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聆听
会说话的人,必善于聆听,心灵才会舌巧。不管你多么能说,总有些时候闭嘴会比说话好些。
每一个人,当他还年轻时,都有一种天赋,那就是认真地听。他们能同时认真听和说。然而当他们稍微年长,大多数人便厌倦了,而愈来愈少用心去听。只有微乎其微的少数,仍继续原来的用心。到了最后,他们已年迈而不再注意倾听,这是非常难过的事情,我们不便再谈它了。耳朵跟眼皮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有时耳朵能封闭就如眼皮能紧闭不张开一样。有时这二者同时关闭,但通常都是耳朵闭而眼皮开,这并不是很重要。当耳闭眼开或眼闭耳开的时候,注意力通常会转向其他事物。
倾听,跟阅读一样,主要都是心智的活动,而不只是耳朵或眼睛等的感官运动。如果在这过程中没有心智的参与,那只能称为是“随意地听”而非“用心听”,是“看”而非“阅读”了。
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总是将听和阅读视为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参与。但对于写作和说话则不会有这种误解。人们往往认为写作和说话需要付出精神和注意力,及经由写作和说话等的沟通方式来了解对方的心意。人们也会发现一些能熟练掌握谈话的艺术规则,并能将这规则实践出来使之成为习惯的人,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常常比一般人优秀。
如有人针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的问题指出,首先要学的就是要“用心”读而不只是“用眼”看,并且要跟写作一样主动。被动的阅读,通常只是以眼睛看代替用心读,这样并不能称为阅读。
如果我们只用眼睛或耳朵来接收文字,而不用心去洞察发现文字者的心意,我们就没有展现出读或听所想达到的目的,结果只是浪费时间和完全失败的沟通。
在考虑有效的倾听所需要的努力与技巧时,对别人所说的话细心留意,并尽力运用技巧来了解。
必须做到知觉不受无关情绪的蒙蔽,保持客观的态度,且假设说者的内容是很有趣而值得一听的。
洞察文字语言背后深藏的思想。在尝试了解中,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说者和作者使用的字词通常很少和听者读者相同,而听者和读者这时就必须努力来了解其意义了。听者和说者得达成沟通,就如读者和作者一样。
在听和读中,都需要注意重点的陈述,因为并非说者和作者所说或写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大部分的演讲中,其真正的重点只是一小部分。这时听者和读者就须察觉出来,并将焦点集中在上面。
了解说者所要说的,注意说者为达到结论所采用的论点和理由,观察他如何设法表达是绝对必要的。但这些还不够,不管是听或读,决定自己的立场一一同意或者反对是绝不可少的。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上述的立场问题时,要不是因为对所说的不能充分了解而无法确定自己是同意或反对,就是因为个人希望能有进一步的说明及证明。这时,好批评的读者和听者就该暂时停止决定,而更进一步追求真象。
1.一般的准则
(1)在你还未完成分析和了解前,不要作任何批评(当你能说“我了解”时,才可以说“我同意”、“我反对”)。
(2)不要争吵式的反对。
(3)尊重和你不同的观点。
2.批评重点的特定标准。
(1)指出哪里是知识的不足。
(2)指出哪里是被误导的。
(3)指出哪里是不合逻辑的。
(4)指出分析和根据不完全的在哪里。
在这四项中,前三项是反对的标准。如果无法做到的话,那你就必须同意了——既使你根据第四点能做暂时性的判断。
心灵交会
所谓的心灵交会是指当彼此不能同意时仍然了解对方,或者由于了解对方而达成协议。
由于误解的阻隔,常常使实际性的会话不能成功地得到一个决定。即使有充分的了解存在,有时也因为不同意而阻碍了行动的产生。
人们可以针对关系他们的主题作一再的会话。而每一个会话都可构成每一个进步的阶段。即使是在这个阶段里并未达成互相了解及决定性、结论式的同意,但若对目的有进一步的建设亦是有所获益的。
遵循以下规则能使我们能够互相了解及同意。
第一个规则便是不要随意反对。同样的,也不要轻易同意——除非你确定你自己了解对方所持的立场。在你未了解事情真象前而反对是鲁莽,但同意则是无知、愚蠢的。
在你反对或同意之前欲确定自己了解与否可以礼貌地询问对方下面这个问题:“我是否明白了你刚才所说的……?”。前面的“……”则用自己的话说明你认为你听到对方所说的话。他可能给你的答复是:“不,这并非我的意思,我所说的是×××”。然后经过他对你再度的陈述之后,你再像先前一样的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其意思。如果对方仍然对你的说明有异议,刚刚所提的询问与回答过程则必须一直继续,直到他认为你已抓到要点、并且正确地了解了他希望你所了解的事。最后呢,你才有理由去作智慧的、有理的赞成和反对。
这种问答过程是很浪费时间的,它需要耐力和毅力。大部分着急想达到目的的人都随随便便将计就计。他们宁愿粗鲁地、无知地在未了解前同意或反对。他们只愿满足于表面的同意与否,而不愿寻求心灵的真正交会。
当两个人发现他们是真的不能同意对方时,心灵交会的工作仍然是必要寻求的。而所采用的形式是去了解这种反对。为了这个目的,二者都必须放弃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以无私公正的精神来对待对方所持的意见。我们这里所说的无私态度是指去了解为什么对方要如此坚持这意见。在会话时,不仅要能陈述对方所支持的看法,更要会说出他根据的理由。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果真不能同意别人时,我们就必须毫不厌倦地去努力解决这种反对。
再花些时间来努力、尝试。如果你放弃这么做,就好像放弃了真理的追求。而这种反对也好像只是个人不能协调的意见冲突,纯粹的个人成见和喜恶。
你应该解释出你反对的理由,下面的方式可供你参考。
“我认为你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你对于某些事实及理由消息不够充足……”
当你如此说之后,就该指出你认为他所缺乏的消息、见闻。而一旦他得知后,或许就会改变心意。
“我认为你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对某些相关的事情有所误导……”
那么你就必须准备指出错误所在,如果他纠正过来之后,可能就会放弃先前的意见。
“我认为你具有充分的消息来源,并且能坚定地了解、掌握例证和理由以支持你的立场,但由于你推论的错误,使得你从前倡导出来的结论却是错的……”
那么你就得说明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如果经过修正,对方可能就会接受另一种结论了。
“我认为你先前并没任何错误,而你稳健的原因使你的结论有足够的根据,但我还是觉得你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仍然不够完全,你应该更进一步思索出和先前不一样的结论出来。”
那么你就要能够指出这些结论,而它们如何和对方所说的不同。
人类是理性也同样是情感的动物,在我们的内心里及理智上可能被一些情感所蒙蔽,以及受制于其他限制。这些都必须以某些适当、理想的方法来补足,并作不过分的寻求以期了解。
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情感,也不期望如此做。我们无法超然地走出自己,而完全进入他人的内心状况,去看看他或她想些什么,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一个特别的会话最后的结果是彼此了解并同意了客观的真象,我们也不应该就此结束这件事。还有许多事有待我们着手去做,如了解其中的暗示、涵意等。同样的,如果结果是反对,亦应该继续努力做这些事。
我们这里所要提供的忠告是,应该有另一个时间、地点允许我们对事情作更进一步的探讨。目前暂时停止而等一段时间。当一个会话受到时间的限制或者有了僵局,这个劝告就更加有用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公平对待别人的言论。
说错话的自嘲技巧
1.怎样对付“揭短”
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听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的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口吃。
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5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
你还可以说:“每个电视机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
一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当然,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也是一种应付之道。
2.故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1)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2)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答:“查(杳)无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3)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说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准确的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谜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4)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3.让你的语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美,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1)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3)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4)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辩论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家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这里,林则徐仅用了20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赞美他人
1.借用“第三者”的口吻
曾经有人得出结论:若要提醒、纠正他人的过失,可设计一个共同的攻击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把一切的错误,推咎于“第三者”的身上,间接地指正对方。
在我认为,这个方法不止适用于纠正错误方面。若我们要安慰别人或是恭维别人,正不知如何启口时,也可利用此方法。怎么说呢?我们看看以下的例子便能明白:
踏进电影圈之前,我尚在一家演员训练中心补习,记得当时有一个智能测验,全班的同学都参加了。经过一番期待,测验结果终于知晓。然而,却只有我一人被老师约谈,老师告诉我:
“测验的结果发现,只有我一人缺乏集中力。根据历年来的资料显示,无集中力的人,便无法成为好演员,你最好不要白费精力,还是趁早改行吧!”
听老师这么一说,我顿时眼前一片黑暗,整个大地似乎完全倒转过来。这真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过了一会儿,我才稍微镇定下来,勉强地说:“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试试。”
还记得那天晚上回家后,我心中仍是愤愤不平,并不断地向母亲抱怨说:“我不想当什么明星了!”然而母亲却对我说:“你这是什么话?怎么对自己没有信心。隔壁的伯伯不是曾说:‘这次新星中,只有×××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吗?”
听了这话,我的眼前宛如出现了一道新的亮光,重新激励我向前。至少在这世界上,仍然有人支持我、扶助我,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呢?
