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一定程度的利他,必然成为病态
01
曾看到过一个节目:
一位老太太,为了收留流浪猫和流浪狗,把自己所有的养老金都无私地贡献了出来,甚至为了让猫狗们有一个栖息之地,她把自己的亲生子女都赶出了家门。
这是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萍水相逢的猫猫狗狗,还抵不上自己一手抚育的儿女吗?但令人惊讶的是,像老太太这样病态的“利他”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程度深浅的不同罢了。
人们的内心总是有着天然的善意的,会同情弱者,会愿意不求回报地为其他人做点什么。这种“利他”的心理存在于每个人心间,通常来说,这种利他的精神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但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一些人很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的愿望,利他行为发展到这个程度,那便是一种病态了。
人生存于社会之中,是需要寻求价值感的。通常来说,价值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与社会有什么用处;二是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这一点主要来自于个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的认同非常低,那么就很容易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获取价值感,比如极端的利他主义者实际上正是如此。他们的“无私”与“伟大”,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的体验。他们的所谓“奉献”实际上只是一种满足自我的工具,而人是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工具的,也不会去体验工具的感觉和需要的。就像那位老太太,猫狗也好,她的孩子也好,于她而言,实际上不过只是一种彰显自我价值的工具罢了。
极端利他者,往往也是极度的自私者。
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他人的人,往往对拒绝和敌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与焦虑,他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避免拒绝他人而引起敌意,所以他们总是戴上友善的面具,一心考虑他人的感受,却忽略了自己。巴巴内尔表示:“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泰勒小姐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对工作、家庭还是人际交往,她总是照顾得面面俱到。她有两个孩子,除了兢兢业业地工作之外,她还要担负照看房子、照顾双亲以及定期参加家庭教师协会会议等事情。她的亲友们一旦遇到问题也都喜欢向她倾诉和求助,因为她总是温柔而有耐性地帮助每一个人。比如她的一个侄女,就常常因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而几乎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控诉自己的丈夫,埋怨自己的生活,一说就是好几个小时,而泰勒小姐则总是不厌其烦地宽慰她。
表面上看,泰勒小姐真是个友善而无私的人,但事实上,她曾坦承,对于这一切,她已经感到身心俱疲。泰勒小姐说,每次听着侄女喋喋不休地抱怨时,她表面上一直在耐心地安慰对方,但实际上心里想的却是:“我真恨不得扇她一耳光,让她闭嘴或滚开,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
对于泰勒小姐来说,友善是一种教育,从小就不断有人提醒她,友善是一种善行,她必须对别人友善。因此,即便内心有着诸多的不愿,她也总是习惯性地在赞同别人,取悦别人,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意愿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她难以对别人说“不”。
就像巴巴内尔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所写的:“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03
美国一位神经科医生在自己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那些病态地信奉着利他主义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在慷慨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但实际上却是步步走向极端、泛滥以及狂热,他们的行为对事态是毫无帮助的。
超过正常程度的利他不过是一种伪善行为罢了,而伪善行为就像毒品一样,是会形成生理成瘾的。
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医生罗伯特·伯顿在其著作《病态利他主义》中写道:当一个人“无私”到走上歧途时,便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失范行为,包括厌食症、收养动物癖、容忍家庭暴力的女人及容忍妻子酗酒的男人等。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无私奉献都是必要的人际关系润滑剂,但若是走向极端,那么将助长人们对团队的盲目信任,造成党同伐异的病态心理。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点无论对谁都是适用的,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不断让你占便宜,而同样的,你也不该心甘情愿地不断让别人占你的便宜,这是非常病态的一种行为。无论是交情还是做生意,都应以公平和等价交换来作为基石,唯有如此,彼此的往来才能健康长久。
为了做个好人,简直把自己不当人
01
在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的爸爸是个非常善良、容易心软的人。每天晚上回家,他都会花钱在陌生的老人那里买各种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他可能根本就用不上。遇到街上游行的大学生时,他还常常会主动给他们塞钱。
不得不说,女主角的爸爸确实是个慷慨的好人,但问题是,他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他家都快穷得揭不开锅了。他曾因为自己的好心去给一个朋友作担保,结果朋友跑了,家里欠下巨额债务,全家人只得搬去半地下室里住。他的女儿,一双鞋都已经穿好几年了,破了洞却没钱买新的,唯一的一次修学旅行还多亏了邻居的接济才没有错过。当他一次次慷慨地向陌生人伸出援手时,他的妻子却只能大晚上到邻居家借钱,局促许久都不知如何开口……
这样用家人的幸福与温饱换来的善良与大爱,真的值得吗?为了做个好人,不断地伤害自己亲近的人,这样的好人真的“好”吗?
