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1721000000030

第30章 调查终结报告撰写(6)

某学院隶属于北京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我市分南北两个校区,两校区相距约2公里。在非典期间两校区学生和教师被分别隔离,无相互交往,发病的86名教职工全部在北校区。北校区为某学院主校区,位于某市xxx路xx号,在北校区共有学生5138人,教职工334人。为防非典某学院于5月16日对在校学生,5月22日对部分教职工,5月26日对所有在校教职工开始实行封闭管理(以下所指某学院情况均为北校区)。

2.学院实行封闭管理后就餐情况。

某学院实行封闭管理后,某酒店于5月23日开始向某学院供应盒饭。5月23日至25日,每日每餐供应100人份,供被封闭的教职工就餐,5月26至28日每日每餐供应220份,供应被封闭的教师、部分管理人员就餐。被封闭的所有学生(5138人)、工勤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上述两者合计114人)在学院食堂就餐。发病的86人全部为食用盒饭教职工,在食堂就餐的未发现与此事故相关病人。

三、事故经过

2003年5月28日14时,某学院一位教师因咽部不适、嗓子疼、头晕、发热而到校医务部就诊。当时接诊医师认为是感冒未引起注意,至24时又有5例就诊,截至29日8时,因同样症状就诊人员达53人,发病人全部为教师,体温大部分在38°C左右,分别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解放军第260医院及我市第一医院发热门诊。5月29日8时30分,某学院将该情况报告省会市防“非典”指挥部,指挥部通知市卫生局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实施调查。市防“非典”流调队(设在市卫生防疫站)9时30分按指令分别进入某学院和接诊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1时30分,省疾控中心人员也赶到现场与市流调队会合。流调队将现场调查情况及时向市卫生局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做了汇报。

29日25时省疾控中心某某某主任召集有关人员汇总情况,并做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案,成立了5.28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指挥部、专家组和由省疾控中心、市卫生防疫站、某市铁路卫生防疫站、某区卫生防疫站组成的调查处理队,调查处理队下又设置了医院、学院、酒店3个调查组。同时要求各调查组每日20时汇总调查、分析情况,并安排下一步工作。30日12时出现最后一例病人,共发病86人(病例名单见附件1),后再无新病例。

同日按指挥部的指令,除6例在解放军260医院诊治的病人外,其他发病人员全部集中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5月31日由国家CDC和上海市CDC卫生专家、省卫生厅领导及市卫生防疫站和某区卫生防疫站组成的专家组对本次发热事故定性为(1)排除SARS;(2)为食源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当日17时29分,某区卫生防疫站通过突发性卫生事故报告系统上报国家CDC。6月4日,专家组制定了出院标准,当天出院43人,剩余病人也开始陆续出院,截至6月9日除1例因气胸留院继续治疗外其他发病者全部出院回校。

该次食源性集体发病事故治疗方案主要是:抗菌治疗:前期主要使用青霉素、氧氟沙星、阿齐霉素和毒唑,后期主要使用恒奥、头孢塞戌钠。降温退热:安痛定、柴胡注射液。中药治疗:鱼腥草;支持治疗:能量合剂。

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

(1)某学院发病情况:首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5月28日14时,最后一例为5月30日12时,暴发期持续44个小时,共发生以咽部不适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病例86名(罹患率39.09%),其中64人(占总发病率的77.42%)发生在28日18时至29日14时的20个小时时间范围内。

(2)某酒店发病情况:首例发病时间2003年5月27日17时,最后一例为5月29日18时,在相距49个小时内共发生以咽部不适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病例6人。

2.86名发病教职工在部门间分布。

86名发病者主要分布于学院的10个系或部门中,分布极为分散,没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见附件2)。由于当时正处于封闭管理状态,没有聚会或其他共同接触史,发病者唯一共同方面是食用了某酒店供应的盒饭。

3.86名发病教职工性别、年龄分布。

220名吃盒饭职工中,男性149人,55人发病,发病率36.9%;女性71人,31人发病,发病率43.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58,=0.3386)。发病者各年龄组发病率无明显趋势性。(见附件3、)