虽然事隔多年,但每次想起此事,总让我无限感动。母亲为了安慰我,假借隔壁伯伯的话,使我重新振作起来,让我有了今日的成就。
有时,我们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往往会赞美别人一番,但由是,自己说出“你看来还是那么年轻!”这类的话,不免让人觉得是在奉承,拍马屁,有点儿不实在。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说:“你真是漂亮,难怪小林一直佩服说:‘你总是那么年轻!”’我想,这样一来,对方必认为我们所言不假,当然会非常高兴。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较具客观性,较为公正。因此,我们可以针对这种心理,借用“第三者”的口吻,来代替我们所要说的话,以此安慰他人或赞美别人,这样更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2.利用风俗习惯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风俗以及特殊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构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汗珠尚未流干前领取报酬”是阿拉伯的一句谚语。有一次,我在某个广播节目中,邀请一位派驻此地的阿拉伯记者,到节目中接受访问。节目结束后,导播对这位记者说:“实在对不起,钟点费还未领到,明后天再补送吧?”而这位阿拉伯人却说:“在我们国家,工作的报酬应在汗未流干前领取。”使得全体工作人员无言以对,只好临时到银行领款,虽是如此,却不觉得对方失礼,因为那是一种“风俗习惯”啊!
大家一定觉得很新奇,原来“风俗习惯”也可适用于说话上。在与人交谈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言辞往往无法说服对方,尤其是在请求别人时,总是提不出有力的证言,这时我们不妨利用“风俗习惯”来解决。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皆不同。因此当你遇到不知如何开口的情况时,你可以这样说:“在我的故乡都是……”或“在我的国家,习惯上是……”以此作为说辞,不但能顺利地说出自己的目的,也不会使对方认为是“胡说八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3.激发别人的自尊心
“求好向上”是人性中的一项特点,可以促使一个人不断地奋发、不断地努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是发现别人有某些小缺点,或是某些地方需要提醒,便可利用旁敲侧击的方式,鼓励对方,使他在自尊心和荣誉心的驱使下,自爱自觉,这样收到的效果远超过直言责骂。
有一位棒球投手从A队调到B队,由于这位投手平日的言行举止较散漫,因此,在他刚加入球队时,教练便这样告诉他:
“你是众所皆知的明星投手,在投球的技巧上已十分熟练,我也不必再多说了,因为那些对你来说是毫无问题的。今后你有充分的自由,无论以什么方式练球我都不会干涉。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好自为之。”
我想大家看了这段话,一定已经明白了话中的含义。教练为了提醒该投手要他谨慎地待人处世,才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这些话。但我们也可看出,教练并没有严厉地告诫他:“不可这样,不可那样。”而是让他有自由裁决的权力,该怎样做由他自行决定,旁人不加干涉,所采取的是完全信任的方式。
而这种自由裁决,完全信任的方式,并不会使这位投手为所欲为。相反的,却是积极地提醒他:“你的影响力大,所以在一切的言行举止上,要十分负责,十分小心。”可能是教练的一番话,让他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受重视,如此的具有影响力,基于荣誉心的驱使,于是一改以往吊儿郎当的作风,成为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人们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因此,不论任何事,只要我们时时看重别人,鼓励别人,激发他的荣耀感和自尊心,以此来代替正面严苛的责骂,相信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
4.试试“先贬后褒”之法
当媛还在A电影公司服务时,有一天,有位B电影公司董事长派来的密使,约媛在××餐厅见面,因为各电影公司互相约定,不可有挖墙脚行为,因此这次和B公司的约谈,自然是在非常隐密的情况下进行。
当时媛心里不断地盘算着,B电影公司要请她参加一出大歌剧的演出,这对她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不禁使她跃跃欲试。但是A公司是她起步的地方,为了培养她,曾经给她许多机会,使她有今日的成就,怎可不顾人情义理,说走就走;再者,一个习惯在摄影机前演出的工作者,一旦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出,是否能够胜任,谁也无法预测。想了许久,真使她左右为难。
经过几日的考虑,最后,她决定换个工作环境,面对更新的挑战,于是便向A公司辞职,随后就到××餐厅与B公司董事长派来的人见面。
刚开始她非常紧张,正襟危坐,战战兢兢地有点儿不知所措,稍后这位K先生对她说:“最近,我看了一下你过去所拍的影片。但——坦白地说,以往那些作品,无法垂名影史。”
一听这话,我真是愣住了,心想:“你把我请来,非但不称赞我,反而先贬损我。”但过了一会儿,K又说:“可是,如果你投入我们的歌剧行列,必能大红大紫,且名垂青史。”听了这话,才使媛有起死回生之感。于是,媛便又客套一下说:“还请您多指教!”这才圆满地加入B公司的行列。
现在回想起来,媛不得不佩服K先生的游说方式,他利用先贬后褒的方法,使媛能在“灰心失望”之余,投效他的公司,参加他们歌剧演出的行列。
如果您是身为某公司的主管,而正想招聘理想人才,不妨试试这种“先贬后褒”的办法,也许因此可以得到您想要的优秀人才。
至于媛,能否像K先生所说的“名垂影史”,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要到百年后,才能知晓,到那时再来讨论吧!
5.“善意的谎言”
川岛芳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噪一时的谍报工作者。但由于日本战败,盟军方面要将川岛芳子处死。在行刑时,执刑的宪兵长向她说:
“我非常同情你的处境,也相信你是无辜的,不过这个判决是各战胜国所决定的,在众目睽睽之下,我不能不执行我的任务。但我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我照样开枪,然而那只是空包弹;你听见枪声后,马上倒地,假装死亡,而后我再悄悄送你回去!”
川岛芳子听了这救命良药,心神大悦,也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真,因此非常镇定地接受执判。而那位宪兵长也因此顺利地完成他的任务。
“死亡”是众人最害怕的字眼,任何人听了这两个字,莫不悲伤欲绝。即使平日身强体壮,胆色过人之人,也会战栗不已。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他内心恐惧惊怕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因此,对一个生命已至尽头的人来说,若以实言相告,只会增加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促使他更早离开人世而已。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发生,为了缓和他的心情,“谎言”便是最佳的镇定剂。
“谎言”使用最普遍的场所,我想要算是医院了。若有一个病者,不幸得了癌症或是病症已无药可救,只有听天由命。这时,身为一个医生,基于人道立场,绝不会对病者说:“唉!你得了癌症,只有3个月可活了!”而会若无其事地对病者说:“没什么关系,一点儿小毛病罢了!”
对一个病者来说,身体上的病痛已使他苦不堪言,倘若再把“无法挽救”的实情告诉他,必增添他的心理负担,更使他痛不欲生。所以一般医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把真相告诉病者的家属,而对于病人本身,则尽力安抚,使他能平平安安地走完人生的道路。
不过,在有些地方,由于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医生就会把真相告诉病者。曾经有位著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已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病人,那记者头一句话便幽默地说“你不久就要‘蒙主宠召’了,你对神有什么感想?”那位病人回答:“噢!我每晚都和神见面!”记者又问:“那么神给你的印象如何?”他回答:“神的慈爱,非我所能测度,远胜于父亲对孩子的疼爱……”
这真是一个光明的国度,对死亡一点儿不畏惧,但我认为,如此开明的作风毕竟少之又少,只有在有坚定信仰的人身上,才可能如此,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
根据哲学上的说法“人是非常脆弱的”。这话若使用在别的方面,可能未必是如此,但若使用于有关生死的问题上时,却又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一旦在我们的四周,不幸发生这类问题时,我们也要以“善意的谎言”,来安慰那些身处不幸的友人,燃起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使他能继续奔向前面的路程,直到生命的尽头。
沟通,需要双方的认可
在实际沟通中,彼此认同是一种可以直达心灵的技巧,彼此认同又是沟通的动机之一。这样,在认同这个态度上,外在技巧和内在动机就结合得比较完美。认同经由同步而来,沟通关系都是从同步开始跨出第一步的。认同的目的几乎就是达到同步,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进程:同步、认同、同步。
毫无疑问,后一个同步是在认同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和一致行动,相比前一个同步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同步是沟通第一步,应该首先理解。同步就是沟通双方彼此经过协调后所形成的、有意要达到同样目标时所采取的相互呼应、步调一致的态度。它意味着沟通在经过彼此的默许和暗示之后正走在朝向顺利的路上。
沟通双方相互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时,同步轨开始了。于是,彼此都寻找共同点。各种共同点综合起来,沟通的可行性就大了。所以说,要沟通就得寻求同步。
寻求同步的原则是平等。
它也许不是你内心对人和社会的真实看法,你也许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就是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鸿沟,就是有天才和蠢人的差别,圣人和小人的区分,伟人和凡人的不同,但你在与人交际时候,你首先要遵守的第一条:就是平等。平等地待人,平等地处事,要让人感觉你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它不是一个真理,却是一个法则,一个不可违背的原则。
如果你违抗它,你将受到撕心裂肺的惩罚,如果你自傲,你将收获人们对你的仇视和愤怒。如果你自卑,你将赢得人们对你的蔑视和轻慢。惟有平等,你才能与大家融合起来,获取人们的好感,喜爱和尊敬。
生活中的杨澜,相貌并不出众,如果让她站在许多女孩子中间,你很难一眼将她找出来。但是,这位容貌并不出众的女孩子没有到化妆间去浓妆艳抹一番,而是“发现”并“强化”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初上荧屏(当然现在的形象在“微调”中有了变化)是以一个“有教养的活泼可人的学生”模样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没有明显的化妆痕迹,也没有新潮服装的“包装”,还是那双清纯、真诚而又带点稚气的眼睛,还是那浑然天成的披肩长发,还是那几件据说常常是从同学、朋友那儿借来的衬衫、连衣裙……这既体现真实身份,率直个性,又符合节目特点的外观形象,会使人联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
还有倪萍,她说:“当主持人不应该做作,你就是你,应该让观众感到,面前这个人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样的原则让她们能顺利同观众沟通,得到观众的认同。她们能使观众产生同感。
要使沟通双方都有同感。同感就是共同感觉。人其实也是感觉动物,每时每刻都被上千种信号所刺激。但是,这么多信号为什么不会使我们手忙脚乱呢?这是由于人脑的处理功能很卓越,它只挑选最重要的感觉供我们判断。
人的全部感觉被五种器官分享,因而可以分为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其中,只有味觉是由内在器官舌头分享,其他几种是外在的。但是,嗅觉也可以说是内在的,因为鼻子总是端端正正摆在脸上,没什么动感。所以味觉和嗅觉是我们不容易观察的,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场合能够有同感。而视觉、听觉、触觉都是容易观察的,所以很容易有动感。每个人在感觉能力上都会有侧重点,其中总有一种感觉比较出色。
沟通,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国外成功学有“友谊网”之说。认为,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们大多喜欢广泛交际,形成了自己的“友谊网”。比如,你要某人推荐几个供你拜访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个失败的人,他只能为你提供一两个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两个人的地址和电话。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会推荐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长长的名单上寻找,因为名单上包括各式各样的朋友。由此显示出成功者与失败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别。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当然,你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这才是关系网应当具有的特征。
人们常说的优势互补,应当适用于关系网的构造。本来,你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就可能有那方面的劣势。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会著书立说,但你未必会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样样精通。那么,你不精通的领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领域,就需要在那些方面精通的人的帮助。如果,朋友的结构太单一,就难以做到这一点。所谓优势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用你的优势,去弥补他人的劣势;以此换取他人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你的劣势。这就要求交朋友不能太单一,不能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同行、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之间。所以,正是因为你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爱好、有优势,才要有意地结识与你的特长、爱好、优势有差别的人。这才符合网络的结构和原则。
俗话说得好:“一张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自己也免不了被人求。实际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因此,不论你是落魄失业、陷入困境,还是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你都应该广交朋友、多做好事,与人们和谐相处。能够和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建立关系,发展友情的人,也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好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获得别人的认同、赞许,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也是现代人心理渴望的具体表现。究竟怎样入手,才能走好人际交往这步人生中的大棋,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
无数成功的人士告诫我们,要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下要点不能不铭记于心。
