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住诚实的品格
诚实的品格,和经验技能无关,它是人们内在的素养修养,是最具竞争力的筹码。
有人说最强大的力量是诚实,在当下这个诚信尚显稀缺的社会,诚实无疑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与诚实相关联的正直、坦诚、真实等品行也越来越为人们看重,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求职者来说,诚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武器。
因为诚实是一种被许多人低估了的美德,虽然有关因为诚实而取得收益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是很多人要么不相信这类故事的真实性;要么认为诚实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别人,进而影响自己的形象;再不就是认为,“老实受人欺”,尽管有诚实的品质,却常常把它隐藏起来。
更多的人不但不能诚实地将自己展现给别人,甚至还有意识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或者极力掩饰自己的缺点,希望博得对方的好感;更有甚者,自鸣得意于一些雕虫小技,以为别人看不出他的把戏。岂不知正是这些想法使自己走入了求职和人生的误区。
曾经有一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经过了层层关卡,最终成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然而,他在学校里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党员,更不是优等生,然而他却以绝对的优势被选中。
在谈及自己的面试经历时,他觉得决定自己命运的一个问题就是考官问他在大学期间为什么没有入党,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公务员一般要求是中共党员。他想了想回答说,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一直在积极争取入党,写了入党申请书,也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且上了党课,但是后来就没有消息了。也许是自己的表现还够不上入党的条件,不过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争取实现自己入党的愿望。
他的回答让考官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对他坦诚的理解和肯定,也许不是党员的缺憾使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他通过自己诚实的回答赢得了考官们的信任,最终成为胜出者。
由此可见,在面试中,诚实的品质能够弥补我们自身的某些缺陷。如果在面试时说假话,肯定会让考官们感到你的不真诚,而为了弥补自己谎言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又会让自己在面试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那个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在回答问题时,支吾地替自己掩饰,或者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肯定不会被录用,而他坦荡地说出自己的真正理由时,反而因为对自己的诚实和对主考官的真诚被录用了。
可以说,诚实的品质相当于一个人的内力,即使武功招数再高明,如果没有内力做基础,就没有任何的杀伤力,更不能克敌制胜。
在现代职场中,跳槽和换工作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寻找新的工作,不可避免要参加各种面试,也许有过工作经验的人不把这类面试当作考验,因而不认真对待,殊不知这样恰恰犯了面试的忌讳。
曾经有一个经理在辞职后又去寻找新的工作,在制作简历时,把自己八年半的工作经验写成了9年,认为这中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用人单位在调查他的履历时发现了这个漏洞,在问及他时,他说八年半和9年没有什么差别,用不着这么计较吧。而用人单位认为,这6个月的空白却是他对自己和公司的不负责,是他不诚实品格的体现。所以,尽管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管理才能,但因为品质上的问题,最终被拒之门外。
而许多刚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经验,在找工作时往往也被“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有几年工作经验”等要求所限制。这时候,就需要用自己的坦诚和诚恳作为资本。
有3个青年人一同参加某公司的面试,公司有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而他们3个都是刚刚步入社会,没有一点工作经验。其中的两个人在填写登记表的时候,都写上自己有工作经验,而另外一个没有写。当进入面试阶段后,考官问前两个“有工作经验”的青年一些相关的问题,但他们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而问到最后一个青年时,他说,我刚刚毕业,不可能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不具备贵公司提出的条件,但我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给我3个月的时间,我就会掌握公司所要求我具备的技能。
考官最后选定的人当然是这个诚实的青年。因为他们提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本身就旨在考验应聘者的品质,他们当然知道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然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高品质的人才。
经验都是从零开始积累的,技能也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学习,而一个人诚实的品格,是和经验技能无关的,它是人们内在的修养。如果一个员工靠着夸大自身优点的谎言进入公司,那么他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诚实的品质为公司服务吗?
