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墨菲定律
17484800000003

第3章 职场行为学准则

蘑菇定律:新人,想成蝶先破茧

职场起步,切勿过早锋芒毕露

众所周知,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

这种经历,对于成长中的职场年轻人来说,就像蛹,是化蝶前必须经历的一步。只有承受这些磨难,才能成为展翅的蝴蝶。初涉职场的新人,不仅要承受住“蘑菇”阶段的历练,还要注意不能过早地锋芒毕露。

有一位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被分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

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比其他人懂得多,而且刚上班时领导也以“请提意见”的态度对他。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见,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工作程序、机制与发展规划,都一一列举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对此领导表面点头称是,其他人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现状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主儿,还被单位掌握实权的某个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一年多竟没有安排他做什么具体活儿。

后来,一位同情他的老太太悄悄对他说:“小王啊,你还是换个单位吧,在这儿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别想有出息。”

于是,这位研究生闭上了嘴。一段时间后,他发觉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为难他,连正常的工作都没有人支持他,他只好“炒领导的鱿鱼”,离开了。

临走时,领导拍着他的肩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哩!”

那位研究生一边玩味着“太可惜”三个字,一边苦笑着离去。

在现实社会中,与这位研究生一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处世往往不留余地,锋芒毕露,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要表露出十二分。殊不知,职场有职场的游戏规则,你如果想在职场有所作为,就要先适应这里的游戏规则,实力壮大、羽翼丰满之后,再通过你的能力来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否则,你一定会被碰得头破血流,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怨叹。

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到,主人公小林夫妇都是大学生,很有事业心,努力、奋发,有远大的理想。二人志向高得连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小机关都不放在眼里,刚刚工作就锋芒毕露。于是,两人初到单位,各方面关系都没处理好,而且因为一开始就留下了“伤疤”,后来的日子也经常是磕磕碰碰。说到底,夫妇俩都败给了自己的职场第一步。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大智若愚”,行走职场,必要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会做一个“愚人”来保全自己,这往往能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做“蘑菇”该做的事,以智慧突破“蘑菇”境遇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个人既然已经经历‘蘑菇’的痛苦,哭也好,骂也好,对克服困难毫无帮助,只能是挺住,你没有资格去悲观。因为,此时假如你自己不帮助自己,还有谁能帮助你呢?”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正因身处“蘑菇”境遇,你得比别人更加积极。谁都知道,想做一个好“蘑菇”很难,但那又能怎样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是“灵芝”,起不了多大作用,结果往往是“灵芝”未当成,连“蘑菇”也没资格做了。

所以,你想要突破“蘑菇”的境遇,使自己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在最开始就要做好“蘑菇”该做的事,用智慧去突破“蘑菇”境遇。

你要学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而不仅仅是按照命令被动地工作。确立自己的人生观,根据你自己的做事原则,恰如其分地把精力投入工作中。要想让企业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有乐趣的地方,只有靠你自己努力去创造、去体验。

身为新人,工作中你要注意礼貌问题。也许你觉得这样是在走形式,但正因为它已经形式化了,所以你更需要做到,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礼貌这东西就像旅途使用的充气垫子,虽然里面什么也没有,却令人感觉舒适。记住: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会被人认为愚蠢。

常言道:少说话,多做事,这对新人更是适用。每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都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如果你在开始的工作中就满腹牢骚、怨气冲天,那么你就会对工作草率行事,从而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发生;或者本可以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到,这会使你在以后的职务分配中很难得到你本可以争取到的工作。

还有,毕业后一旦走向社会,会发现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当你到了一个并不满意的公司,或者在某个不理想的岗位,做着也许很没劲甚至很无聊的工作时,肯定会产生前途茫然的感觉,如果收入又不理想,你肯定会郁闷万分,此时实际上就是蘑菇定律在考验你的适应能力。达尔文的话是最好的忠告:要想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别等环境来适应你。

时刻记住,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上班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工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就会有许多人聘请你做你喜欢做的事。

正如罗斯·金所言:“只有通过工作,你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工作才是件愉快的事情。两者密不可分。”处于“蘑菇”阶段的年轻人,快沉下心来,以你的智慧与能力在职场破茧成蝶吧!

自信心定律:出色工作,先点亮心中的自信明灯

丢掉第6份工作引发的职场思考

“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是个没用的人?”刚刚失去第6份工作的李磊(化名)想起3年来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

他说,前几天刚被老板辞退,这已经是他毕业3年来的第6份工作了。他自己觉得,不自信是丢掉工作的主要原因。原来,1周前李磊到一家牙科诊所应聘,老板问他是什么学历,因为害怕老板嫌弃自己的学历低,李磊便谎称是本科学历,而实际上他是大专学历。本以为老板只是问问学历,没想到上班之后,老板天天要他拿出学历证书。再也瞒不过去的李磊只得向老板吐露了实情,结果第2天老板就以“为人不诚实”将他辞退了。

“一家私人诊所可能也不会太在乎学历,我毕业3年了,有实践经验,这对老板来说可能比学历更为重要。”李磊很后悔当初不自信,没有对老板说实话。

李磊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职场上,自信心对于一个人很重要。要想老板看重你,首先要自己看重自己。

客观上来说,一个人有没有自信,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充满自信就意味着对自己“信任”、欣赏和尊重,意味着对工作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未来学家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预言:“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是个人决胜未来最为根本的心理资本,是纵横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

所谓的积极心态,自信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失去自信的人,就是在否定自我的价值,这时思维很容易走向极端,并把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问题放大,甚至坚定地相信这就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唯一障碍,自然就很难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了。