“做个好人”——这简直就像是一个魔咒,使得人们常常会陷入困境,不停地责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苛刻了?会不会太冷漠了?别人会觉得我自私吗?我是不是应该答应帮助他?……道德绑架就是这样形成的。
“做个好人”——这样的想法事实上棒极了,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做好人之前,或许你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本。
是的,你没有看错,行善也是讲究能力与资本的,在你能力和资本范畴内的善行确实值得提倡,但如果你的行为已经大大超出了你所能负担的东西,那么或许你该考虑先把善行放在自己身上了。如果为了做个好人,可以把自己都不当人,那么只能说,你的所谓“善行”不过是一种充满功利性的伪善罢了。
所以,在同情别人之前,还是先同情一下自己吧!别忘了,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人。
02
“烂好人”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物种”,他们总喜欢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甚至可能为了取悦那些和自己交情根本不深的人,而毫不犹豫地牺牲那些真正与自己亲近的人。所以,离“烂好人”越近的人,往往就越容易吃亏。
邻居珊子在这一带人缘特别好,但凡是认识她的人,提及她都会称赞一句“人好”。
珊子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两个孩子却都不喜欢她。因为从小到大,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妈妈的“胳膊肘”总是向外拐的。
珊子家的经济状况不算太好,但为了撑门面,逢年过节也会下血本买些高级的零食来招待客人,而这些零食却从来没有落进过两个孩子的口袋。而且,不管自家孩子和别人之间发生什么矛盾,也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珊子永远都是会先把自家孩子教训一顿,把错误全部都揽在自家人头上。
人人都夸珊子好,但不管什么好事,却都从来不会落在珊子头,毕竟她活得实在太卑微了。一个卑微的烂好人,谁会在乎她的想法和感受呢?
当你为了讨好别人,简直都不把自己当人看以后,就更别指望别人会把你当人看了。烂好人这样的物种,实在是可怜又可笑得很啊!
03
我们从不反对善良。
善良就像温暖的阳光,可以让冷漠无情的社会增添些许暖意。因为有着一份善良,所以落入低谷的人才能在绝望中侥幸收获到一点点的温情,也才能在黑暗中找寻到些许的光明。善良是一束光,是一团火,可以为我们照亮前路,温暖人心。
但,善良不该是泛滥的,更不该以牺牲自我甚至亲近之人来作为代价。
善良是大爱,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都不懂得去爱,又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呢?
一个女孩,特别喜欢小动物,加入了一个关爱流浪猫的组织。她会省下自己的饭钱去给流浪猫购买猫粮,会在下雨天冒雨给流浪猫搭建温暖的小窝,会因为这些小猫受伤而心疼哭泣……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温暖而善良的女孩。但她在面对家人的时候却是冷漠而任性的,她不会去关心生病的母亲,不会去在乎失意的父亲,总是一言不合就指责父母,大闹脾气……
这样的女孩,她真的称得上是善良的吗?
