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收费的困境:教育投资中国人最高
居安思危,戒者以俭。——魏徵
我国不发达的原因:一是经济底子薄,共产党赶走蒋介石夺取全国政权时,蒋介石用军舰把国库里的黄金、白银、美元全部都运到台湾。二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太长,民主观念淡薄、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盛行。从1957年到1977年党内斗争不断,丢失了20年的大好发展时机。三是我国人多,占世界1/5,好多方面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就排在了后边。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GDP跃居世界第三,但人均GDP却排113位。2006年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但这仅是政府意义上的外汇储备,而民间的外汇储备,日本是3万多亿美元,美国是9万多亿美元,我国才几千个亿,若按人均排,我们又是人家的百分之几。
1996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暂行管理办法》,明确高等学校学生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的生年均运行费大约在1万~1.4万,所以学费定在3500元是较合理的。但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费都在5000元以上。从1989年到2006年学费从200元涨到5000元以上,17年增长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不含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4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5倍。学费的增幅10倍于国民收入的增幅,按货币实际购买力,教育投资中国人最高。
韩国的普通工人一年12万元(折人民币),而一个学生的学费加生活费总共5万,占人均年收入的40%。以我女儿在韩国半工半读刚去时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例:每月5000多元人民币(韩国最低工资),全年下来可做到学费、生活费自给,略有节余。
世界节制贵于黄金。——雨果
上学费最贵的应属日本,大学生年学费8930日元,相当于中国3350元的购买力,加上生活费日本个人教育支出是人均收入的44%。我国普通工人月薪600~800元,年收入8000多,而我国大学生的年均投资需12700元,是人均收入的1.5倍,是日、韩的3倍。我们是两个人的工资养一个大学生,而日、韩是一个人工资养两个大学生。有人评估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共需投资1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4.5%,社会占4.4%,个人投资占61%、79784元。学费投入占国民收入的80%,远高于发达国家13%~20%的水平。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说:“我们两口的工资加起来只能供一个大学生,大学生的年投入相当于有些农民13年的纯收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头都被税局、银行、企业占有,个人的劳动工资占的比例很小,增幅也很小。为什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数倍于劳动工资的增幅?为何中国人勤劳而不富?
个人教育经费的狂涨,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2005年我国《教育兰皮书》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在居民总消费中排第一,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储蓄目的”的调查中,“攒教育费”高居榜首。而扩招又带来了空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不少地区月薪跌破1000元,在郑州这样的省城还有月薪500元的。学费高昂,前途渺茫。对于底层居民来说,读书是改变青年人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于成本太高,致使贫困家庭无法靠知识脱贫,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调查表明:九省初高中辍学严重的达40%,1/4的是上不起学,3/4的认为学了也没用,上学看不到出路。如果读书能挣钱,他们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上学读书。“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用难以承受的教育费用,培养出一个难以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家长们的确也太难了。
中国的农民多,贫富差距大,负担不起高额教育经费的家庭所占比例较大。扩大内需消费已经喊了多年了,为什么人们捂住自己的钱袋不敢消费?因为人们要攒教育经费和养老保命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开放前是大大提高,但人们不可预计需要开支的事情太多,可预料的收入太少,所以中国人钱少储蓄率反而还高。这些问题不解决,内需消费无论什么办法也调动不起来。
用钱用得恰当,比赚钱更难。——斯伯仲
说贫困生有助学贷款,贷款还是要还的。毕业后有近40%的找不到工作,大部分人找不到很快就能还上贷款的较好工作。所以这个钱贫困生是不敢借的,只有退学打工。四川省有个不错的高校,新生不报到的占40%。甘肃省2004年大学生欠学费3300万元,本科生的收费率近40%,贫困生占33.2%。教育作为社会矛盾调节器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反而成了社会不公的“加速器”。学校高收费无法保障国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犯罪。
造成学校违规高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投入太少,1993年国家颁布政策,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到2000年达4%。虽然每年国家都在提高教育投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快,2002年后的最高年份只占GDP的3.41%(发达国家是9%,欠发达国家是4%),是联合国规定的1/3,列世界倒数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由于我国经济底子太差,受教育人口近年增加幅度大,国家要办的事情很多,2007年提出全免中小学学费就得投入92亿元,这也是很难得的。
造成学校高收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铺张浪费,乱摊成本。近些年来各地豪华办学之风愈演愈烈,有的花上千万元建一个校门。机构臃肿(行政人员占教职工50%),冗员泛滥,官员们竞相购买豪华轿车,公费旅游,吃喝成风。各种应酬费居高不下,打“飞的”,花钱如流水,还有把“洗脚费”列入成本的。基建追求大、全、新、高,一步到位,短期投入太高都摊入了学费。另外,高、精、尖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共享,有些学校常年设备零利用率达60%。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到处可见。学校经营管理不善(原天津大学校长挪用资金炒股亏损甚巨)。北京中关村三小学原校长贪污1.6亿,武汉某高校校长受巨额贿赂被检方带走等,都与收费居高不下有关。
节省乃穷人的铸币厂,浪费乃富人的陷阱。——都帕尔
美国很会利用“外脑”发展自己的国家。政府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办法不是直接资助大学,而是把大部分高教经费以奖学金、助学金的方式直接交给合格的学生,让他们拿着钱去选学校。中国移民美国本科学历以上的各类人才达45万人。开放以来公派留学25万人,回国的8万人,16万人在外,半数以上拿到绿卡,还不说自费留学的。美国赚中国留学生的钱一年少说100亿美元。中美之间的这个在教育上的“逆差”要比贸易上的“顺差”更值得关注。出国留学都说费用高,只要允许课余打工,可把总费用控制在10万元,比在国内上“三本”强。未来出国留学越来越多,世界排名100的一流大学,中国竟没有一所。2009年高考前全国有30多万考生弃考。一是因经济原因上不起大学,二是部分高分生已被国外大学预订了。迫在眉睫的忧虑是:如果是教育的高收费,而不是竞争力与世界水平提前“接了轨”,很多学校将面临生源不足。到那时,即使我们的热情不改,收了足够多的钱,高分生都跑了,我们拿什么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本科生源和世界一流比并不逊色,是层层筛选出来的。差距体现在:师资、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等。
二、招生困境:环环相套
1.高考录取,没给偏才留出路。现行的应试教育高考录取制度按总分录取,把很多偏才、怪才拒之大学门外。而很多学术大师正好是偏才、怪才。钱伟长考清华时国文和历史是100分,数、理、化外语加起来25分,外语为0分,物理为5分。钱钟书国文、外语好,数、理、化也不好,数学15分。按现在的录取标准,二位都考不上清华大学。人的精力有限,要想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必须有所专攻,不能分散精力。但现在升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都要看总分。真正有特长特别突出的很个别。考那么多课程,课程压力又那么大,要想考出总分不错的成绩,必须各科成绩都比较好。高考的形式是“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教育是廉价的国防。——卢梭
境外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开的课多达近30门,可任选几门组成专业方向课,申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一可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给偏科者留有足够大的上升空间;二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没有向偏科者倾斜。每科成绩得100分以上,笔试成绩为5科的总和占复试的60%,面试占40%,高校的最终录取还是会以统一高考笔试成绩为准,只优惠20分。况且自主招生的比例只占5%,所以整体上还是没跳出高考这个圈。绝大多数学生也进不了自主招生高校认定的“具有资格”的高中,说白了,这只是给有钱人有权人子女又开了一个方便之门,真正的很有特长的偏才、怪才却很难考进去。
校长推荐制: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当前腐败现象滋生的情况下,“以成绩说话”,可拒腐蚀,堵关系,从而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安全的保护网。民众对“校长推荐制”持怀疑态度,那是因为存在着腐败现象的可能性:一是学校招生人员徇情舞弊;二是校长以权谋私;三是钻营者的贿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只见推荐制的出台,不见完善的防腐机制出台,民众能不质疑?“有其权必有其责”,招生人员手操大权,校长一言九鼎,必须负起考察失误的重责。如果做不到“权责结合”,那就“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宁可要人们各自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要让自己命运掌握在别人之手。——胡真
2.招生名额分配的地区间不公平。重点大学“地方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巨大障碍,导致高考大移民,给高考移民中介和相关部门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高考招生指标分配的地域歧视,长期人为扩张了大城市考生的“特权”。教育部38所高校虽中央直属,但对其地方的财政依赖(地方财政需负担学校30%~50%的费用)决定了这些院校必须在招生时向所在地倾斜。现在中央直属高校在各省的招生比例,基本上还是1952年各校根据自己对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估制定的而延续至今。这个50多年不变的比例本身就不公平。
3.高招向大城市倾斜。在某大学,政府官员、高级管理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子女平均录取分为571.3分,比农民阶层子女的610.1分,要低近40分。
4.高额择校费。有钱人的子女出得起高额的择校费,可进好学校,而低收入人群出不起,子女只有进条件差的学校,这是明显的不公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教育僧多粥少,权力寻租空间大,这样的“择校费”在金钱上体现了教育投资“市场化”的相对公平。否则只有有权人子女能进好学校。
5.湖北有六万“黑大学生”,全国捂着的还有多少?湖北省教育厅、公安厅联合发文:“湖北省高职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就读一年制中职,一律不得转户口,不得参加中职对口升学考试。”
分不够,先以“预科生”方式进校,再想办法取得学籍、文凭。高职一年制中职已经变异“升学教育”。相比学费高昂的“国际班”,对口考试取得文凭的途径更为价低有保障。最低200分就录取,有的干脆只拿张准考证,注册入学。之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参加对口考试,取得学籍,学生只需交钱。如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违规招生,2005年违规招收“预科生”4000多人。黄石某职业学院2005年违规招生,预科生多达7000人。湖南一高校违规招生,非法敛财4000万元。
教育部2006年公布核准的独立学院有233所,承担30%的本科培养任务,其中湖北占29所,属全国之首。有的独立院校甚至不招上线生,留着指标招没上线的愿多交钱的考生。2003年某大学武昌分校就违规招生8000多。2004年全省独立院校违规招生1.3万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没学籍,四年后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文凭。武昌分校外语系的学生因学籍问题集体罢课。
之所以有那么多家长愿意交钱,买假录取通知书,重要原因是:前几年,一些独立院校利用违规招进来的众多学生,成功地逼迫主管部门妥协。考生家长也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看往年能成功,今年估计也可以,而造成这么多人跳进陷阱上当受骗。到2003年,高考录取批次线对独立院校和高职而言,已没任何意义,唯一“标准”就是收钱。等有关部门意识到把关疏忽时,局面已不可收拾了。
独立学院违规招生的大背景是,举债兴建了“上千亩校园”后,投资方每年还得向高校上交当年学费的20%到40%作为管理费,成了制约独立院校发展的瓶颈。有个董事长说:“我盖了房子,如果不给建筑商钱,我就要死;如果被查出违规招生,我还是死。两害取其轻,我还不如违规招生。”为了尽快还贷盈利,独立学院往往希望立即招生,多招生,即使学校仍是一个工地,招来的学生没学籍。
人的眼睛,在失败的时候方才睁了开来。——契诃夫
此处的陷阱是:真正能最终获得国家承认文凭的比例太少。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招生计划比例是当年毕业生的5%。而通过专升本渠道的比例约10%左右。挤这条道的人又众多,湖北的六万名“黑大学生”到头来希望将成为泡影的是绝大多数。湖北如此,全国被捂着的“黑大学生”还有多少?
