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创新
17498100000002

第2章 成功缘于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人须与实际相结合。读书与致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为的就是更好地致用。如果读书不重视致用,不重视联系实际。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当然,与成功也就无缘。

“失”与“得”

我们一再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结合,是因为“知识来源于致用”。

那些给你知识,使你更聪明的书,并不会直接地生产出知识来,它之所以能够给你知识,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性的概括,是一个对学以致用的总结性记载。

譬如:被世人称为“魔术师”的发明家爱迪生,进行创造发明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家境贫穷的爱迪生,只在小学时读过三个月的书。但是他却从小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

他很热爱科学,尤其是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试验。在他当报务员期间,他发明了一架改进的自动收报机,并获得了4万美元报酬,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辞去了工作,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为此,他常常每天都要工作20小时,只靠打瞌睡略作休息。他从来不肯闲着,每当解决一个问题以后,他便会去研究另一个问题。

他的每项发明,都需要多次实验。

例如: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及精力,选择一种既能发光又不会很快就被氧化烧掉的灯丝材料,试验的物质达1600多种。

他于1879年10月发明了“白炽发光的电灯”,使“世界之光”电灯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时他年仅32岁。

爱迪生在他84年的生命中,发明了数不胜数的重大发明,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

他先后对电报、电话进行改进,发明了油印机。蜡纸、留声机、电车、电影等。

他的发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并且受到了世人的崇敬,当人们称赞他是个天才时,他说:“天才,那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在不断发展,所以人们将有层出不穷的疑问需要进行探索,进行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更多的精神财富。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读书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因之一。

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还因为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还须通过致用来对其进行检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书中的东西,往往会瑜瑕参差,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辨真伪地对其兼收并蓄,肯定会造成读书效率的下降和认识上的混乱。

只有把读书联系到实际中,把从书本之中学得的知识,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作一下检验,看看是否能经得起致用的考查。

南宋的朱熹有《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源头活水”理解为学以致用,因为书——犹如一面明亮而又能映照出“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的镜子,所以离开了学以致用,“源头活水”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明代的李蛰就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像处女。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这首诗对那些读书史上的一种可悲现象进行了概括,也就是本来是带给人们聪明和智慧的书,却在某些人的手里变成了一个愚昧的囚笼。这并非是耸人听闻,而是有事实为证。

如三国时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是其却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障。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只落得一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诸葛亮为了以明军法,只好挥泪将其斩首。

今天还有没有“读书死”的“书奴”呢?

有,当然有,社会中那些“高分低能”者即是。而死读书的结果,不但窒息了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断送了人的人生价值。

由此,我们也不禁联想到了当“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情景。

当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主联吴抗曹之时,就有几位死读书的腐儒之士想把他难倒,但都被他给击败了。

要想读书而又不作“书奴”,其关键就是在学以致用中使所读之书活起来,并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条原则。否则,任何书本上的知识,哪怕是正确的原则,也都会变成精神的锁链,眼中的阴翳,思想上的凝固剂。

这也是我们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的第二个原因。

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是因为读书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人们对书中学来的知识就不容易深刻理解,就难以真正地掌握,也不会有真正的用处。

那么,如何学以致用呢?

首先,要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你不仅要从“抱着走”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学会“自己走”,还要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学会使用工具书,积累资料;总结学习经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等等。

其次,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探索、研究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你应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或注意那些违反常规的新奇现象。不善于观察的人,人宝山也会空手而归。善于观察的人,敢想前人所未想。

再次,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适应能力。

你要增强实干精神,克服纸上谈兵、鄙视劳动、贪图舒适、好逸恶劳的倾向。

你要正确认识自己,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学习,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完善自我,克服“目空一切”的情绪。

同时,你要在抓好学习的情况下,适当地参加一些工作,这将对你以后的科学研究及组织、谈判、演讲等大有裨益。

读书要联系实际

读书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它就如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一样。我们提倡的是活读书,读活书。

活读书法则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密切地联系,对书分析批判地读,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所读之书有所发现、有所应用。

下面以研究式读书法为例来说明。

研究式读书法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读书的范围和内容,并围绕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学与用、读与思相结合,让读书的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体现出来。

研究式的读书法能激发你的学习动机,刺激你的阅读兴趣。但是你在读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读书要与战略性的专攻目标相结合。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读什么样的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清清楚楚。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消耗闲余时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长远目标和奋斗方向提供工具,就应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为研究而读书时,学的东西大都带有强迫性,非读不可。

至于要选什么作为自己的专攻目标,归结为以下“三个符合”:符合国家和当前社会或长远的需要;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扬长避短;符合所学的课程,立足于基础,为将来服务。

目标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就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普遍关心的问题,追其来龙去脉,探求其规律。

第二,坚持读书、研究和解决学习的难题相结合。

你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亟待处置的问题。都应成为你读书研究的突破口。

如果你不善于抓住实际的课题,就等于你失去了很多较容易作出开创性成绩的机会。

曾有一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看到了葡萄球菌被污染的霉菌消灭的现象后,就想这个现象要怎么解决?