拜托,请聪明一些,别把委屈当成伟大,你的善良,还是先从自己开始吧。对自己好一些,对身边的人好一些,由心而发的善意才能造就真正的善行。
事情多到做不完,深深陷入“风险疲劳”
01
2017年的圣诞夜,一出悲剧发生了,就读于西安某大学的药理学博士杨宝德投河自尽,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令人咋舌的是,这位原本有着光明前途的在读博士之所以选择自杀,竟是因为不堪忍受其博导周教授的奴役。
在这出悲剧发生之后,《中国青年报》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报道,为大众勾勒出了这个年轻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所经历的那些痛苦与绝望。
众所周知,很多导师其实都会让自己的学生帮忙做一些杂活,这种现象简直是司空见惯。但杨宝德的导师周教授显然要更过分得多。据了解,他对杨宝德有一个要求:必须24小时待命,接电话晚了都会挨骂。
每个周末,杨宝德都要去周教授家帮他打扫卫生,平日里更是连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开车接送、陪逛超市、洗车擦车、以极低价格给导师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等等事情都是杨宝德必须做的。此外,在周教授有应酬的时候,杨宝德还得负责陪他去挡酒。虽说是在读博士,但实际上杨宝德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耗费在了为导师服务上,简直就像是周教授的全能管家。因此,在读博士的一年半时间里,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怜,他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踏踏实实地做科学研究。
最终,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压力和精神折磨,杨宝德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这其实已经是他第二次自杀了。
在杨宝德死后,他的女友发了一条长微博,严厉谴责了那位奴役学生的导师,并表示,对于男友的死,他那位导师应该负70%的责任。
对于这出悲剧的发生,导师和学校都有难以推脱的责任。如果周教授不曾奴役自己的学生,把他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压榨;或者如果学校的管理能够再规范一些,而不是放任导师肆无忌惮地欺压学生,那么这出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或许更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位博士生,为什么从不拒绝,从不反抗,让自己陷入“风险疲劳”而不可自拔?当你连死亡都不再畏惧的时候,难道还连反抗的勇气也没有吗?
02
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要乐于助人,要有奉献精神。但很少有人教育我们,要学会拒绝,要懂得为自己设定原则和底线。
杨宝德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他自身性格的软弱。很显然,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无论长辈还是老师必然都会十分喜欢,因为他几乎不会拒绝长辈或老师,甚至可能是同学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但这种喜欢同时也是极为廉价的,说到底也不过是对一个好用的“工具”的喜爱罢了。
如果杨宝德不能改变自己的软弱和不懂拒绝,那么即便今天他没有遇到奴役他的周教授,明天他也可能会遇到比如王教授、李教授、陈教授等等。
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拒绝。在尊师重道的同时,要懂得分辨是非,不能因对方身份辈分比你高就事事顺从,凡事得讲一个理;除了乐于助人之外,更要懂得划定底线,不能为了不得罪就无底线地去讨好对方,透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要有奉献精神,但更要学会保护自己,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你去牺牲自我的。
03
人这一生所拥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一些事情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另一些事情。但悲哀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各种抹不开的面子情而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是对自己毫无好处的事情上。
朋友大伟某天突发奇想,把自己一整天的行程记录了下来:
早晨起床后,到早餐店买完早餐,又花了大约二十分钟绕路、排队,帮同事“顺便”带了一杯咖啡;抵达公司,外出送文件时被同事拜托“顺路”帮忙寄信,多走了两条街;午休时接到失恋的表妹的电话,听她号啕大哭,喋喋不休,一个小时;下午被公司的前辈拜托帮忙做事,无法拒绝,导致自己的工作没能按时完成,只得选择加班;比平时晚下班两小时,接到大姑电话,让“顺道”带点消夜回去,无法拒绝长辈,于是绕路、排队、买消夜,浪费一个半小时……
大伟说,一天下来,感觉非常疲惫,事情多到做不完,但仔细想想,却有至少30%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是毫无关系的,只是无法拒绝,无法说“不”,于是只能将原本就紧巴巴的时间和精力不断透支。
瞧,很多时候,你的疲劳实际上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没法子,谁让你抹不开面子,谁让你无法拒绝,谁让你习惯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呢?最终,只能让自己深陷“风险疲劳”,把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
其实,既然他都好意思来麻烦你了,你又何必不好意思拒绝他呢?若是自己都不懂得心疼自己,又哪能指望别人来心疼你。
逆来顺受,渐渐不被人当回事
01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
张麻子问花姐说:“你是被黄四郎买来的?”花姐答:“对。”
张麻子问:“他打过你吗?”花姐答:“打过。”
张麻子问:“我打过你吗?”花姐答:“没有。”
张麻子问:“你恨他吗?”花姐答:“恨。”
张麻子问:“恨我吗?”花姐答:“不恨。”
张麻子问:“那你不拿枪指着他你拿枪指着我?”花姐答:“因为你是好人!”