1.塑造良好形象
要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首先在主体身上要有好的“影响源”,即形象设计和内在素质。别人的好感只能从自己本身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的言行中产生。只有做到谦虚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要强而不狂妄,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2.注意积累知识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喜欢知识贫乏,只有学识丰富,思想敏锐,兴趣广泛,才能提高自我价值,吸引众人。
3.心地诚实,待人诚恳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做人正派,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欢迎的开端。如果不说真话,弄虚作假,别人就不会信赖你,觉得你不可靠,时间长了就会疏远你,厌恶你。
4.乐于帮助他人
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单薄的,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旅程是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完的。当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无力解决时,我们如果能够伸出一只热情的手,无疑会给对方以极大的力量与信心。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如果我们能够热情帮助别人,别人定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好感。同时,当帮助别人之后,人人都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很高大的感觉,而当别人又对我们报以微笑时,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这对人的自信心的确立是极其有益的。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帮助别人这一最简单的增进吸引力的方法。他们在抱怨人们缺少友情的同时,自己却不愿意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的友情,即使是举手之劳也不肯帮助别人,正是这种心理将他们拒于友情的大门之外。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
5.兴趣力求广泛
爱好和兴趣是相识他人、广交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如果你喜诗爱画,能歌善舞,集邮、摄影、体育样样都懂一些,你就同别人有了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无形中也在你和他人之间逐渐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别人也将会对你逐渐产生好感。
6.善于语言表达
无论是在聚会上,还是在朋友相聚的场所,如果你有个人的见解,就要大胆地表明,这样将增加你做人的力量。若是一言不发,一味害羞,不敢启齿,不仅给人软弱无能的印象,而且会在众人面前降低你的位置。
7.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我们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又会解释为别人仅仅是机遇好而已。这样解释就不至于降低自我的价值观,伤及自尊心。
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观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观,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在你同别人交往中,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都要尊重对方的感情,接待热情大方。讲究礼仪,使自己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8.背后勿论人非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乱议论别人。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他心中出现阴影,以前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自己的好名声。
9.处事宽容大度
当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赞扬时,不要嫉妒不满,要在别人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别人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当别人偶尔失礼时,不要以牙还牙,产生报复心理,要以礼相待,原谅别人,给他以认识自己缺点的时间,主动同你言归于好;当自己偶有做事不当,出现失误时,理应坦然承认,不能忌讳自己的过错,掩饰自己的缺点。总之,在处事过程中,要坚持理解、体谅、忠实、豁达,这样就能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更好的印象。
做到以上的几条,你就算是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掌握了主动权。
沟通,更需要真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学会共处”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学会共处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学会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睦共处的基础。
显然,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开放与变革进程的加速,“快节奏”成了社会的显著特征,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怪异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人们的人际交往合作空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平均持续期大大的缩短了,比如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邻居关系也因住房搬迁而改变,因为职业流动,同事关系也因变换岗位而改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变动的速度愈快,上述关系的持续期就往往愈加缩短,临时性就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特点。
这种特点更要求人际关系中不可少的沟通。因为,生活环境让我们有了更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下面就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沟通情境。
1.在一个组织之中
应聘、开会、打电话,在走道上和同事聊天、和同事合作案子、和同事吃饭、检讨工作计划、和老板谈加薪等等。
2.面对客户
销售产品、电子行销、顾客服务中心、服务台、电视发表会、电话访谈、接受媒体采访、打电话、推广产品、与人交涉等等。
3.在个人生活中
家庭聚会、同学聚会、学校家长会、舞会、打电话、亲子交谈、婚事磋商等等。
这些沟通,给你的人际交往增添了很多内容。你切不可忽视这些机会,并且你还得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关系:
(1)亲戚关系——常来常往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亲戚之间大都是血缘或亲缘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这种亲属关系是提供精神、物质帮助的源头,是一种长期持续、永久性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人们都具有与亲属保持联系的义务。在平常保持好亲戚关系密切,在困难时期,求助亲戚才最有利。
亲戚“不走不亲”,“常走常亲”,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密切亲戚关系。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纯洁挚密的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建立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的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这个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联络联络感情,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现虽说没有千万,但至少也有百万家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短短几年内拥有数目可观的资产呢?
在一家报纸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自身的努力与勤奋固然是我成功很关键的因素,但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亲戚很多,在我未发迹时,经常拜访他们,以致彼此间关系都特别好。后来,在公司小有规模后,我仍不忘经常性地与他们保持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密切来往,我的亲戚都对我非常不错。刚创业的时候,资金有一半是由他们筹借;办公司遇到困难时,也有他们的帮助与鼓励;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也在我的公司里帮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总之,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最注重的就是亲戚关系,也正因为我的经常性走动,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在张先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亲戚关系中的重要性,但有一点,就是千万不可有贫富贵贱之分,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较高而不常“往”亲戚家。这样下去,亲戚就会对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亲戚关系,就难上加难了。
亲戚与亲戚来往,除了一个“往”字,还要一个“来”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经常到亲戚家走动外,自身也要经常性地邀请亲戚们到家里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间与亲戚联络感情,做一回主人,热情款待他们,让他们有一种自己家的感觉,那时间一久,亲戚之间的关系会处得异常融洽。
也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于情、于理都要掌握运用这个技巧。
(2)同学关系——常聚常新
俗话说: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辈辈亲。还说:十年寒窗半生缘。可见,同窗之情,如果处得好,在某种程度上要胜过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为同窗,在这个世界中,也算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因为它纯洁、朴实,有可能日后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
现代社会里,人际交往更注重同学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经常可以见到。
同学关系有时的确能在关键的时刻帮上自己一个大忙。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之后,从来没有联络过,你去托他办事时,一些比较重要的不关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会帮你。
与同学保持联系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同学们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亲身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得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得上同窗情谊。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许多人总喜欢向同学汇报自己的喜事,而对一些困难却不好意思开口,应去掉这些顾虑。
而当听到同学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学习重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有困难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一生。
现代社会里,人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为了大家经常保持联络,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里,“同学会”已成为一种时髦。一年一小会,五年一中会,十年一大会,关系愈聚愈亲,愈聚愈紧,彼此互相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系,它说明了同学关系已越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受时间所限,不受空间所限,只要有“聚”,那份关系,那份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老乡关系——爱屋及乌
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相当执着的,如美酒般醇香,又如泥土般厚实。爱屋及乌,爱故乡,自然也爱那里的人,于是,同乡之间,也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也必然会互相照应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情本身便带有“亲情”性质或“亲情”意味,故谓之“乡亲”。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可以说是街坊、邻里,还有亲属,扩大一点,就是“乡里”,再扩大一些,同一县,甚至同一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寻常。
因此,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到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册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今天的情况虽然与往昔不同,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不可忽视它。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则完全是可以用的。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交结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他们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罗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规模,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随时帮老乡的忙……”
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了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各式各样的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些许的方便呢?