后来,因为他对于这个忽然冒出的课题没兴趣,所以止步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青霉素的机会。

美国加州工学院的鲍林教授,与他相反,鲍林教授是个非常善于在教学中发现研究课题的人。

鲍林教授所取得的关于化学键的三种类型之一的共价键的研究成果。与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都是读书或研究解决自己所遇难题的产物。鲍林教授的作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此外,你学习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科技信息敏感性的培养,瞄准前沿的专业技术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搜集。

闭目塞听,信息不灵,会使学习或研究走上弯路。

例如:某研究所为研究“以镁代银”的工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在其研究成功时才发现美国在1929年就已发明了“以镁代银”专利。

第二,采集科技信息要有重点范围。

现代社会,信息确实非常多,但是,你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变得无所适从,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记不住。你应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相邻学科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采集重点信息。

在以上途径中,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形成长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信息源。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第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比较新颖,比较重要的科技信息,要进行精读深思,吸收消化。要学会科技信息的综评、分类、汇总和归纳。囫囵吞枣,过眼烟云的习惯,都不能获得有效的科技信息。

第四,从表面加工到深度加工。

在掌握科技信息时难免会碰到重选与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出现想要的信息没有,不想要的信息却很多的情况。

当你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变被动为主动,从索引追踪到原文,从手工搜集到微机检索。

你必须增强科技信息意识,建立有效的科技信息渠道,总结获取科技信息的良好方法。如此,你就能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际中,为你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读书要有动机

甘肃的会宁县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该县的年降水极少,生活非常贫困。然而这里的学子升入大学或更高学府的机会却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该县被誉为“状元县”。

为什么这么贫困的地区会成为状元县呢?

记者走访了会宁地区的一些在校学子和已升入高校或工作了多年的会宁人,他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发展会宁的经济。

正是由于这一动机,千千万万的会宁人呼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有数不清的会宁学子在苦苦地攻读,走出了会宁,使得会宁地区成了全国有名的状元县。

动机,是人的一种生理愿望,人在动机的驱使之下,总会想尽办法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并克服重重的阻碍,最终也要达到目的。

从道理上来说,读书动机应是内在的需要。

譬如:儿童们之所以会去读书,其读书的动机多是由求知欲或好奇心所引发。

如果因好奇心或求知欲而从事的活动,你就无需对其施加外力进行管束,你只要顺其活动不加任何阻挡,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譬如:你会在看武侠小说时着迷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你为何会着迷到如此地步呢?

这是因为,小说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写法,而且,这个原因不断维持着人们对这本书进行阅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问题在于,你之所以会读书,主要是外诱的动机,内在动机是极少的。

而且,你的外诱动机不一定符合你内在的需要,你读书动机的引起和维持,大部分都是在你的功利主义“威逼”或“利诱”的方式下进行的。

内在需要和外诱动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内在需要纯属于内力,不需要任何的外在吸引;而外诱动机则必须要有外在吸引。

外诱动机之所以会促进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其外在吸引之故。

对于读书的人来说,引起外诱动机的行为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有其利也有其弊。其有利之处,就是人们可以对外在环境进行设计和安排,对你的读书进行诱导甚至约束;其有弊之处,就是你在这种状况之下读书,不但非常被动,而且经常随着外界诱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读书目的。

读书要从简单的书读起,从感兴趣的书读起,知识要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对于那些精辟的诗文,不但要记忆下来,还要背诵下来,以增强读书的“基础”。

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就会积少成多,慢慢地就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了。

用心理学上的术语,可称之为“求成动机”。

求成动机,是促使你追求成就的内动力。求成有两种意义:

一是战胜自己,你希望自己超越自己的表现,现在的表现超过以前的表现,将来的表现超过现在的表现;二是胜过别人,希望自己在团体中出人头地。

心理学上认为,求成动机是人格的特征之一。有此种人格特征的人,面对任何事务都是力争上游,精益求精。

例如:幼儿搭积木,别人可以重叠7块不倒,他就要重叠9块、10块不倒。学子们考试,他失败了,但他绝不会因此气馁,他会楔而不舍,再接再厉。

那么,有求成动机的人其人格特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这类动机可以培养。在培养求成动机时必须基于以下两种心理基础:

