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
17201100000015

第15章 炎帝的传说及其文化意义张荣明

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但由于年代的久远,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有限,且多为传说资料,所以关于炎帝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所谓传说资料,是说这些资料基本上不是第一手的;既不是历史档案,也不是当事人的直接记忆。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前,人们对历史的记忆通常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而,传说资料不同于第一手资料,也并非没有根据。同时,在传说资料背后,往往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对传说资料的利用,应该借鉴相关的理论,作出合理的分析。

一、炎帝的世系

关于炎帝的世系,有几种不同的传说。

1 炎帝与黄帝处同一历史时代,但不同族,为异姓。

一种说法是两族之间有婚姻联盟关系:

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国语·晋语四》。

另一种说法是,黄帝、炎帝同为诸侯或方国,二者之间发生了标志着华夏邦国形成的“炎黄之战”。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论衡·率性》。

2 炎黄二帝所处时代不同,炎帝在先,黄帝在后。

一种说法是炎帝在神农之后,在黄帝之先,即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这样的承继顺序。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管子·封禅》。

计倪对曰:“……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越绝书·计倪内经》。

大电绕枢昭野,感符宝,生黄帝轩辕,代炎帝氏《潜夫论·五德志》。

另一种说法是,炎帝与神农是同一人,他自号炎帝,后人称之为神农。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潜夫论·五德志》。

《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汉书·律历志下》。

3 炎帝与黄帝是兄弟,黄帝年长,炎帝年幼。

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新书·益壤》。

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新书·制不定》。

从上述三类资料看,主张炎帝在先的第二类资料有《管子》、《越绝书》、《潜夫论》、《汉书》等文献,而主张黄帝为兄的第三类资料主要是《新书》。主张炎帝在先,是说炎帝在黄帝之先统治了天下方国;主张黄帝为兄长,实际上是同时代。因而,黄帝与炎帝为兄弟之说与第一类资料有些相似,且《新书》成书于西汉前期,很可能是从第一类资料衍生出来的。

那么,分析第一类资料与第二类资料的关系,第一类资料认为炎帝与黄帝为同时代的部落方国,第二类资料认为炎帝族比黄帝族统治天下更早,且这两类资料中都包含来源于战国时代或稍前的资料,于此我们可以推断,炎帝部族可能比黄帝部族更古老,或者炎帝部族比黄帝部族崛起的时代更早,但后来被黄帝部族取代了。随着两个部族之间的通婚,结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于是有了所谓的“兄弟”关系。以黄帝为兄长,可能是黄帝部落强大后统治各部族的投影。

关于炎帝的后裔,有申、吕、齐诸国,为姜姓,历史文献记载甚明,并无异议。

姜姓,炎帝后《汉书·地理志上》。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潜夫论·志氏姓》。

在神话著作《山海经》中,发鸠之山、互人之国被说成是炎帝后代所居之地。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据晋人郭璞注,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大体在今山西东南部。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山海经·大荒西经》。

“互人之国”的所在,可以肯定是在荒远的西部。当然,这个西部,是古代人的地理概念。曹定云先生将“互人之国,人面鱼身”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人面鱼身图画联系起来考虑,认为仰韶文化可能与炎帝有关。我们由此也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推断,互人之国可能活动与陕西中部地区。综合上述两段资料,炎帝的后代可能活动于今陕西中部到山西南部地区。

二、炎帝与火神

在战国时期及以后的一些文献中,炎帝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

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又略见《孔子家语·辩物》。

所谓“以火纪”,杜预注:“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用祥瑞说解释炎帝族与火的关系,可能是受了汉代祥瑞灾异说的影响。我们推测,炎帝族或以火为图腾,或与火有特殊的文化关联。在春秋时期,人们把火作为姜姓诸侯国家的神秘属性之一。

比如: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左传》“哀公九年”。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孔子家语·五帝》。

战国时期,炎帝成了被祭祀的神灵。在楚国,炎帝与南方相配。“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嶷)”(《楚辞·离骚》)。而在西方的秦国,秦人专门“作下畤,祭炎帝”:

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史记·封禅书》、《前汉纪·成帝纪》、《汉书·郊祀志上》。

而在《吕氏春秋》和《礼记·月令》中,孟夏、仲夏、季夏三个月份,“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成了与火有关的神灵。这种以炎帝为火神的信仰一直延续到汉代而不衰,有时也以炎帝为灶神:

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淮南子·汜论训》。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淮南子·天文训》。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淮南子·兵略训》。

传或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力天下水,死而为社。”《论衡·祭意》。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在长安周围建立祭神坛宇,其中在南郊祭炎帝。

后莽又奏言:“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奏可。于是长安旁诸庙兆畤甚盛矣《汉书·郊祀志下》。

五行说兴起得较晚,可能是在西周晚期。但为什么人们把炎帝与火联系起来,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与炎帝族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值得探讨。

三、炎帝与八节

在魏晋以后的文献中,炎帝还与八节联系在一起,认为炎帝创立了八节。所谓八节,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东至八个节气。《晋书·律历志》说:

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焉,谓之《调历》。

《隋书·律历志中》也说:

夫历者,纪阴阳之通变,极往数以知来,可以迎日授时,先天成务者也。洎乎炎帝分八节,轩辕建五部,少昊以凤鸟司历,颛顼以南正司天,陶唐则分命和、仲,夏后乃备陈《鸿范》,汤、武革命,咸率旧章。

《晋书》和《隋书》的成书很晚,而这里反映出的人们认为炎帝制定了八个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同人们认为黄帝制定了“三纲”、夏后氏制作了《鸿范》一样,更多地反映了一种文化认同,我认为未必完全是历史的真实。其中可能包含着某些真实的成份,需要作仔细深入的考索。

总之,在以上传说资料中,炎帝作为特定部族的代表,或在黄帝之先,或与黄帝同时。由于迄今不明的原因,炎帝与火发生了特殊的联系,并成为火神和灶神,受到后人的祭祀,后来又被当作了八节的创立者。炎帝传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能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彼此融合,以及炎帝传说的不断衍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