现实就是这么讽刺,为什么你总受欺负?因为你好欺负,因为你是好人,因为你不轻易作恶——因为你是“软柿子”。
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懂得与人为善,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欺善怕恶是人的一种本能,品德高尚、不畏强权的有识之士或许可以用自身的美德来战胜这种本能,但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无识之士”总是要比有识之士多得多,欺善怕恶的人也总要比伸张正义的人多得多。
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善良和好脾气往往正是别人欺负你的理由。当你的与人为善变成一种逆来顺受之后,别人也便只会渐渐不再把你当回事了。
02
不久前和朋友小安聊天,听她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
小安年纪还小的时候,他们村有个免费的公共澡堂,因为免费,所以每天村里的人都喜欢抽时间去冲个澡,导致澡堂的淋浴位置总是不够用。
有一回,小安一大早就跑去澡堂,抢到一个淋浴的位置,正洗得开心时,村里一个特别凶的大妈走了过来,恶狠狠地冲着小安喊道:“赶紧让一让,我要洗澡!这位置平时都是我的,你去找别处!”
很明显,这是公共澡堂,哪有什么位置是谁的这种说法,大妈的说辞本身就是不占理的。小安心里头自然也明白,但一句“凭什么”却哽在喉咙里,怎么也没敢说出口,只能不情不愿地挪开了位置。
那时候正是冬天,冷得很,虽然澡堂里满是水汽,比外头要好上那么一点儿,但浑身是水的小安依然冻得瑟瑟发抖。而且这时候,澡堂的淋浴早就被人占满了,哪里还能找到其他的位置。
就在这时,小安突然看到了邻居家一个脾气特别好,为人特别友善的阿姨,她赶紧跑到了那个阿姨旁边,可怜巴巴地拉了拉阿姨的手,说着:“阿姨,我好冷啊,能让我冲一会儿吗?”
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平日里对自己总是慈眉善目的阿姨,却嫌弃地看了小安一眼,根本没搭理她,也丝毫没有让出淋浴位置的意思。甚至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安都能感觉到这个阿姨对自己的冷淡。
小安说:“那时候还小,不懂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后来花了很长的时间,我才终于明白:小小年纪就学会审时度势,欺善怕恶,乖乖把好处让给坏人,却又试图在好人那里装可怜,想让好人将好处让给自己,这样的小孩也难怪会招人嫌了!”
作为孩童的小安那时还不明白什么大道理,她的一切行为反应几乎都是遵循本能作出的。面对不好惹的凶恶大妈,她不敢反抗,只能不情不愿地退缩;而面对善良温和的阿姨,她却又得寸进尺,试图从对方身上获得好处。
可以想象,如果这位阿姨因为可怜小安而让出淋浴的位置,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小安依旧还是会再一次来阿姨这边讨好处,占便宜。甚至恐怕不止小安,其他旁观的人大概也会试图来分一杯羹。人嘛,都是得寸进尺的!