诚实不但能够带来对自己人格品质的信心,而且会用这种自信影响考官对自己的判断。
一位脸上有黑痣的青年应聘中学教师,考官提到他脸上的黑痣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形象,这个青年自信地回答考官说:“我脸上的黑痣是父母赐予的,我无法选择。而我应聘的这个职位,我想自己是合适的,因为教师的职业不是选美,而是选才。”
这位青年既坦率地承认事实,又自信地将考官的注意力吸引到选才与选美的判断中,一句话改变了考官对自己的印象,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所以,诚实是应对面试时百发百中的武器。在重技能更重品行的社会发展趋势下,面试的问题可能更侧重于考察应征者品质,面对各种千变万化的问题,我们惟一能取胜的方法就是诚实,诚实的品格可以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相对于某些缺陷,更重视诚实的品质,他们甚至会为了考查应聘者的诚实而设置“问题陷阱”。所以,在职场的各种面试中,我们只要坚守住诚实这个筹码,就不会错失实现自己理想的路口。
由你自己决定
突破心理的“自我设限”。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就会跳到自己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众所周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曾经有人对跳蚤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再次跳起的时候,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它是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撞上玻璃,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以后呢,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但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拿走了,它还是继续在原来的那个高度跳。3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于是,他把一个酒精灯拿到杯底进行加热,跳蚤感觉到热得受不了,竟然“嘣”的一下跳出了杯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的时候气宇轩昂,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在经历过几次失败以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面对失败,不是调整方式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限制已取消,成功的“玻璃盖”已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挑战自己的能力再去跳一次;或者说已习惯了不跳的生活。人们往住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限度,甘愿忍受在这个限度下过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跳不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因为它在心里面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而让这只跳蚤跳出这个玻璃杯的办法十分简单:拿一盏酒精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出来。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给了自己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你只能跳这么高。于是,“心理高度”压抑了我们本身的能力,使得我们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跳不出杯子的跳蚤一样,需要给自己点一盏酒精灯。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撑竿跳高冠军,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他曾经创造了35次撑竿跳世界纪录,其中他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在参加“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布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撑竿跳之前,我先让自己的心跳过横杆去。”
原来,有一段日子,布勃卡不断尝试新的高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苦恼、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他又来到训练场,郁闷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还是放弃吧!”教练平静地问:“在撑竿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只要踏上起跳线,一看到那根高悬的横杆,我心里就开始害怕。”教练看着他,突然大声喝道:“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心从横杆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过去。”教练的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按照教练的吩咐,他重新撑竿,这一次,他顺利地跃身而过。
面对悬在眼前的横竿,我们要不要跳?我们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们能不能成功?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都取决于:你的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个高度我要跳过去,我有能力跳过去。那么,你的心和身体都会跳过去。
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给自己定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命运。是渺小或者伟大,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你给自己所设定的高度。人生最大的挑战是挑战自己,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被别人打败了,而是被自己的失败心理打败了!
有位作家曾说:说服自己,是一种理智的胜利;感动自己,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征服自己,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当你能战胜心中的自我设限,那么你已经跳出心中的玻璃瓶,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商道即是人道
善良走到哪里,成功和财富就会跟到哪里。拥有了善良,我们不但能有财富的“小得”,更会有人生的“大得”。
在一个深夜,3位老人敲响了一家的门,妻子走出来说:“你们是否需要帮助,请到我家里来吧,吃点东西,然后在这里睡一晚。”
“但我们不能一起进屋。”老人们说。“为什么?”妻子十分不解。一位老人指着他的同伴说:“他是成功,他是财富,而我是善良。我们3个中间只能有一个进屋,你现在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们中间的哪一位?”