事实上,工作中若能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态,即使遇到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也会保持一种主动学习的精神,而这种内在的、自发的主动进取,往往会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美国成功学院对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对比一下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自信的人工作起来都非常积极、有把握,并且取得了出色的工作业绩;而那些总认为“我不行”、“做不了”、“我就这水平了”的人,尽管有过多年的工作经历,但工作始终没有什么起色。

所以,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充满自信。自信心是源自内心深处、让你不断超越自己的强大力量,它会让你产生毫无畏惧、战无不胜的感觉,这将使你工作起来更加积极。

自信飞扬,做职场冠军

在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挫折袭来,有的人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自信心,从而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在焦虑和绝望后迅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从而拼劲十足地实现目标。

其实,产生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往往是因为前者平时不注重自信心的树立;后者却懂得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增强自信心。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自信都能给人以勇气,使你敢于战胜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工作上,谁都愿意自己出类拔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挑战人生,要挑战就必须以充满自信为前提,如果我们连自信心都没有,能做好什么事呢?

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正因为毛遂有极强的自信心,所以才敢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煤,成功就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对于成功人士来说,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据说,今日资本集团总裁徐新当初之所以选择投资网易,正是因为网易创始人丁磊的自信。

丁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市电信局。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丁磊无法接受那里的工作模式和评价标准,自信的他从电信局辞职:“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因为自信,丁磊在两年内3次跳槽,最终在1997年决定自立门户。后来,丁磊和徐新在广州一家狭小的办公室见面。徐新主动问他一些问题:“网易在行业内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会是第一。”丁磊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客观上讲,1999年初,网易刚向门户网站迈进,与新浪、搜狐相比,还只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网站。

徐新当然知道当时的网易不是门户网的第一,但觉得丁磊很有上进心,而不是吹牛—是有实质的自信。“我觉得企业家有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你有这么一个理想跟雄心去做行业排头兵。我投的就是你的这个自信。”

通过丁磊的经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充分的自信是创立事业、成就价值的重要素质。

既然自信心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树立自信心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有如此的自信,那是因为他深入掌握科学的原理。关羽之所以敢独自一人去东吴赴会,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本领……正所谓“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

其次,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有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目前遇到的困境,相信我们有能力去解决它,相信自己,最后的成功必定是我们的。

最后,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缺点,要时刻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优秀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点不要念念不忘。要知道,别人往往并不那么在意你的缺点。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扔进一个沸腾的大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沸水,便立即触电般地跳到锅外,死里逃生。实验者又把这只青蛙丢进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随着温度慢慢升高,青蛙并没有跳出锅去,而是被活活煮死。

前面“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若是锅中之蛙能时刻保持警觉,在水温刚热之时迅速跃出,也为时不晚,就不至于落得被煮死的结局。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孟子曾说过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忧患意识,那么,就会像被水煮的青蛙一样,在麻木中“死亡”。所以,在从初涉职场到工作干练的渐变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对新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不要贪图享受,安于现状,否则当你意识到环境已经使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早已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等待你的只是悲哀、遗憾和无法估计的损失。

漫漫职场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不希望遇到忧患与危机。但客观上讲,忧患与危机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鬼,当它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往往能激发潜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种种能力,并促使我们以非凡的意志做成平时不能做的大事。所以,与其在平庸中浑浑噩噩地生活,不如勇敢地承受外界的压力,过一种更有创造力的生活。

拿破仑在谈到他手下的一员大将马塞纳时曾说:“平时,他的真面目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可当他在战场上看到遍地的伤兵和尸体时,那种潜伏在他体内的‘狮性’就会在瞬间爆发,他打起仗来就会勇敢得像恶魔一样。”

再如拿破仑本人,如果年轻时没有经历过窘迫而绝望的生活,也就不可能造就他多谋刚毅的性格,他也就不会成为至今为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贫穷低微的出身、艰难困顿的生活、失望悲惨的境遇,不仅造就了拿破仑,还造就了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例如,林肯若出生在一个富人家的庄园里,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大学教育,他也许永远不会成为美国总统,也永远不会成为历史上的伟人。正是有了那种与困境作斗争的经历,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完全爆发,从而发现自己的真正力量。而那些生活在安逸舒适中的人,他们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也不需要个人奋斗就能达到目的,所以,潜伏在他们身上的能量就会被“遗忘”、“湮没”。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某种障碍或缺陷带来的困境。如果没有障碍或缺陷的刺激,也许他们只能挖掘出自己20%的才能,正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刺激,他们另外80%的才能才得以发挥。

所以,身处今天快节奏、不断变幻的职场,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要知道,危机并不代表灭亡,而恰恰可能是一种契机。我们经由这些危机,往往会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激发出深藏于心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人生更加精彩。

在自危意识中前进

我们都知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走好运。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行为上有所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有了这种意识,或许不能让问题消弭,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开生路。

常言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也肯定无法取得新的进步。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呢?下面,来看看闻名于世的波音公司的一个有趣做法。

波音公司以飞机制造闻名于世。为了提升员工的忧患意识,一次,公司别出心裁地摄制了一部模拟倒闭的电视片让员工观看:

在一个天空灰暗的日子,公司高高挂着“厂房出售”的招牌,扩音器传来“今天是波音公司时代的终结,波音公司关闭了最后一个车间”的通知,全体员工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工厂……

这个电视片使员工受到了巨大震撼,强烈的危机感使员工们意识到:只有全身心投入生产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否则,今天的模拟倒闭将成为明天无法避免的事实。

看完模拟电视片,员工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使波音公司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事实上,波音公司的这种做法不仅对企业有深刻启示,对于行走职场的个人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像波音公司的员工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全身心投入生产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我们才有机会发展,否则,终将难逃被淘汰的事实。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令很多人在35岁时遇到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接下来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在机会面前,许多人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于是产生了职业生涯危机。这就是著名的“35岁危机论”。