6.部分高校招生简章、章程陷阱多。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中录取规则表述不一。
(1)不注明校址或误导学生,学校“校址”和“办学”地点不一,新生本以为会在校本部,入校后才知道要去条件不完备的新校区。燕郊属河北省,但一些学校校址上没有“河北省”字样,而是北京东燕郊,电话号码区号也是北京的。
(2)不写明收费数额,只公布一句“学校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失去了事前接受社会监督的可能。
(3)招生章程和教育部规定冲突。如教育部规定“在服兵役期间荣立二等功的退役军人”可予以加分,而学校则扩大到“三等功”。
(4)谎称二级学院文凭种类与校本部无异。不注明二级学院的文凭种类,导致二级学院学生毕业时与校方矛盾重重,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有些学校的招生章程有一条:“本章程若有与国家或各省、市、区招生主管部门政策规定有不一致之处,以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为准。”说明作为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招生章程,并不严谨。如果出问题,不是章程问题,而是因考生没有全盘研究国家的高考政策和各校高招章程的细节。
年轻就是本钱。——安德里奇
三、评价困境:标准不同,无所适从
学校是以考试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而社会上评价学生则看实际工作能力。现在企业很实际,就看你能否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羊城晚报》有文称:“大学生找工作什么都要就不要分数。”说明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完全是两码事。由于僧多粥少,企业提高进入门槛,前些年有文凭的少,就用文凭卡人。这几年有文凭的多了,又拿工作经验各种资格证书来卡人。
境外学校招生都要面试,通过面谈提问,考查学生对申请的专业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该专业的兴趣和敏感度,性格特征是否适合,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全面衡量,并不是单以考分取人。香港几所大学到内地招生,各省的十几个高考状元被刷下来,录取的并不都是“尖子生”。正因为境外学校在录取时就采用了社会上用人的标准,所以培养出的人到社会上就容易发展的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才的12条标准:①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②有系统的推理能力;③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⑤有敢创新独立工作的能力;⑥有很好的与人合作能力;⑦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⑧有辨识重要与次要、持久与否的能力;⑨能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⑩有某一领域的知识深度;有观察不同科学文化理论相关之处的能力;一生求学不止的欲望。
境外教育更关心的是人的实际能力,解决问题中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对课堂书本知识的考试分数看的不像中国这么重。现在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考评标准还是升学率和分数,导致一些老师只关注班上的高分生,而对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对差生就不管了。学生的差别客观存在,有喜欢思考的,有擅长动手的,以考分论英雄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也是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误导。考分高不能与素质高画等号。基础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提高国民素质,现在成了100%的选拔教育,学生得不到应有能力的培养,大脑的开发、思维的拓展机会就丧失了。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中国为什么把考分看这么重?因为中国人多,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人人有份,只有用考试的办法公平合理地刷掉一批。所以随着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境外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大大高于国内,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国外有相当大差距。如韩国人口4800万是河南人口的一半,却有198所本科大学(不含高职大专)而河南本科院校约40所左右。境外初中毕业学生就合理分流为上普高和上技校。境外经济发达,技校生也好就业。这样升大学的人数就减少了很多,高中升大学竞争压力就小。国内前些年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下岗。企业招人不从实际需要出发非高学历不要,造成了技校生就业难,也误导了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职专技校没人上,都挤到普高(新野县的职专只有百十人也改成了普高)竞争高考独木桥,所以升学压力很大,高考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境外的高中生由于教育资源充余,可同时向五六所大学提出申请,同时接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学生可从中选择。
中国高考对人格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分数第一易造成人性的扭曲。望子成龙和只讲高学历的氛围助长了学生“以我为中心”和“分数至上”的心理,独生子女容易自私自利,成为有头脑无感情的人。如何看待学生的分数?上学不外乎:一是为了学习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二是为培养孩子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三是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孩子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谁来决定思想?环境。环境的缔造者是家长和学校。一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有位名人曾说过:“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美国人认为:生活的一切空间和时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追寻答案的方法,保护激励孩子们的所有创造欲和尝试,要他们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们需要的、比他们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使他们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成功毫无技巧可言,只不过对工作尽力而已。——卡耐基
人一生的成才成功之路好比赛跑,有百米跑、千米跑、马拉松长跑,而高考仅是个百米短跑,需要爆发力强。百米跑的优胜者不一定都是人生马拉松长跑的优胜者。有些人虽没有爆发力但很有耐力,后劲足,他们才是马拉松的最终优胜者。人的成才成功因素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仅占25%,而“情商”等综合能力占75%,要认识到不仅要有“学会”的能力,更要具备“会学”的能力。学历不等于人才,教育不等于能力,市场要求很实际,所以在大学里学习要自我设计。
“情商”心理健康的新概念,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感情”的一种指标,包括人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由以下五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①了解自己的情绪,能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的原因。②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摆脱焦虑、忧郁、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③激励自己,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创造力。④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觉,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⑤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这些情绪是影响生活的动力,让智商发挥更大效应,还影响个人健康、情感生活及全面的人际关系。“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摆脱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告诉人们不断通过学习、调整,正确面对情绪变化,同样有开创美好前景的机会。属于“情商”的大部分能力是在学校的现行应试教育中学不到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逆境商,AQ的培养:人们面对逆境或挫折时,对其产生反应的能力,又称“挫折商”。自己对逆境挫折的掌握能力不惊慌失措。①平时要居安思危,将来的成功取决于当下的准备。②培养自己理智坚定,遇难冷静判断。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学会乐观。③要给自己创造一些略高于自己水平的挑战,然后尝试解决。
治学有三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尔劳格林
四、培养困境:独创性、团队意识差
(一)国内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差
境外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有的高中开课可达近30门,除三门主课外,可任选几门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课,可基本复盖大学的所有专业和社会的各种职业需要。即使考不上大学,到社会上也不至于像我们的高中生,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我国高中开的课程太少,可供学生们选择的余地太小,不能充分发掘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潜能。高中课程偏重理论、脱离实际,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老师流动到每班授课,不听也得听。我国学校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是老师在上,“重教”是以老师为主,以“教”为主,不是以“学”为主。这样要么使学生变成顺从的绵羊,缺乏独立自主创新意识;要么和老师情绪对立,是“填鸭式”,学生学习是被动而不是互动的。境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老师创设问题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答案可以是多种。不仅是学什么,而是学会探索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境外学生流动听课,老师讲得不好,像我们的一些老师讲义几年十几年不改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就会没学生听他的课。老师为了不丢饭碗,就得经常接触社会实践,不断创新,把课讲出新意,讲得更新鲜更生动。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给题目,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研究相关书籍,完成类似大学生的论文后,以课堂演讲的形式,向所有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别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争胜心、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能选到自己爱好的课,并且学了到社会上就能用得上,因此就学得主动,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罗素
(二)国内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差
境外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强,敢想敢干。“只要不被禁止的就可以做”,成功率高。我国有史以来禁忌多,学生们放不开手脚。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个人崇拜、等级观念、迷信意识浓,民主观念淡薄。中国人太习惯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一旦失去常规参照,不是感到自由而是惶恐茫然。美国教育告诉孩子们一个理念:你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思考,包括对“神圣”、“权威”。
凭课堂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不如中国人,但到实践领域作项目,中国学生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富有创造性。钱学森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创造型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立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教育专家作了一个中美学生比较:一组纯粹的计算题、一组简单的文学题、一组答案唯一的应用题、一组答案不唯一的应用题,前三组题目,中国学生的成绩高于美国学生,尤其是纯粹计算题,远远胜出;而答案不唯一的题目上明显处于劣势。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信心被磨灭了,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我们的孩子勤奋、刻苦、有知识、有技术,但恰恰在创造性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败下阵来。学校里所谓的优秀生都是成绩好、听话。所以越是优秀的学生到社会上越难成功,因缺乏创新创造精神。何谓“创造”?“创”就是破坏,“造”就是建立。优秀生受所学旧知识的束缚,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敢破传统旧东西,新的东西就立不起来。一切创新都可以说是向现存规则挑战。并不是每个人都敢用这一技法,原因是我们现实中有着“遵守规则”的压力,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不挑战规则,将注定你的一生是无所作为的。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多是被老师家长斥之为不听话的学习成绩差的“坏”学生。
(三)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
(1)教育观念偏颇,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根据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程度的不同,创造力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第二层次为中级创造力,指经过模仿或改造,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第三层次是高级创造力,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活动能力。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所独有,创造力并非只有科学活动创造力和艺术活动创造力两种;创造力表现在人类的多种实践活动中,具有多元性。很多教师和家长无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理解创造力是多元的、有层次的,这种错误认识阻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教育不仅教人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还应教他们自己做没做过的事情。——罗斯金
(2)教学过程中的偏差,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以教师为中心,以记忆为目标,忽视方法的指导,以分数、听话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3)教育方式陈旧,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①教育的规则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训练孩子们盲从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和自信心。②以同类人的行为作为楷模,过分强调统一,以“标准化”的方法培养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只能窒息学生创造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③对学生的创造行为有偏见。有创造力的学生常有与众不同的特殊表现,教师往往“看不顺眼”。④关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使这部分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不到被开发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4)教师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创造力发挥的影响。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变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主的教学;变枯燥无味、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应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国内学生的团队意识差
境外学校很注重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个人服从大家,交流沟通协调能力比国内学生强。而国内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强,习惯于单打独斗。体育比赛如果是单练,中国人很多都能排在前列,如乒乓球、游泳、台球、短跑等排在世界前列;如果是团体性的较量中国人就落后,如篮球、足球团体性项目。身体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意识差。人少了好商量,人多了反而效益下降,内耗大。国人为何不善交流沟通?①文化原因。孔子曰“敏于行而慎于言”,作事麻利讲话小心。“病从口入祸从口出”。②教育原因。应试教育就对着一张考卷,上课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班里学生多,提问发言的机会少。在家一切父母包办什么都不干,很少与外人接触、与社会接触。③计划经济年代领导说了算,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会说善沟通没用。④互联网时代学生们一有空就上网,跟虚拟世界交流多,现实世界交流少。然而交流的特点是倍数效应:如果你的能力是1,你的交流能力是0.5,人们对你的看法印象就是0.5。如果善交流沟通就能把你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善交流就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影响团队的合作。
另一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分数第一,易造成人性扭曲;独生子女、望子成龙和只讲高学历的氛围助长了学生们“以我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心理,自私自利,影响团队意识的养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是冷兵器时代,赵子龙一杆枪百万军中保幼主,很多工作的完成都是靠多人、多个方面的协作而成。
孩子需要榜样胜于批评。——杰贝尔
五、素质教育困境:家长和学校共同编织
2006年秋,报上公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互评。中国学生对韩国学生评价最高,认为韩国学生最亲切,彬彬有礼,重人情。韩国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最低,认为中国学生心胸不够宽,忍耐力不高,性格不够开朗,悠闲、不勤奋、不守规则,爱国心、责任心、正义感也较低。这里虽然有“韩流”电视剧强势的原因,但说明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何为素质?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含人的思想、身体、心理品质、处事行为等。
(一)家庭方面
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几代人宠着一个人,要什么有什么。但不少孩子称自己“很忧郁”。有个“腐烂的脐带”的理论,认为如不能让孩子尽早建立其对自己的责任感,家长的照顾反而会适得其反。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关系像一根即将“腐烂的脐带”,让人厌恶却无法割断。西方有一则幽默笑话:小约翰到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他突然对妈妈说:“今晚的汤凉了。”父母大惊:“你会说话了!”小约翰嘟囔了一句:“在此以前你们把什么都准备好了,我还有必要说话?”这个西方小幽默,说明父母为了孩子什么都准备好了,孩子连话都不想说,还能有别的能力吗?国外学生18岁后要自立,多数学生边打工边学习,不靠家庭经济支撑。外国人有句话叫:“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人是“再穷不能穷孩子”。我们的家长认为:什么都给学生准备好,不让其分心,好集中精力学习。这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自立、动手、实践以及适应能力,影响日后的长远发展。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史密斯
什么叫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人在面对陌生事物时,往往不敢去做,或因其隋性不愿为之。但如果你真的尝试着去做了,就会发现原来如此简单,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做,有的甚至是举手之劳。有时你得看专业人士是如何操作的,自己再反复做几遍就会了。这样次数多了,你就敢尝试着去做,你会的就会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越来越强。你无论遇到什么陌生的环境,很快就会适应了。接触的事多了,接触的人多了,只要开口说话,沟通协调应变能力随之也会提高。而这些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自立能力的培养。试想:一切父母包办,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这样社会实际能力从何谈起,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做。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懂得书本上的道理,较早地接触社会、经历挫折、积累经验,培养较强的抗压能力和乐观心态。任何得失都是最好的实践教材。学会独立,珍惜自己的每一分血汗钱,认清自己和社会。通过劳动实践知道了书本知识有用,并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请教书本,这就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父母不要把成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各国中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的时间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12分钟。
一位在华英国人说:“我很庆幸孩子生长在中国,可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可以体会到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但我也怀念英国家庭给孩子的自由,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对学生不能歧视,有些家长先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看到孩子落后,数次教育无效,反而由厚望变绝望,棍棒相加,冷嘲热讽恶语相加。高中毕业考不上学,很多家长就认为“你就不是上学的料”,花钱托人找个工作算了。这就断了孩子继续上学的路。我建议可边打工边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差生18岁后才“开窍”,才知道学习,我的三个孩子就是这样上进的。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家长教育孩子:
1.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因为人的多数能力都是建立在自立的基础上。如果没了自立能力很多能力就失去了建立的基础,学习能力再高也是空中楼阁。自立能力应该从小培养,人学走路时会把大人扶他的手推开,这就是自立意识的萌芽。这时大人要少扶,跌倒了也要少拉,最好让其自己爬起来。能自己端碗吃饭时大人不要喂,不要怕孩子吃饭弄脏衣服。再大点以后,像洗碗、扫地、倒垃圾、擦桌子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都要让孩子学着干,干不好时可以教。很多家长有个误区,认为孩子干的不好自己还得亲自来二遍,还不如自己干快些。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动手能力和爱劳动的习惯,孩子长大了却怪孩子什么都不会干。不是孩子不会干不愿干,而是家长没给孩子自立、动手的机会。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将自立独立能力的培养放在一边,应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独自安排自己的事,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十大溺爱:过分注意、特殊待遇、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大惊小怪。你占了几条?
