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白岩松的说话之道
17406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白岩松,1968年8月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蒙古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主持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在中国众多的主持人中,若评点谁说话最有个性且刚正不阿,估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白岩松。朴实无华、一身正气,满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踏实做事,这就是观众眼中的白岩松。作为中国主持界的标杆性人物,白岩松已经被大众称为“媒体的良心”。他凝重而坚毅的神态,更堪称电视荧屏上的“中国表情”。

尽管在镜头前白岩松常常不苟言笑,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但他善用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业水准的评论引出自己的思索与希望。反应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大型直播中,人们都能看到他自信的身影。2000年,白岩松在悉尼奥运会上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节目主持人。他凭借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沉稳的主持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现场掌控能力使得他主持的节目大气磅礴,收视率高。由于白岩松在播音主持行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屡次斩获国家级大奖。

有专家这样评论他:“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他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但藏在一副眼镜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更深邃,更沉稳。”

作为央视的重头节目,新闻评论对于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反应能力、知识面以及对天下事的敏感与关注度等方面要求是极高的,主持人必须具有过人的综合素质和鲜明的主持风格。而白岩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也是他的无所不通:民生、国际关系、航天技术,甚至奥运会的击剑比赛,他都能侃侃而谈,应对自如。

白岩松,这位央视“名嘴”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事实上,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白岩松学的专业并不是播音,而是新闻。当他1993年从中国广播报社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时候,他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标准,主持节目时经常发音不准,甚至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他每个月不多的工资经常会被扣去一部分。有一个月,白岩松不仅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100多元。这让白岩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一度抑郁失眠。后来,为了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站稳脚跟,白岩松开始苦练口才。

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后,白岩松与一些年轻人开始进行大胆的新闻探索与创新,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这些节目以选题严谨、判断敏锐的特色,创造出了新的电视播出形式,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社会和家庭等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赢得了全国观众的支持和喜爱,成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专题性栏目,也成为接到观众来信最多、被寄予希望最多的栏目。白岩松也从此成为一个能够敲开老百姓心扉的著名主持人。

如今,白岩松对于新闻播报语言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加上他每日坚持浏览大量的信息,勤加思考,他的新闻主持语言又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接地气。每每遇到严肃的话题,白岩松总能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使观众知晓其意,并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而遇到一些大众场合的演讲,他又能巧妙地运用温馨而幽默的话语,化去语言上的犀利,给人带来轻松自然的一笑。

镜头外的白岩松,虽然褪去了主持人的光环,但是仍然有着独特的气场,因为他的绝佳口才和临场应变能力已经为众人所知,其睿智、幽默的主持风格也为人们所公认。他脱口而出的纷飞妙语和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又低头沉思。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白岩松在新闻采访和时事点评时高超而富有技巧的说话之道,同时结合白岩松新闻播报中的具体个案,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在与人沟通时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把自己的思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愉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