03
很多时候,脾气其实是人的一种保护色,一个不懂发脾气的人,往往最容易成为被人们放弃的牺牲者。
记得某一次,和朋友在一家咖啡店喝下午茶,那天店里生意特别好,服务员都快忙不过来了。等到要结账的时候,朋友礼貌地叫了服务员三次,却都没有人上来招呼。
朋友是个非常有教养的绅士,很少会当众发脾气,无论对谁都是一副非常温和的样子。但那天,眼看着服务员不停地在别桌穿梭,就连本该排在我们后头的人都已经顺利得到了服务,朋友突然猛地一拍桌子,语气不善地吼了一句:“到底有没有人来结账,都喊几次了!”
结果,朋友一发威,一直视我们为无物的服务员立马就迎了过来,手脚利索地帮我们结了账。
很显然,比起凶神恶煞的客人来说,服务员们自然更喜欢那些脾气温和的客人,但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服务员们在对待凶神恶煞的客人时往往却会更加用心,毕竟他们脾气实在太坏了呀!所以,非得选择牺牲某些人的利益时,还是选择牺牲那些脾气温和的好人吧,他们那样善良,那样温柔,一定会更懂得体谅别人的难处,不是吗?
现实就是这样,你之所以被欺负,只是因为你好欺负,你是好人,你的杀伤力远远不如坏人,所以抱歉,你成为了牺牲者!
无限馈赠,一旦无能为力,他们歇斯底里
01
三国时候,吴国有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叫赵姬,在女儿出嫁之前,她把女儿叫到了自己跟前,嘱咐她说:“你记住,到了婆家之后,可千万别做好事啊。”
女儿一听觉得很奇怪,就问母亲说:“不能做好事,那我能做坏事吗?”
赵姬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了,更何况是坏事啊!”
这番话听上去似乎很复杂,还有些莫名其妙,实则却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啊。赵姬对女儿的嘱咐,并非是说做好事不好,而是怕一旦女儿将好事都做了,别人都习以为常,那么久而久之,这些好事也就成了一种“义务”,好像你天生就该做似的。
人的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反而越是口渴。当你第一次对别人伸出援手时,对方或许会心存感激,但当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渐渐地,你的馈赠在对方心中便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一旦这种馈赠消失,对方反而会对你心存怨恨,认为你“剥夺”了本就该属于他的好处。
人性就是如此奇怪,面对滴水之恩尚且能够涌泉相报,可面对涌泉之恩时,却可能变成恩将仇报。
02
不久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用户航向讲述了自己遭遇的一件事,事件的起因是搭便车。
航向有一个同事,住的离他家不远。有一次上班途中,航向恰巧碰见这位同事在等公交车,便顺道带了他一程,也由此开启了同事的“蹭车之旅”。
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同事几乎每天都是蹭航向的车上下班的。航向觉得,既然大家是同事,又顺路,那么每天捎带他一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后来有一天,在去上班之前,航向突然接到未婚妻的电话,让他帮忙去机场接个人,航向便直接向公司请了假,往机场奔去了。在路上的时候,航向突然接到那位同事的电话,质问他说:“你怎么还没到?等你很久了,再不来要迟到了!”
航向赶紧向同事道歉,并解释说急着去机场接人,已经向公司请假了。结果没想到,航向刚说完,同事就气急败坏地责怪他道:“你怎么这样啊?我都等你半天了,你不早说!现在公交车已经走了,我肯定得迟到!”
同事的埋怨让航向感到很不高兴,但他也不想因为这么一件事就和对方闹僵,于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打个车吧,还能赶上,而且我也不是你的专职司机啊!”