2.孩子需要理想。调查显示,21%的孩子没理想,28%的概念模糊,49%的理想低俗,只有2%的理想远大,有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对孩子要适度止欲,不让其轻易满足。孩子想要的得不到就会产生期望,就会有为之努力的计划,积少成多,就促进孩子自立,不让其不劳而获。学会自立,才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孩子向成功人士学习,让孩子多看些成功人的传记,激发孩子的渴望成功的欲望。
3.别怕孩子犯错,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没有犯错也就没有经验,如果怕犯错,那么就丧失了尝试的勇气和成功的机会。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从中掌握避免再错的技巧。引导孩子对所犯的错误负责(比如,饭菜洒在桌子上了知道擦干净),才能在错误中不断地学习、收获、成长。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心态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孩子的研究精神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好奇心。什么是创新能力?就是探究、好奇、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
4.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正是在残害孩子。家庭生活再好,你可以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有保镖,但你不能给他营造社会环境,走向社会只能靠自己闯。要让孩子明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最好”,不能有靠的念头。
好奇心是学生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过高的期望会带给孩子无望;过度的保护会带给孩子无能;过分的溺爱会带给孩子无情;过多的干涉会带给孩子无奈;过多的指责会带给孩子无措。许多孩子的毛病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深爱孩子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少管的孩子更健康,在外玩耍且无大人监督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也更善于交际,更活跃、自信、独立、勇敢。
5.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的五个方面:①自理能力,吃穿等方面一般生活自理能力;②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否和谐;③健康与安全,能否正确识别危险,处理危险;④实用性学习,如对钱有正确观念,正确花钱,经济购物等;⑤作业能力,能否跟上教学进度。
培养孩子的适应行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独立能力,独自安排自己的事,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控制情绪,对孩子要以社会标准予以满足和约束。用诱导不用强制的方法减少对立情绪。③意志,日常生活中应有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④社交能力,增加孩子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能力。鼓励孩子交友,遵守规则,增进语言交流能力。⑤创造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关。通过游戏、讲故事、自制小玩具等,启发式地向孩子提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能对孩子的提问置之不理或胡乱回答。
“替代成长”的背后不一定是成功。“现代孟母”和狂热的择校风都是家长“替代成长”的不同形式,是有害于孩子的爱。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家长越俎代庖的做法,会让孩子的依赖心很大,自我处理事务的能力就很脆弱。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对家长有严重的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家长,会产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越急越易出事。
多数孩子的失败不是因智力,而是因为习惯。知识差可用学习来补,但一个行为一旦变成习惯,就可能让你用一辈子的时光来为它买单。“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好习惯终生受用无穷。教育无小事,教育就是从小事开始,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温家宝
6.留些缺口给孩子,留些机会让孩子自由决定,留些漏洞让孩子自己思考,留些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留些事让他自己做,留些时间让其自己支配,留些空间让其自己拥有。留些缺口才能容纳完美。所谓教育,其实是30%的启发,70%是等待。儿童、成人都是如此,教育应是留白艺术。大人的话孩子是听的,只是先把信息存起来,晚些时候再用。有时他要亲自体验一下再决定这个信息是否启用。说有对母女一同郊游,口干舌躁,这时母亲忽然问女儿:这时如果有两个苹果给你,你会怎么处理?女儿望着母亲想了想说:“我会每个苹果都咬一口。”母亲听了有些失望,欲怒又止。女儿继续说:“我看哪个苹果甜就把哪个甜的给母亲吃。”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事说明了教育孩子的“等待”重要,但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下结论。有多少家庭战争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家长教育子女要当好三个角色:不当法官,学做律师;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不当“训兽师”,学做“镜子”(反馈作用)。父母不能强求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要懂得怎样去跟孩子沟通,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一味地叛逆。
(二)学校方面
“雪融化了是什么?”这是一道语文试题,答是“水”的符合标准答案。一个学生答是“春天”却被判错得零分。这是一个有着多么充分想象力和文学天赋的孩子。类似这样的考试太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划一性”太明显,有划一的教室,划一的方式,划一的时间,划一的标准答案。以考定学,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现在的考试试卷只能记录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无法考查学生具有了什么样的能力。这大大限制了孩子们学习内容的丰富,扼杀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过分地追求标准答案,过分地训练求同思维,阻碍求异思维和批判思想,肯定会阻碍想象力的延伸,影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治学有三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尔劳格林
现在老师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考分为统帅,以升学率为已任,教学形式单调刻板,师生思想情感也受到禁锢,有的甚至是对立情绪。特别是高三完全是“试卷教学”,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榨出,“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被淘汰。“孩子们苦得没价值。”把教育的健康发展当“软任务”,而把升学率当“硬任务”。学校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异化”,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被忽略了,学校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为了孩子们,教改的代价再大也没有一代人成长的代价大。
现在不少学校既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改,进行素质教育,不少老师也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投入了不少精力。眼看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但临近考试,这些老师、学生为提高素质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不得不投入试卷教学,填鸭式满堂灌。这样两张皮的教育,教学环节再“素质”,以升学率来评价老师,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指挥棒没变,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一只手抓素质,一只手抓考分,就像左右手互搏。没有素质考试,那来的素质教育。
我们的学校里小胖子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动手能力不行,心理承受力更低,是考试在影响素质教育的后果。不使评价老师和学生的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很难解决的。因为以分数为导向评价好操作。在中国现在的社会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避免走后门等人为造成的另一种不公平。因为人多,上大学只要不能人人有份就得考试,通过考试明正言顺地卡掉一部分。所以考试是取消不了的,问题是人的素质如何考?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描写现在一些大学生的贴子:“父母陪读、事事伺候;辅导员陪住,全职管理;聘钟点工,包揽一应琐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陪读大军进高校,许多大学也推出一系列“导航”措施,“全程导师”、“宿舍导师”。大学出现“低龄化”的管理,学生“不想长大”,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就大。而学生们到社会上找工作,干工作了才知道不能早些自立而带来的压力更大。
我们的学生有学习激情的有多少?高中应开设有关人生职业规划,如何成才、就业的课程,开展诸如“我走向社会怎么办”的讨论,可以激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使一部分差生进步,一部分高分学生清醒。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有学习激情,学习成绩进步就会容易些。
不患不知,惟患学不至。——范质
现在,有的学校把入学分数线抬的很高,就是想多收择校费,周瑜打黄盖,有人愿打,有人愿挨。收了高价生的钱,每班近百人,一个班主任还要兼课如何管得过来,只有抓两头。对有些差生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自己不学老师就不管。这就不负责了,人家出了高价而没学好,本人和家庭有责任,学校就没责任?如果学校抓好素质教育,事情肯定会好些,问题学生肯定会少许多。收那么多高价生的钱,就不能聘几位辅导员帮帮班主任?
一个人事经理曾说:“我宁愿招一个考分较低,但在街上发过传单,敢于实践,综合素质较高的,也不愿招一个考分高但综合素质低的。”因为知识的欠缺可用短期突击培训解决,而综合素质是长期养成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品质,并非短期突击所能为之。我的两个女儿在北京发展的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我的影响指导下综合素质较好,尤其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能吃苦能吃亏,有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
中国应试教育层层选拔,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也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各种潜能。只有改变教育体制,才能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发展。应制定素质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然后把评估结果与分配给学校的招生名额挂钩。
在某杂志上刊登的《教育为何无用》一文中,作者就提倡立足于目前正规教育之外的所谓圈外学习,让学生获得思想解放而不是受到阻碍。国内这种不上正规学校,在家像读私塾一样自学成才者也不少。某杂志社主编郑渊洁就是在家“教子”而自学成才的。有对MBA夫妇,因儿子的成长让他们失望,定要把女儿培养成现代“淑女”。13岁前不让其女儿走进“令人失望的现行教育系统,自己在家教育”。人格上独立了,上不上大学对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混街头比读书好。旺旺集团的老总蔡衍明说自己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的影院他一天能看十部电影,对读书毫无热情,觉得在“街头看一年,胜读十年书”。现在他还反对孩子们多读书,规定18岁都不再升学,全部进公司。这是对现行应试教育的极大讽刺。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现在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有怎样的教育制度,才有怎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政府部门不能指责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对,而是应该反思教育制度、用人制度之弊。中国教育像在教室里教学生游泳,都能通过考试,但一旦看到河水就哆嗦起来,一下水就往下沉。中国学校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不少学生踏入社会后才发现:想学技术应去工厂;学口才就去做传销;学能力就去摆地摊、跑销售;学知识就去逛书店、泡图书馆。如果这些都不想要,就去上大学,确实省事。这话说的是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我们的教育是替学生一阵子着想,还是为学生一辈子负责?
中国高中教育存在“教育荒废倾向”,只抓学习成绩,而人格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不足。“知行分离”明显:96.8%的高中生同意“饮食不能仅凭喜好,还要考虑营养均衡”,但实际生活中却有56.4%的人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美国学生对“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认可度最低,但实际生活中不注意健康的最少,仅为5%;对离家出走最不认可的中国学生却实际发生率最高。
杨振宁说:“大学生的能力和喜好最重要。中国教育是训导型,美国教育是启发型。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弱化。中国家长和老师应多向美国学习,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求学问,需要问。美国无论大、中、小学的老师,上课时都会说:“有什么问题?”中国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多说:“好好听老师的话。”李政道给北京中学生的题词:“求学问,需要问,只学答,非学问。”提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怎样保护和发展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关系到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每个孩子的前途。
现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会击碎多少农村学生的大学梦,反映在档案里的综合素质是可量化的,如文化特长、打球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而“意志坚强、心理健康、能吃苦、孝敬父母、适应能力强”等如何量化进档案?人类第一个问题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放弃一部分学到的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旧知识,不放弃就学不会新知识。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营养,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如何消化?就是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验证。学校教育首先是“三生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使其成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学到有利个人发展,有利社会的新的实用的知识。
困苦贫穷是最好的教育。——雨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中国很多家庭对孩子穷家富养,没有担当。倒是富裕的德国家长会告诉孩子,你是来这个世界工作的,这样更能养成一个不怕艰苦,热爱工作的孩子。人一出生,都要先哭,说明人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吃苦的。我本人12岁时用两个篮球内胆每个装5斤酒,共10斤,像寇准背靴似的脚踏半尺深的雪,冒着风雪严寒步行45里去贩酒。早饭后上路,天快黑赶到,中午啃个干馍。现在的家长有敢让12岁的孩子干这事的吗?苦肯定是苦,但我从来没觉着苦。当时就觉得这一趟生意能挣多少钱,跑几趟能把下学期学杂费交上。现在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过去的艰苦奋斗对自己的创业起了积极作用,才使自己拥有了财富,反而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
人的成长要接受四方面教育:父母、教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三方面背道而驰,然而一个人是否能成功,最后必须接受社会无情的检验。说成功宴请有功之臣,第一位到的是“努力”,成功说“坐”;第二位到的是“机遇”,成功说“请坐”;最后到的是位很怪异的,成功忙说“请上坐”。它是卧底“潜规则”。看来“潜规则”对人的成功是一等的重要。所以社会教育很重要,孩子好往社会上跑不是坏事。
央视曝光八大教育潜规则:①免试入学异化成“争相择校”;②择校费“被自愿”;③“奥数”改头换面成“希望杯”等这杯、那杯;④1983年教育部就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升学率还是第一追求;⑤“重点班”改名“创新班”、“提高班”;⑥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名义;⑦你的学生我来教,我的学生你来教,家教的东西课堂不教;⑧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学校封闭式管理别搞成集中营。青少年在校园受到诸多“规训与惩罚”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当自由被扼杀,尊严被漠视,权利被侵犯,他们只会往畸形的方向发展。孩子不是“考试机器”,学校也不应是禁锢自由的“集中营”。中学是为“人”而不是为大学,是全人格教育,读到的东西会融进生命化入血液,而大学阶段是成人以后读的,只能作为知识存在,中学乃是固本,大学像是修行,修行需要固本,但固本绝非仅为修行。
教育的宗旨,在使儿童成为自治自立的人物,而不是受治于他人的人物。——斯宾诺莎
教育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知识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达国家是70%以上,我国是39%。我国平均每万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列世界第43位,每千人研究生数是发达国家的1%。我国教育的人才观落后,整个社会还没形成鼓励拔尖、宽容失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配合,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未完善,学科体系缺乏交叉整合;难以形成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教评价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创新精神、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教育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教学体制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受理专利申请的转化率不足10%。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要着重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职业拓展能力。坚持开放式培养,要创新人才评价模式。要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要坚持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六、“超前教育”的困境:未起跑先累倒
