器。整句的意思是:刚要举杯饮酒,马上琵琶声响起来了,催促人赶快把酒喝下,准备上战场。③沙场:平沙旷野,即战场。

【解说】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这首诗抓住战士在出征前狂欢痛饮、置生死于度外的特点,表达了守边将士的豪情逸兴和旷达的胸怀。诵读时应舒缓而富有感情。

【今译】葡萄美酒斟满了玉石酒杯,正要畅饮却听到马上琵琶声催。醉倒在边关请君不要取笑,自古征战有几人安然返回!

10.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①,

万里长征人未还②。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

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①“秦时”句:指月亮还是秦汉时的月亮,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②“万里”句:这句哀叹前线将士长期远离家乡,归还无期。“万里”形容遥远,不是确数。③“但使”二句:假使有李广这样的飞将镇守边疆,就不会让胡人的战马冲过阴山来侵扰内地了。但:只要。龙城:指龙卢镇(在今河北省)。飞将:汉代李广忠勇善战,被称为“飞将军”。在他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敬畏而不敢南侵,这里指镇守边防、英勇善战的名将。④胡马:指北方的敌军。阴山:长城北面的一条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解说】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京兆(今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年轻时曾深入西北边塞(“塞”,边境的意思),亲历战场,边塞诗写得特别好。由于唐玄宗时期政治腐败,将帅无能,与北方回纥、契丹作战屡屡失利。诗人在月夜边塞,看到目前将士苦守边关,归还无望。想到秦汉时代国势的强盛、将军的勇猛、边防的稳固。今昔对比,感慨极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言绝句。全诗只有二十八字,却遥思千载,横观万里,有对历史的总结,有对现实的批判,语言深入浅出,寄寓深沉。饱含爱国激情,洋溢着渴望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诵读时要注意体会和表达这种深挚的感情。

【今译】头顶是秦汉时的明月,脚下是秦汉时的边关,这些离家万里的将士,不知何时才能回还。真盼着能有李广那样的猛将,牢牢守住大唐的边塞,不让那猖狂的胡骑,越过阴山把中原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