结果,就因为这么一句话,同事直接把航向微信、QQ都拉黑了,还到处跟别人抱怨,说航向这人不厚道,小气抠门。
航向很是委屈,他不明白,自己对同事那绝对称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对方不感激也就算了,怎么反而还处处恨上了自己似的。
人性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总是分不清情分与本分的区别。当你慷慨地给予他人无限馈赠时,你的情分在他人眼中便会渐渐变成一种本分,因此,当你的善意已经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时,他们便开始歇斯底里了。
英国作家萨克雷就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身受大恩之后和恩人反目,那么为了顾全自己的体面,他将会比不相干的路人更加恶毒,因为他必须证实对方的罪过,如此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03
从善人变成恶人,有时只需要一次拒绝。
一位明星在参加一档谈话节目的时候,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这位明星说,自己小的时候,家境不太好,父母还背着一笔不小的债务,生活很是艰难。有段时间,因为付不出房租,他们一家被房东扫地出门,连个住处都没有。这个时候,父亲的一位朋友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位朋友把自己一套空余的房子用极其便宜的价格租给了他们一家。在那里,他们一住就是三年多。
有一天,那位朋友突然带了一个陌生人到这所房子,那天父亲恰好不在家。这位朋友告诉母亲,他要收回房子,租给别人,并要求他们第二天就从房子里搬走。
这位明星说,他一直难以忘记当时母亲的窘迫和父亲那位朋友的不近人情。后来在他成名之后,他回到那个小区,特意在那个朋友的房子附近买下了一套更大更好的房子,用的都是最豪华的装修,并特意邀请他们一家来参观。看着对方羡慕的眼神,他才终于感觉扬眉吐气了。
在这位明星看来,当初父亲那位朋友不近人情地将他们从房子里赶出去的行为,简直就是一种侮辱,但即使那时候的事情确实造成了伤害,可此前三年多对方实打实的恩惠难道就不值得感念吗?
升米恩,斗米仇。当你的好心成为别人眼中的理所应当时,一旦收回这种好心,轻则可能抹杀对方对你的感激,重则甚至可能反目成仇。所以我们常说,救急不救穷,恩情是最经不起挥霍的东西,一不小心便成了仇。
同情心泛滥,总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
01
从古至今,国人似乎都有一种可怕的劣根性,即同情心泛滥。而同情心泛滥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无原则地同情弱者,无底线地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些话:
“他只是个孩子……”
“人家年纪都这么大了……”
“他都这么可怜了……”
……
旁观者们就是这样高高在上地摆出一副圣母姿态,自作主张地插手别人的矛盾,以显示自己胸怀的宽广和道德的高尚的。在这种毫无道理的道德绑架下,一种奇葩的逻辑悄然形成——你弱你有理,你弱我就得让着你。
可笑至极。
同情心的泛滥成灾,让人们潜意识中就认为弱者都是值得怜悯的,以至于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是非对错。
因为是新人,所以便有理由犯错;因为是孩子,所以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是老人,所以就该得到包容——弱者似乎都被戴上了奇特的光环,总能轻易就踩着所谓的“道德”站上舆论的制高点。
简直愚蠢至极。
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收起泛滥的同情心吧,别让“弱”成为犯错时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别让自己的善心助长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02
曾看过一部美国的青春喜剧电影,名为《绯闻计划》,剧情以纪录片的形式展开,由女主角奥莉芙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奥莉芙是个普通的美国女高中生,一次,她和闺蜜聊天时,闺蜜问她周末是如何度过的。爱面子的奥莉芙不好意思说自己其实一整天都无聊地待在家里,于是便捏造了一个谎言,说自己和一个男生出去约会了,甚至还冲动地“承认”和男生发生了进一步的亲密关系。
原本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玩笑,可偏偏她们聊天的内容却被另一个女生听到了,于是流言迅速传遍学校,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出格,无辜的奥莉芙莫名就背上了“婊子”“荡妇”的恶名。
虽然损害了名声,但原本是个“小透明”的奥莉芙也获得了大家的注意,成为了众多学生讨论的主角,这让奥莉芙感到有些沾沾自喜,而叛逆的她也没有站出来澄清这些流言蜚语。