妻子进屋和家人商量,丈夫说:“当然要成功了,我已经奋斗很久了,但还是没有得到。”而孩子说:“要财富吧,那样我们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可是老父亲说“还是请善良进来吧,要是没有善良,再多的成功和财富也没有意义啊!”于是大家决定把善良请进屋。妻子出来对老人们说:“善良老人,请你到我们家来做客吧。”
善良老人起身向屋子走去,而另两位叫成功和财富的老人也跟着进来了。妻子感到奇怪,就问善良老人:“你们不是只能进来一个吗?”老人们笑着回答说:“善良走到哪里,成功和财富就会跟到哪里。”
可见善良才是成功和财富的根基,如果他们选择了成功或者财富,也许会过上好的生活,但也会像老父亲说的那样,没有了善良,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古代有“为富不仁”的说法,就是讲商人如果只是把赚钱视为唯一目的,而失去了人本性中的美好,这样的人生称不上是真正有意义和充实的人生。
古今同理,对商人而言,财富积累需要利润,企业发展更需要以利润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利润率的大小,是评判一个企业好坏的显性标准。利润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那么商人是否就应该而且可以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过分追逐利润,以利润为惟一和最终目标,最后反而失去了利润;一味地图谋独享,以打击对手扩充自我为手段,最终却功败垂成。而那些自己钓大鱼,也允许别人捞小鱼的人;在共享共存中获取自己该得到的那份利润,也给别人以利益空间的人,反而能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真正的为商之道,其实就是为人之道。
所谓为商之道,也就是经商的规律和规则;而为人之道,同样也就是做人的规矩和道理。商道与人道表面上看似有差异,而实际上两者却是唇齿相依,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因为商人首先是人,是经商做生意的人;而经商做生意,也是与人打交道。在经商的规律规则中,双方主题都是人,所以说,商业即是人业,商品即是人品,商道即是人道,而人道的中心内涵则是仁道。由此推知,要想在商界中有立足之地,首先要让自己有人格魅力;要想在商战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用仁爱善良来做武器。
台湾省霖园关系企业集团总裁蔡万霖,是一位极具经商天赋的商人,更是一位有德的商人:身兼总裁、董事长等要职,却从不居高临下,摆架子耍派头,而是以谦恭礼貌对待部下,一视同仁。正是他的以身作则和平易近人,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蔡万霖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商战中,人道的重要性。蔡万霖不但以“商道即是人道”的理念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荣誉,也成就了他人。
由此看来,善良和人道既可以催生财富,更能给人带来人生的幸福。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颇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其实,当我们不处心积虑投机取巧地去追求利益时,当我们在机会面前想到和自己竞争的同伴时,我们最终所获得的利润,反而比刻意追求的要多。当然厚道并不意味着对什么都深信不疑,对事情不做丝毫分析。而是要我们有精明的头脑,又有仁德的胸怀。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最聪明的商人不是只看到手中的钱,而是想尽办法以做人为头等大事。”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观点,很多采访过他的记者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在出席众多的商业性质的宴会中,他谦虚和平易近人的言谈举止,让那些成就不如他的商人们心服口服。正是他做人的高品格,成就了他商业上的大成功。
而许多小的企业商家,往往只知追求单纯的利益,甚至一时的利益,虽然可能会凭借自己的聪慧有暂时的收获,但是如果没有仁德的人格作为积淀,最终也只是庸碌之辈。如果我们能像故事中的老父亲那样,懂得善良的价值,那么,成功和财富就会不请自来。
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我们能懂得商道人道同出一源的道理,不但拥有了经商的智慧,而且拥有仁德的品格和胸怀,那么,我们不但能有财富的“小得”,更会有人生的“大得”。
要苹果还是要苹果树
善观风云者,能于艳阳下听得雷声,能在风雨中见到彩虹。有长远的眼光才能占得先机,先人一步。
一位哲人曾把智慧分为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
精明的人具有鼠的眼光,能明察眼前的食物;
聪明的人具有虎的眼光,能觉察近处的猎物;
英明的人具有鹰的眼光,能洞察远处的风物。
的确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人们拥有的智慧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眼光的长远与否,决定着他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曾经有3个同村的年轻人相约结伴外出,寻求发财的机会,实现致富梦想。
一天,他们走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发现这里生长着一种外观好看、味道香甜的苹果,但由于地处山区,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只能在当地销售,而且价格十分便宜。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
第一个年轻人将身上所有的钱都购买了苹果,运到山外面,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卖掉,然后再回到山里购买苹果运到外面卖掉,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为村里的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身上一半的钱,购买了几百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在村里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在开始3年的时间里,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修剪喷药,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种苹果的泥土。”主人摇着头说:“不卖,泥土卖了还怎么长树啊?”他弯腰在地上捧起一把泥土,笑着说:“我只买一把,你要多少钱都行!”主人看着他,也笑了:“我送给你好了。一把泥土又不值几个钱!”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对泥土进行了各种化验分析,知道了这种泥土的成分、湿度、微量元素含量的情况。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对当地的泥土进行开垦、改造,终于培育出了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转眼10年就过去了,这3位一同结伴外出寻找财富的年轻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要到山里去购买苹果,再运出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做苹果生意的人大量增多,所以他每年赚的钱很少,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3年后拥有了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他的苹果同山里的苹果相比,有些逊色,但是他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3年后也拥有了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他果园的泥土是经过改良的,所以他种植的苹果果实大味道美,和原来的苹果相比不相上下,每年秋天都有很多人竞相购买,并且能卖到最好的价格。他获得的财富比另外两个人都多。