(4)邻里关系——好事同庆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若遇到个大事小情,邻里的帮助及时、便捷要胜过亲戚的帮助,因为亲戚离得远,远水难解近渴,远不如邻居来得迅速。这话道出了邻里关系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邻里关系若处得好,有时要胜过亲戚关系。它是我们在社会上成功办事可利用的重要关系,事实上,有许多人,都是得到过邻居帮助的。
香港富豪李嘉诚,在少年时代过的是贫困生活,非常不愉快,母亲要养育几个孩子很困难,邻居出于同情,便介绍李嘉诚去一个塑料厂做工。这个帮助,对李嘉诚一家来说,是解危难之急,他能够帮助家庭维持开销,而这次工作又为他成为全世界的富豪而奠定了基础。
邻居的帮助是适时的,也正是这个家庭所需要的,他们也许没想到李嘉诚会以此为基点,开创将来的事业,但他们的确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李嘉诚又怎么能忘记这个邻居呢。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托付邻居帮忙办事,比如,出远门了,告诉邻居帮着照看一下家;有人生病了,求邻居帮忙送到医院;有力气活,自己一个人干不动,求邻居给帮一下,等等,在很多时候都是离不开邻居的。很多处得好的邻里关系都变成了真诚的朋友关系。
邻里关系的重要,就在于它有时能解危难之急。
所以,要求得邻里的帮助,我们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先去帮助邻居。例如询问身体状况,事业发展,家人情况等,或是记住对方曾经说过的话,然后向对方表示“您曾说过……”这样,邻居会感受到这种关心。
“好事同庆”,是维系和促进邻里关系友好的最佳时机。邻居办喜事,道一声祝贺,送一份礼物;邻居的儿子考上大学,也不失时机地说两句祝福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当自己的家中有喜事,同样也可以请邻居小聚,让这乐融融的气氛融洽彼此的关系。
好事同庆就如催化剂,巧妙地起着作用,加快邻里关系的发展。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叫李倩茹的女士与一个叫王玲蔚的女士楼上楼下,她们彼此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而且孩子都已长大,年龄相近。也由于这两位女士是知识女性,做事沉稳,平时总是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好一个贤妻良母,彼此之间很少来往,就是遇见了,也只是打个招呼。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了高三,李倩茹也似乎能够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苦处,平时碰面时,言语中似乎融入几分真心的关怀,玲蔚也感到很高兴,而且,慢慢发现李家喜欢音乐的习惯也没有了,想起这一切,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终于,玲蔚的儿子不负众望,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而且是建筑专业,对于母亲来说,这的确是件从心底里高兴的事。
当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全家都为之欢腾。第二天,李倩茹就提了一大包广柑来到王家,随意地说着一些祝贺话,并说,自己也是从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中走过来,也是遍尝其中的苦楚,不过看这孩子聪明好学,不像自己那时调皮,考上好大学是意料中事,但也捏着一把汗,心里也挺紧张。作为母亲的玲蔚听后,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暖意,的确,在这个人们认为真诚已不多的世界上,能感受到这样的热情是非常幸福的事。
我们暂且不说李倩茹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她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必定是两家和睦相处,玲蔚想要把这种家里的快乐与别人共同分享,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大包广柑,而与别人分享快乐后的快乐。
其实,人们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只要认真地参与进去,就像看一本精美的小说,与作者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生活中的乐趣会增添不少,同时也为促进邻里关系迈进了一大步。
邻里关系“走动”到如此好的地步,试想,如果你有事求他帮忙的话,他能不尽力吗?
上列四种关系,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处于沟通状态的。当然,可供我们沟通的关系还有很多,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世交关系等。这些关系网形成了,你一旦有事,便可登门求助,相信对我们将有很大帮助。
朋友多了路好走,珍惜关系,培养关系,使朋友圈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是我们每个人与人沟通和社交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这些关系要建立在诚信和真诚的友谊基础之上。
说服对方,以达目的
说服对方,就是为了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呢?
1.想法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
第一步就是要设法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目的。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管理者这么说:“假如客户很会说话,那么,我已有希望成功地说服对方,因对方已讲了七成话,而我们只要说三成话就够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为了说服对方,就拼命说完了七成,只留下三成让客户“反驳”。这样如何能顺利圆满地说服对方?所以,应尽量将原来说话的角色改变成听话的角色,去了解对方的想法、意见,以及其想法的来源或凭据,这才是最重要的。
2.先接受对方的想法
例如,当你感觉到对方仍对他原来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态度,其原因是尚有可取之处,所以,他反对你的新提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发言。
“我也觉得过去的做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确实令人难以舍弃。”先接受对方的立场,说出对方想说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遭到别人一无是处的否决时,极可能为了维持尊严或咽不下这口气,反而变得更倔强地坚持己见,排斥反对者的新建议。若是说服别人落到这地步,成功的希望就不大了。
曾经有一个实例,某家用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到一户人家里,看见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忙说:“唉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用旧洗衣机是很费时间的,太太,该换新的啦……”结果,不等这位推销员说完,这位太太马上产生反感,驳斥道:“你在说什么啊!这台洗衣机很耐用的,到现在都没有故障,新的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
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他说:“这是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因为很耐用,所以对人们有很大的帮助。”这位推销员先站在太太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得这位太太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台洗衣机确实已经用了很久,是太旧了点,我倒想换台新的洗衣机!”于是,推销员马上拿出洗衣机的宣传小册子,提供给她做参考。
这种推销说服技巧,确实对你大有帮助,因为这位太太已被动摇而产生购买新洗衣机的决心。至于推销员是否能说服成功,无疑是可以肯定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3)让对方充分了解说服的内容
有时,虽然有周全的计划,但在向对方说明时,对方无法完全了解其内容,他可能马上加以否定。另外还有一种情形是,对方不知我们说什么,却已先采取拒绝的态度,摆出一副不会被说服的模样;或者眼光短浅,不听我们说话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果遇到以上几种情形,一定要耐心地,一项项按顺序加以说明,务求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心实意,这是说服此种人要先解决的问题。
对不能完全了解我们说服的内容者,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把自己新建议中的重要性及其优点,逐一叙述给他,让他确实明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假如你前往说服别人,第一次不被接受时,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地说:“讲也是白讲!”“讲也讲不通!浪费唇舌。”一次说不通就打退堂鼓,这样是永远没有办法说服成功的。
了解对方,利于说服
要善于了解对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了解对方的内容主要有:
1.了解对方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对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还是性格稳重的人;是自负又胸无点墨的人,还是有真才实学又很谦虚的人。掌握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工作。
2.了解对方的兴趣
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人人都喜欢从事和谈论其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这里入手,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再对对方进行说服,便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3.了解对方的其他想法
一个人坚持一种想法,绝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讲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国家政策、集体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这不一定是他的真实想法,也许他的真实想法怕拿出来被人瞧不起,难于启齿。如果领导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4.了解对方当时的情绪
一般说,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有:一是谈话前对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绪仍在起作用;二是谈话当时对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哪里;三是对说服者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说服者在开始说服之前,要设法了解对方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这对说服的成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凡此种种,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你说服的方式。
了解对方是有许多学问的。许多人不能说服别人,是因为不仔细研究对方,不研究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急忙下结论,还以为“一眼看穿了别人。这就像那些粗心的医生,对病人病情不了解就开了药方,没有不碰钉子的。”
耐心细致,说服有力
在说服他人时,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又一时说服不了人家,你就很可能会犯过分心急的毛病。相反,即使对方当时表示了心悦诚服,你还要让他回去好好考虑。因为积习难改,当面服了,回去细想可能还会出现反复。如果真是如此,千万不能指责对方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确的做法是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还是要耐心。
当你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甚至被人抢白一顿后,不要生对方的气,更不能生自己的气。“算了,管这闲事干什么?”这种想法是不应该有的。你要有长期做说服工作的准备。对于“成见”这座山,今天挖一个角,明天铲一块土,逐步解释一些细节和要点,日积月累,“成见”就会渐渐消除了。你还应当扩大你的阵线。有时候,别人不难被你说服,但他身后存在着庞大的力量,被人怂恿几句,思想又有波动,所以,你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有鉴于此,你应当从各方面增强自己的力量。如你可以给对方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看一部好电影,也可以找一些与你见解相同的人一起帮你做说服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不但从各个侧面帮助对方,而且对你也是一个促进,因为你也从各个侧面的工作中提高了自己。被说服者不一定有什么缺点、错误,他放弃的主张与接受你宣传的主张,也不一定有正误之分,有的可能只是全面、完美的程度之别。
批评的态度较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较重、较强硬;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服的语气也较轻、较委婉。批评的话语,贬义词多于褒义词、否定词多于肯定词。说服的话语,褒贬皆可;根据说服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有时褒多于贬,有时贬多于褒。如果进一步仔细分类,说服还可以再分为批评性说服与赞美性说服两类。接受批评,可能会属于自觉自愿,也可能多少带点勉强。接受说服,完全是自觉自愿,不带任何勉强。
民主空气浓厚,解决矛盾纠纷、统一思想认识时,说服多于批评,协商多于命令,其结果是人际关系和谐,人心团结向上,社交往来活跃。反之,则人际关系会紧张,人心貌合神离,社交生活沉寂。虽然说服与批评皆不可少,但我们希望在一切社交场合,说服多一些,批评少一些。遇到有矛盾分歧,尽可能多采用说服手段。
为人着想,技巧说服
1.制造多见面的机会
为了及时进行说服,你应该多制造一些机会与对方见面。与对方熟悉之后,对方就会渐渐对你敞开心扉。当然,这其中无论哪一次会面,你的表情和态度都要温和丰富,千万不可面无表情或态度恶劣,否则,对方根本不会搭理你的。
说服对方时不可以给对方造成负担,更不要让他们产生反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切忌在谈话一开始时就直接涉及说服主题,最好先简单谈谈其他话题。不过,这一点是要依据对方的性格而进行调整的。千万要注意的是,自始至终,你都应该保持温和的态度,必要时以顺从对方。
想要让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每次告别前的表现尤其显得重要。在每次告辞之际,你要千方百计地让对方感受到你很想再见到他们,但最好不要直接说出来。即使之前的对话与你某些观点仍有部分相违背,也不可给对方留下坏印象。因此,告辞之际更要记得面带笑容,记得与对方握手或挥手告别。这样对方会觉得你这个人很温和,很有礼貌,较容易产生想再进一步与你洽谈的念头。要记住,其中最主要的是掌握主动权。
2.充分利用彼此的相似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吸引中相似性是个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年龄与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价值观、信念、态度等的相似,其中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最主要。因为相似的人彼此容易沟通,较少因意见传递的困难而造成误会和冲突。即使是初次见面,也有“相见恨晚”的亲切感。所以,在说服别人之前,要努力在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但这种“套近乎”也要讲求策略,否则,不看对象、不择时机地随便“套近乎”,很可能越“套”越远。
3.反复
即重复相同的内容。一再接收到相同的信息,会让人形成一种它们确实很重要的错觉,因而将它们储存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对方就能对你的想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记忆保存起来。因此,优秀的说服高手,都会不断地使用反复法。
反复法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是重复相同的语句;二是换汤不换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念。
(1)重复相同的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比如,你的友人患了癌,非得动手术才能存活下去不可。偏偏你的朋友十分怕动手术,这时你就必须说服他接受手术。为此,你得不停地重复告诉他“你想活下去,就得动手术,否则的话……还是尽快接受手术吧!”