罗伯特先生35岁,自言感觉过去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似乎有错误,而自己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好像变成了事业的绊脚石。想改变自己,又不忍心否定过去;想改变生活方式,又担心选择的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两年前,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了某公司副经理的职位,参加MBA考试并重回校园深造。

现在,完成学业的罗伯特先生在找工作时却犯了难。罗伯特先生业已投出上百份简历,但有回音者寥寥无几。罗伯特先生说,自己并不要求高起点的薪金,而只要求一个管理类的工作职位。然而他发现,“社会上已经人满为患”。

罗伯特先生曾读过一篇题目为《35岁,你还会换工作吗》的文章,文中专家说:“社会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对此罗伯特先生很纳闷:我正是为了完善自己才去学习,为什么反而让社会把自己挤了出去呢?

其实,像罗伯特先生这种工作以后又重返课堂充电,充电后再找工作重新迎接社会的挑战,已不仅仅是35岁的人才会面临的境况。有人甚至感叹:“不充电是等死,怎么充了电变成找死啦?”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经历是积累的,不要以为学习充电后就无须面临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以前的经历是你的宝贵财富,但这并不能让你在职场上永操胜券。千万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期待,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告诉自己“一定要快跑,不够优秀在什么时候都会被淘汰”。

鸟笼效应:埋头苦干要远离引人联想的“鸟笼”

远离让人欲罢不能的“鸟笼”,不让老板怀疑你

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天与好友卡尔森打赌,说:“我敢保证,不久后你会养一只小鸟!”卡尔森一听,觉得很荒唐,就笑着说:“你在开玩笑吧?我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想法。”

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朋友们都来为他庆祝。詹姆斯也来了,还带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生日礼物。

卡尔森接过鸟笼,想起几天前詹姆斯说的话,就会意地笑笑说:“好你个詹姆斯,你还真想让我养鸟啊?可惜,最后你肯定会失望的。不过,还是要谢谢你的鸟笼,我很喜欢它。”说完便将鸟笼挂在了自己的书桌旁。

从此以后,来拜访卡尔森的客人,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教授,您养的鸟死了吗?”而且每位客人与他谈话的时候,都会提一些与鸟相关的话题,比如告诉他养鸟的知识,委婉地规劝他养鸟需要责任心和爱心,还有养鸟时的一些注意事项等。每当此时,卡尔森就一遍一遍地向客人解释——他从未养过鸟,不过客人们都不相信,反而认为他心理出现了问题。

卡尔森百口莫辩,有苦难言。想扔了这鸟笼,又不舍得,它那么漂亮而且还是别人送的礼物;不扔这鸟笼,又惹出那么多恼人的猜测,莫须有的事端。想来想去,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沿着詹姆斯的预测走,买了一只鸟儿放在笼子里,这总比整天解释和被人误解好多了。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詹姆斯用他的心理学知识涮了好友一把。

其实,“鸟笼效应”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会常常遇到。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小鸟儿”。

人们大部分情况下很难亲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都会靠着常规思路进行推理。你认为努力工作的人就应该天天加班,而更多的人却觉得工作量正常还每天加班那就是为了占用公司的资源。如果你给同事、老板留下这样的印象,那你可就惨了。

刘季是从一家小公司转过来的。在小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老板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所以作为老板得力助手的刘季自然也就养成了每天加班的习惯。到了新公司后,刚刚熟悉业务,为了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他依然坚持着每天加班到很晚的习惯。可是这家公司的风气与以前的小公司不同,这里的员工和老板没有加班的习惯。所以,同事们发现刘季每天加班到很晚后,都感到很奇怪。每天的工作量也不大,上班时间完全可以完成,为什么他还要每天加班到很晚呢?同事们开始议论纷纷。“他是不是为了给自己家省点电,或者省点网费?”“可能是为了晚上用公司的电话打私人电话。”“也有可能是利用公司的资源干私活。”……很快,老板也知道了这件事。他的第一直觉也是:这个人到底每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是在搞什么“阴谋”?是不是为了占用公司的资源?通常情况下,在工作量正常的时候,依然每天加班到很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老板也不例外。刘季发觉了同事的议论后,还不以为然,但当他知道老板也在怀疑他时,他就再也不敢加班了。

不要给老板怀疑你的机会,不要给同事议论你的可能。要学会遵循所在公司的“规则”,这样你的职场生活才会一帆风顺。

加班和加薪升迁没关系

职场规则:加班和加薪没关系。决定加薪的因素是你的能力。能力是最好的语言,业绩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具有扎实的本领,你才有发言权。否则无论你说再多,也是无用的。

职场,是用本领说话的地方。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关于本领的寓言:

有一次,在一场比赛上,鼯鼠夸耀说自己会很多本领。比赛开始了,最先比的是飞行。一声哨响,老鹰、燕子、鸽子一下就飞得没影了,鼯鼠扑腾着飞了几丈远就落了下来,着地时还没站稳,摔了个嘴啃泥。赛跑比赛,兔子得了第一后,躺在树下睡了一觉醒来,鼯鼠才跌跌撞撞地跑到终点。游泳比赛,鼯鼠游到一半就游不动了,大声喊起救命来,多亏了好心的乌龟把它驮回岸上。比赛爬树时,鼯鼠还没爬到树顶就抱着树枝不敢再爬,顽皮的猴子爬到树顶后摘了果子往它头上扔,明知道它不敢用手去接,还故意说请它吃水果。和穿山甲比赛打洞,穿山甲一会儿就钻进土里不见了,鼯鼠吃力地刨啊刨,半天才钻进半个身子。观众见它撅着屁股怎么也进不去,都哄笑起来。