第一,在实际活动中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不但能在个人独自承担的工作中显示出来,也能在团体竞争中显示出来。

第二,在工作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成败经验不但取决于你预期标准的进步或退步,也取决于你能得自在团体竞争中和别人比较的结果。

如此看来,求成动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求成动机复杂的原因,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个有或无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多或少的问题。

而是,当求成动机发生作用时,另一个动机,与它在一起,并发生抵消作用。我们可以把与求成动机伴随而生的动机,称为“避败动机”。

可以想像一下,当你决定追求还是放弃某事的时候,就是受求成动机与避败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前者力量大于后者力量,那么你的行为表现为追求;如后者力量大于前者力量,那么你就将弃之而去;如两者力量相同,那么你将表现出犹豫不决。

因此,你的追求就是求成动机减去避败动机后的净动机所产生的促动作用。也就是说,你在面对取舍之时,都会在权衡轻重,考虑利弊得失后,才采取行动。

但是,你权衡轻重而作决定时,究竟要以什么作根据呢?

其根据主要就是以下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以往成功、失败的经验;

第二,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自估的成功可能性;

事实上,第二个原则是以第一原则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你在生活中成败的经验是主要的根据。你的成功经验多于失败经验,求成动力比较强,如果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经验,避败动力比较强。

可是,在“自估成功可能性”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却同样重要。

因此,如何从以往的成败经验中获得智慧,在面临问题时做到准确估计“成功可能性”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

如果用求成动机原理来解释读书活动,你就要做到下列三点:

第一,以读书的成败经验,作为以后类似可能性活动的估计。

第二,选择参加与自估成败机会相近的活动,选定后就要全力以赴。

第三,参与活动后,无论成败,均要记取教训,作为下一次估计成败的根据。

只有按照上述原则去做,才符合“失败为成功之母”。

读书好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逆水而行必须先克服水流所产生的阻力,再加上前进的动力,方能使船只继续前行。

在读书时,引发并维持内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既然内动的读书动机极不易获得,那么,人们也只有在外诱动机上考虑了。

外诱的读书动机可以由读书的目的引起,外诱读书动机不但可以改变读书目的,而且还可能会间接地引起内动的读书动机。

我们发现,传统学者对于“怎样读书”这一问题,只是从指导者的立场提供了一些比较普遍的原则,而未从影响你读书效果的角度进行考虑。

因此,让我们先从心理学观点,提出一些对于读书问题应该考虑的三个问题。

第一,能不能读书。

你是否具备了读书的基本能力。因为,任何方法对于低能和白痴都是白费的。

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就是是否能读书,只有能读书,才能谈其他的问题。

第二,愿不愿意读书。

只有靠你个人自发、自动、换而不舍的长期努力,才会获得读书方面的成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凭着学子的智力对其学业成绩进行预测的主要原因。

自动自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心理学上称这种力量为动机。

因此,从你的主观立场进行考虑,引起你的动机并维持住这种动机,培养你的兴趣,才是欲求读书的最佳方法。

第三,会不会读书。

这里所谓的会不会读书指的就是“怎样读书”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会不会读书”和上面所说的“怎样读书”有些不同。

“会不会读书”强调:什么样的书要配上什么样的读法,怎样的条件之下怎样读,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学的目的就在于用,因此,你在学习时,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从而走向成功。

(1)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在探索世界后所得出的直接经验的理论总结,但对于你来说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然而,要想学好书本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经过学以致用。

对于此事,毛泽东同志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你要知道原子的性质,你就得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了解原子的情况。”

毛泽东同志再一次说明了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你在学习时,只有不断加强学以致用的锻炼,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例:

有兄弟两人十分巧合地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市场营销,并在毕业后分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一年以后,公司的主管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弟弟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比哥哥守纪尽力,在读书时也比哥哥成绩好,而公司的主管却提拔了哥哥没有提拔自己,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

弟弟的这些想法被公司的主管全看在眼里,公司的主管不动声色地把弟弟叫到了办公室,叫他到公司主管指定的一家市场去调查一下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

弟弟到市场以后,看到市场上只有两家卖鸡蛋的,就回来对公司的主管报告说:市场上没有卖白菜的,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所以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

公司主管听后让弟弟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吩咐了同样的任务。

哥哥走后,公司主管对弟弟说,你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

过了一会儿,哥哥向公司主管报告说:“卖白菜的已全都走了,经向其他人打听,今天的白菜每千克是0.3元,销路很普通;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的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一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还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羞惭地离去了。

