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那年乡土那年人
17310800000011

第11章 柑橘站

回到家已经快十点了,还好道路都熟悉,虽然是土公路,还算平整,对小小的自行车来说,也足够的宽大,还有点朦胧的月色,要不这黑灯瞎火的,还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来。

十点对于城市里并不算太晚,正是夜生活活跃的时候,农村却安静下来了。大多数人家,现在都关上了大门,有的已经睡下,有的还在看着电视。

父母还没有入睡,何家的人睡得是比较晚的,白天忙完农活,天黑才进屋,还要做饭、喂猪、收拾屋子,等到一切收拾停当,大多都是十点多了。有时会看一会儿电视再睡,有时太疲惫电视都不会看,毕竟第二天还要早起。

坐着跟父母聊了几句,也就睡了,太晚会影响父母休息的,毕竟,现在还种着不少的地,白天他们还要干些农活。

第二天何忠展起了个大早,到后山上溜达了一圈,吃过早饭,急冲冲的出门去了。

今天,要去苗圃基地看看。以前坐车顺道也远远的看过,但是没有详细的去了解,这边的苗圃基地有些什么样的品种,苗子的价格也不太清楚,毕竟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的。之前看好的品种也不知道这边的苗圃基地有没有。

苗圃基地在别的镇上,有些远,自行车丢在了省道边的商铺那,都是认识的人,不担心丢了,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

苗圃基地的人听说是来买苗子的,自然十分的热情,打听之后才知道,这里并没有柑橘苗,需要到更远一些的柑橘站才有。

柑橘站是属于园林站下属的一个单位,虽然万桐镇这边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种植柑橘了,但是其他还有很多地方在种植,毕竟这里还是有很多的地方适合种植柑橘树的,也有一些柑橘种植场。

何忠展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让何忠展的心里突然有些打鼓,既然一直有人在搞这柑橘种植场,那么自己现在搞到底能不能有好的发展呢?这确实有些难以确定啊。

研究培植新品种,提供优良品种的树苗,对柑橘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这些都是柑橘站所承担的任务。

再次乘坐了半小时的车,下了车也不知道该往哪边走,只得找在车站等车的人询问。柑橘站,还是比较有名的,大多数的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有个柑橘站,但是具体在哪里,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询问了好几个人,才终于有人给指了路,到过谢,赶紧的顺路而去。

柑橘站的占地面积很大,品种也很多,有专门的育苗基地,也有长大挂果的试验果树。这季节,柑橘树上已经挂上了果,不过才不到乒乓球一半大,离成熟还早着呢。

一圈都没转完,就已经中午了,柑橘站可不管饭,不过好在有食堂,只是要自己掏钱罢了。何忠展打了饭,一边吃,一边看着站里拿的资料。

上面有各个品种的介绍,果子的大小、口味、产量、成熟月份、合适种植的土壤、就近的一些适合种植的地区等等,资料里却并没有何忠展看中的品种。

虽然没有看中的品种,但是既然来都来了,这里也是一个参观学习的好地方,以后搞起来遇到什么问题,说不得还要求助这里的专家做些指导。何忠展也没有立刻就离开,还是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参观了整个柑橘园,其中倒是也发现了几个不错的品种。

参观完以后又找柑橘站的人员进行了交谈,有幸认识了一位研究柑橘种植的老专家。

这位老专家叫苗玉禾,是当地人,研究柑橘种植已经三十多年了,可以说,一辈子尽跟柑橘打交道了。

对柑橘站所属的元峰镇以及周边乡镇的情况都很了解,特别是种植有大面积柑橘树的村子,基本上都去做过研究。也到其他的省份地区做过不少的交流学习,柑橘站的很多优良品种都是这位老专家引进的。

第一次来就能遇到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更让何忠展欣喜的是,这位老专家对他这个年轻人非常感兴趣,两人相谈甚欢。

在老专家看来,像何忠展这样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的,愿意回到乡村里面搞果树种植,是很少的,这很难得。在交谈中,这个年轻人对农学有着很深的基础,知识面也很广。