在工作中,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便终日卖力地加班,也会像鼯鼠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我们说得再好听,吹嘘得再花哨,没有能力,没有业绩,无论在领导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甚至在下属面前,仍然很难挺起腰杆儿。

14岁就到煤矿做工的斯蒂芬逊,在煤矿中从事的工作就是擦拭矿上抽水的蒸汽机。后来,他当上了煤矿的保管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机器。

他感到,当时落后的运输工具已经不能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煤矿业,于是他就想发明一种“强有力的运输工具”。

于是,他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他都17岁了,却是个文盲,“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从零开始吧!”他与启蒙的儿童一起在夜校的一年级就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蒸汽机的研究,他步行了1500多里来到了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的家乡做了长达一年的工。他在工作之余,就对蒸汽机构造的原理进行钻研,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始进行“强有力的运输工具”的发明。

他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钻研,在1814年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但是试车却失败了,他受到了诽谤和责难。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继续研究并对其加以改进。他于1825年9月27日在英国斯多克敦至达林敦的铁路上,对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进行了成功的试车。人们热烈地庆贺火车的诞生。他于1829年10月驾驶着新制的“火箭号”参加了在利物浦附近举行的一次火车功率大赛,并获取了胜利。

斯蒂芬逊成功了,多年的努力与坚持不懈,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完善。他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用本领说话才是最有力的。无独有偶,下面故事中的马克亦是如此。

马克起初只是德国一家汽车公司下属的一个制造厂的杂工,他是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获得了成长,并在他32岁时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总领班。

马克是在20岁时进入工厂的。工作一开始,他就对工厂的生产情形做了一次全盘的了解。他知道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大约要经过13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不相同。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不属于正式工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零活就要到哪里去。因为这项工作,马克才有机会和工厂的各部门接触,因此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当了一年半的杂工之后,马克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垫的手艺学会了。后来他又申请调到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部门去工作。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部门工作都做过了。最后,他又决定申请到装配线上去工作。马克的父亲对儿子的举动十分不解,他问马克:“你工作已经5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

马克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当某一部门的小工头。我以能胜任领导整个工厂为工作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正在用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当马克确认自己已经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马克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况,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没有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最出色的人物。很快,他就晋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统管15位领班的总领班。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几年之内升到经理的职位。

故事中,马克说得很对,要“用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加班与否都不重要,那只是形式,真正能托起你业绩的,不是你工作多少个小时,而是你的能力有多强,是否强到以高效率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这是实力,也是本领。

做任何事情,不下一番工夫,就不会有所收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职场上占据优势地位,都希望自己能够加薪升迁。然而,仅仅有这种上进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努力去弥补。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本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鲁尼恩定律:戒骄戒躁,做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气怕盛心怕满,工作中要戒骄戒躁

有一天,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参观鲁桓公的宗庙。在宗庙里,他看到了一个形体倾斜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就向守庙的人询问:“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一听,接着说:“我听说这种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而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完,扭头让学生们往里面倒水试试。学生们听后舀水来试,果然如孔子所说的。水装得适中时,它就是端正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就会翻倒;而等水流尽了,里面空了,它就倾斜了。这时候,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我们的心也像这欹器,自我评价太低就会抬不起头做人,自我评价适中就会积极面对人生,自我评价过高就会四处碰壁。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做人要有长远眼光,不能被一点小小的成就绊住了前进的脚步,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张军和李静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个人一起应聘到一家公司。论实力,李静根本不是张军的对手。本来理工科就是男强女弱,张军在计算机方面又有超强的天赋,而李静恰巧又长了个“不开窍”的脑瓜,所以他们俩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可是进公司半年后,李静却意外地比张军先升了职。

其实,这也不奇怪,正如“龟兔赛跑”一样,实力强的不一定最后就会赢。张军自恃能力很高,在这样的公司根本不需要再学习和进修,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应付一切工作。不仅如此,他对待工作也是马马虎虎,觉得交给自己的工作有辱自己的智商。而李静则知道自己实力不行,所以工作后依然不断地继续学习深造,对于上级交下来的每一项任务都认真对待,还乐于向身边的人请教。所以,出现李静先升职的现象是必然的。如果张军再不反省,还是那样的工作态度,那么最后可能会遭遇辞退的命运。哪个公司都不需要这种眼高手低、骄傲自大的员工。

气怕盛,心怕满。这是因为气盛就会凌人,心满就会不求上进。真正成功的人都极力做到虚怀若谷,谦恭自守。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趾高气扬,那么他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当迪普把议长之职让出来,以拥护林肯政府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由于他对党的贡献,不知该受到多么热烈的欢呼、称赞才好。他说:“傍晚我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一小时之后又被推选为上议院议员。不到第二天早晨,好像美国大总统的位置,便等不及让我的年纪足够后就落到我头上了。”他用这种调侃,善意地批评了别人对他的夸大赞扬。虽然迪普那时很年轻,但是头脑却很清醒,并不因为别人对他的那种夸张的称赞而自高自大。即使在那时,他还是能保持他那种真正的伟大的特性——不因为别人的称赞而趾高气扬。

你能够承受得住突然的飞黄腾达么?要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能有所成就,就要看他能否有这种承受能力。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什么奋斗的决心。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战胜过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然而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惰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在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如果你的计划很远大,很难一下子达到。那么,在别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就把现在的成功与你那远大的计划比较一下,相比将来的宏伟蓝图,你现在的成功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根本不值得去夸耀。这样一想,你就不会对眼前的一点小成就沾沾自喜了。所以,在可能实现的前提下,你的计划要大得连群众都来不及称赞。你的计划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人对于你的称赞,都表明他们还没有窥见你的宏伟计划。