老师家长正在推动一场难为孩子的竞赛,思维杂技磨掉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1.现在不少孩子做难题做的已经不会做容易题了,好像一道题不绕几个弯子就不是题。如果不能从表面意思中找出隐含的意思就肯定掉“陷阱”里了。孩子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别扭”,有话不直着说,总得绕上几个弯才行。在奥数这个“数学杂技”的带动下,各学科似乎都开始向“杂技”训练方向发展了。
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
2.处处难为孩子的变态逻辑向幼儿园蔓延。幼儿园开学不久就给家长们发了一份课外辅导班的课程表,有英语、舞蹈、美术、武术、泥工、科普、数学训练(奥数的变种)。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不学,可别的孩子都学呀,现在让他接触难题,将来上学再见到这些问题就不觉得难了。”这种美其名曰为孩子着想,而想方设法给孩子出难题的“变态”逻辑真是让人气愤。
3.羊群效应。贾先生的儿子刚上小学两个月就对学校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原来儿子一年级的数学课几乎在幼儿园大班都学过。这样重复学习,孩子怎么能有兴趣?所谓“羊群效应”就是在一群羊前面横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棍子拿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虽然主管部门在全国声讨中发出了“严惩奥数班”之声,但是对羊儿们来说,只能看着前面的羊,只要前面的羊还在跳,后边一定也会跳,甚至跳得更高。不要用抢跑的方式在起点领先,只要你每一步能扎实稳健,就会最终成为终点的胜者。
境外由于学业负担轻,学生下午四点后都活跃在运动场上。双休日打工本身也能使身体得到锻炼。由于比较早地接触社会和升学压力小、就业压力小,学生们心理素质好,抗压抗挫折能力强。我们的学生为了赶考试成绩,参加体育锻炼和劳动锻炼的时间少,体重超标,少白头增多,体质下降,高中生近视率达90%以上。高考的压力使学生们灵魂上的伤口很深。国内学生脑神经衰弱的很多,有的医治不及时发展成“神经质”,很小的事易动怒,造成同学间不快。七成高考学生为提高成绩而服药。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某个专业的机器人,让一些孩子们累倒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压力下追求升学的过程,造成这代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甚至导致一些人失恋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杀。连命都不保,再好的学习成绩有什么用?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中国的“超前教育”世所未有。小学四年级的计算题相当美国六年级的数学题,高中数学题难住清华大学教授。大学课程下放到高中,高中课程下放到初中,初中课程下放到小学,小学课程下放到幼儿园,幼儿园的课程下放到娘肚里没出生就得听胎教。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在接受着本不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学习的课程。据调查: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8小时,初中10小时,高中13小时(不含毕业班)。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难,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加班加点。现在很多孩子星期日放假都没自由,父母陪着穿梭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各种特长培训班,上海有的小学为升重点中学要考41个证书。
由于课程难度太大,多数学生常考不及格。我们新野县的教育质量在全国还算好的,高中生常有60%的不及格。边远省区350分都可进“二本”,可他们学校常不及格的达85%。绝大多数学生都常考不及格,能说学的知识深度合适吗?为拔几个清华、北大生,对多数人不惜拔苗助长,使大量学生因为学习内容太难、枯燥乏味而厌学、辍学,或被迫走进网吧去寻找快乐。这种只为少数人而不顾多数人的“超前”教育,到底是“育才”还是“毁才”?家长们常说“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你是否意识到这种不给孩子快乐的“超前”教育,会让孩子未起跑先累倒,自己的观念思路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从实际出发,忽视中国“人多”这个基本国情,不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走向,在现行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厢情愿地做着单相思梦,到头来,很多劳民伤财的故事在演义。
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培养出来那么多博士、硕士、本科生,却在干着本不该他们干的工作。博士生干着本科生的工作,拿着比高级技工还低的工资;本科生干着中专生的活,拿着比农民工还低的工资,现在是很常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充分就业,牺牲的不只是他个人,大批高教“成品”、“精英”长期不得其用、不得施展才能,消耗的还有不富的国力。决定国民教育水平高低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严重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比例的,应该是“橄榄球型”结构。高层次人才是小比例,中间人才是主体和绝大多数。现在是博士、硕士不对路,本科生供过于求,大专生很多不实用,高职生是刚起步,技校生是不够用。物以稀为贵。如果这个岗位供应的人才太少,那么就是一个技工也可以很吃香;如果供过于求出现人才过剩,那么即便是硕士、博士,其价值也会贬值。一味追求高端人才的数量,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也浪费教育资源。
德性的工具是节制和适度,不是实力。——蒙台涅
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进行教育“抢跑”下被毁的天才。卡尔学业天赋极高,他父亲亲自教授他数学。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取得不小的成就:卡尔8岁就能学大学数学,9岁学习微积分,11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尔有任何休息调整就让他攻读研究生。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学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兴趣,至此再也不想动脑筋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只能从事办事员工作,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有不少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为了杰出人物,但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从小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关注儿子的生活。尽管拉斯金最后成为文学家,但他的婚姻并不美满,妻子离他而去。他在晚年说:“我受的教育一般来说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后曾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哲学家尼采的母亲对他进行早期教育,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结果,尼采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做事呆板,因此周围的小孩都取笑他。结果他45岁时发疯了,由母亲和妹妹照顾,第二年就死去了。让孩子过早浸泡在成人社会的乌烟瘴气中,孩子幼小心灵受到超前冲击,身心发展不够协调,心智发展受到误导和扭曲。天才人物是非常稀缺的,家长们不要被“天才崇拜”迷住了眼睛,而淡忘了教育底线和规律。否则,孩子长大成人后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或因某方面太缺乏,只会鹦鹉学舌,事业也不会健康地走得很远。
多做实事,少说空话。——邓小平
因此,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现实,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多求快,否则孩子会惧怕、厌烦甚至反抗,“欲速则不达”。
超前教育层层选拔的高分生,从小学、中学到硕士一路顺风。一出校门才突然发现,社会和学校如此不同,发出了“愿读服输”的无奈,有当头一棒之感。这是市场经济给现行应试教育的“当头一棒”。学校崇尚考试,在市场经济的大考中现行应试教育能打多少分?孔子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素质教育”,和现行的应试教育有三个明显区别: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为少数人服务;二是全面发展还是片面追求;三是用一把尺子还是用多把尺子衡量。
时间和潮流不等待任何人。——司各特
七、复读困境:误己损人,丢失机会
复读只适合少数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以及与平时考试成绩比相差较大者,其他多数人没有复读的必要。复读付出的除精力、金钱、时间外,重要的是丢失了机会成本。1999年开始扩招,当年大学毕业生84万人,2002年毕业生145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8年达到近600万。如果当初复读一年,到毕业时,和你争饭碗的就多出70%,复读两年就多出140%。能否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有时不在你多考了几分、十几分,关键取决于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人多少,报考的多录分就高,报考的少了录取分就低。你进步别人也在进步,考大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录取线也水涨船高。我的一个朋友的学生,2004年考了380分能被天津的“二专”录取,我建议他上天津的“二专”。因天津“二专”要比省内“二专”就业前景好。他们要复读一年想上“一专”、本科。2005年多考了十几分仍不够“一专”线,报天津“二专”没录上还是上了省内“二专”。因为2004年天津“二专”是刚纳入国家统招时间不长,办学就业优势没显现。报考人数少、分低,350分都要。到2005年这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优势显现,自然报的人多,人家分就涨到400多分。所以在提高分数的同时,把握机会很重要。
从工资上看,这些年大学生的工资也从前几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还有为积累工作经验宁愿零工资就业的。复读一年出来工资少拿一半,何苦?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某种情况下,早占位再找好工作,要比一心想着高攀学校强,因为好学校并不一定等于好工作。
现在,与其复读后还是上省内大专,还不如到北京、上海名校读成教自考,因享受的教育资源和统招生没多大不同,而且就业前景好。我的二女儿的例子说明选专业的重要,为了上一个自己心仪的有发展前途的好专业,宁肯舍“本”求“专”,退而求其次。北京、上海一些名校的大专录分高的也有530~550的,这就是为了专业舍“本”求“专”的。另外只要自己的基础不错,可以在这些城市专升本,三年后再争取心仪的名校,400多分的当地学生都已上了本科,所以好学生只要不退步都没问题。
大城市的一些专业技术培训班也不错,学的专业课也都是大学的专业课程,但教材更新补充要比正规大学快,教师也有实践经验,紧跟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且负责推荐工作。一些热门技术如小语种、数码技术、计算机软件测试、电子游戏开发设计,学生没毕业就有人预定。新野县的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班的学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工厂都翘首以待。培训班学习时间半年至一年半,跟形势跟得紧。同样是学门技术,上大学得四年,学出来很可能由热变冷。培训班与上大学的费用相比要低许多。重要的是能赶在同龄大学生的前头参加工作。现在大学本科的第一年根本不开专业课,最后半年忙着找工作。余下两年半还要学些和本专业关系不大没必要学的课。再除了寒暑假,真正摊到专业课学习也就一年半的时间。而且有的学校硬件设施不行,老师没实践经验,学一肚子理论毕业后还得进培训班学几个月才能胜任工作。
而培训班是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多数学完就可顶岗工作。也可到沿海地区上技校,校企结合紧,学校设施好,学生实践机会多,就业率高。半工半读减轻家里经济负担。现在上大学的投入和毕业后的工资收入严重倒挂,收入有的不够开支。所以报上有人说:“大学如鸡肋,丢之可惜,食之无味。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大学还是要上,但是否一定复读,复读乃耽误青春,丢失机会,挤占他人教育资源,实不可为也!”
人才进行工作,而干才进行创造。——舒曼
八、读研困境:科研投入少,人才不实用
教育投入少前面已讲过。过去10年本科扩招增长5倍,硕士增6倍,博士增3.5倍,学费增18倍,高校创收及银行借贷增36倍,政府投入比由80%降到40%。我国的科研投入2005年排世界第12位,而人口仅是中国1/26的韩国排在第6位。一个国家教育、科研投入少,教学设施少,学生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导师手里科研项目少,研究生跟着导师还研究什么?“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你让我做我会明白,一辈子明白。”这说明实践很重要,中国的研究生为什么要比国外的研究生多学一年还不顶用,与实践机会少有关。
2007年研究生的在校人数110.5万人,和17年前大学生的在校人数差不多,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我们的大学经“文革”大破坏还没恢复元气,扩招又加重内伤。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能适应如些扩招需要的导师,除非把世界上所有大学掏空。现在的导师出国多、开会多、成果多、垃圾也多。调查显示:经济、管理、法律等热门专业一位导师带研究生超过20名的是比较常见的。湖南某大学一位导师带了42名研究生。原来一位导师带几名学生,现在带几十名,讲起课来像给本科生讲课那样,实在是难做到个别辅导,更别提深入研究了,带研究生像放羊一样,其质量能不下降?国内的研究生不少只会“纸上谈兵”。有的教授就明确指出:国内培养的都是“垃圾研究生”。这与扩招有关,与我们的体制机制有关。那么研究生何以不断扩招呢?其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有买就有卖。就业市场相当大一部分人把考研当做就业的“缓冲”,逃避社会竞争。结果很多人学了三年研究生,工资还没以前的本科毕业生高。对技术性岗位,硕士比一般本科生拥有的技术更过硬,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但对纯文科或文理结合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企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往往更愿用本科生。因此,相关各方应该减缓研究生扩招步伐,结合实际,从自身条件和能力出发,调整策略,而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处于信用破产的边缘,陷入教学和信任的双重危机中,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要想拿到博士学位,国家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博士论文。据某杂志社编辑透露:现在博士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已经排到了两年以后。不少人刚考上博士就得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博士论文而奔走。很多博士因此而迟迟不能毕业。
爱因斯坦在今天中国会不会下岗?2006年我国科技论文数大幅跃升居世界第二,但过去10年间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排世界第十三。国家花巨资搞研究发论文,最后很多论文就像扔到水里的塑料泡沫没水花。我们的学生要学位、找工作都要论文;教授科研人员争取科研资金,评职称也要论文……外国教授不为此担心,很多轰动世界的科学大事之前没论文,默默无闻,只到最后公布成果才发一篇论文。我国博士的授予数量2008年已超过美国,排世界第一,你能说我们的学术成就超过美国了吗?中国的博士当官的占50%,中国缺乏客观评价官员的指标,因此希望获得提拔的干部,通过给学校增加预算和人事变动等好处,获得作为“回扣”的高学历,以作为提拔的资本,已成一种业态。博士按我国经济总量的排名并不算过剩。但为什么会有十几个博士竞争一个大学老师的岗位?博士工资不抵高级技工,很多硕士、博士改行发出“越学路越窄”的感叹,但仍有很多人前赴后继,迷着头往这个陷阱里跳。有不少人仅仅是为个硕士、博士的名号,并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所选的专业在国内、国际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的实际需要,未来的就业前景,或因某种原因出现了错判。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老不可满。——魏徵
这里的误区:一是着眼范围小,仅看到国内,没把国际因素考虑进去。应站在世界的高度用国际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仅看到当前没考虑长远。有不少人读博就是瞄准进公务员队伍当官,因国家规定博士从政开始就是县处级,压根就没考虑什么国际眼光等等。二是单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考虑问题,认为如果不发挥本科的专业优势,本科不就白读了;不发挥本科、硕士的专业优势怎样继续读博?如果你本科、硕士方向不是世界新科技,你再接着读个博士出来也不一定就俏。应该以世界高新科技为导向,出国在相近专业领域再读个第二硕士也不屈才,不一定非要读博士。因为有些专业,越往上读理论研究性越强,距实践的距离越远。更不能在国内读博士,国内的企业根本没有博士的工作岗位。这就是硕士、博士“越学路越窄”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学制长,得三年,近来还有喊学四年的,而境外的研究生学制一年到两年半。境外的研究生好就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明确,所学和将来的就业去向挂钩紧,将来干什么,研究生就研究什么,专业也分的细而明确。和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知识学的少,所以时间短还顶用。
终生奋斗,便是天才。——门捷列夫
我国的科研体制受干部体制的制约,很多科研所还沿袭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事制度。科技管理行政化,使得人才评价、选拔、流动受到一些非科技专业人员的影响,“无能者”退不了位,“有能者”进不去,压抑了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的不确定性强,75%大学生毕业后转换工作。研究生的这种不确定性也高出国外很多。我国的社会专业分工性差,重文凭轻技术,缺少社会针对性强的实用教育。所谓的宽口径教学,学的面宽,学的庞杂,加上科研投入少,实验、实践机会少,学的时间长还不顶用。1982年到2008年研究生数从每年1.1万增至44.6万。研究生结构失衡。研究生分“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而我国专业性学位的培养未脱“学术化”。