(2)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相同的意念。如果老是重复相同的语句,弄不好反而让人觉得你婆婆妈妈,不堪其苦。因此,变换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比如,在上例中,你也可以说:“你想继续活下去,对吧!如果你放弃的话,情况只会越变越糟!目前没有比动手术更有效的方法了!你看看人家小李,手术后不是痊愈得很快吗?如果你动了手术,也会跟他一样。振作点,别再说丧气话啦!”
4.对应、对比
说服他人的时候,运用大肆渲染负面结果的手法是相当有效的,可以使你的劝说内容因此被衬托得更加有分量。比如,当你想说服儿子好好读书时,倘若能举例说出读书与不读书会有哪些不同的后果,让儿子清楚认识到读书的好处,效果会更好。
5.事先确认本身的劝说态度
在你企图说服他人前,必须明白确定你究竟希望对方做出怎样的行动。具体而言,这时的你只需考虑自己的想法,毋须顾忌对方的情况。试着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来,你的劝说内容究竟是利己呢?还是在为对方着想?答案不言而明。在此阶段请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内心真正的想法。
6.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
一般而言,之所以会造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的局面。是因为没有事先设想到对方会有哪些反应。请在进行说服前先假设自己若是那位被说服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劝说会作何感想,要完全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你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对所设定的劝说目标,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第二,若不能接受,别人能够接受的程度如何?
第三,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自己常用的劝说方式?
第四,听到什么样的劝说内容,你才肯付诸行动?
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为对方考虑的想法作些调整。
弄清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后,如果贸然付诸实践,依旧很容易招致失败。因此,还必须再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同时加以研究。当然,由于立场不同,结果必会相互抵触。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是否能够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该怎么办?而能够消除的具体方法到底是什么?综观这些问题,其实,只要你的头脑里存在“劝说是为对方着想”的意念,一切自能迎刃而解。
7.列出充足的理由打动对方
电影《周恩来》中邓颖超的扮演者是从未上过镜头的湖南画家郑小娟,尽管她初次上银幕,但是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开始时她并不愿意参加演出,而是经丈夫姜先生高超的劝说技巧和充足的理由说服之后才应承下来。郑小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导演看中的。当导演邀她拍片时,她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一口谢绝,且斩钉截铁,没有商量的余地。直到影片筹备工作就绪,就要开拍了,“邓颖超”仍没着落。无奈,着急的导演只好到郑小娟家再次动员。
这天恰好郑小娟的丈夫姜先生一个人在家,听了导演的来意,他一口应承下来。郑小娟回家后,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十分不高兴,不住地埋怨丈夫自作主张。姜先生笑着说:“我代你应下演邓颖超是有足够理由的。首先,虽然你从来没有拍过戏,但各种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你不用为不懂表演艺术而担心,只要用心去学就不会有困难;其次,这对你的事业很有好处,你要想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也应该从姐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另外,你趁拍电影和大伙一起出去走走,这自然要比一个人老呆在家里强得多,对你的身体也大有好处;而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要拍的是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自己克服一些困难,也应该全力相助。”丈夫充足的理由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她的心,于是,她抛弃了顾虑,增强了勇气,坚定了信心,欣然走进了《周恩来》摄制组,并且一举成功。
运用技巧,积极说服
有一次,卡耐基突然同时接到两家研习机构的演讲邀请函,一时之间,他无法决定接受哪家邀请。但在分别和两位负责人洽谈过后,他选择了后者。在电话中,第一家机构的邀请者是这样说的:
“请先生不吝赐教。将您的说话的技巧传授给本公司的中下层企业管理者。由于我不太清楚您所讲演的内容为何,就请您自行斟酌吧。人数大概不超过……万事拜托了!”
卡耐基认为,这位邀请者说话时口吻平淡无力,缺乏热忱。给人的感觉,只是一副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热情,给他留下相当不好的印象。
此外,对方既没明确地提示卡耐基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清楚交代听讲人数,让他如何决定演讲内容呢?对此,卡耐基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而另一家机构的邀请者则是这样说的:
“恳请先生不吝赐教,传授一些增强中小管理者说话技巧的诀窍。与会的对象都是拥有50名左右员工的企业管理者,预定听讲人数为70人。因为深深体悟到心意相通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部属看上司脸色办事的传统陋习早已行不通。因此,此次恳请先生莅临演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所有与会研习者明白,不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人,是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希望演说时间能控制在两个钟头左右,内容锁定在:①学习说话技巧的必要性;②掌握说话技巧的好处;③说话技巧的学习方法这三方面,希望能带给大家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万事拜托了!”
卡耐基感觉到这家机构的邀请者明快干练、信心十足,完全将他的热情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对方在他还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就解答了所有的疑问。因此,在卡耐基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置身讲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能够想象出参加者的表情,以及自己该讲述的内容等。显然,这种邀请方式很能带给受邀者好感。
显然,为了说服别人,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遵循一定的步骤。说服他人应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来进行呢?大致有以下四个步骤:
1.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兴趣
为了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首先应吸引劝说对象将注意方集中到自己设定的话题上。利用“这样的事,你觉得怎样?这对你来说,是绝对有用的……”之类的话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对方愿意并且有兴趣往下听。为了不至于在开始时便出师不利,以下几个要点请你务必好好掌握:
(1)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穿着得体、以礼待人,脸上保持诚恳的微笑。
(2)平时多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绝对要言行一致。
(3)主动与周围的人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再小的承诺也要履行,记住一定要言出必行。
(5)不撒谎,除了善意的谎言。
(6)提高与大众沟通的能力。
2.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具体说明你所想要表达的话题。比如“如此一来不是就大有改善了吗?”之类的话,更进一步深入话题,好让对方能够充分理解、明白,清楚的表达能力是成功说服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对方能否轻轻松松倾听你的想法与计划,取决于你如何巧妙运用你的语言技巧。
为了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少不了要引用一些比喻、例证来加深听者的印象。迫切地引用比喻和实例能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能让抽象晦涩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甚至使你的主题变成更明确或为人熟知的事物。如此一来,就能够顺利地让对方在脑海里产生鲜明的印象。
说话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口齿的清晰度……都不能忽视。除了语言外,你同时也必须以恰当的表情、肢体语言来辅助。
3.动之以情
通过你说服对方的内容,了解对方对此话题究竟是否喜好、是否满足,再顺势动之以情或诱之以理告诉他“倘若遵照我说的去做,绝对省时省钱,美观大方,又有销路……”不断刺激对方的欲望,直到对方跃跃欲试为止。
善于说服,增强力度
善于劝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如教育子女与人为善,解决与邻居的矛盾纠纷等等,若能掌握一些说服人的技巧,可能会使你的努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一个人的说服力并不是一个常数,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达技巧来增强的。以下几点,是可以帮助你增强说服力的经验之谈。
1.注意仪表
美国某镇内有一位艺术家,常因一些地方问题到镇议会去控诉。他去时常穿一件油渍斑斑的工作服,胡子也不刮。因为,他从来看不起那些以衣冠整齐来取悦于人的人,认为人只要有头脑,别人就会听取他的意见,穿着好坏并无关紧要。可事实是,年复一年,照样没人理会他。他则自我麻醉地认为这是由于那些人愚蠢之故。
美国心理学家塞肯曾在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里召集了68名志愿者,吩咐他们每人跟4位行人谈话,请求他们支持一个反对校内早餐供应肉类的团体。在跟行人接触前,研究人员对每位志愿者的各种情况,如:外表是否漂亮,口齿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赖,能否说服人以及智力高低等等,都做了鉴定。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外表漂亮者一般比不太漂亮者更为成功。
2.站在听众一边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劝说者必须与听众站在一边,两者的关系越融洽,劝说的话便越容易入耳,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即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心理学家哈斯也说过:“一个酿酒专家也许能告诉你许多理由为什么某一种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种牌子的要好。但如果你的朋友,不管他对啤酒是否在行,教你选购某种啤酒,你很可能听取他的。”
另一位心理学家莫恩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海滩上搞了一个传播训练公司。他发现,最佳商品推销员都能模仿顾客的声调、音量和言词,表现顾客的姿态和情调,甚至还能下意识地在呼吸动作上与顾客相协调,好像是一架绝妙的反馈机器,把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反射回去。毋庸讳言,这种由于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还需要什么苦口婆心的劝诫与说服吗?