洛克菲勒在谈到他早年从事煤油业时,曾这样说道:“在我的事业渐渐有些起色的时候,我每晚把头放在枕上睡觉时,总是这样对自己说:‘现在你有了一点点成就,你一定不要因此自高自大,否则,你就会站不住,就会跌倒的。因为你有了一点开始,便俨然以为是一个大商人了。你要当心,要坚持着前进,否则你便会神志不清了。’我觉得我对自己进行这样亲切的谈话,对于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我恐怕我受不住我成功的冲击,便训练我自己不要为一些蠢思想所蛊惑,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我们开始成功的时候,能够在成功面前保持平常心态,能够不因此而自大起来,这实在是我们的幸运。对于每次的成功,我们只能视其为一种新努力的开始。我们要在将来的光荣上生活,而不要在过去的冠冕上生活,否则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执行到位,笑在最后

现代职场中,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矛盾,无事必生非=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蛮做”、“盲做”、“胡做”;

——10%的人没有为公司作出贡献=在做,但是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会正确有效地做;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

……

大多数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缺乏灵动的思维和智慧,永远忙乱,却永远到最后才完成任务。

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沉不住气,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将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他们能拖就拖,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他们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塞责……这些统统都是做事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沉不住气,做事不到位,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做事不到位的危害不仅仅在于此,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执行一旦不到位,就会让对手赢得先机,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2002年,华为接受俄罗斯一家运营商的邀请,派遣几名技术员到莫斯科,要他们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在莫斯科开通华为第一个3G海外试验局。

但是受邀请的不只华为一家,第一个被邀请的是一家比华为实力更强的公司,也就是说,华为的员工是受邀前去调试的第二批技术人员。于是,他们就和第一批技术人员形成了一种“一对一”的竞争关系。

由于对手实力很强,一开始莫斯科运营商对华为的技术人员并不是很重视,不仅没有为他们提供核心网机房,甚至不同意他们使用运营商内部的传输网。缺乏这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华为的技术员开展工作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华为的员工压力很大,他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以赢得运营商的信任。但眼看到了业务演示的环节,华为的技术员以为已经没有希望了。

不料,恰好这时候,对方的技术人员在业务演示中出现了一些小漏洞,引起了运营商的不满。为了弥补这些小漏洞,运营商决定将华为的设备作为后备。

于是,华为的几位员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中,最终向运营商完美地演示了他们的3G业务。

看完演示之后,运营商竖起了大拇指,立刻决定将华为的3G设备从备用升级为主用。

可见,执行到位关系到成败。执行到位,能够技压群雄;执行不到位,则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有一天,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了她,问:“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刘墉将女儿浇的花和自己浇的花都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水都浸透到根上,而自己浇的水只是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彻底,做到“根”上。

其实,执行就和浇花一样,如果沉不住气,只是简单地做事,不用心、不细致,不看结果,敷衍了事,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做了跟没做一样。

在工作中,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能为达成一个小目标,或一时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这样你很快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被职场淘汰。现在的职场,是个时刻充满着竞争的地方。你不进步,就是在退步;你停滞不前,别人就会赶超过你。所以,不要满足于一时的成绩,要有一个大的方向,大的目标,不断前进。但也不要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知道笑到最后才最美。

赢得成功,应当自觉戒除糊弄工作的错误态度,沉住气,为自己的工作结果树立标准,严格地落实到最后一个环节,不要认为事情快完成了就掉以轻心、马虎了事,而要确保每一环节都能严格落实到位。只有静下心来,以细致、认真的态度,戒骄戒躁,踏实做好每一项任务,我们才能保证执行的效果,才能为企业交上满意的答卷。

所以,无论你天资如何,无论你有多大的缺陷,决定你输赢的都不是这些,而是你是否能永远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否能做到戒骄戒躁。在跑步时,跑得快的不一定赢;在打架时,实力弱的不一定输。没到最后一刻,都无法定输赢。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所以,不懈地努力吧!

链状效应:想叹气时就微笑

离职场抱怨远一点

有些人心胸不够宽大,对一些事情总是放不开,喜欢怨天尤人。如果你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你也会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这就是链状效应。所以,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唠叨鬼”、一个“抱怨精”的话,那么就离那些爱抱怨的人远一点。

在职场上,更是如此。如果有爱抱怨的同事,你千万要躲他远一些。因为你不能为他解决任何问题,听他抱怨除了自找麻烦外,只能让自己的心情也变得很糟。而你本人,也千万不要对你的同事抱怨,特别是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抱怨多了,除了自失尊严外,还会让同事对你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希望别人的消极情绪影响自己的好心情,所以想抱怨的时候,就微笑;有同事向你抱怨的时候,就一笑而过。

身在职场,就应该懂得职场内部的一些规则。不要把自己糟糕的形象暴露在同事面前,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无能。不要抱怨工作辛苦,不要抱怨自己多干了活,更不要抱怨老板苛刻。办公室就是用来办公的地方,不是用来让你诉苦的场所。心中的委屈,留着给密友说,或者干脆把它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你也要化抱怨为动力,微笑面对自己的工作。