发达国家强调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运用团队学习模拟训练方法,设置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专家的经验,注入更多实践元素。哈佛教授讲课有啥不一样:讨论为主,教师功夫在课外。重思不重算,通过案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作业不只是需要一个结果,而是要你通过得到的这个结果去分析你面临的是怎样一个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课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研究生学位层次多样化和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国际潮流,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的供求关系及运行规律,决定了研究生培养应具有同步性与超前性的统一。过去10年,回国学生是出国学生的1/4,中国10年来研发经费增长为GDP的1.5%。中国任人唯亲和平庸无奇的科学风气是取得科学成就的最大障碍。问题是有钱的国企收购民企,使其失去创新能力,应以发达国家的模式管理经济。
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温家宝
像陈景润式的怪才也出不来。现在不少尖子生、硕士、博士,像陈景润那样不善言词,不善交际,由于痴迷于本领域深奥的研究,性情古怪。于是社会上就有种说法:正是有些神经有问题的人才能出科研成果。而现在像这样日后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很难融入目前浮躁的社会。陈景润生的那个年代“好”。所谓“好”,一方面“文革”期间不重视知识分子,他不被人关注更没人拉他去“走穴”“出镜”,他能安心潜心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出来后“文革”结束正赶上“科学的春天”,重视知识重视科学。在那个知识和科学被荒芜了十年的时代,研究成果能被世界所追捧,能不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和中国人的热情吗?如果是现在,陈景润式的人也成不了大师。那些找工作到处碰壁的硕、博们就不乏陈景润式的人。即便是搞出点名堂,很快就会被炒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到处“演讲”、“走穴”、“出镜”,成了“明星”和“社会活动家”,哪还有心思做进一步的研究,很多很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人就这样被“捧杀”了。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炮轰国内高校,指出国内一些高校引进一个知名教授可向教育部拿到大笔经费,外教挂名别人替他授课。中国大学的教授的水平不如哈佛本科生。评院士要送礼,院士60%名不副实。美国在中国选院士5年选一人,中国教授的水平实不如韩国和欧洲一些小国家的教授。机制不改,中国的学问永远做不出来。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在谈到中外教育的差距时指出,“差距主要表现:具有世界一流学科、学科群和学术成果还比较少,一流学者很少,培养吸引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中国在国际最高学术界尚缺一席之地。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罗素
国内大学知识更新慢,教材更新慢,十几年一贯制,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出了学校门就落伍。为了适应赶上新技术,往往要再花几千上万元,再学个培训班,才能找到工作或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
有助于提升职业能力的课程难进校园,学校教育相对比较封闭,只低头按自己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模式培养人才,而不抬头看看培养的这些人才市场是否需要。首先,中国公办学校是卖方市场,成千上万的学生挤着进,生源十年不是问题,学校没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其次,高校老师本身缺乏企业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差。在考核体系中,没有体现促使教师自身向具备教学和企业经验的双师型转化的导向,隋性自然而生。再者,选新的课程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没人为此劳神。明明好的教材,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却得不到,而学生费钱费力去学的,都是已过时、陈旧的知识,走出校门怎么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吗?有些学校投巨资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师资,但因体制、机制不同和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条件所局限,其好作用并不明显。中国的大学科教投入少,教材更新慢,专业领域学不细、学不精,真正到社会上能用得上的学的又脱离实际,所以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实用。
有个在读的刘姓研究生说:“作为冷门的文科研究生,基本上就是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不知如何管的三不管状态。我们全是自生自灭的状态,有时候也觉得要主动学习,可终究还是有惰性。经常窝在宿舍昏天暗地看完一部连续剧后感觉心灵极度空虚,真是没劲透了!”小刘想用提前毕业的方式强迫自己结束这种名不副实的“水货研究”生活。我们人文学院基本是没有教研室,学生就是流动人口,走到哪儿都没有归属感。大部分人的自制力还不强,要是能有个固定的教研室,学习也许就能更有规律些,总比现在这样好。南京工大有个陈性工科女研究生感叹道:觉得这个专业颇有点“把女生当男生使,把男生当牲口使”的意味。国内大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特点”:专业无特点、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点,专业不适应市场变化。
国外大学是服务型、学分制,修够学分可拿文凭,时间不限。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强,独立、竞争意识强,自主创业率高,很少存在就业难。而我们大学是管理型体制、封闭型、不完全学分制,不能提前或推迟毕业。学生接触社会少,创新创造意识不足,冒险精神差,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加上创业资金匮乏和整个社会体制机制的制约,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很低,2009年才不到1%。与欧洲的3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创业成功率很低,不到2%。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据统计,约有50%的跨国公司因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转向他国。印度IT企业在上海要招400名软件开发人员,但半年只招到100名。科林贝格是一家制造企业,在华扩大业务找不到所需专业人才。德国柏林斯泰恩拜斯大学,由德国企业出资培养中国本土人才,个人出10%的培养费,学成后到德国在华企业任职。新加坡有企业出资招国内优秀高中生到新加坡读书,毕业后须在出资企业的在华机构工作6年。
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难,而跨国公司又要出资培养中国学生为其服务?中国的大学生只有10%的有能力在外企工作。原因是:①专业不对口,经济飞速发展,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高校专业设置改革步子小、跟进慢。各学校的专业大同小异,有特色的很少。很多学校的新专业仅是换了个新名称,内容改进很小。②重文凭轻技术,缺少针对性的实用教育。③团队合作精神差,外语应用能力差,涉外工作能力差。④不了解外企文化、不了解外国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熏陶出来的人理念不同。这些都是难以应聘外企的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长处,我们要学习,这是人类共同财富。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缺陷,我们不学,但不能不了解、不知道。如果不了解、不知道,你就无法和外企同事和谐相处。不到境外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是感受不到、学不来的。我国未来10年每年需新增100万个有和外国人打交道能力的人。但每年出国留学的才17万多点,加上短期出国进修的多说20万人,缺口相当大。
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劳才知道人生的真价。——歌德
九、就业困境:知识失业时代的来临
先看一副对联,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上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要就业。西方国家人少经济发达,工作机会较多。“乡里人走进城,城里人考进京,京里人想出国”,已经风行十几年了,都是往经济发达的地方走。发达国家也有失业,但那是高福利政策养出来的。因他们失业救济金高,一个人工作若工资不高,分摊到家人身上还不如吃救济金高。有的是不想从事脏、苦、累的工作,不愿干社会地位低的工作,宁肯失业吃救济。而我国的失业大多是没事可干。我们的失业统计不算农业人口,而是“城镇失业人口”。定义是:农村有责任田,种粮够吃,农闲没事干不算失业。供不起学生,看不起病不算在国家失业统计之列。还有些隐性失业,名义上有工作单位事实上没上班没工资。
以韩国为例。4800万人的小国却能容纳二三十万非法打工者(和我女儿一起去韩留学的学生去后两三月就有两个人“黑了起来”,离开学校加入了非法打工的行列),原因是韩国经济发达缺劳力。韩国的最低工资是每月相当6000元人民币,我女儿课余兼职打工开始每月可挣5000多元,干一年,能包住全年的学费、生活费略有节余。在国内能办到吗?
我国1999年开始扩招,当年大学毕业生84万人,2007年将近500万人。而2007年的招生人数近600万人,1990年大学生在校人数100万人,2006年达2300万人。200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100万人,和1990年大学生的在校人数差不多。我二女婿就读过的中国科学院干部管理学院,十几年前还招大专生,现在本科生都不招了,单招研究生。高学历人才的发展步伐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高学历低就业显现。知识失业和隐性失业是普遍的和结构性的,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在不得其用的状态,分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公开失业(狭义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愿望但无工作机会。隐性失业是就业不足、人才高消费、人才过度浪费和教育过度等。天津一高校负责人透露:“十几年前,学校要找关系托人情才能‘抢’到一名硕士;四五年前是来者不拒;而今常常是10多个博士成一个岗位的竞争者。”
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在我所知道的人中,就有个清华大学的博士找不到理想的研究型工作,改行从政了。博士从政若在自己研究的相关领域从政,有助于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是好事,若是改行不就是资源浪费?有很多已在职的人为了保职升职,要大学文凭办个假证,上级也默认。这样假大学生保住了位,真的就进不来。且不说假的和真有学历而拿不到文凭的“黑大学生”,就是正经统招本科生又该如何?成都女硕士毕业生求职受挫开洗脚店、本科毕业生争当“环卫工”、江苏某市几十名本科毕业生争当公厕所长、硕士毕业生充当“城管”、博士毕业生工资不敌高级技工、本科毕业生工资不敌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广州有不少硕士毕业生争当杀猪工等之类的报道常见于报端。学了屠龙术,为何去杀猪?“我同学还有去挖煤的,我卖猪肉至少安全些。”这肉里增加了这么多文化含量,今后想吃猪肉恐怕要花更多的钱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充分就业,牺牲的也许不只是他个人,大批高教“成品”、“精英”长期不得施展才华,消耗的还有我们并不富裕的国力。深圳2000年12月大专以上学历失业2869人,到2001年5月,上升到3167人,占失业人口的12.34%。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约50%,有一半人毕业即失业。青海海东农村大学毕业生待业率高达80%。直面低薪时代,高校毕业生起薪在1000元以下占40.9%,1001~2000的占45.5%,2001~3000的占9.5%,3000以上的占4.1%,月均收入1550.7元,对月薪要求800~1000元占80%。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称,本科学历愿意接受零工资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接受零工资的时限最长达半年。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决定国民受教育水平高低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按亿元GDP所需大学生,苏联和美国是160~180人,我国目前是620人,超出3倍。严重过剩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从资本雇用劳动的经济学理论看,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小城镇和西部吸纳大学生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必须有一定的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为基础。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真正的人才也很难发挥作用。一些贫困地区并不欢迎本地考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就业,他们回去只能跟当地工人争“饭碗”。所以,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除了明的要交这“金”那“费”外,还得送厚礼。目前我国处经济转型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意味着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农村农业转向城市和非农业。农民显性失业显现,他们从农业中出来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形成一定的间接冲击。
经济转轨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这种调整往往带有一种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负面效应。旧的工作岗位被摧毁的速度远超过新的就业岗位被创造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大量工人下岗。199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84万人,2007年毕业生485万人,翻了近6倍,而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才翻一倍,就业岗位的供需差越来越大。从理论上讲,进行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变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的培养人才显得落后与错位,不少专业又脱离实际。市场疲软的“产品”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又不能及时供给。各种新行当不断涌现,高校跟进的步子很小。用人单位要求“实际、实用、实效”,适合的才是好的,拒绝“泡沫人才”,而教育机构培养机制陈旧,教育行政部门市场意识淡薄。负责教学的老师不到企业去怎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怎么能做到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很多企业招人缺乏理性,非高学历不招,出现人才高消费,或对人才技能没有具体要求滥用人才,直接体现到人才的职效评价中,继而影响薪酬待遇。
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会使困难化为良机。——丘吉尔
“精英意识”与“大众思维”。20年前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少,是现在的1/8,是精英。近十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从84万猛增到六七百万,但学生们的就业标准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没真正“大众化转型”。不少学生抱着“参与研发”的梦进入一些企业,却发现中小企业只有1%的有“自主研发能力”。整天干的是技工的活,在市场上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同时也失去了计划分配的保障。上大学当蓝领成为一条很主流的出路,既然铁定当蓝领还需要上大学吗?
中国经济明显走向“粗笨化”。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知识型劳动岗位(白领)需求严重不足。如果产业结构那么渴望蓝领,即使你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大部分大学生还是难逃当蓝领的命运。高昂投资上大学值吗?当下的中国,不比美国上世纪50年代制造业的顶峰,一个蓝领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人。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但现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国内很多学校完不成招生计划,有的民办大学和一些培训班已到了破产的边缘。因为高中毕业只要能吃苦,就能打工挣到钱,工资不比大学毕业生低。什么学习培训都不愿参加。你不要学费,我总得搭生活费吧!搭钱搭时间还不挣钱,我要出去挣现钱养家。
读书无用一旦成为文化障碍,比消除制度不公更难。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靠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和外国人在中国投资的一些企业。这类企业高端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绝大部分在国外发达国家,而低端的生产制造放给我们做,这是不需要白领大学生的,而是需要大量蓝领工人的。这占用了整个产业链上80%~90%的人力,却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价值(人员工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不是大学生不用功,不是专业不对口,是我们的产业结构“粗笨化”的问题。
就业难,不单是技能问题,多半是观念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刘波回国求职在一家风电公司每月才3000元,他说:“钱不是主要的,积累社会经验才是关键,我坚信风能产业会蓬勃发展。”大单位人才济济上升空间小,而基层上升空间大,能让你在短时间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60个大学生在一银行试用只留了3个,而有的技校毕业生90%被预订。不在是否有经验,在于是否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精英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都向综合大学靠,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等教育回报率引争议,教育收益降低必将使得高教的发展服从于社会现状,精英教育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是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专家建议有资格证书的学生选择去做学徒,而舍弃攻读学位,以便经济状况更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个人教育投入过高影响就业心态。高等教育“平民化”,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是最基本的劳动力。当今中国不缺大学生,缺少的是技工和普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缘于他们及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投入过高。有些父母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积蓄,甚至到了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地步。如果毕业后去从事祖辈所从事的被世人认为“没出息”的行当,岂不是白投入了吗?