3.论据要坚实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向听者提供切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他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分。过犹不及、资料太多也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
4.运用经验和例证
善于做劝服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做事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大夫劝他(她)服某种药物,那么,即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说了许多的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但如果换一种方法试试,如医生告诉他(她):我自己也服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大病痊愈了。听了这样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病人一定再也不会有所顾虑了。心理学家莫恩在研究这种方法的效果时发现,成功的推销员往往使用具体的例证向顾客说明:他们现在的选择已有人做过。
5.使自己更具有说服力的五项提示
(1)要以权威的腔调讲话,但不能对听众盛气凌人。
为了实现权威性,你必须熟悉你讲话的内容,你对你的题目了解得越多越深刻,你讲得就会越生动、透彻。
必须强调的是,即使你可能是你要讲的这个专题的权威人士,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盛气凌人地对待听众。要保持“我们大家各有所长、彼此彼此”的态度。
(2)可以使用具体和专门的词汇和词语,但讲话的内容应尽量简短。
具体和专门的词汇和词语能够显示权威性和增强说服力,但冗长的发言会令人生厌。最简洁的文章总是最好的文章,其原因就是它最容易理解。关于讲话和对话也可以说是同样的道理。绝对掌握了这种艺术的人是耶稣,他说话使用的词汇和发布命令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简洁、明了的,很容易理解。例如,他说的“跟我来”不会有人不明白。
(3)说话要直截了当而且中肯。
如果你想在你所说的各种事情上都取得驾驭人的卓越能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集中一点,不要分散精力。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词汇和说一些没有用的话,你才容易击中靶心。
(4)要有外交手腕及策略。
圆滑老练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去做适当的事情,却又不得罪任何人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当你对付固执的人或者棘手的问题时,你更需要深思熟虑,甚至使用外交手腕。要说做起来也很容易,就是你对待每一个女人都像对待一位夫人,对待每一个男人都像对待一位绅士一样。
要注意的是永远不要夸口或者言过其实,在你陈述情况时还要动脑筋为自己留有余地,这样你就不必担心会遇到什么责难。
(5)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
为你的听众提出最好的建议,而不只是为你自己提出最好的建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容易赢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用充满感情的话开启对方的心扉
一位朋友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儿子读书的时候一直是“拐子走路”,文科成绩很好,理科成绩很差尤其是物理,简直很少有及格的时候。
那是他读初二的下学期,有一天,他的物理竟得了83分!更令人惊讶的是,83分竟然是这次测验的第5名!有些平时物理成绩不错的学生这次反倒落在他的后头。
儿子中午回家的时候,兴奋得满脸发红,朋友也为他感到高兴。
可是,下午放学后,他突然把书包一扔就冲进浴室,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任凭你在外面捶门就是不出来。
朋友吓慌了忙打电话给他同学问发生了什么事。同学告诉他说,老师在课堂上说他儿子的物理成绩是假的!
这一来,朋友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朋友走到浴室门口,不再捶门,只是竖起耳朵听,里面除了水的声音再也听不见别的声音。
于是他充满着感情地告诉儿子,做父亲的相信自己的儿子,相信他经过刻苦的努力,物理成绩确实进步很快。同时,也更坚信自己的儿子决不会用虚假的成绩来糊弄人。
后来,朋友又对着门里说:老师这样说你,可能是由于你平时物理成绩不好形成的偏见,假如你接二连三地拿出好成绩来,他的看法自然要改变,孩子,生气不如争气呀……
就在朋友说话的时候,浴室里的水声渐渐停了,突然,他的儿子在里面“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朋友嘘了一口气:好啦,没事了。
在这里给你说这些,是想对你说人与人之间要想了解得深透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要消除由于受了某种委屈而怀有深刻不满情绪的人心中的隔阂更是难上加难。
你看,连寻联合朋友自己的儿子,也是经过了艰苦的说服才说通的。
经过这一次的实践,总结出一条经验,若想使那些因为种种不满情绪而紧锁心扉的人重新打开自己的心扉,切忌在说服的时候用生硬的语言而应该以深情的话语去敲打对方的心扉。
引导对方吐露心中的不满
当我们发现对方心中装着强烈的不满情绪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对方尽快开口,把心中的不满情绪说出来。而不是考虑采取何种说服方式才不至于伤害对方的感情等。
这就好比是公共汽车到站先下后上一样,只有先将淤塞的腾空,才能往里面装新的乘客。
一般来说,让对方说出心中的不快容易取得比较好的说服效果。因为通过发泄,说服者或许能意外地发现为消除这种不满情绪而进行说服的突破口。
当对方发泄时,我们应该采取理解的态度,还可视情况予以刺激,让他有意见就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如此一来,你可能会担心伤害对方的感情,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你这样做,说不定还能使平时性情冷漠,对人常怀戒备之心的人在不经意中掏心给你,说出他的真心话来,而你也可能就在这难得的交谈中得到意外收获。
让对方发泄不满情绪不仅仅指语言,若在某种情形下加以行动的配合,效果会更佳。
老王的女儿嗓子不错,天生爱唱歌,前段日子,她老缠着他要买音响设备,他知道若买回来家里就会永无宁日,因此没有答应。
这一来,他女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每次去商店她都要去看音响设备并吵着要买,老王只有一言不发地拉起她就走。
春节前,他们父女俩又就“买”与“不买”较上了劲。
无奈之下老王突然说:“你若是实在喜欢,那就从今晚起,你每天晚上都到我属下的休闲歌厅去唱歌玩,同时你注意一下在那里玩的都有哪些人,然后再决定买与不买。”
他女儿开初很高兴,但不到一个星期,她就不愿去歌厅,也不再吵着要买音响设备了。
由此看来,假如你一味地禁止别人做他喜欢做的事,对方肯定心存不满,倒不如在一段时候让他/她做个够。
好比我们吃好东西,偶尔吃一点回味无穷。倘若餐餐吃天天吃,说不定看着就反胃呢!
其实这里说的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引导对方发泄不满情绪的说服绝招。
下面介绍几种为达说服目的的具体操作方法:
1.当对方发泄不满情绪时,不但不要阻止,还要引诱对方将心中的不满全部吐露出来。
2.听对方发泄,从他/她发泄的语言中找出不满的根源。
3.将同样拥有不满情绪的人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倾诉,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4.从对方不满的语言或行动中探究他/她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找到进行说服的突破口。
5.让对方随便进出你的办公室,给他们较大的透明度,使他们自觉消除对单位某些制度的不满。
6.当顾客发牢骚时不要阻止,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语言会给商品的改进和推销带来好处。
7.若想叫对方别做某件事,就让他/她在一段时间内专做这件事,直到他自己不想做。
对对方的不安给予承认
有一种人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这也不安那也不安,一年到头都是一副不安的神情。
对于这种人,若想说服他/她从不安中解脱出来,必须首先承认他全部不安中的一部分。
比如,小谢是市里某机关的公务员,最近听说要抽调他到边远山区去扶贫,思想负担很重。
小谢从来没下过农村,一直是在“蜜糖罐子”里边“泡”大的,听说农村卫生条件差,伙食很苦,夏天没空调冬天没暖气,心里别提多紧张了。
后来,他们机关的领导找他谈话,这位领导运用了承认他/她的不安理由的方法。
他跟小谢这样说:“是啊,下去扶贫确实是很艰苦。两年的时间又很长,心理不安是可以理解的。”听他这么一说,小谢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哪里,也不是很不安。”这位领导见期待着的事情就要发生,又接着说:“下去扶贫是组织的决定,也就是说,组织上给了你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农村条件是不好,但是经过两年的扶贫锻炼,一旦回到单位,等待着你的就可能是晋升。再说,农村空气新鲜……”这样一来,小谢原先的不安感就渐渐消失,后来,他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奔赴了农村。
主动承认对方不安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就不显得那么严重,经过反复对比,不安的感觉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不过,也有的人不安感非常强烈,即使承认他的不安感也难以接受说服,那么,只有更加积极地运用“对比效果”的说服方法,才能使说服获得成功。
而这种对比,就是让对方清楚自己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认识到自己产生不安的真正原因。然后经过说服,“对比效果”中的积极因素战胜其不安心理,你的说服也就获得了成功。
沉默或许是最好的说服
调解说服的技巧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就是:沉默。
当对方犯有错误时,你不指责,也不伤害对方的自尊,用“沉默”替代“批评”,这样的说服方法多半有效。
老李女儿上初中时的班主任姓方,别看这位方老师刚从大学毕业,人很年轻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她教书育人的方法却很有一套。
那时候,她与每一位学生的家长都建立了“联系卡”。每周末,学生会将她写好了的有关该学生在校表现带给家长,周一又由学生将家长的回执带回学校。
这种作法虽然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学校与家庭、老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无疑是大有好处的。有一个周末,老李女儿回家后忐忑不安地走到他跟前,她有些犹豫地将方老师的“联系卡”递给他,然后低下头,一言不发地绞着衣角。
老李拿起“联系卡”一看,乖乖!数学和化学都不及格!此刻,老李真恨不得揍她一顿。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呀,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息成大学生呢?然而,老李没有发怒,也没有说一句指责的话,只是用镜片后的目光冷冷地看了她一眼,然后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心想,别指望这孩子会发达了。
第二个学期,他女儿的学习进步得很快,不但平时好的课目保持了优秀,连数学和化学也赶了上来。
当老李问她怎么想的时,她说:“虽然当时方老师和你都没有批评我,但我觉得比批评还难过,唯有奋发努力才能将功补过。更何况,学好了知识是自己的本钱。”
所以,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对于有错误的一方,有时候不指责批评,采用一种沉默的态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方式。
当然,遇到非指责不可的情况时,那就该另当别论。在这里,所指的是对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人,你若用沉默代替批评,等于给了他/她扪心自问、冷静反省的机会,岂不是一种最好的说服方法吗?