4.临床症状体征。

(1)某学院86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100%)、咽部不适(90.0%)、头痛头晕(53.5%)、全身不适(29.1%)、扁桃体化脓(24.2%)、肌肉关节痛(23.3%)、扁桃体肿大(16.3%)。(见附件5)

(2)某酒店6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与某学院86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100%)、咽部不适(100%)、头痛头晕(100%)、全身不适(100%)。(见附件6)

(3)某学院86名患者临床诊断除1名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伴肺炎外,其他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某酒店6名患者临床诊断分别为支气管炎2例、扁桃体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右下肺炎1例。

5.病程。

本次发病病程短。某酒店6名患者中病程2天3人,病程3天2人,病程5天1人。某学院发病人数较多,大部分患者经临床治疗5天后已无临床症状,因在非典期间,仍继续在医院隔离观察,直至6月4日经专家制定出出院标准后,院方才按标准准于出院。至2003年6月9日除1人因自发性气胸做手术仍在医大一院治疗外,其余全部康复出院。

6.就餐情况。

见本报告“学院基本情况”中关于“学院实行封闭管理后就餐情况”所述。

五、某酒店食品卫生、供应及有关情况

某酒店属中型餐饮业单位,分主楼和饺子楼两部分,对于经批准的经营项目功能间齐全、各项卫生设施齐备,卫生条件良好,但未有批准经营盒饭送餐业务。

该饭店有职工86人,非典期间上岗57人。为向某学院供应盒饭成立了19人(包括一名司机)的送餐小组。

盒饭加工在主楼操作间制作,一般在某学院开饭前1小时加工完毕,并由加工人员开始分盒盛装,从分装到送至学院通常需45分钟,饭店所提供盒饭每餐有菜谱(25日至28日每餐菜谱见附件7),但未能做到留样备查。

送饭小组19人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有外伤、皮肤脓疮和发热病人。5月27日17时至5月29日18时,某酒店出现6名与某学院相似症状的病人,曾在医大四院急诊科治疗,但经询问,人否认参与过盒饭制作与分装,也未吃与盒饭一样的饭菜。

六、化验室检测(检测结果报告见附件8)

1.细菌检测:(1)随机采取某学院患者漱,液45份,分离出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23株,呈p溶血,链激酶实验全部阳性。随机采取某学院患者咽试子17份,全部分离出与漱,液相同菌株。

(2)根据急性期采血名单,采取某学院对应患者恢复期血清24份与分离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除1份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1倍外,其余23份均呈4倍增长。采取某学院同餐未发病教职工血清12份与分离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滴度无增长。

(3)采取某酒店6名患者咽试子未检出致病菌,6名患者恢复期血清同原采集的急性期血清与分离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均高于急性期滴度4倍以上。

(4)采取某酒店6名患者肛试子、某学院29名患者粪便标本、采取某学院未发病对照组30名教职工咽试子、粪便标本,均未查出致病球菌。

2.病毒检测:对5月30日采取某学院患者咽拭子17份中的12份采用了PCR进行了曱1、曱2和乙型流感、柯萨奇病毒核酸检测,全部阴性。

七、中毒原因分析

1.根据病毒检测和临床症状体征,可排除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测,此次集体发病为暴发性P溶血性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

3.虽然某酒店6名患者在其咽拭子标本中未查出与某学院发病者相同菌株,但4艮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清学检测,某酒店6名患者高度怀疑p溶血性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与某学院集体发病密切相关。

4.虽然某酒店否认其6名患者与盒饭有接触史,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急性食源性疾患特点:(1)某学院86名患者均食用某酒店所提供盒饭;(2)未食用盒饭的114名教工未有发病;

(3)经血清学检测某酒店6名患者与某学院86名患者均为同一种细菌感染;(4)教职工没有聚会或其他共同接触史,发病者唯一共同方面是食用某酒店盒饭;(5)某酒店首发病例比某学院首发病例早21小时;(6)临床症状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因此某学院本次集体发病为急性食源性疾患。可疑食品为某酒店所提供盒饭。

5.由于某酒店未按规定留存盒饭样品,也未及时保护好现场,致使对盒饭和加工环节失去采样检测机会,因此不能确定被污染的是哪一餐次、哪一食品,也不能确定污染环节。而由此也造成该次集体发病不能确定潜伏期。