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都能预料得到,在开始的时间里,最先赚到钱的人也许让人羡慕,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从长远来看,靠苹果致富的人最终会败给靠苹果树致富的人。因为苹果是有限的,而苹果树结的果实是无限的。
同样的机遇,之所以会有不同收获,是由于对它把握的层次和深度不同决定的。运用到商业中,在开拓市场时就要对市场进行深度的“加工”。如果经营者的思维认识仅仅局限在眼前能够获得的利益上,浅尝辄止,便会留下诸多潜在的市场机会。等到眼前的水喝完了,再去寻找水源时,才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所以,我们无论是身处商界还是面对人生道路,不但要找到眼前解渴的水,还要准备长远喝的水。只有拥有一眼深井,那么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饮水危机。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时渴望立即实现,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情,而不去脚踏实地耕耘未来,这种人注定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我们应该学鹰:飞得高、看得远,能洞察到潜在的机遇并把握它。而不要鼠目寸光,停留在眼前的食物上不思进取。
一个记者在采访一个成功的富翁时问:“为什么你能获得如此多的财富而别人不能?”那位富翁说:“很多企业家、老板有的知识、人脉、行销手段等,我都有,但我跟他们不同的是,我的眼光比他们放得长远。所以我拥有的财富比他们都要多。”
善观风云者,能于艳阳下听到雷声,能在风雨中见到彩虹。只要你把眼光放得比别人长远一点,你占得的先机足以让你实现梦想。
求人不如求己
每个人都有自救的能力,关键看你是不是相信:你就是自己的神。
一个僧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就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请带我一段。”观音说:“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用我度你?”僧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说:“我现在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因有伞而不被淋;你因无伞而被淋。所以是伞度我,不是我度自己。你要想度,请找伞度自己!”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僧人在庙中拜观音。这时观音走了进来,也在观音的像前下拜。于是,僧人问:“你不是观音吗?”
观音答道:“我正是观音。”
僧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遇事喜欢求神,而观音之所以成为观音,是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们都拥有遇事求己的坚强和自信,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的观音。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这个故事,也许真的能拯救自己。
有一个穷人为地主做事。有一次,穷人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碰碎了地主一只十分珍贵的花瓶。地主要穷人赔偿,可穷人哪里能赔得起。最后被逼无奈,穷人只好去教堂向神甫讨主意。
神甫说:“我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可以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摔碎的花瓶粘得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吗?”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技术?能将一个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神甫说:“这样吧,教堂后面有个石壁,上帝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出你的请求,上帝就会答应你。”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对着石壁说:“上帝,请您帮助我,只要您肯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花瓶粘好。”话音刚落,穷人就听到了上帝回答:“能将花瓶粘好,能将花瓶粘好。”穷人听到后信心百倍,告别了神甫,就去学粘花瓶的技术去了。
一年以后,这个穷人经过认真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将破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技术。他真的将那只破花瓶粘得像没破碎时一般,还给了地主。
他向神甫道谢时,神甫将他领到了那座石壁前,笑着说:“你不用感谢我,也不用感谢上帝,你应该感谢你自己。其实根本就没有上帝,这个石壁是回音壁,你所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遇到各种突发的事件,在身处困境时,有人给你伸出援手固然好,就像那个穷人有神甫给他指点迷津,但当你是孤军奋战时,你一定要相信:你就是自己的神。没有人能解救你,除了自己拯救自己。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接到了南方一家公司打来的电话,说他投出的简历符合他们的要求,让他一周之内到公司报到,试用期过后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转正,而且待遇优厚。
怀着对梦想的期望,他不顾同学和朋友的劝阻和担忧,只身一人来到南方那个繁华的城市,然而事情并不像他预料的那样,前景并不是一片光明。那个所谓的软件公司是一个传销组织,他一到那里就被软禁起来,所有的通信方式都被切断,那些接待他的所谓的秘书主管经理开始轮番对他进行劝说。
在被控制的7天里,他尝试过逃跑,但发现根本没有机会;也采取过消极的绝食抵抗,但想到自己要脱身的目的,他强制自己增加食量;无论那些人给他怎样的威逼利诱,他都坚守着心中的信仰。家中父母的期盼,朋友爱人的牵挂,还有自己心中的人生理想,支持着他的意志,他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能走出去。