大学毕业生创业问题。连自己都养不活,何谈创业?先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再积累点经验创业也不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是没找到自己的优势,优势是比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发现市场的需要,并想办法在交换中满足它,是年轻人创业的最佳途径。干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是肯定要失败的。人的潜力有时候自己也想不到,你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低,不到1%(世界是30%)。这说明要么是种子有问题(自身问题),要么是种植有问题(教育),要么是气候不佳(创业环境)。创业不是做学问、不是坐而论道,要有经验、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现在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指导不够、实际功效有限。老师没创业实际经验照搬书本,而大学生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农村干部提倡“双带型”(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老师也要双带型,如果远离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难免放“高射炮”。大学毕业生创业要注意有些因好高骛远,加上阅历不足,导致创业失败后一辈子对创业失去信心。门槛低、风险低的较易成功,要学会“沉下去”,从低层作起,等待时机。
宁可要人们各自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要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之手。——胡克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民间社团发育。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营利组织(企业)是第二部门,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第三部门(社团组织)。民间社团难注册,决策者没想到第三部门也能安排就业,现在社团登记管理有两个目标:一是限制,控制发展;二是严格控制社团运作。吴敬琏、江平一个是全国政协常委,一个当过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但他们创办的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险些夭折。茅以轼等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差点休克。现在社团组织登记是双重登记,先在上级单位登记再到民政部门登记,致使很多找不到挂靠单位的社团组织无法到民政部门登记而难产。
哪些高学历者易失业?①万金油型,文史专业等,多一个不显眼。少一个无大碍,不是非用不可。②低复杂程度,如计算机应用、财会、新闻等,以及高学历低能力者,企业养一个高复杂程度可代替几个低的。③书呆子型,缺乏适应和创新,思维跟不上公司实际运作。④自以为是型,个性强,太自负,造成人际关系僵硬,不切实际或不求上进。⑤高不成低不就放不下架子。
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要失业;但仅有“知识”也不能避免失业。知识失业者组织起来引发社会动荡的破坏性会更大,这已被多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动乱所证实。知识失业是资源的浪费,贫穷的奢侈。可怕的不是“上学难”“上不起学”,而是上了学也看不到出路。对目前非常贫困无力支付这笔投资的人们来说,参与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育竞争可能是血本无归。这也造成两极分化甚至对立。作为个人应理性选择自己的教育投资和职业之路。国家要加强预测和调控,使教育总量适度扩大和超前。
十、留学困境:多加提防
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烧钱”,高校“盈利”。所谓“国际班”是学生先在国内就读国际大学预科课程,然后再通过这些课程进入海外大学。“国际班”作为高校盈利的附属品,其具体事务往往交由某教育集团运作。某些国际班已蜕变成“三本”分数拿“一本”毕业证的捷径。学生们最冤,说是国际班,实则国内班。有几个能通过雅思、托福考试?没通过考试的,拿不到国外文凭,到头还是一场空。每年近两万元的学费,还白耗四年青春。
生活里到处是危险,重要的问题在于确定哪些危险在人的一生中值得去试一试。——谢尔顿
2005年武汉某大学外语学院国际班一年收学费2.3万元,中介费2万~14万元不等,没有任何正规发票。学生们找到副校长,答复:录取通知书与印章是真的,但这是被人盗用的,学校无法解决学籍。主办公司属具体违规操作者。愤怒的学生将武汉某大学和公司告上法庭,多数学生选择了复读。此类“国际班”也称“中外合作办学”,就是通常说的“2+2”、“3+1”模式。
我有个亲戚也上的是中外合作办学,三年单学费就花四五万元,到头来只拿了个国内的大专证,工作没着落,还得进个培训班学个社会上热门的一技之长,还不如当初上个“二专”还少花两万元,说不定工作还好找。因为“二专”的多数专业针对性较强,好就业。
2.提防国外野鸡大学。有些野鸡大学和国内不正规的留学中介联手操作,送出国就不管了,学校倒闭高额学费也收不回,国家也不承认文凭。无锡有几个学生每人花60万元苦读几年换了张废文凭。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经国家批准,属私下运作。新加坡一私立学校称和澳大利亚合作办学,我国不承认这种在第三国合作办学,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东南亚地区。有些混淆“出国交流”同“出国留学”。有个学校宣称国际知名大学,去后才知道是一家私立技术培训机构,相当于国内高职。是否是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大学和留学中介,可登陆教育部涉外教育网判真伪。还可比较不同国家各大院校同类专业设置情况、学习时间、费用、在线申请等,直接向该国驻华使馆询问。
3.国内应试高手败走香港。国内应试高手因独立生活成问题逃离香港。香港理工大学某专业在国内录取了五名学生,有一名没报到,有一名退学回北京,适应不了香港的学习和生活。原因是: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仅包括了解香港的人文、历史、文化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也包括熟悉这里的大学、专业、课程和授课方式及特点。更重要的是做好自立、独立、思乡的心理准备,锻炼与他人相处、交流沟通的能力等。这对于宽松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并不难,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小上奥林匹克学校,业余时间忙于各种艺术、体育考级,初中、高中都拼命啃书本,没有一点自己时间和空间的应试“高手”来说,还真有一定难度。
大鹏一日同飞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香港的全英文教学是一大障碍,国内的英语教学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哑巴英语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不适应校园内的全英文交流环境,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劣势很明显。香港的大学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很多课程作业、小组报告、讲演都要四五名同学共同完成,课程评定以小组为单位打分。而国内喜欢单打独斗,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时间一久,有些个别同学容易懈怠、厌学,打游戏机不上课。
4.“国内留学”,还没跳出就业难的圈。有的学生走的是“国内留学”的路。就是把学生户口先办到国外,再以华侨的身份报考国内名校。为什么说这也是陷阱?因为:第一,虽然以华侨的身份可以降分录取得以进国内名校,但学费住宿费都得按华侨收取,要高出国内学生很多。四年的总花费加上申请手续的“公文”,出国“留学”一圈的各项花费也是一般工薪阶层所负担不起的。这和真的出国留学不同,在国外课余打工挣钱多,能弥补部分开支,国内不能。第二,这些学生成绩差勉强挤进名校,在国内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很难竞争取胜。成绩赶不上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因压力过大,出现精神问题。第三,就算前两道关都过了,还是没跳出国内就业这个圈。毕业后仍面临着就业难。而真正的华侨却因有国外背景,外语好而不存在就业难问题。
十一、去“小语种”国家留学
有一组漫画:老鼠被猫追到角落无处可逃,情急之下喊出“汪汪”,结果吓得猫夺路而逃。漫画言外之意说明学会第二种语言的重要。特别是近些年小语种专业毕业人才紧俏,一股学习小语种的热潮正在兴起。
一些开设小语种专业的大学,每年都会提前单独招生。北京地区以外的考生只要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这些考试就可直接被学校录取,不用参加高考,如没通过,还可继续参加高考。这无疑多了一次机会,经教育部批准招收小语种专业可以自行组织命题单独考试录取的大学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笔试文化课有语文、外语、数学,面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年轻就是本钱。——安格里奇
“小语种”指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语种。2006年在北京18岁以上学外语的人有332万人,97%是在学英语,如果排除日语,其他小语种约占2%。除韩语外,其他学习人较多的依次是: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但最近一个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学什么小语种最有利”的问题时,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排前位,分别是50%、39.6%、34.9%。这些语种不仅是联合国的通用语,使用人口数量也较多。日语和韩语是调查中的“第二集团”,因为近邻,日、韩企业在华数量大。阿拉伯语是最近几年火起来的“新秀”,调查中被16.3%的人选中(但阿拉伯语很难学)。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没到毕业就被央视、中国国际广播,中石油,中海油等非常有“钱”途的单位预订一空。
调查显示,认为学小语种在于“人才缺、好找工作的占55.6%”,还有认为收入高,物以稀为贵,学出来就是专家。小语种专业的在读学生勤工俭学,收入也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三西班牙语系学生小李,前段陪同一秘鲁商人在汕头、上海义乌等走了一趟做随身翻译,日进70美元,20天就成了“万元户”。按市场价“西译汉”笔译为200元/千字,“汉译西”更高。而“英译汉”才80元,可见小语种开始逐步取代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
我国入世几年进出口贸易翻了一番,而这迅猛增长主要来自欧盟、美国、东南亚、韩国。而非洲、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区,中亚、俄罗斯增幅很小。近几年中美贸易我国顺差很大。美向我部分商品提出反倾销来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我们要美国的高技术产品,美国又不卖给我们,我国只有把出口美国的商品所得外汇余额暂时购买美国政府债卷。我国外汇储备的90%是美元,我国已成为美国的最大的债权国,外汇储备2009年已达2.4万亿美元,世界第一(这乃是政府意义上的外汇储备,而民间外汇储备日本3万多亿美元,美国9万亿美元,我国民间外资储备才几千亿美元)。长期持有单一币种外汇是有风险的。近几年美、欧、日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升值后中国商品价位就高了,在国外就卖的少了)。所以中国已经采取减持美元外汇储备,抛出美元而转持欧元,人民币兑美元逐渐升值近20%,且仍有上升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后,美元兑世界其他主要货币都贬值了。短期内对美国的出口和限止他国产品进入美国有好处,但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虽然我国的前几位的主要贸易伙伴美、欧、日,提出的反倾销商品占我出口额不到3%,但这个趋势不好。因此要保持我国贸易的稳步增长就必须扩大其他地区的贸易。
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爱默森
这就是2006年11月份北京“中非论坛”召开的背景,就是要和非洲4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2006年,世界一半国家的领导人到访北京,主要是商讨双边贸易问题。2005年以来,我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国从40多个放开到140多个。来中国旅游的经商的和出国旅游的、经商的肯定会有大的增长。非洲、拉美国家市场准入条件不高,中国企业容易进入。这些地区英语普及率低,人员交往贸易沟通绝大多数还是用当地官方语言。非洲20多国以前是法国殖民地,通行法语。拉美有20个国家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通行西班牙语。说阿拉伯语的也有十几个国家,说葡萄牙语的也有好几个国家,拉美大国巴西、我国澳门都通用葡萄牙语。俄罗斯和中亚那几个前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通用俄语。
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中国的企业要到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企业要进入中国,扩大双边贸易,都需要大量会以上语种的人。以前作百亿元的生意需几个、十几个翻译,因为是国家垄断贸易。现在对外贸易放开、个体户都可作,同是百亿元的生意需要的翻译就会成十倍百倍的增加。其他不少环节人员也得会点外语。近几年来报上多次报道,因中外交往的增加,国内小语种人才少,有些外事活动把大二以上的学生都动员起来支援。有些学生课余挂在旅行社做兼职导游。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老宣
可以预见,现在学一门小语种外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肯定吃香。宁夏回族会阿拉伯语的人在温州跟阿拉伯商人作助理,帮助联系货源很吃香。这些人也没有大学文凭,也没出过国。甚至也没什么外语等级证,有的水平也仅相当于二级,会的也都是常用语和专业用语。小语种人才需求年增40%,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两年开一个班招10人,希腊语8年开一个班。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师资,无法开设小语种专业。小语种就业率100%,已成了上外的订单专业,没毕业就被订了。上海“小语种”项目考试管委会两年多来已开展了8个语种两次两个等级的考试,有2000多学员获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小语种”培训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所以想学小语种不一定非要上正规大学,参加名校培训班也行,见效快。因现在报考小语种的人多,北京是50:1录取,四川是10:1。够本科线的只能报专科或者报其他专业选学小语种,或上成教、或上短训班。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渐强,全世界学汉语之风盛行。许多国家汉语教师奇缺,许以高薪而难求,向我国请求支援。尽管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可胜任,但会当地官方语言的人很少。无论是对外贸易、对外汉语教学、小语种导游,现在都是社会需求大,而市场保有量小,入门门槛也不太高,所以北京等大城市小语种培训班迅速增多。北京某语言学校培训小语种的人数2006年比2005年多了四倍。因为正规大学统招的小语种学生没毕业就被外交部、商务部、各部各大公司驻外机构瓜分、根本轮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只有到培训班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西班牙语毕业生600多人,去外省工作的25人,留京的400多人占70%(其他专业留京指标是15%),其他有的出国了,有的考研了。
但也有消息说一些院校“小语种”毕业生就业受到局限。我的看法是:这几年学“小语种”的人迅速增加,而中国对“小语种”国家的贸易还处在蹉商、准备阶段。2007年5月15日央视新闻: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在上海召开,到会有亚洲、非洲国家77个,2000多人。想走出去的企业正跃跃欲试,大规模的贸易实施还得个过程。学习“小语种”要想有个好的出路,立足国内不行,一定要出国学习一段再随着外企回国。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学语言是件很苦的事,兴趣永远是语言学习最好的老师。刚到国外肯定有一段不太能听懂当地人的话,尽量全身心投入那个环境,看当地电视,跟当地人聊天,慢慢当各种信息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你就会对他的语言了解了。孩子们学语言很多都是从沉默期开始,好像什么也不懂,其实知道的远远超过他们能表达的,一个浸入式的语言环境(国内不具备),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语感。
小语种的几个主要就业领域:①政府机关;②高校;③新闻传媒机构;④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⑤各省市外办;⑥外贸公司;⑦旅游公司;⑧留学培训机构;⑨文化传播公司;⑩自由职业者。
小语种的就业形势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数,讲这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方面的。
1.葡萄牙语国家和地区有7个,其中5个集中在非洲。在语言方面,葡语跟西语情同手足;在就业方面,葡语跟法语亲如兄弟,像法语一样,非洲也是葡语目前就业的一个主要战场。说葡语的非洲国家安哥拉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初甚至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中国同另一个非洲葡语国家莫桑比克也保持着很好的经济关系,目前中国是该国的第六大投资国。学葡语去非洲,月起薪会达到2000~2500美元,是学其他小语种望尘莫及的。南美洲第一大国巴西也是讲葡语的,巴西和中国、俄罗斯、印度被称为“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目前的葡语毕业生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西班牙语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从培训市场来看,西班牙语是升温最快的,一方面是南美洲国家留学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西语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西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南美洲,对中国经济依赖性以前并不强,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得益于物以稀为贵的法则。
3.法语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个,法语是除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现在的法语专业很像是非洲预科班,为非洲源源不断地输送翻译人才,因讲法语的国家多半在非洲,非洲国家虽不发达,可是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尚未开发,其薪水待遇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法语的人太多了,开设法语的院校五年间翻一番,赴法留学的也在陆续回国,这都给学法语的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
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经验。——邓小平
4.德语国家和地区有5个,德语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除日企外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5.日语国家,日本,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大量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而日企不像欧美企业,不管母语是什么,都拿英语当办公语言。现在开设日语的院校达到了227所,快赶上英语院校的一半了,学日语想找份工作不难,但想找份好工作不简单。
6.意大利语国家主要是意大利,没有某一个能大量吸收毕业生的领域,但因为开设的院校少,而且不是年年招生,加之意大利留学政策不稳定,不像法、德、西班牙语那样有大量的归国留学生,因而意大利语就业优点是竞争压力不大,缺点是渠道不宽。