让对方在事实面前低下头来
那还是我在报社当编辑的时候,有一天,大家都在阅稿,编辑李毅边看稿子边发牢骚说:“每天来这么多稿,却找不到几篇好的,真怪。”我说:“不要怪作者的水平低,或许我们本身有问题,假如宣传工作没跟上,作者对本报的信息不了解,寄来的稿子对不上本报的胃口,说不定也是我们选不到好稿的原因。”
当然,牢骚归牢骚,报纸每天还是要按时出版的,我们几个编辑精心挑选,百里挑一,或是将基础不错的稿件进行修改,报纸的质量还过得去。
正在边阅稿边交谈的时候,一位男士走进来,他气势汹汹,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一闯进编辑部他就不客气地问:“喂,哪个家伙是副刊版的?”李毅疑惑地站起来说:“是我,请问你有什么事?”
于是,这个醉汉对李毅喋喋不休地质问,怪他为什么老是不发自己的稿件,是不是他没给当编辑的送礼?面对这个醉汉的无理取闹,李毅哭笑不得地苦笑起来。
这时,看新闻的老胡不慌不忙地拍了拍那个醉汉的肩说道:“喂,喝多了吧,喏,我送你上一周的报纸,一天一张,看完了每一篇副刊稿以后,再来找李编辑算账你看怎样?”
那个醉汉接过一叠报纸走了。
过了几天,那个醉汉又来到编辑部,这回他没喝酒,只是一个劲地向李毅赔礼道歉,说自己错怪了李编辑。
原来,他将那一叠报纸拿回去后,睡了一觉便一篇篇地阅读起来,越读越觉得自己的稿子与之相比确实差了一截,既缺少文采又缺少哲理,还将人家编辑骂了一通。
看来,用这样的事实进行无声的说服效果真是不错,我以前只是听人说过,这次亲眼得见,越发的相信了。
遇上怀有不满情绪的人,先让他吐露不满,再对症下药,让他在事实面前自己低下头来。
于是我们都对老胡伸出大拇指:“你的这套说服办法真不错,既简单又容易让人接受。”
告诉对方“大家都这么做”。
平常,当市场上出现一种新产品,有时自己并不是急需,但听到“不少人买了”,于是自己也会去买了来用。
由此看来,人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大家都这么做”的说服方法就是针对人们的这一心理,以语言技巧来劝服别人。
这种方法往往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候,我们看到推销商品的广告,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我的小侄子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在家里很不错,可一到学校情绪就不好。
什么原因呢?再三询问才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一到学校,他就非常在意周围同学对他的看法,于是左不是右也不是,干脆就消沉起来。
我的小侄子并不是很调皮捣蛋,成绩不好也不差,平常得不到表扬也不挨什么批评,如此一来,便很少有表现的机会了。
最近,他的老师想了个法子,给他换了个座位,把几个平时有着良好表现的学生安排坐在他的周围,当这些同学做了好事受表扬时老师就会强调一句“坐在××旁边的……”
如此一来,我的小侄子渐渐变得活跃了,由于“大家都这么做”,他自然也要做啰。
总之,“大家都这么做”的说服方法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很管用,当对方不愿接受你的说服时,你不妨找出比较充分的实例、剖析做与不做将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并明确告诉对方:大家都这么做。
用语言表达本领
科学技术加快了人们的生活的节奏,也使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漠,但是人需要被自己的同类认同,仅仅是为了这一点,都能使他们要与他人发生关系,迫使他们走出自己窄小的天地与他人为交往而交往,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交往都必须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成功的交往,大概都少不了成功的语言。语言不是有效地帮助你,就是无形地阻碍着你,因而语言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本领?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1、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
睿智的语言可以为你增加一道美丽的光环,让你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人做任何事都可以贪图省力、简单、不动脑筋,惟独说话不可“偷懒”,否则将会得不偿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话要想着说,不可抢着说,最容易说的话,你费了最大的劲才讲出来,那一定会使你增色不少,相反,最难说的问题,你用最简单的话回答了,那也会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把复杂化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都要你动一下脑筋,这并非简单的玩语言,而是智慧的结晶,是追求语言的魅力。这些语言,可能反映了你的个性,或反映了你的睿智,或你的品质,所以语言的魅力就是你的魅力,这样的语言往往为你增添了不少的光彩,最起码不会让人失望。
法国画家奥拉斯·韦尔纳在勒芸湖边速写,有两个外国女青年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也在速写。其中一个女青年走过来看着他画,并谈了些自己的看法,老画家认真地听着,彬彬有礼地向她致谢。
第二天,在一艘船上他又碰到了这位女青年。这位姑娘对他说:“先生,你是个法国人,你肯定认识伟大的画家奥拉斯·韦尔纳,听说他就在这艘船上,请你指给我看看。”“小姐,你想见见他吗?”“喔!我想见他。”“呃,小姐,您已经认识他了,因为昨天上午你给他上了一堂绘画课。”
2、做任何事都有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和不平等的关系,都是有其“道理”的,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的存在,人们对一些歧视、特权或不公正,往往都是默许了,所以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道理”可以畅通无阻,没有“道理”大概寸步难行,路就是“道”,依靠的就是一个“理”,所以有理走遍天下,不善言理的人往往视说话为畏途,会说理的人,都是呱呱叫的人,那些办事能力强的人,也就是那些会说话会讲理的人。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行得通的依据,会找依据的人才能行得通。
以前有个国王,他向全国颁布了一条法令,不管谁犯了罪,只要他说出三条驳不倒的真理,就可以获得宽恕。
有一天,一个士兵犯了罪,该当处死。武士抓住他,把他押到法庭上。
“你知道新颁布的法令吗?”法官问。
“知道”士兵回答。
“你能说出三条驳不倒的真理吗?”法官问。
“能”士兵回答。
“那你就说吧!”法官命令道。
于是士兵说道: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生来就坏,你不要相信”。
“对,是这样。”法官表示同意,“一个人不会生来就坏的”。
接着士兵说出第二条真理: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现在很高兴,你不要相信。”
“确实没有哪个人处在你这种境地会很高兴的。”法官同意道。
接着士兵又说;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现在跑了还会自动返回来,你不要相信”。
“你说得对,”法官肯定说,“没有哪个人刚刚逃出虎口,又会重新投进去的,你的这三条真理无法驳倒。”
结果,士兵被释放了。
3、现代哲人
我们在介绍语言学的时候,非常强调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这是有道理可讲的,也是完全不用讲道理的。希望讲道理的人就认认真真地读,不需要讲道理的人,你就一笑了之,让新观念冲击你的大脑,激活你的思维,为游戏人生而游戏一番,自知乐趣是什么,我们不主张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只期望有良好的感觉和实际的效果,这里讲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谬误,也无意让读者发现真理得到真理,只是为了给你一种说法,表示对没有掌握“真理”的人,表达能力较差的人,没有“语感”的人的关心,希望人人都有一种“说法”,人人能受欢迎。或者受每一个人的欢迎,就像人们曾经问朱哈:“真理的位置在哪儿?”朱哈说:“难道还要确定真理的位置吗?真理无所不在!”
爱因斯坦常到大学去讲授相对论。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过你的课大概有30次了,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哩!”
“那么,好吧,我给你一个机会。”爱因斯坦说:“现在我们要去的学校,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称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司机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位教授请他解答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想了一下说道:
“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我很奇怪你竟然要问我,好吧,为了让你明白它是多么容易,我现在就请我的司机来给你解答!”