败坏的名声加上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事情开始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起初,为了帮助一个同性恋的朋友摆脱别人对他性取向的嘲笑,奥莉芙自编自导了一出“破处戏”。
然后奥莉芙又答应了一个处处受歧视的小胖子的请求,帮他撒谎,告诉别人小胖子摸了她的屁股。
后来,越来越多知道事情真相的男生跑来找奥莉芙帮忙,希望通过制造和奥莉芙的“绯闻”来获得其他人的关注。
很快,奥莉芙便深陷进了男女关系混乱的传闻,甚至引发了一场抗议风波,许多同学在校园里举牌抗议,要求名声败坏的奥莉芙滚出学校……
奥莉芙陷入了痛苦之中,她认为自己一直在帮助别人,可却遭到了这样的对待。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明真相的男生以为奥莉芙真的是个人尽可夫的“妓女”,于是开出了200美元的高价,要求奥莉芙和他上床。
这一刻,奥莉芙彻底崩溃了,泛滥的同情心最终却让她遍体鳞伤。
奥莉芙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是愚蠢的。她总会因为对方可怜巴巴的眼神而妥协,答应一些荒诞无理的请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可她所做的这一切为她赢得了什么呢?糟糕的名声,众人的抗议,以及无情的伤害。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所以,赶紧收起来那些泛滥的同情心吧,可怜别人之前还是先可怜可怜自己的好。
03
泛滥的同情心就像廉价的商品,不值钱,也不堪大用。
老陈以前是做房地产的,对这一块非常了解,所以大家去买房的时候,通常都会让老陈陪着一块去,给点参考意见。
有一回,老陈陪一个朋友去看房,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大概刚做这行没多久,看样子有些局促。从坐下开始,这个小伙子就一直在大夸特夸这房有多好,多值得投资。老陈怎么也算是半个内行,一听就知道这小伙子讲的话里,没一条有用的信息,全是套路一样的忽悠。
老陈严肃地打断了小伙子的话,把他刚才说的那些话中的漏洞一一指了出来,并严厉抨击了他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最终,房子还是没有定下来。
离开的时候,朋友看着小伙子可怜巴巴的背影,对老陈说:“其实你刚才没必要把话说得那么难听,人家就是一打工的,你何必呢,多伤人啊!”
老陈却说:“既然他选择了干这一行,那么这些东西就是他应该去承受的。他想在这一行立足,就不可能只靠着这些忽悠的伎俩去工作。如果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那么我今天说的这些话只会让他更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果他连上进心都没有,那么注定是个失败者,又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泛滥的同情心,鞭辟入里的金玉良言显然要更有价值。你一时兴起的同情与可怜对于他人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懂得明辨是非的善良,谨守底线的同情,这才是真正的悲天悯人。
过度包容,纵容别人一再伤害自己
01
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大地。它赐福与宽容的人,也赐福与被宽容的人。”
但细雨下大了,那便是暴雨,是会带来灾难的洪水猛兽。宽容同样如此,过度的包容是纵容,是伤害。
我们总被告知,要做一个宽容的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脾气越好才会越受欢迎。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告诉我们,脾气越好的人其实越容易被人欺负,因为他们总想着迁就别人,总在受到伤害时还不断让步。毕竟这柿子,自然还是找软的好捏。
宽容是美德,但纵容不是。过度的包容所带来的,只会是得寸进尺的伤害。
02
陈恒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和弟弟妹妹们计较,要懂得尊老爱幼。由于排行是老大,在同辈中,谁都比陈恒要“幼”,不同辈的,那就都是长辈。所以,这尊老爱幼的名头一拿出来,似乎陈恒不管和谁计较,和谁生气都变成他的不对了。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陈恒便养成了一副老好人的脾气,和谁都不计较,不生气。
按理来说,陈恒脾气这么好,又这么有包容心,人缘应该不错,可事实上,从小到大,陈恒的人际关系都不是很好,也就那么几个谈得来的朋友。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人不错,脾气好”,除此之外似乎再找不到其他深刻的印象。
进入职场之后,陈恒就成了部门有名的“背锅侠”。工作出纰漏需要找人扛,陈恒永远是上级领导的“第一选择”;客户难缠脾气臭,陈恒永远是最先被推出去给人骂的“出气包”;吃力不讨好,谁都不想做的活计,推给陈恒准没错。
说白了,陈恒就是部门里最受欺负的那一个,也是部门里随时可以用来牺牲的那一个。没办法,谁让全部门就他脾气特别好,就他特别擅长逆来顺受,就他尤其有包容心呢?