7.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亚、东非和北非,除了提到的10个小语种就业行业,阿语毕业生的就业跟石油紧密相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阿语毕业生的落脚点,所以女生学阿语想有个较好的发展确实不易。
北京娜佳外语学校开设有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学费较低负责安置工作,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棒的可外派出国当翻译。(俄语、韩语另有详述)。
十二、留学热及当前自费留学的特点
中国参与全球化,早期是将外企“请进来”,现在则是“走出去”。前几年是产品“走出去”,而下一步更多是观念走出去,思想走出去,人才走出去,必须在西方大国中扩大共识。西方很多国家也渴望中国的理解,当然忘不掉他们的价值观,常以此批评中国。经济利益是主要的,批评是次要的,英国尤为如此。英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中国投资在欧洲的第一目的地国,有400多家在华企业。中国在非洲、中亚、拉美拥有资产,但在欧洲俄国很少。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其他一些国企、民企在海外都很活跃。
勇气是青年人最漂亮的装饰。——雷马克
由于中外教育的差距,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短期内解决不了,尤其涉及中国人多这个基本国情的问题是长期也解决不了的。1978年公派留学国外860人,2008年出国留学17.78万人,其中16.16万人是自费。30年翻了206.7倍。出国留学有利于推动国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国内外的差距,较快地接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推动改革开放。国外生活经历可提高创造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的生活经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帮助,在谈判时,有不同国家生活经历的人能创造性地想出令双方均满意的方案。那些对国外生活适应性好的学生,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可以预见出国留学最近几年将快速增多。
当前自费留学的特点是:
1.高层次与低年龄并存,前些年出国都是大学本科生去读研,近些年高中毕业出国读本科已成主流。因为中国本科教育问题大,国内升本科压力大,就业压力大。
2.留学的热点国由开放以来主要是英、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迅速扩张到109个国家。
3.《读者》杂志刊登了一篇国外留学生的文章说:“如今到北美大学走一走,哪里中国人最多?计算机系和医学院。有些计算机系8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是中国人。有个大学一起上课的除了一个印度学生外,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是中国人。有次‘老印子’没来老师就用中文讲起课来。”“一次到一老外家,我问他兴冲冲从学校回来的儿子:你学什么专业?宗教。他很自豪地说,马上就要毕业了,我要继续读硕士。我想这小伙子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海外中国人万众一心学计算机的火热情怀。我们和老外区别在哪?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活。”这两件事说明,外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多,且所学专业较集中。现在留学的专业更多元化和务实。不再以学先进技术为主,不再以研究型为主。到小语种国家学语言、学贸易、学旅游、学专业技能的将成为未来几年增长热点。多数人不再追求大国名校,而是根据自己的专长、经济情况选择。
4.中介服务规范,名牌中介信誉普遍提高。
向后退的人,他们的灵魂向黑暗里奔。——莎士比亚
5.国外对招收我国留学生更开放和优惠。我国是教育大国,但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多样化仍欠缺。境外大学生源不足为生存找生源。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快、缺劳力,我国留学生在那里课余打工,人家又用了廉价劳力,学生们又挣了学费、生活费,两全其美。不少国家都给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因而促进出国留学热长盛不衰且越来越热。
汉语热全球升温,2005年全球学汉语的已达3000万人,到2010年将达1亿人。在海外会中文的收入很高,年薪10万美元。俄罗斯汉语人才月收入高达800~1000美元,新加坡汉语教师月薪2万元,韩国做中文家教每小时150元人民币,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达100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缺9万人,印尼缺10万人,这还是华侨多的地方。很多国家都希望中国派对外汉语教师去支援,但国内持有对外汉语资格证书的才5000多人。所以到那些中国留学生少的国家留学,可以很容易找到教汉语的兼职,挣学费、生活费,从而达到零费用留学,挣工资留学。
十三、高考不理想,上学之路很宽广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形成与就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校和社会脱节,应试教育的机械性、标准性在无情地剥夺学生们的灵活性、丰富的个性。升学率是万恶之源。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资金少,经济落后。高考再有问题也是取消不了的。我国将长期面临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阶段性、地区性、群体性的高失业现象将长期存在。不少家长冒风险花巨资走高考移民之路进“二本”,或花巨资把学生买入“二本”高校。但到毕业时因仍没跳出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人多工作岗位少这个圈,还是难逃就业难的局面。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50%,有一半人毕业即失业,就是找到工作的不少人工资还没农民工高。如何用相对较少的投资上学获取较大的效益,找个好工作?我通过几年来做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研究,摸索出了点门路,给大家提供如下思路:有钱的出国留学,没钱的到北京边工边读。复读和高考移民都是不可取的。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一)英、澳等英联邦国家
在英、澳等英联邦国家,学生完成13年基础教育后,方可继续攻读本科,而我国中小学教育是12年。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英联邦国家的学生已经在学中国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许多中国学生不了解这种情况,出国后直接入本科学习,越来越听不懂课。没办法只能回头重新读预科。
专业性强的国内预科不仅是英语的培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是要在国外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培养直接网上图书馆搜索情报的能力;体验课题讨论,如何和外教沟通,提高口语听说水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也能消除出国以后会遇到的如生活方式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模式及人际交往的差异等。还比在国外读预科节约10万~20万元的投资。
(二)澳大利亚留学移民简介
澳大利亚平均气温和我国相同,但季节相反,地域面积是中国的4/5,但人口稀少,是中国的1/65。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高二学生先到郑州大学学一年英语,雅思成绩达到5.0分(满分9分)即可办签证赴澳。在澳学两年大专就可获得移民资格,年薪在人民币20万元左右。学本科三年,春秋两季开学。在澳留学除一线大城市外,读大专年学费生活费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出国时先交半年的学费生活费约5万元,在郑大语言培训一年3万元学费,加出国服务费、签证等约1万多元,共计近10万元即可成行。因在国内已过语言关,到澳后经过短期适应即可利用课余打工,解决后续学费生活费。从工作、移民角度看,赴澳留学性价比较高。
(三)学俄语的市场前景很好
俄语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母语,是独联体15国和东欧各国的通用语,使用人口2.3亿以上。俄国地广(相当于中国和美国面积之和)人稀(人口相当中国的1/10),物产丰富。俄国几十年来就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生第二个孩子由国家抚养,生第三个孩子的授“英雄母亲”称号。但俄国人口出生率低,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往气候好的国家跑,所以,近年来人口以每年70万的速度递减。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力,俄国面临劳力短缺,这为两国在就业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我们新野县郭营村就有人在俄国包地种菜,规模很大。到2025年,中国人可能会成为俄远东和西伯利亚东部的主要民族。俄方希望通过提供贷款或奖学金等形式,为中国中学生提供到俄大学或中职学习的机会,鼓励学成后留俄工作。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尼采
中俄经贸到2010年将达600亿~800亿美元。我国和美、日、韩的贸易都是以我国出口资源原材料换取工业品;而同俄国贸易是我们出口工业品日用品换取资源原材料(石油、天燃气、木材),中俄贸易互补性很强。到2006年,我国有证的俄语导游才2196人,85%集中在黑龙江。海南三亚2006年接待俄国人来过冬的旅客7万人次。中国物价低、气候好,是俄国人疗养的理想之地。现在交通方便,飞机票价越来越低,使更多的俄国人过候鸟式生活成为现实。
教育方面,俄国科教排世界前茅,美国、西欧大量学生到俄留学。中俄互认学历(含自考、电大)。中国中学时学过俄语的2009年都到了退休年龄,近年国家要恢复中学俄语教育,全国有1亿中学生,按10%的选修俄语,就是千万,按生师比50∶1,俄语教师就需20万人,俄语人才未来几年很是抢手,并能使人长期受益。
北京卡秋莎俄语学院是国家高科技教工委外语委员会唯一授权培养专业俄语人才的学校,是北京唯一的俄语专修学校。校长徐鹿学教授是全国高科技教工委外语委员会主任,曾任我国驻俄商务科技参赞。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俄语,强化训练,严格管理,两年大专毕业就可做初级翻译。该院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乌里杨诺夫斯克国立大学等在俄排名靠前的大学开设了互换留学生项目,不愿留学的学校负责安置工作。
(四)去佳佳乐边工边读走创新型教育之路
北京佳佳乐援贫助教事业部招收贫困学生到北京边工边读,每周学习两天(在北京城市学院)工作五天(在学校周边合作企业)。工作企业管食宿,月薪800~1500元,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基金NGO组织为学费垫资机构。入学时首付一年学费,家庭困难学生零学费入学。后续学费从每月工资中扣70%还垫资机构。高中生读本科四年学费扣完后,每月工资全部兑付给个人。男生主要是保安,女生主要是营业员、服务员,以后根据表现逐步会被提拔为骨干、文员等。全年学习11个月。专业设置:中英合作商务管理、金融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达到当地本科线的享受5000~20000元的奖学金。贫困生根据县民政局证明可享受3000~10000元的助学金。初中生要求有自理能力,专科四年,本科六年。
毕业后的出路:①表现好的留在佳佳乐公司或实习单位做管理工作;②有志自主创业、项目计划好的可获得垫资机构的创业资金支援;③推荐出国留学就业;④其他学生公司负责推荐工作。
挫折是智慧的保姆。——波义尔罗奇
1.佳佳乐的边工边读优于普通学校的勤工助学。全日制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的主题班会上,贫困生为了有限的名额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泪俱下地向同龄人诉说生活的艰辛,而贫困生们内心最为隐秘的甚至带着血泪的家庭悲情转手成了其他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有可能这样的隐私和自尊出卖都换不回任何“报偿”。于是不少由于不愿失去尊严的贫困生宁可放弃资助,不得不休学、退学去打工。有些学校为了凸显贫困生自食其力的精神,给这些勤工助学的学生配备了印有“勤工助学”等字样的专用工作服,可到了同学们眼里,又成了可以指指点点的内容。如今对“贫困生”的“关注”,已变味为炒作,无形中将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打入“二等公民”的行列,使他们比普通学生承担着更多来自就业和人际交往上的压力,无形中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人为设置了心理负担和社会障碍。别再把“贫困生”弄得像古代犯人脸上刺青似的,涂不掉、遮不了。佳佳乐的边工边读班的学生是单独成班,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大家谁也不笑话谁,在这方面没有心理压力。
2.和拿助学贷款的学生也不一样,拿贷款的学生毕业后是要还的。现在就业难,工资又低,消费水平日渐增高,还贷无望这也是拿助学贷款学生的一大心病。
3.劳动实践可使差生转变。现在中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上学看不到出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我上初二那年冬天,踏着半尺深的雪,近一昼夜的时间和父亲一起,用人力车拉货往返近百里,那次劳动实践使我由后进变先进。通过总结我个人的经历以及辅导其他几十个学生的实践,我得出:劳动实践可使学生由不学转变到学,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眼见为实,切身体验很重要。孩子身上的许多毛病,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接触社会实践后,他自己身临其境碰几回钉子后,你不用说他自己就改了。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询
4.我国目前经济现状是缺白领工作岗位。我国经济处于国际经济分工的最低端,主要是生产制造环节,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蓝领岗位。需要大学生的白领工作岗位大部分在国外,不在国内。外国在中国建厂有少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国内大学培养的哑巴英语学生多,或观念不同,无法正常沟通而被拒之门外。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大多数本科以下学历及部分研究生若无边工边读的社会实践经历,出校门的第一个工作都得从基层现场的蓝领工作干起。全日制大学生看不到这个现实,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缺乏社会实践,多是眼高手低,满怀不切实际的幻想走向社会,总在想着一步到位找个专业对口、称心如意的工作,却处处碰壁。不少学生宁可闲着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屈就”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再“骑驴找马”。
5.边工边读能早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因接触社会早,社会实践能力强,学生在上学的几年中一步步从最底层干起,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和工作能力。他们比较务实,他们在上学时已完成了骑驴的过程,毕了业就可找到“马”。初高中毕业,从最基层的营业员、服务员干起,愿意干就容易干好。经过几年的锻炼到毕业时就能干到办公室文员、经理助理等白领工作岗位。我三女儿在韩国边工边读,现已上大四。她课余在一饭店打工,由服务员干到厨师,现在是门市主任,月薪折人民币8000元。
6.“近水楼台先得月。”全日制学生因缺乏社会实践,毕业后即使有好的创业想法,也很难得到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要看你是否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而边工边读学生这方面就有一定的优势,边工边读学生刚入校就得到了风险投资的资助,可谓有近水楼台之优势。
7.“吃苦是福。”边工边读学生食宿条件如何?如果是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比在家强。我的一个邻居的小孩在北大青鸟学了两年,找个工作,月薪800元不管吃住,在北京就是租个六人间也只够食宿,每月家里还得给他寄零用钱。佳佳乐边工边读是管食宿再开900~1500元,这样的住宿条件,有些可能不如在家。
成功乃勇敢之子。——费德
边工边读是要比全日制大学生生活得苦些,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得有过一段吃苦的经历。早比晚好,主动“自找苦吃”,就耐得住苦。好多父母自己吃过苦,但没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的创业起了积极作用,才使自己拥有了财富,现在反而不愿孩子再吃苦,这实是害孩子的。有的也懂得这个道理,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然了。“吃苦是福。”在我的亲戚们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一个是没有复读而统招考上“二本”大学的,而她的家庭条件是所有亲戚中最差的。她明白:要想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门”,不再吃苦,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好学。
8.企业愿用“学工”。佳佳乐的边工边读管吃住付工资900~1500元,算下来相当于1500~2000元,高于企业在社会上用工。企业不是吃亏了吗?不。企业用佳佳乐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国家对这类企业有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这些“学工”出了问题企业好找学校。学校有老师跟踪管理也不易出问题,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现在北京的企业向佳佳乐要人的需求量是佳佳乐学生可供量的近10倍。
9.有的放矢地学。每周只学16~20个课时,能学到东西吗?和全日制比,每周少上的是自习课,寒暑假少放两月假就把这缺的课补上了,全年没少上课。边工边读自习时间是少了些,关键是是否想学,只要想学目的明确,他会挤时间学。是否能学好,不在你有多少时间,而在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是多少,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是否能用得上。边工边实践是有的放矢地学。
10.佳佳乐派往企业的初中毕业生是去实习,有老师跟踪管理,可以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和未成年人离开父母外出打工完全不同,请家长尽可放心。
11.为什么开的专业都是管理类没有理工科专业?①因考不上大学来边工边读的学生,多数数理化成绩差,读理工科难毕业。②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会管理、能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广到生产领域,出口外销到全世界的企业家和各种管理人才。一个创业者(首领)能带动数个、数十个、数百个人就业。③现在的年轻人不缺吃、不缺穿、不缺时间,缺乏的是理想和吃苦的机会。理想就是方向,没理想没方向,有力不知朝哪儿用。成功人士的共同点都离不开理想、干劲和吃苦精神。而边工边读正好使人找到了吃苦的机会,人一吃苦就知道学了。通过学习管理知识,使自己有了理想、方向、干劲;通过边工边读的社会实践,使自己知道缺什么、该学什么、怎么学。年轻人要树立做不了“白领”就做“首领”的远大目标。目标选定后就是贵在“坚持”了。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罗曼·罗兰
边工边读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历练了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高等教育,自尊,自强,有光荣感,毕业时已拥有了四年工作资历。边工边读和全日制学生比,读的书可能要少,但学到的东西并不少,而到社会上能用得上的反而更多,这是一种培养创新型素质人才的好途径。多履行一份社会责任,多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多帮助一个贫困学子,多培养一个优秀人才,多改变一个贫困家庭,多创造一份社会和谐。做边工边读者,做自强不息者,做艰苦创业者,做社会创造者,投资最小、效益最佳,易于成才、出路最佳,我学习、我工作、我快乐。去佳佳乐吧!