你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终究是个遗憾,这个遗憾很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危害。

所以你在学习时,一定要重视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

(2)书本知识也需要在学以致用中不断进行

丰富和完善

我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直接经验总结后的结果,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知识也要进一步地进行完善和丰富,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形式。

牛顿在对自然界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支配自然界的三大定律,并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随着研究范围的转变,人们惊讶地发现牛顿定律竟然失灵了,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最后爱因斯坦认识并掌握了微观高速世界的运动规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新规律,这种不满足现状,不迷信书本的精神,才会使人类的认识逐步深化。

随着学以致用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书本知识的不断发展,要求你读书而不迷信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前人的直接经验,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3)职业技能只能靠锻炼获得

强调职业技能,古已有之,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指各行业都有技能出类拔萃者。

古人曾在《卖油翁》中记述了卖油老人不用漏斗就可倒油的绝技。

目前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学子的职业技能学以致用水平较低,在参加工作后,与工作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例如:一些师范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一直被老师认为是“优才生”的学子,在真正走上讲台后,语句表达不清,字写得也不成形,50分钟的课他用20分钟就全讲完了,不但听课的学子听不懂,他本人也是“茶壶里装饺子,里边有,嘴里倒不出来”,光着急。

这说明书本知识要和学以致用接触并使之活起来。

(4)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勇于破疑、大胆质疑的品格

技术上的革新,科学上的突破,都是从“疑”开始的。水开之后壶盖就会跳动,天花板上挂的灯会来回的摇摆,这是一些无人不知的“常识”,在对比之后提出疑问或许会被视为“傻瓜”、“白痴”。然而,“水开之后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这个疑问就曾为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以很大的启示,由于看到了教堂天花板上摇曳着的灯,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了摆锤等时性的定律。那些对“常识”,甚至是写在书上的“知识”,勇于探求的人,才会产生有用的疑问。

由此可见,“怀疑并不是缺点”,但是“总是疑,却并不下任何断语,才是缺点”。提出疑问之后,进而深人研究,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是最可贵的。

科学上的进步,技术上的革新,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即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你的事业生涯也是如此。

活用你的知识

古时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进城门之时却发觉竹竿横竖均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

这时走来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就可进城了。

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

多么可笑!

在你笑过以后,再仔细想想,或许读书人真的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学者,然而他却犯了死搬教条的错误,不能把知识学以致用。

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你想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也谈向“钱”看

这里所说的“钱”指的是“前”,向“钱”看实际上是一个向前看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讲一个TCL进军中原的例子。

在中原的郑州,电视机的销售是分季节的。TCL就利用销售旺季以后的时间进行产品宣传,使TCL在郑州引起了轰动。

这是为什么呢?想知具体原因,大家就要看一下TCL集团郑州分公司总经理杜使君的“豆腐分割理论”。

杜健君认为,市场的消费总量基本都处于标准的基数之内。

用一个较易明白的方式来打比方,就是这个基数相当于15斤的豆腐,其中有10斤豆腐是属子旺季的,有5斤豆腐是属于淡季的。

TCL首先进入中原市场的就是这5斤淡季的“豆腐”。春季是其他竞争者在旺季酣战后的休整期,这时其他竞争者或是去游山玩水去了,或是回去庆功了,是竞争者最放松、最悠闲、最缺乏警惕及干劲的时期。

TCL却在这时比别人多了一个心眼,利用这个看似非常不利的机会只花费了最小的人力、财力即达到了轰动,TCL在春季一上市的几个月之内就卖了几千台电视机(占了5斤豆腐的4斤),其他厂家的销量加起来才占了1斤。

它们的轰动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旺季,这时TCL在消费者之中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其他厂家也在大张旗鼓地卷土重来,费尽了人力与物力,极尽广告、宣传之能事,收效也只是微乎其微,TCL在旺季又割了4斤豆腐,这样一年下来,15斤“豆腐”被TCL巧妙地割去了8斤左右。

这就是一种成功。

杜健君的“豆腐分割理论”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关键就在于他看到了前景,即向前看。而向前看的结果变成了向“钱”看。

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综合了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之后,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再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用战略的眼光向前看,就能够指导和推动事物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风马牛不相及

知识是固定的,但是知识的运用却是灵活多变的,只要你发挥自己的思维,就会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

你可以通过思维把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在一起。

例如美国的柑橘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在最初引进时,美国人却不知道该把它引种到哪个地方最好,于是他们只好组织了一个专家组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然而专家组却得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

