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字耳熟能详,他也是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俄罗斯文学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生于1928年,卒于1910年,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被誉为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座也是最伟大的山峰。在世界文学范围里考查,俄罗斯文学家中,托尔斯泰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当之无愧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巅峰。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三大里程碑作品之一(其余两部是《战争与和平》和《复活》),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俄罗斯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新兴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封建没落贵族腐化的思想与快速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宗教、教育、妇女问题、儿童问题都在急剧地变化。受人文思想的启蒙和人性觉醒的影响,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托尔斯泰原本只想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小说定稿的时候,小说的重心已经变成描绘俄国社会新旧交替时的矛盾与惶恐。贵族家庭关系瓦解,道德崩溃,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与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与自由。安娜是一个美丽、真挚、内心充满活力的贵族女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年轻军官伏伦斯基坠入情网。她奋起抵抗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大胆冲破舆论桎梏,公开追求自由爱情。但是,好景不长,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痕,她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作家对他笔下的安娜充满同情。安娜的命运,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共同命运。而安娜的遭遇,也大大超出了托尔斯泰最早想写的家庭主题,成为意义深刻的妇女解放主题。安娜高贵的灵魂,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的渴求,对贵族社会的叛逆,以及对幸福义无反顾的追求,使她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光辉耀眼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突破了那个时代一般的贵族妇女形象,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以那个时代罕见的激情和勇敢,触犯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动摇了统治阶级“合法”婚姻的基石。安娜出现之后,俄罗斯文学上至今还没有比她更丰满、更深刻的女性艺术形象,她毫无疑问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美、最成功、最难超越的女性形象之一。
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康斯坦丁·列文。作家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对当时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问题的看法。列文是一个庄园主,属于基层的统治阶级。托尔斯泰通过他的故事,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列文为人真诚、勤劳、有理想、有追求,他与社会的种种冲突,正是社会巨变的体现。列文苦恼着,寻求解决思想里的矛盾,他是一个探索性的主人公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流露出作家自己对当时俄罗斯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自觉的责任心,但不能把两者划等号,托尔斯泰本人的思考比列文还要更复杂、更宽广。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作品。它通过安娜一条线索、列文一条线索,通过这两个核心人物,串联起上百个人物,组成拱门式双线条对比结构,是小说艺术结构的精品。同时,强烈的对比也是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安娜与吉蒂的对比,列文与伏伦斯基的对比,伏伦斯基与卡列宁的对比,安娜对朵丽的对比……使人物之间互相辉映,读者可以体会到人物里里外外的特征和实质。小说还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绘、景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把各色人物和社会百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文豪,对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研究浩如烟海。这篇短短的《编者的话》只能点到即止。一百多年来,《安娜·卡列宁娜》不断重版,搬上舞台和荧幕,无数作家和读者受其影响,成为每个人必读的文学经典。此番出版《安娜·卡列宁娜》,采用的是俄语翻译名家智量先生的译本,并且使用修订本,更尽善尽美。
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