终于,在他顽强的意志力面前,那些劝说他的人无计可施,选择了放弃,他也得以从魔窟中脱身。在后来说起这段经历时,他不无感慨:“那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没有人能救得了你,只有你自己能救自己,你就是自己心中的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难事,而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第一种人寄希望于别人,就像故事中的僧人和穷人,希望别人为他解决问题;第二种人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第一种人也许会在别人的帮助下走出困境,但在下一个坎坷处又会产生依赖别人的心理。这个世界上,有谁是你终身的依靠,永远的拐杖呢?依赖别人注定与成功无缘;第二种人在战胜了一次挫折后,会有很多的收获,会更加相信自己,即使再面对困境,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加上战胜困难的经验,一定能取得成功。
易卜生曾说:每个人都是神,没有不是神的人,只在于他是否看到了这一点。
身处困境,每个人都有自救的能力,关键看你是不是相信你就是自己的神。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困境,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而这种决定所带来的痛苦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过程。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在那场战争中,项羽断绝了军队的所有退路,也因此激起了士兵们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勇气,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当我们面临某种困境时,往往也需要这种精神,把自己的退路给堵死之后,反而会绝处逢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时,认为如果放弃了,可能会一无所有,但如果坚守既得的东西,固然不会得到新的收获,但最起码不会失去现在拥有的。正是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阻碍了我们更好的得到。所以,我们要调整这种安守现状的心理状态,勇敢的放弃,要知道,在取得之前,我们必须付出。
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了两天,途中遇到暴风,一阵狂风过后,他已经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正当他快撑不住的时候,他发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于是,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屋内。
这是一间不通风的小屋子,里面堆放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几乎绝望地走到屋角,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抽水机。他兴奋地上前去汲水,但任凭他怎么用力,也抽不出半滴水来。他失望地坐在地上,这时,他突然看见抽水机旁,有一个小瓶子,在瓶口的木塞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你必须用瓶子里的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他拔开瓶塞,发现瓶子里果然装满了水,此刻,他的内心开始交战——如果将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如果照纸条上写得去做,也许这些救命的水会一去不回,他也许就会渴死在这地方。到底要不要冒险?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决定将瓶子里仅存的水灌入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用颤抖的手开始汲水……
奇迹出现了,水真的涌了出来!他饱饱地喝足了水后,把瓶子装满水,用木塞塞好,然后在原来的那张纸条后加上一句:相信我,真的有用。
如果这个旅行者舍不得用瓶子里的水来引动抽水机,那么他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口渴,但他肯定还是走不出沙漠。但他勇敢地放弃了这一瓶水,最终得到了水源,携带着足够的水,他走出沙漠是没有问题的。正是他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先将自己放在没有退路的境地,反而无所顾忌了。当我们面临生存的困境时,也应该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最坏也不过是一无所有,索性把所有的都放弃,当你没有退路时,就会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真的能做到主动放弃已经拥有的成绩,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种放弃意味着要承受超乎想象的痛苦,做好从零开始拼搏的准备,可是一旦真的做到了,你将拥有人生的再次辉煌。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年龄可达70岁。但要活到那么长的寿命,它必须在40岁时做出困难而重要的抉择。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就开始老化,无法牢固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也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它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来蜕变和更新。
这是长达150天的漫长锤炼,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不断击打岩石,直到旧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老鹰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这个时候老鹰才能重新开始飞翔,从此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
“凤凰涅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将自己置于一无所有的境地之后,往往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潜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沉迷于既得利益中,舍不得放弃已经拥有的,又渴望得到更多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我们不妨学学老鹰的哲学:阵痛才能摧动新生,毁灭才能实现重生!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困境,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而这种决定所带来的痛苦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过程,只有我们必须放弃旧有的观念、心态和习惯,经受痛苦的炼狱,付出坚韧的毅力,才能重新孕育一个新生的自己,才能拥有重新飞翔的机会!