就说有一回,因为团队内部出现一些问题,领导非常震怒,劈头盖脸就给了陈恒一通骂,甚至还对他做了一个极具侮辱性的手势。严格来说,这件事的责任并不全在陈恒头上,甚至可以说这个纰漏和他本人的关系并不大。而且领导这种行为已经涉及人格侮辱了,恐怕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容忍。
可陈恒忍下了,甚至在有关系较好的同事为他抱不平时,还安慰对方说:“经理今天就是心情不好,毕竟出了这么大的问题,我理解的。”
话刚说完,换来了同事一枚大大的白眼。
陈恒就是典型的职场老好人:在团队里地位最低,受气最多,一出问题,负责背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时,通常都会下意识地去试探对方的底线,从而“制定”出一个与对方的相处模式,并在未来的交往中尽可能避免触及对方的底线。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底线比较高,脾气比较差,那么和你交往的人就会更加小心一些,尽可能避免向你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但如果你是一个底线很低,习惯无限度去包容别人的人,那么在和你交往时,对方就不会有太多顾虑,哪怕提出一些过分的请求,只要不触及你的底线,对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无止境的退让,换来的只会是别人对你无所顾忌的伤害。
03
宽以待人是要看对象的,宽容一个不懂得珍惜的人,是滥情;宽容一个不值得宽恕的人,是姑息;宽容一个给你带来伤害的人,是纵容。
前些日子接到朋友阿静的电话,说她老公参与网络赌博,输了几十万,把原本打算拿来付房子首付的钱都赔进去了。
阿静和她老公是半个多月前才刚登记结婚的,在此之前,两人已经交往了六年多,从来没有听阿静提过她老公有赌博的恶习。
后来,在和阿静详谈之后才知道,原来早在一年之前,阿静就已经发现老公有参与网络赌博的迹象了,那时候他们还没结婚。当时阿静很是恼怒,和他大吵了一架,差点儿就提出了分手。最后,是男方苦苦哀求,发毒咒地说不再有下一次,这件事才终于翻过了篇。
可不到半年的时间,阿静又一次发现男友参与网络赌博,还输了五六万块钱,那时候他们结婚的事情已经提上了日程,那钱还是用来筹备结婚用的一部分资金。结果又是一番争吵,然后男方故技重施,两人再次和好。
阿静说,自从发现男友有赌博的恶习之后,虽然内心有过无数次动摇,但一想到这是自己深爱的人,便总抱着一种希望,以为自己的包容与支持终究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浪子回头。可结果等来的,却是他一次次的伤害与欺骗,如今,居然把两人准备买房的钱都给搭了进去。
在整个过程中,阿静都哭得很是无措,有后悔,有愤怒,有痛苦,但却始终没有提及离婚和分手。最后,阿静说,虽然很无措,很难过,但既然已经结了婚,那么就应该包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与之同甘共苦。
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那些遭受家暴的妻子,总是会一次次地原谅丈夫,纵容他一次次地伤害自己。如今听了阿静的话,终于茅塞顿开,却也觉得可笑至极。
你以为退让与包容是真爱的表现,然而这却不过是纵容对方变本加厉的筹码罢了。你所谓的善良,终究只会成为对方尽情放纵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