虽然在说到有关柑橘树的内容时,有些浅显,很多话题说起来有些泛泛,深入进去就不行了。这并不影响到苗老对他的喜欢,因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专门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和细致的研究。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很宽,是不可能就只讲柑橘树这单一物种的。

对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来说,都是这样,他们并不是万能的,在面对没有深入研究学习过的东西的时候,也只能算是门外汉。

他们的优势在于,读过很多书,有宽广的知识面,对同类事物,有很好的基础。学习和工作起来,更能找准方向,抓住重点,更容易深入下去,思维也更开阔。

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时间和实践。起点再高,要想成功,也离不开实践的积累。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就算知道门道,也不代表就能做好。

让老专家喜欢上这个年轻人的,不是他研究生的学历,也不是他将要开办柑橘种植场,当然更不会是这个年轻小伙长得好看了。

一辈子跟柑橘树打交道的苗玉禾,接触过太多的人,有同样搞柑橘研究的学者,有搞种植的老农,有搞销售的商人,还有搞防病虫的、搞肥料的等等,他也带过不少的学生,在这些人中,他太少看到未来。

这个未来,并不是柑橘的未来。有这么多的人,在做各方面的事情,柑橘的未来,是不用他担忧和怀疑的,这个未来,只是属于他自己的。

我们时常讲传承,传承是什么?传,是传递,传授。承,是继承。传承,是对学问、技艺、教义等的传授和继承过程。

这仅仅只是字面的解释罢了,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技艺教给了别人,就是传承了吗?

其实,有时候,传承更是一种情感。

知识、技艺这些东西,对苗老来说,是他几十年的心血,就像自己的女儿。别的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知识、技艺,但那只是别人家的女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当把这些教给学生、老农的时候,就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们,内心种会有一些担忧和怀疑,他们会善待自己的女儿吗?

学生们有很多以后并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等于是把自己嫁过去的女儿抛弃了。有一些会继续从事这方面工作,只是他们能学好用好吗?这只有期盼,加上一点点担忧。

倒是老农,更让人亲近和放心,传授给他们,他们会用心去做,因为他们需要产出,需要收获。但是,他们也多是不能开枝散叶的枯木,他们能善待自己的女儿,却难以继续传导下去。

身死道消,是一种极其巨大的悲哀。

也总会出现几个学生,学了他的知识、技艺,开枝散叶,发扬光大,这些人方能真正让他安心,让他满足。是这些人,让他数十年积累和辛劳所遗留下来的心血,不至于断掉,溟灭于历史。

但是,这样的人是难寻的,所以,每一个都十分的宝贵。

这样的人,不是拾取地上散落的绿豆,看到了,捡起来就可以。这更像沙子里淘取金子,有太多的泥沙疲劳你的精力,真正的金沙表面还被泥沙遮蔽了光芒,一不小心你就会错过。

所以,但凡有一点希望之人,都是弥足珍贵。

何忠展就是这样的人,在苗老的眼里,何忠展是足以承接他全部知识和技艺的,他有那个学识,他有那个基础,他有那个能力,他也有如老农一样的需求。

要搞柑橘种植场,他就必然会认真的去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艺,然后把它们运用到生产中。

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年轻,未来很长,机会就更多。

所以,这个一个值得他用心传授的人。

何忠展自然是不会想到苗老的这些心思的,只是感觉这为老先生很和蔼,知识丰富,技艺高超,交好他对以后的帮助会很大。

抱着不同心思的这一老一少,第一次见面就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走的时候,苗老送了两本柑橘种植的专业书籍给他,何忠展也万分感激。

日子还长,等种植场开办起来以后,才会有更多的相处和交流。

有时候,人会有一些奇怪的感觉,第一次相见的两个人,会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里面,产生一些特别的感觉。或喜欢,或厌恶,或憎恨。

这些情感并非空穴来风,他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最敏感之处,叫做心弦。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和经历吗?

如果没有,好可惜;如果有,请珍惜。

能拨动你心弦的,必是当日当时你内心深处最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