用恕己之心恕人
“恕”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解决矛盾获得和睦的有用之道!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法则呢?”孔子回答说:“就是‘恕’啊!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来这句话就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真理,指导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而这里所说的“恕”也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饶恕和宽容,而是指凡事要替别人着想的意思。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出发,去解决某些问题,就会发现,我们在替别人着想的时候,自己的困难也就解决了。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是邻国,它们交界处有两个县,防守的将领在自己的地界里各自种了西瓜。梁县的士兵们很勤劳,他们经常给西瓜浇水除草,瓜的长势很好;而楚县的士兵们都懒惰,他们种的西瓜又瘦又弱,和对面的西瓜简直不能相比。楚县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就在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县的瓜秧全拔了。梁县的士兵发现后,非常气愤,要求将领同意他们过去把他们的瓜秧也扯断。梁县的将领说,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也去拔他们的瓜秧自己不也就卑鄙了吗?我们不愿他们扯断自己的瓜秧,他们就愿意自己的瓜秧被拔掉吗?他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帮他们改正,而不是自己也跟着犯错。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但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县的士兵就照办了。楚县的士兵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越来越好,而且是梁县的士兵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水。就报告给了自己的将领,楚县的将领既惭愧又敬佩,就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觉得修睦边邻比敌视要好,于是备重礼送梁王表示结交的诚心。从此,一对敌国成为了同盟。
楚国和梁国的交好,正是“恕”的体现。当我们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就会营造出一种顾全大局,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环境,而且有助于双方拥有一个宽广而仁爱的胸怀。如果梁县的将领逞一时之勇,图一时痛快,纵容手下去报复楚国,那么,小小的西瓜秧就可能成为两国交战的导火索。即使梁县的将领,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他不懂得“恕”的技巧,在命令自己手下为楚县瓜秧浇水的时候大张旗鼓,反而会让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因为这种行为在楚县的将士看来,是比拔掉他们瓜秧更大的侮辱。
而“恕”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处事标准让我们遵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来处理事情,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人因为有羞恶之心而守义,有辞让之心而明礼,有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的人,常常不懂推己及人,由人推己的道理,会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别人身上。如果用这种方式做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不会有立足之地,都不会被人接受。
“恕”在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没有太大的技巧,我们自己要能为对方考虑,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就会游刃有余。难的是在和上级交往中运用,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而人人也有好胜心,当在和上级相处的时候,要满足他的好胜心,就要让他占上风,而满足他的自尊心,就是让他看不出来你是故意让他的。同时,你又要让他知道,其实你是有实力的。这就要求我们能考虑到上级的心理和处境。比如和上级下棋,虽然这是自己的特长,也不要一味地逞强好胜,因为上级就是上级,即使他的棋技不如你,但他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失败是没面子的事情。所以,在下棋的过程中,一味退让会让人看出你是故意要输给上级,这同样让上级没有面子;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好胜心,在比赛中途一时冲动,赢了上级输了自己;最佳的办法是让上级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而最终赢了这盘棋。那么,他会觉得这个胜利,是自己费过心思,而且转危为安得来的,面子上自然好看,对你的印象也一定不同于那些不懂得“恕”技巧的人。
可见,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无论是和亲人朋友,还是和同事、上级相处,仅仅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不行的,不能因人而异地运用到实际的交往中,只是一句空洞的大话而已。所以,我们要讲究“恕”的技巧,能够从自己的立场为别人着想,懂得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来成全别人的好胜心,能够到达这个境界,那么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圈子中,一定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生活。
考虑如何救下一次
救不了“这次”固然是件悲伤的事情,但如果因此而颓废消极,不去考虑如何避免“下次”,才是真正值得悲哀的。