娄小明是公司刚从一家大企业挖来的人才。到公司后,很受部门领导的器重。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让同事们也很佩服。有一次,总公司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让有资格去的人每人写份申请并附带一份深造计划交到总部。娄小明的部门只有他和张小军符合资格,于是他俩就提交了申请和计划。可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个出国深造的名额,两个人的实力都很强,资格也都够,领导就开会讨论让谁去比较合适。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让张小军去。这让娄小明很不甘心,自己一点也不比张小军差,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张小军是老总的亲戚,而自己不是。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向同事抱怨这件事,抱怨公司的领导如何的不公正,自己的遭遇如何的令人气愤等等。他每次抱怨完都觉得心情很舒畅,而且认为同事们会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替自己打抱不平。结果却不像他想的那样。张小军比他来公司的时间长,为人也很平易近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都搞得不错。娄小明越是抱怨,同事们就越觉得张小军比娄小明的气量大,比他能担当。娄小明的抱怨直接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却间接地提升了张小军的人气。而且知道张小军是老总的亲戚后,同事们更是对张小军敬畏三分,不敢轻易得罪。于是,同事们对待娄小明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再没人觉得他是什么人才。娄小明自己也发现了这一变化,细想后才发现,这都是自己爱抱怨惹的祸,把自己原来的光环和神秘全都打破了,还给同事留下一个心胸狭窄的印象,而自己不能出国的事实一点也没有改变。

怨天尤人,一点益处也没有。对你的工作不会有任何帮助,还会让别人看低你。所以,潜伏办公室,就要把自己消极的情绪锁起来,永远呈现出积极阳光、精明能干的一面,这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领导的器重,工作的顺利。

耐心听你的抱怨,只是公司的假象

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与你合作是希望你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你抱怨。做好工作是你的本职,抱怨只能让人讨厌。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就离“死期”不远了。

“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就听王宁不停地抱怨,一位同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王宁现在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繁杂,是有些烦,可谁叫她是公司的管家呢,事无巨细,不找她找谁?

其实,王宁性格开朗外向,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怠慢。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讯费,买机票,订客房……王宁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再加上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王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笑脸说:“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王宁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单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王宁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对桌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态度虽然不好,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真是离不开王宁。虽然有时候被她抢白得下不来台,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她不是应该做的都尽心尽力做好了吗?可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是让人不舒服。特别是同办公室的人,王宁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这是大家的一致反应。

年末的时候公司民意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都觉得这种活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认为先进非王宁莫属,可一看投票,50多份选票,王宁只得12张。

有人私下说:“王宁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

王宁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

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抱怨就像用烟头烫破一个气球一样,让别人和自己泄气。谁都恐惧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也受到传染。抱怨除了让你丧失勇气和朋友,对解决问题也毫无帮助。其实,抱怨别人不如反思自己。

小王刚出来打工时,和公司其他的业务员一样,拿很低很低的底薪和很不稳定的提成,每天的工作都非常辛苦。当他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回到家,向父亲抱怨说:“公司老板太抠门了,给我们这么低的薪水。”慈祥的父亲并没有问具体薪水,而是问:“这个月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财富?你拿到的与你给公司创造的是不是相称呢?”

从此,他再也没有抱怨过,既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自己。更多的时候只是感觉自己这个月做的成绩太少,对不起公司给的工资,进而更加勤奋地工作。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工资待遇提高了很多,他时常考虑的仍然是“今年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

有一天,他手下的几个业务员向他抱怨:“这个月在外面风吹日晒,吃不好,睡不好,辛辛苦苦,大老板才给我们1500元!你能不能跟大老板建议给增加一些。”他问业务员:“我知道你们吃了不少苦,应该得到回报,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这个月每人给公司只赚回了2000元,公司给了你们1500元,公司得到的并不比你们多。”

业务员都不再说话。以后的几个月,他手下的业务员成了全公司业绩最优秀的业务员,他也被老总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这时他才27岁。去人才市场招聘时,凡是抱怨以前的老板没有水平、给的待遇太低的人他一律不要。他说,持这种心态的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会抱怨别人。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希望招进爱抱怨的员工,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同爱抱怨的人打交道。抱怨只能使人讨厌。即使别人看上去无动于衷,其实内心深处早已将抱怨的人列为不受欢迎的对象。作为职场人士,要想避免成为爱抱怨的人,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下面这些现实:

(1)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分内的事情你可以逃过不做么?既然不管心情如何,工作迟早还是要做,那何苦叫别人心生芥蒂呢?太不聪明了。有发牢骚的工夫,还不如动脑筋想想: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所面对的可恶现实与我所预期的愉快工作有多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如愿以偿?

(2)发牢骚的人没人缘。没有人喜欢和一个絮絮叨叨、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相处。再说,太多的牢骚只能证明你缺乏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才会将一切不顺利归于种种客观因素。若是你的上司见你整天发牢骚,他恐怕会认为你做事太被动,不足以托付重任。

(3)冷语伤人。同事只是你的工作伙伴,而不是你的兄弟姐妹,就算你句句有理,谁愿意洗耳恭听你的指责?每个人都有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自尊心,凭什么对你的冷言冷语一再宽容?很多人会介意你的态度:“你以为你是谁?”何况很多人不会把你的好放在心上,一件事造成的摩擦就可能使你一无是处。小心翼翼都来不及,何况是恶语相加?