十四、留学韩国的几项说明
(一)韩国的概况及中韩交流情况
韩国前驻中国大使金夏中在2005年秋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国和贸易伙伴,到2005年8月底对华投资292亿美元,占世界对华投资606亿美元的48%,中国有2万多家韩国企业,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近似。韩国工商界积极探索将中国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坚实的基础科技优势,同韩国的资金技术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互利。
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2005年,韩国GDP788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进出口54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外汇储备2100亿美元居第4位,汽车总产量369万辆居第5位,造船1023万修正吨占世界总产量35%、连续4年居第1,计算机存储器产量占世界50%,超薄液晶显示器装置产量占世界37%,专利申请占世界第6位(中国第10),失业率3.7%、是世界第2低失业国,人均GDP16000美元(我国是1703美元)。韩国的信息技术先进中国3~4年,产值占GDP57%,科研投入2005年世界第6位(中国第12位)。
教育方面:1996年,韩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37%居世界第一(中国是5%),到2006年,在华留学生达5.4万人,是14万来华外国留学生的40%。(而中国2004年出国留学11万人,去日本1.1万人,去韩仅3000人。在日中国学生有5万人,在英、法、德约各3万人,在韩约8900人。)韩国有190多个大学,40多个专科院校,270个高中开中文课,首尔大学2004年汉语招生超英语,各地汉语学习班之多,不次于中国人学英语。
韩国有独具优势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各级中小学每周定期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本国传统文化,注重发挥青年修炼馆和青少年团体的作用。学生可选自己喜欢的活动,既可提高技能又可交朋友。“多引导,少灌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青少年拥有提高素质的机会,具有创造未来社会的能力,实现理想的希望。
旅游方面:2003年韩国来华156万人次,中国已成韩国人出境游第一大目的地国。2005年来华354万人次,占其出境游1008万人次的30%。中国地大可游览的地方多,距离近,物价低(平均约是韩的1/8)。2004年北京的旅游外汇收入142.2亿美元,韩国人占70亿美元,韩国将通过中国的8个机构吸引35万名公务员赴韩培训,450名去韩参观考查“新农村建设”的2006年已经成行。
韩国釜山是韩国第二大城市,几年前已实行奖励生育政策,生一个孩子可领到一大笔生育补贴金。
中国2008年常住的韩国人有70万。2006年9月份我去荣城县石岛就看到有许多韩国企业。韩国人在石岛购房一套100平方米20万人民币,但在韩国得300万人民币。他们退休后来石岛住,可用退休金的1/10安度晚年,想回韩国坐船睡一晚上就到。迫于成本压力,韩国把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我国山东、江苏等地,如青岛、威海的韩国造船厂。每年有10万韩国人移居中国。2009年中韩人员交往突破530万人次,每天有120多架次航班。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马克思
韩报称:韩中合作已成为国际典范。到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有望超美,了解中国,扎根中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和韩国民众的时尚。韩国人口4849万是河南省的一半,面积是河南的60%,国小市场小、资源少,不能像中国拿市场换技术,必须走科技立国、贸易立国之路,以强大的先进技术竞争抢占市场。韩国的贸易网络发达,遍布全世界各地,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合作,可通过韩国的世界贸易网络把中国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韩报称:78%的在华韩企因聘不到专业会韩语又会汉语人才而受损。2008年调查,投资中国的200家企业因与中国企业交流不足而受损超过40亿韩元,3000多次同中国企业的谈判,大部分失败是由于最初协商交流不足。这是对双方商业文化缺少了解。
(二)留学韩国可学专业及出路
这要看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高中学业基础怎样。数、理、化基础好(能及格)可选理工科,如计算机、互联网、电子、汽车、造船、高速铁路设备、数码技术、IT业、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数、理、化基础差的(常考不及格),性格外向的可学物流、经营管理、国际贸易、旅游观光、韩语翻译等专业。好玩电子游戏的可学电子游戏、动漫设计开发制作经营。爱美容的学医疗美容整容。韩国有美容院7000多家,平均1500人一家,美丽产业价值100亿美元。
韩国经济发达,在世界排第12位,是世界第2低失业率国。由于国家政府通过30多年的新农村运动,发动企业和农村结对“一帮一”,使农民富裕起来了。国家人口少,对少量的失业贫困人口政府有能力养起来,所以偷盗、抢劫之类的犯罪就少,居民楼没有防盗窗,社会治安亚洲最好。近几年中韩交往发展迅速,1992年建交,双边贸易额50亿美元,到2008年达1800亿美元,到2012年要达到2000亿美元。现在韩国大企业每年都要提前进校招收会汉语的韩国学生和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市场拓展,月薪2万元人民币。所以只要不是去混的,只要学到本事,前途都会比国内同等学历者强。在韩谋职,本科毕业生月薪1.5万~2万元,硕士2万~3万元人民币。
以疑问的态度来接受任何权威的思想。——德富芦花
中韩之间距离近,贸易互补性强,商机多。我就鼓励女儿边学边作些中韩交流的事,毕业后自己创业作老板或和别人合作办贸易公司,不要想着找别人求个职位。韩国以科技、贸易立国,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韩国企业和机构,韩国虽小但国际贸易网络很发达。毕业实习可较容易找到对口实习的跨国公司,进而进入你想要去的国家,这是国内大学不能相比的。韩国有些大学排在北大、清华之上,成绩好两年后可转学,读研时再以此为跳板进入美、英名校。
2007年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公布的数字,韩国在中国的投资350亿美元,占中国引进外资的1/3多,在华韩国企业3万多家,在华韩国留学生6.4万人。中国在韩国的投资8.9亿美元,是韩国在中国投资的1/40。中国在韩国留学生2.4万人。(其中还有以留学名义去打工的,因留学中介费1万,而打工中介费约4.5万元。)为赶平中韩贸易逆差,最近几年,中国将加大对韩国投资,在韩中国企业将要有较大的增长。把整个讲英语的国家在华企业加在一起,也没有韩国一国在华的企业多。但目前去往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约占出国留学生的70%;到韩国留学的人虽近几年大幅增长也才约占5%左右。我大女儿所在的单位,在她之前聘进了一个英国留学回来的硕士月薪3000多元,而郑州一个大专生去韩国续读了两年本科回国,应聘到深圳一韩国企业月薪是8000多元。
2007年5月初,央视新闻报道:韩国欢迎“技术移民”。就是技校高职毕业工作几年后,确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而北京落个“京户”必须得“本科”以上学历)。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性的缺乏高技能型人才将是普遍的。韩国的一些高职专科院校采取定单式教育,入学就意味着就业。两年后学有余力,不想就业可再申请读本,进而读研。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在其他国家留学花了大把的钱回国后工作仍不理想,而留学韩国只要确实学有所成不需担心学成后的工作问题。
(三)去韩国留学前的准备
去韩国留学前,应先在国内学3个月语言,加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中介费、培训费等约需5万元,到韩国一年后即可课余打工。我女儿刚去韩国,课余时间打工发传单,在食品店作营业员,拿韩国最低工资每月可挣5000多元人民币,一年可挣6万多元,寒暑假4个月不上课还可多兼一份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每年可挣个7万多元,减去费用约需5万多元,每年可节余两万元,四年节余的钱等于收回了投资,一年后语言水平好了应聘中文家教,每小时150元人民币。
必须把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它不再是某种客观上的东西。——克劳塞维茨
国内学韩语是在郑州大学开班,3个月学费3500元,到走时能把二级课程学完。到韩国的第一年学习韩国语,语言学习结束,进专业课的第一年学习,实际还是以学韩语为主。
应届高中毕业生分数一直偏低的,想走此路者,可在4月初去参加郑州大学的韩语培训,到高考时再回来参加高考。如果等高考成绩下来再去,到下一年3月中旬才能去韩国就晚了半年。
理工科、医科本科生去韩国读研、免学费跟着导师作项目当助教,每月工资三四千元人民币,扣除生活费还有1000多元节余,两年毕业节余的钱等于收回了留学投资。假期打工又可挣几万元。去前有托福、雅思成绩的可不参加韩语培训,到韩后可用英语和导师沟通。文科申请读研每年学费1万多元,生活费两万多元,但在社会上可到中文学习班兼职汉语教师,每天5小时月薪1万多元人民币,也可作到收回投资有节余。大专毕业生可插入大三续读本科。
留学前职业规划,为成功留学保驾护航: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留学能力,留学成功的关键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外语和学术外语不同,要具备国外学习的一定技能,如课堂演讲、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要从心理上做好独立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下的准备,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②明确自己的留学目的。留学目的有三,一是留学后归国就业;二是留学后继续深造;三是留学后在当地就业直至移民。要注意留学也是投资,出国前想好自己留学的目的,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才是明智的选择。③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首先应综合了解自己的背景、经济能力、学校专业设置、自己的职业兴趣、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工作的机会及所申请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选择时切忌好高骛远。出国读海外名校要有充分准备,在一个陌生环境面对不同种族的人,在一个全世界优秀学生竞争的环境中,在毕业率远低于入学率的名校,究竟有没有能力在名校中立足?要了解所去国的各方面情况,要与自己的能力结合综合考虑。专业选择上眼光应放远,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国外发展,都要看四五年后国内外短缺哪方面人才。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费用问题,8万元很多家庭都出得起,在国内上个“三本”四年有的也得8至10万。所以到韩国留学,就是贷款也合算。最大的问题是自立能力、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和是否愿意课余打工。因为我们说的费用低是建立在要打工挣学费生活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家娇生惯养、一切靠父母,没一定的自立、独立能力者不行。现在很多自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不在孩子,而是父母不给孩子自立、独立的机会,老是不放心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了自立独立能力,相应适应能力就自然都有了,根本是自立。
对好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职业敏感和清晰的职业理想者可以去韩国学游戏策划专业。这是个新兴的“金领”职业,学成干两年后年薪可达几十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口是韩国的26倍,而游戏产值是韩的1/10,且受制于韩国。中国游戏产业的绝大部分都是接韩国的外包,其上游的策划都是韩国人完成,中国人就是在韩国人给设定的大框架内从事设计、制作,是给人家打工的。另一种纯属贪玩,且也玩不出个啥名堂,这种网瘾不改也是不能去的。
十五、留学出国后的注意事项
1.孤独想家。可给国内亲朋打电话,或上网交谈,排解孤独想家的思乡情。课余打工找点事干就顾不上想家了。韩国学校上网免费,打国际长途电话每分钟0.3元人民币,电话磁卡节约使用,时间有限,打电话不宜时间太长。
2.自立、独立。在走之前一定要学会做饭,学会炒几样菜。因为常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是吃不惯,二是价格高。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会点简单的医疗常识,对自己容易患的小毛病带点常用药,国外看病很贵。我女儿到韩国不习惯饭菜辣子多,吃的牙龈出血、咽喉痛、口腔烂,打电话问我吃啥药,我叫她吃螺旋霉素、三黄片、核黄素(走时带了几种常用药),按上火治,并告诉她吃两天不轻就去找医生。三天后她来电话说快好了。早起、早睡,生活规律,小毛病准确准时服药。
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弗兰明
3.语言。不要老是生活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要勇敢接触当地人,要敢于开口说,不要怕说错。女儿在韩国打工专找没有中国人的店,因全是韩国人,能提高自己的韩语水平。
4.学习。走之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带些相关的中文教科书,听课前先看一遍中文,课后再找当地同学把课堂笔记补齐。学会快速阅读技巧、学会网上查资料、使用图书馆。自学时间要两倍于课堂学习。立业需专业支撑,成才还需知识基础。打工挣钱够用就行,尽量少占用学习时间,艰辛努力换来机会,要以学为主。
5.克服自卑感。因出国读书者多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遇事镇静,嘴勤机灵受益匪浅。
6.融入当地学校、社会,广交朋友。与不同层次文化的人沟通,除韩国人外,也要多接触其他国家留学生,建立国际化人脉网。三女儿在韩国交了几个其他国家留学生朋友,平时跟着日本同学学日语,跟着印度尼西亚同学学英语,并且这种学习是在一种没有压力的自然状态中、生活中、娱乐中学习,所以英语进步很快。她在国内初、高中英语成绩常是二三十分,2007年5月期中考试近80分。不要出入不良场所,不要同人发生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不要借别人钱,也不要借给别人钱。
7.自律。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不该问的不要乱打听,守法规。国格人格记在心,正直正义胸怀坦荡。矛盾纠纷妥善化解,牢记团结就是力量,时刻注意自我保护,外出必须结伴而行。
8.应变。遇事找朋友,找学校,找中国在当地的使领馆和当地的华侨组织,要记住各种应急电话号码,像国内的119、120等。护照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
9.出国留学学习成绩差不是问题,哪些课基础差选专业时注意避开。我女儿数理化不好,选国际贸易不学数理化。英语不好,只要先攻下韩语,学英语的难度就相应小些。一个人掌握一门外语后再学别的外语就容易些。学分制宽松,学生半工半读要占用一些自习时间,四年可学成的则变为五年,学生两年后边学习边打工节余的钱比国内硕士生的工资都高,为了等待好的就业机会六年学成也值。只要路对不怕慢。
10.在国外大学学习压力小,绝对不能抱着去“混张文凭”的思想,国外学分制文凭也不是好“混”的。如果不能自主创业,不能在国外谋到职位,回到国内再应聘时,中国“特色”就是要查“出身”,查你是高中自费出国,自己再没学点真本事,国内用人单位就会对你这样的“海归”大打折扣。
11.对宣称不要语言基础的留学,最好不要参加。境外学语言相当贵,还是在国内正规大学外语培训班学一段时间,就能达到初级水平。要选那些有留学目的地国留学生的大学办的外语班,这样可很容易地找到“互学”。
12.虽说允许打工,但有的学校所在地就业形势严峻,要么地处偏僻无工可打,或路远划不来,选学校时应注意。
13.有吸毒赌瘾等不良嗜好者不能去。北京有个学生去澳大利亚留学却赌瘾不改,自控能力又差,赌掉了家里给的钱,为还赌债把自己的一个肾都卖了,没学成又回来了。体质差的生病的不能去;好吃懒作,花钱如流水者不能去。
14.休息娱乐张驰有度,控制网游时间,坚持学习温故知新。
15.现汇存入银行,密码要记清非急用不取。小额现金身边必备,计划安排有条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