也许是因为温室效应的缘故,最近几年一下大雨就淹水。张老板最怕淹水,因为他做纸张生意,纸重,不能在楼上堆货,只能存放在一楼的库房。每次下大雨,王老板都不眠不休,盯着门外的积水看,心随着积水的增长提到了嗓子眼儿。所幸每次都有惊无险,眼看水就要淹进门的时候,雨就停了。一年、两年,都这么度过。但是今年情况不同,飓风带来的除了下雨,还有河水的泛滥。门前的水一下子就汇成了条小河,转眼水位就漫过了门槛,张老板连沙包都来不及堆,店里几十万的货已经泡了汤。张太太、店员、店里所有的人都出动了,试着抢救一点纸,但无济于事,原因在于,纸张的吸水性能极强,从往上,一包渗向一包,不大工夫就湿了近一半。而且外面的水,还不断往店里灌,更是雪上加霜。大家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张老板一个人却冒着雨,出去了。大家以为他去找救兵了。
可几个钟头过去,知道雨停水退了,张老板才满身泥水疲惫的回来。脸上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这场雨给张老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店里所有的纸都报销了,因为纸上粘满了泥沙,连免费送去做回收纸浆,纸厂都不要。张老板收拾完残局,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搬家,他把店铺搬到一个又老又旧的破公寓的一楼。仍然做纸张的批发生意,而且一下子进了比以前多两三倍的货。“他是没淹怕,等着关门大吉呢!”别的老板讽刺地说。果然,没多长时间,台风又来了,雨下得比上次还大,河水又泛滥了,而且比上次更严重。好多路上的车都成了河里的船,好多地下室都成了游泳池,好些人不得不爬上屋顶。唯有张老板一家人,站在店门口,平心静气地看着,街头被水淹了,街角成了泽国,只有张老板店前面的这一段路,居然没有一点积水,连张老板停在门口的新车,都成了全市少数能够劫后余生的。
这场雨给张老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一下子就发了。因为几乎所有的纸行都泡了汤,连纸厂都没能幸免,人们急着要用纸,印刷厂急着要补货、出版社急着要出书,大家都带着现款来买张老板的高价纸张。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也是做纸张生意的王老板问,“平常怎么看,都看不出你这里地势高,你怎会知道?”张老板笑笑,回答说:“上次我店里淹水,眼看没救了,我干脆趁雨大,在全城绕了几圈,看看什么地方不淹水。于是,就找到了这里。”张老板拍拍身边堆积如山的纸,得意地说:“这叫救不了上次,救下次,真正的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想必我们都耳熟能详,可一旦自己真的身处牢破羊失的境地,绝大多数人是在懊悔、自责,甚至灰心绝望。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光明白一些道理是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把它付诸行动。已经失去的,再怎么后悔都于事无补,如果能找出失败的原因,把漏洞补上,那么,当下次遭遇相同的问题时,就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可悲的是,我们常常站在失去的事物面前,痛苦后悔,悲观失望,却很少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于是,我们常常在同一个缺口面前一次一次失去自己的羊。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从心理角度,找出了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关键:
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自己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里面有上百种治疗方法,药物种类更多,但所有的内容,却只有4个字。”
在学生怀疑的目光中,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次”四个大字。医生说,我们长时间造成自己精神折磨的其实就是“如果”这两个字,阻碍我们成功的也是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大学”,“如果我当年抓住机会”,“如果我能换一项工作”,“如果我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永远也说不完的“如果”使我们的眼光停留在已经出现的失败上,我们就在“如果”中离成功越来越远。
那么,有医治这种心理的方法吗?医生给出的处方是:把“如果”改为“下次”。“下次我一定努力学习”,“下次我一定把握机会”,“下次我一定要坚持到底”,“下次我一定不犯类似的错误”。当我们把心灵从后悔和遗憾的浸泡中挣脱出来后,这种心理障碍也就会烟消云散。成功离我们的距离就只是我们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那么短。
在我们的生命中,懊悔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在潜移默化中磨灭你的意志,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你成功的资本,降低你成功的概率;它又像一些在我们生命长堤上筑巢的蚁群,如果不及时清理,我们最终会葬身因自身缺憾所造成的失败汪洋中。
把时间花在后悔上,将沉湎于懊悔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造成精神的巨大消耗和浪费。矫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要是”改成“下次”就行了。就像文中的张老板,既然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再怎么痛心疾首的哀伤也没有用处,倒不如趁着雨没有停,去寻找水淹不到的高处,为将来不再出现类似的损失做好防范。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只是外因带来的失败,更多时候我们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懊悔也许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但只有着眼于“下次”的懊悔才是必要的懊悔,所以,我们在救不了“上次”的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救“下次”上。
“上次”已经是过去时,没有必要再为此去浪费时间,救不了“上次”固然是悲伤的事情,但如果因此而颓废消极,不去考虑如何救“下次”,才是真正值得悲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