(4)重要的是行动。把所有不满意的事情罗列一下,看看是制度不够完善,还是管理存在漏洞。公司在运转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没有问题。那么,快找出来,解决它。如果是职权范围之外的,最好与其他部门协调,或是上报公司领导。请相信,只要你有诚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如果你尽力了,还是无法力挽狂澜,那么也尽快停止抱怨吧,不妨换个工作。

反馈效应:你的沉默,会让他人很不安

有反馈才有动力

心理学家C.C.罗西与L.K.亨利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们随机在一所学校里抽出一个班,把这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对他们进行测验。第一组学生每天都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第二组学生每周告诉他们一次测验的成绩,第三组学生则从来不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8周后,改变做法。第一组的待遇与第三组的待遇对换,第二组待遇不变。这样过了8周以后,结果发现第二组的成绩保持常态,依然是稳步地前进,而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三组的成绩突然上升。这个结果说明及时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反馈比不反馈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心理学家赫洛克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组,分别为激励组、受训组、被忽视组和控制组。第一组每次完成任务后,都会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要接受严厉的批评和训斥。第三组每次完成任务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不仅每次完成任务后不给予任何评价,而且还把它与其他三组隔离开。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三组、第四组,而第四组的成绩是其中最差的,第二组的成绩有所波动。这个结果表明,及时对工作的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增强工作动力,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有反馈就会有动力,激励的反馈又比批评的反馈效果好得多。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又做了一个更深入的实验。他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把他们分成两组来做算术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均等,所做的练习题目也完全一样。第一组学生做完后,由老师来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定改正。而第二组学生做完后,他们的答案则由他们自己来加以改正,并把改正之后每天的正确数和错误数分列成表,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一个学期之后,两个小组同时接受测验。结果发现,后者的成绩比前者优异很多。这个实验表明,反馈主体与反馈方式的不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主动自我反馈比被动接受反馈效果好得多。

这一系列心理实验表明:反馈比不反馈好得多,积极的反馈比消极的反馈好得多,主动反馈比被动接受反馈效果好得多。所以,平时我们要对别人的行为、活动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人更好地完成工作,也有助于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进行及时的自我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反馈才有动力,有反馈才能发现问题,有反馈才能进步,有反馈才能加深了解。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要及时地给予反馈,更要主动地进行反馈,这样领导才会及时地知道你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能力,对你产生信任和给予支持。所以,平时要养成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习惯。

要学会与领导互动

在职场上,尊重领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味地只知道听领导的话,而不懂得及时地给予领导反馈,就不会成为领导眼中的好员工。一个真正的好员工,要懂得听领导的话,更要懂得与领导形成互动。积极主动的员工,不仅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会增进领导对你的信任和好感。

领导“日理万机”,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百密难免会有一疏。如果员工能做到经常主动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这样既能提醒领导,又能获得及时的信息,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也帮助领导省了不少心。会替领导想的员工才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定期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让领导看到你的努力和能力,使领导对你放心。有时候,工作方案制定得不太科学或有些问题,如果你定期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那么领导就会及时发现问题,以调整工作方案和你的工作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做无用功。总之,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只是听从和等待领导来问,而要主动地向领导汇报,向领导说出你需要的帮助和遇到的困难,向领导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更好的方案。

如果你总是沉默,老板会很不安。交给你的任务,老板需要知道你的进度,这样才好给你安排其他的工作,或者进行下一步的规划,给别人分配任务。公司里员工的分工都很明确,你的工作任务一般与其他人的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只有明确地知道你的进度,才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作。不要总是等着老板来问你:“××,某某工作做得怎么样了?明天下午能不能完成?”这样老板心里会很不高兴,并认为你工作不积极、不是个能担当大任的员工。而如果反过来,你不等他来问,主动向他汇报你的工作进度和自己对工作的想法、看法以及意见,那他会很欣慰,认为自己招到了一个很能干很聪明的职员。主动性往往代表着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表现得主动一些。主动一些不会吃亏,而过于被动才会使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你有困难一直不说,自己扛着,到最后仍然完不成任务,自己累得够呛还给公司造成了损失,这个时候领导会把责任都归咎到你的沉默上,你再委屈也无处诉苦。所以,有什么事就及时与领导沟通,这样你的工作会进行得更顺利,与领导的关系也会更亲密,有问题也找不到你身上。何乐而不为呢?

丁小莫在毕业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决定要好好表现一下,决不让领导失望。他的工作经验尚浅,对于很多任务还无法胜任。可他自己从来没表现出有困难的样子,无论领导交给他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咬着牙关把它给完成了。可没想到,领导交给他的任务量越来越大,工作难度越来越高。他有点撑不住了,越来越不能让领导称心,领导对此很不满意,经常批评指责他。他心想:我一直任劳任怨,为什么还要刁难我?可他又想自己是新来的,忍了吧。于是,又硬着头皮去做如山的工作。终于,丁小莫生病了,高烧39度,但他还是硬挺着到了公司,因为那天有个重要的会是由他负责的。可头实在是太疼了,他一点也坚持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结果,他这一睡使公司失信于一个大客户,给公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领导气坏了,直接找到他一顿臭骂,丁小莫再也受不住了,就把自己的委屈统统吼给了领导。领导听了不但不同情他,反而更加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早跟我说?我一直等着你来找我,谈你的工作情况,没想到你一直什么也不说,让我以为你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可以完成更高难度的工作。现在,你生病了,完全可以打个电话请假,我好安排其他人来接替你的工作,这样就不会发生今天的事情了!”

可见,硬撑不是英雄,如果你耽误了工作,谁也不会为你求情。所以,以后工作中有任何问题都要记得及时向领导汇报,有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自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困难面前,勇于挑战

拆屋效应的由来,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有关。1927年,鲁迅先生作了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文章,其中有段话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因此,这种为了使较小或较少的要求得以满足而先提出较大或较多要求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之为“拆屋效应”。

其实不光中国人这样,这是人类的共性。人们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时,会不自觉地启动两种心理机制,一种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另一种是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在心理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又正好与内在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化接纳。

在难题面前,人们往往会退而求其次。对于不能完成的任务,很少人会愿意去接受,而且很多困难,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人们在听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或被人提出难以接受的要求时,一般都会先拒绝。但是如果别人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要求时,人们就会犹豫。如果再次降低,人们一般就会答应了。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再拒绝,另一方面是感觉这问题与要求自己也能解决或满足。