对柑橘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温度,而地球上的温度又主要是由纬度决定的。

柑橘之乡的纬度恰好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相近,因此,专家们认为最好是把它引种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这种结论在学以致用之中得到了证明,专家组的结论是正确无误的,柑橘在加利福尼亚州获得了喜人的丰收,而别的州种的柑橘却收获甚微。

温度、纬度、柑橘、加利福尼亚州,这几种事物本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在经过专家的集体思维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从而使柑橘在美国安了家落了户。

这一切都是思维的功劳。

那么又要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要想加强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思维的含义上来讲。

思维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在概念这一方面来讲,就要弄清概念本身的内涵,然后根据其内涵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这两步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最难做到的就是推理。推理需要人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慎重地进行考虑,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决定取舍,由此及彼。稍有不慎,就会作出错误的推理。

人们要想作出正确的推理,首先就要对所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之间的联系充分地理解,并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正确性、连贯性与逻辑性。

其次,就是拥有丰富的知识。人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以后,才能充分地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动思维以后,很容易地走向正确的思维。

再者,就是加强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与多样性。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反应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反应的快慢构成了思维的敏捷性,要想尽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就要敏捷。

而思维的多样性就是,思维在某方面延伸不通时,就会马上向另一方面进行思维,或者多方面进行思维。思维的多样性使人不易陷人死胡同。

但不管多敏捷的思维,多大转换的思维,均要讲究逻辑性。只有讲究逻辑性,才可以把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思维向健全的方向发展。

为明天“充电”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如果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读书学习。

从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是不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其实,这么做并不困难,虽然辛苦,但是为了成功仍属值得。

“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能放弃读书,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给你带来终身遗憾”。

你不妨利用多余的时间去读一些对工作及提高工作效率有益的书籍。

有效的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读书的时间,可保证你将来的成功。

这是投资,也是保险。

现在,你有无瞻望未来?为获得明天的成功而将多余的时间投资在今天?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时间全部加起来最多也只占一个星期里的一半的时间(一般公司机关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一个星期上40小时的班,为一周总共时数1/3不到),请问剩下至少一半的时间你都在做些什么?

这些时间包括一天工作结束后的余暇时间及至少一到两天休假的时间,这么多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

现在,闲暇时间是有了,但问题是。你该如何去有效利用这些时间。

你不妨扪心自问是否珍惜这宝贵的时间。譬如特地挪出一些享乐的时间或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公车的时间阅读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书,或将这些时间用来思考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这里并非在限制你该怎么想、怎么利用,最主要的是想让你了解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乐上。

你应该审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义的事,像如何利用时间读书等等。

如果你想创造美好的明天,就应将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时间投注在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有实际价值的事上。

读书即是力量。

你可以利用10分钟时间读一些书,在读书上下一分功夫,这足以助你在事业上获得一分上进。

许多立志成为企业家的人早期工作时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刻苦自读,以求上进,比之他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薪水倒是小事,而读书的进步却是大事。

“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为充实、更为丰满,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一个青年,他常有机会坐火车、轮船旅行远方。每次在舟车中,他总是随身带些读物,如袖珍书本、函授学校的讲义,他总是利用那些易为一般人所浪费的零星时间读书。

结果,他对各门学问都有相当的认识,他对历史、文学、科学及其他重要的学科,了解很多,研究很深。

有人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总得不到多大的成绩,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

这无异于你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虽则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金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是你没看见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利用了零星闲暇的时间求得了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教育吗?

生存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把充分的知识当作你的甲胄。

世间最可尊敬的就是那些年已中壮仍然孜孜好学,以求补救少年时失学之悲的人。他们利用全部的空间、时间灌注其全部精神于摄取知识之中,而使他自己成为更充实、更伟大的人。

假使你觉得,在有些普通学校的课程上,你的学习能力与记忆力远逊于以前,你不要因此而灰心。

教育这个名词,意义很广泛,对于有些东西,壮年人的读书能力要比青年人的读书能力强得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更成熟的见解、更正确的判断力。因为他们尝过失学的痛苦,所以他们的爱好学问甚于任何人。

有许多人在学校时成绩平庸,但日后在学问事业上往往有惊人的表现,理由也就在此。

更进一步说,你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

世界就是你的大学校。你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人生大学中的教师。

只要你开放你的耳目,则每日中的每一分钟,都可以摄取许多知识,然后在空闲的时候,你可以用“深思”的方法,将那些零碎的知识整理组织起来。

知识这种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它都将在你的脑中积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不会消失,别人也偷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