八、结论

驻我市某学院5月28日所发生公共卫生事故为暴发性食源性p溶血性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86人(可能病例42人、确诊病例4人),罹患率39.1%。

可疑致病食物为我市某酒店所提供的盒饭。因未采集到剩余食品和暴露发病者与未发病者食谱完全一致,具体致病食品和致病餐次不能确定。

在本次事故中我市某酒店同时有6名职工发病(全部为确诊病例)。

九、事故中所采取控制措施

事故调查中,调查组提出了一系列的应急控制措施:对该校停止盒饭供应;封闭制作盒饭场所;对某饭店从业人员重点体检;责令某饭店对所有工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经营场所进行卫生清理整顿;对仓库进行彻底清查清理。强调了学院的卫生管理,要求对所有有症状的教职工立即隔离治疗,其他教职工暂时与学生分离,教职工的饮食由学院食堂提供,但不得与学生在同一场所进餐。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卫生教育,注意保暖、避免剧烈活动、不得凉水冲澡、防止感冒等一系列卫生措施。在有关部门的督导和学院的配合下各项措施得到了迅速、有效落实,使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十、事故涉及的经济和其他损失

据统计,该次暴发性食源性疾病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138万元(医疗费),间接经济损失73625元(其中某酒店停业4.5天、影响营业收入5万元、某学院向护理住院病人的教工支付加班补贴3625元,动用交通工具及其他费用2万元)。

除经济损失外,某学院被迫停课3天,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教职工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平均每人被发热病房隔离4天)受到很大伤害。某市卫生防疫站在此次事故调查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出动调查员上百人次、动用车辆30余台次、进行个案调查300余次、询问有关人员20余人次、采集血标本72人份、漱,液和咽拭子68份、粪便和肛拭子标本65人份、化验室做实验分析几百次。

十一、经验、教训和建议

通过本次事故,我们认为应该吸取以下教训:

1.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许可范围经营、不得扩大范围经营。某酒店不具备制作盒饭的条件,超范围经营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集体供餐(会议、婚宴、大型聚会、送餐、集体食堂)每餐必须留样,留样不得少于48小时。

3.卫生事故发生后,必须保护好现场,不得有任何破坏。此次卫生事故由于某酒店未按规定留样,也未及时保护好现场,致使采集不到剩余食品和其他有分析价值的样品,造成可疑食物、可疑餐次、污染环节不能确定,导致被封闭场所(工用具)不能及时解封,既影响了本单位经营,也给卫生事故的调查带来了困难。

4.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不单单是一年一度的体检,而且每班每人都要检查、要查每日健康状态,包括有无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发热、腹泻、脓疮、疖子、手部创伤等,且一经发现应立即停止接触食品工作。

5.不得超接待能力接待客人,包括餐饮业、集体食堂。超接待能力必然导致工作人员、工用具、加工场所、冷藏设施紧张;导致原料采购、清洗、储存、使用不能按规范操作;导致就餐场所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空气污浊、环境卫生恶劣,大大增大了食品被污染几率,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性卫生事故发生。

6.各学院要加强卫生教育,学生和教职工在剧烈体育活动后不得马上冲澡,不要喝生水,要注意勤洗手,晚上睡觉要注意保暖,有病人出现要马上就医,有多人在短时间内出现相同症状要马上向当地卫生监管部门报告并留存相应标本(剩余饭菜、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等)。

建议:

1.加强卫生管理,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卫生许可范围经营,严禁超范围经营。接待能力应与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相适应,严禁超能力接待。

2.健康检查除每年必须的年检外,要实行健康检查动态管理。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每班前要对上岗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发热、感冒、腹泻、手部有创伤及脓疮等疾患人员不得上岗工作。

3.制定送餐服务卫生要求并贯彻落实。

4.落实大型会议、重要活动接待申报制度。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公章)

表1中各部门食用盒饭人员发病率在14.8%~60%之间,其中只有最低的后勤集团与其他部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部门有医务人员7名,最近注射过胸腺肽,无1人发病,后勤集团其他人员主要是工人,身体素质较好,这两方面因素可能与该部门人员发病率低有关。

3.86名发病教职工性别分布。

食用盒饭者各年龄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5.学院86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