在工作中,人们也常常会有这种心理。当老板布置个难度比较大的任务时,一般大家都会打退堂鼓。“难度那么大,很难完成的,根本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大多数员工都会这么想。而如果老板把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就会有人接受了。但是,虽然现在的老板大多都听过这个效应,明白这个道理。相比之下,他们还是会更加欣赏那些敢于接受难题,敢于挑战自我的员工。

何楠刚进公司不久,对工作时刻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而且还任劳任怨。她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这一年,欧洲总部的领导要来公司视察,于是公司高层决定重新装修办公室。何楠正好负责协助策划这个装修方案。由于以前在小公司里负责过装修事宜,所以她提出了一个又省钱又可行的方案,领导很满意。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像纸上写的那么简单。要为公司省钱,就不得不节省各个员工的办公空间,这肯定会得罪不少人,而且要在不影响公司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来完成装修任务,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完成了,也是出力不讨好。所以,同事们都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了。只有何楠,当经理问她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时,她一口就答应了。别的同事都笑她傻,说她真是年少无知、天真烂漫。装修项目开始实施了,与各部门协调时的确碰到了很多麻烦,也听到了很多抱怨,但是最终何楠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本来经理布置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没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何楠竟如此漂亮地完成了,于是他立马对何楠刮目相看。没多久,就升了何楠的职。其他同事们再也不敢小瞧何楠了。总经理也开始关注这个有胆有识的新人,决定好好栽培以备后用。

只因为接受和完成了一个别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使何楠的职场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所以说,有些时候要敢于挑战困难。

当领导分配下来特别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他可能已经利用了“拆屋效应”,他的要求看起来很高,可心理期望值并不高,这样的任务其实才是责任风险很小的任务。你这时敢于接受这个任务,已经让领导对你产生好感,认为你是有胆量的人。而如果你只知道一味退缩,那么领导和同事都会觉得你是个怯懦不敢担当的人。如果你接受了这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即使到最后真的没有完成,领导也不会太苛责你,因为他在下达任务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果你有幸完成了,那么你肯定会获得领导的信任和器重。

在职场上,要想比别人职位高,要想比别人升得快,就得敢于挑战别人不敢碰的“烫手山芋”。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当领导分配下来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你要敢于接受,但说话时也应注意分寸,不要说得过于肯定。要这样说:“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有点难度,不过我会尽全力的。”这样即使你不能完成,领导也不好说什么。当任务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以自己目前的能力实在是无法完成,就要及时与领导沟通,让领导知道你的情况,以便调整工作要求或更改执行方案。这样既不影响工作进度,也不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而且也能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勇于担当的人最受欢迎

职场规则:公司将你招进来不是为了摆设,不是为了凑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在关键时候更需要你勇于担当。无数事实证明,勇于担当的人更容易在职场获得成功。

面对工作中的任务,无论大小、难易,在公司需要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挺身而出,那么每一个任务都可能成为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不要在心里说:反正不是我的事,再说了还有别人,我干嘛出头,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还处于公司最底层就人微言轻,就不敢去做,犹豫徘徊。任务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如果你能够发扬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那么你很快就能够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遇。在这里,古人毛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战国时期,一次秦国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困起来。在这危急关头,赵王决定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代替自己到楚国去,请求楚国出兵抗秦,并和楚国签订联合抗秦的盟约。

到了楚国,平原君献上礼物,和楚王商谈出兵抗秦的事。可是谈了一天,楚王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答应。这时,站在台下的毛遂手按剑柄,快步登上会谈的大殿,对平原君说:“两国联合抗秦的事,道理是十分清楚的。为什么从日出谈到日落,还没有个结果呢?”

楚王听了毛遂的话很不高兴,就斥责他退下去。毛遂不但不害怕,反而威严地走近楚王,大声地说:“你们楚国是个大国,理应称霸天下,可是在秦军面前,你们竟胆小如鼠。想从前,秦军的兵马曾攻占你们的都城,并且烧掉了你们的祖坟。这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羞耻,难道大王您忘了吗?再说,楚国和赵国联合抗秦,也不只是为了赵国。我们赵国灭亡了,楚国还能长久吗?”

毛遂这一番话义正词严,楚王点头称是,于是就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并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把毛遂尊为宾客,并且很重用他。

同样,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你也一定要像毛遂那样敢于挺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为老板分担风险,帮助老板渡过难关。公司经营难免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如果你能够主动担起责任,为公司解决难题,你将赢得其他同事的尊敬,更能得到老板的信任和器重。

罗萍是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公司的普通营业员,因为平时工作表现好,曾多次被评为最佳店员。有一次,这家连锁店里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位食客在进餐时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众人一时纷纷怀疑是食品中毒,甚至有人拿出电话通知报社和电视台。在这关键时刻,罗萍镇定自若,一面指挥其他店员打急救电话,一面竭力安抚顾客,保证不是食物中毒。她告诉大家,食物绝对没有毒,并冒险当场吃下很多饭菜。为了防止谣言扩散,她还请求大家等待急救车的到来,由医生评判。

不久,急救车过来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告诉大家,“中毒”的顾客实际上是典型的“羊角风”发作,不过凑巧赶在进餐时罢了,大家尽可放心。一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由于罗萍勇敢而机智地避免了一场危机的上演,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不久,她就被升为店长。

一个年轻人要想成功,在关键时刻必须要像罗萍那样能够挺身而出,这样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勇于担当可以让一个职务低微、毫无背景的员工成为老板眼中的“重磅人物”。

职场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次机遇。如果你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勇于负责,在公司和老板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起重任,那么随着工作中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你也必定能够一步步地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