善用魅力语言
在社交活动时,时常用一些带有吸引人的语言——魅力语言处理事情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时,你会知道,语言是为何变得如此“诱人”、如此“美丽”的。“语言”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工具,现代社会讲的是“法律”而不相信“自律”,现代人越来越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习惯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相当深刻,严重伤害了自由的人性。我们必需很好地调整这种状况。
“语言”没有固定的角色。不要因为你是教师或所谓的知识分子说话就要流露出酸味来,也不因为你是工人、农民老大粗,就一定要讲粗话,在“语言”的层面上,人是绝对自由的,它没有年龄、性别、高低、贵贱之分;文明社会保证你的自由就是“语言”的自由,你在“语言”上的存在空间将比你在“现实”生活中大得多,你的理想,你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能实现,或者在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幸福快乐所言,那么在语言上一定会有,也一定能通过语言得到补偿。因为幸福没有“量”可言,幸福的“质”体现在快乐上,语言的快乐和其他的快乐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感。为了获得这种快感,女人往往愿意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政客却正好与此相反,他就操着美丽的谎言是没有半点快乐的,但是却可以帮助他们达到目的,尽管他们在编造美丽的谎言时,挖空心思绞尽了脑汁,但对于他们的目的来说,是非常合算的,如果说职业政客们也是“企业家”的话,那么他们成功的“投资”就是最美丽的谎言。
所以说,要开口讲话,就要想一想政客和女人,不要像很多有“开口欲”的女人,为了说话的快乐最终付出许多东西(男人在这一点上不如女人明显,因为男人都有吹牛的毛病,没有强烈地要求兑现的期待,也不在意对方是否认真倾听),要学政客,把说话当做一种投资,少讲“真心”话,多讲漂亮的话,只有那些中听的话或美好的许诺,听者才会有受益的感觉,甚至认为已经“得到”了许多东西,这就是政客的本领,与其为讲“真心”话而让人厌烦(在这里仍然举女人事例)不如学政客讲漂亮话,更受欢迎,更容易受益。
女人之所以爱讲话,家长里短,拨弄是非,聊天谈心,因为说话、演讲是符合快乐原则的,这种宣泄的快乐,是生理的自然属性。有目的地讲话(并不直接表现出生理的快感)迎合他人口味的人表白,是要有一点功底的。没有功底的人,开口漫无边际,离题太远(大多数人是越讲越远),有时绕了一个圈讲到了目的的对立面,才知道说漏了嘴,太糊涂。所以练一练嘴上功夫很有必要,不管是多么高水平的人,如果讲话信马由缰,肯定都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真理再往前迈出一步就成了谬误”,并且还有“言多必败”之说,它们都很好地说明了语言的特征。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就像政客那样讲最讨人喜欢的话,把语言当做一种投资,那你就会提醒自己,只要能达到目的“投资”越少越好,绝对不会讲错话,自然会节约语言,当然,为了达到目的,政客也是不惜浪费最美丽最动听的辞藻的。
为达到目的而操作的语言,虽然不直接表现为生理的快感(如一些好谈女人色情、性爱等话题的人,在潜意识中是一种“口交”),但最终实现的仍然是一种快乐,在第一个层面上是通过操作语言为达到了目的而快乐,第二个层面上是操着一流的语言,因语言的高质量高效率,而欲望更高,为此带来了更多的实现快乐的机会,当然也有可能带来的是“野心”,在这我们不打算讨论“野心”的问题。我们只强调,语言的本质是快乐的,并且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要讲话就必须问一问自己,是准备像年轻成熟的女性那样为一时的快感而开口,还是像政客一样,为达到目的而开口,或是为达到目的的快乐而开口。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向政客讨教这一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你在师范学校教授的就是演讲与口才,或者是某营销机构的讲师,都应该明白政客“口技”的优势和独到的功能。因为他们最清楚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他们就是为理想为真理奋斗的人,他达到了目的就是“真理”战胜了谎言;如果没有达到目的,就是谎言战胜了真理,这种思维方式是政客式的思维方式,它让政客们百家争鸣,奔走呼号,也使政客们骇人听闻,大吹大擂,对此你不必有太多的担忧。
首先,你讲的话无论怎么动听多么迷人,税务官也不会要求你们纳税,能雄辩滔滔是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噤若寒蝉是受迫害受压迫的标志,无论你有多大的收获,也不会有人认为这是属于非法收入,只有“语言”的投资,才可以称得上有投入一定就会有产出。对现在的企业家、金融家来说,有投入就会有产出已成了谬误。
其次你也不要担心不能兑现甜言蜜语,其实,没有多少语言是需要兑现的,越是美丽的语言越难兑现,这个难字并非是你做不到。是他找不到要求兑现的机会,你愿意为别人摘下满天的星星,谁会因为你的许诺而提出摘星星的要求。所以你不必害怕自己落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坏名声,因为只有口惠没有实,华丽的语言,浮夸的语言,并不存在可能的“实”。“语言”的魅力就在“难”字上,它“难”倒的人不是夸大其辞的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难倒的是所有的人,相信政客都是最好的投资商,相信滔滔不绝的好听的话,将为你赚得很多的实惠,决不会让你赔本。政客有大成功或小成功,都是凭哗众取宠的嘴赚来的。没有一个亏了本,都是赢家。
以世界人民最信赖的、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亚伯拉罕·林肯为例,这个1809年诞生在肯塔基州霍金维尔附近山林中一所圆木盖成的简陋木屋里的男孩,虽然出身贫寒,但最终成了美国第16位总统,成了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并签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被人们称赞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他的生平第一次政治演说就是为了当选伊利诺斯州制宪会议的议员,为了实现愿望他对自己的同胞说:“我是贫民亚伯拉罕·林肯。我主张像一支古老歌曲一样简短。我拥护建立国家银行,赞成改良内政制度和实行保护关税”。在他当上总统后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这些,也没人要求他去做。人们仍然喜欢他称他是“诚实的亚伯”、“我的最善良的朋友”等等,而且是“最有学问、最有智慧的朋友”。
这个一再谦虚的表示自己是出身贫寒的总统的林肯,也遇到过贫民的挑衅,一次在前往华盛顿的路上,当专车途经匹兹堡时,弗里敦镇的一个挑煤工人在人群中大声喊道:“亚伯!人家说你是全国最高的人,但是我不相信你比我高。”林肯回答说:“你到这儿来,让我们比比看”这个穿着劳动服,满身灰垢的工人穿过人群走上前来,和总统背对背地站在一起——他们正好一样高,群众立即欢呼起来。林肯用比身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一些普通人对他的不满,让这些群众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他能体会出把这个机会给一个挑煤工人的意义。
1863年7月1日,联邦军在葛底斯堡大会战中击败南军,扭转了战局。同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举行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发表演说。全文只有十句话、用了三分钟时间。当一个摄影记者手忙脚乱地做好准备时,林肯正讲到“民有、民治、民享”,演说到此结束,这位记者没有来得及摄下这个有意义的镜头。这篇号召为自由而献身的演说引起了轰动。美国报纸说他过去演讲时语病百出,这次完全出人意料,称演说“感情深厚,措辞精练、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缺”,堪称演说的典范,是一篇誉满全球的演说词,将“永垂青史”。
美国前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生于阿肯色州,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当过律师。原先属民主党自由派,曾是民主党自由派领袖富尔布赖特的“信徒”,从政后,长期担任阿肯色州州长。80年代初竞选州长投入后,感到原先一套过激的政策主张不合潮流,逐步由自由派转向温和派,并于1990年担任温和派主宰的“民主党领导委员会”主席,1992年大选,他趁美国经济衰退,人民要求改变经济现状之机,打着要“变革美国社会”的旗帜,提出了“重建美国”和“人民第一”的口号,以温和的中间路线赢得了选民的支持,而坐上总统宝座,结束了共和党连续12年垄断白宫的局面。
他的两大主要社会改革目标——医疗保健计划和福利改革,却因涉及各方利益,而受到共和党保守派和各处利益集团的反对,迄今仍在国会搁浅,尽管美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克林顿并未履行其竞选中对中产阶级许下的诺言。反而使他们的收入下降。
美国早期的总统亨利·哈里森,在竞选时,也是不谈政策,只提出蛊惑人心的口号,如“选上哈里森,一天就有两块钱,还有烤牛肉”等等,结果是在就职典礼时感受风寒,后转为肺炎,一病不起,在职仅一月即病故,成了第一位在白宫去世、死于住所的总统;没人指责他们是骗子,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政治家们都精于此道,只担心功夫不到家。
美国年龄最大的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靠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爱好体育和戏剧,在学生中有一点口才被同学选为新生代表,在一次与校方发生的冲突中,他起草请愿书,并递交学校董事会,迫使院长辞职,大出风头。
1932年,整个西方世界已陷入经济危机的深渊,美国所受的打击最严重,刚走出校门的里根想找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当时他很想进入戏剧和电影界,但又苦于无门路,只好暂时在洛厄尔公园当水上救生员,挣些路费,再到别处找工作,挣到一些钱后,他先到芝加哥一些大电台求职,都没有成功。后来他父亲建议他到附近的一些小电台碰碰运气。真幸运,衣阿华州达文波特市的WOZ电台要招聘一名播音员,由于里根在大学读书期间当过体育播音员,很快被录用,月薪100美元,在此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梅得因市的WHO电台(属全国广播公司网的一个电台),除播音外,还进行采访为报纸撰稿。由于他的音色雄浑而宏亮,并善于在麦克风前绘声绘色地转播比赛实况,很快就成为中西部有名的体育新闻广播员,四年的电台广播工作,使里根的口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里根认为,总统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大政方针,不须事必躬亲,他只抓重大决策,避免介入问题的细节,他处事机智,思想敏锐,但并非才智出众,据报道,他的知识面较窄,消息也不太灵通,处理国内外事务缺乏应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十分倚重智囊,在作出决定之前,通常都要与顾问和部长们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也能听取部下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处理问题时喜欢先由助手提供一页简明的“微型备忘录”,内容分四段:问题焦点,事实,分析,结论或建议,然后由他作出决定。他有时也很固执,对于助手的意见往往听不进去,甚至心血来潮,在外交谈判中突然提出事先未曾讨论过的问题,助手们提心吊胆,怕他会捅出漏子,闹出笑话来。
他思想保守,有时言词激烈,但行动较谨慎,处理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能与反对者进行妥协,有人称他为“现实主义的保守主义。”例如,他在竞选总统时批评卡特政府同苏联签订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有“严重缺点”,但他担任总统后,却谨慎地遵守该条约;上台前,他攻击卡特政府同中国建交是“出卖台湾老朋友”,扬言要恢复同台湾的“官方关系”,但就任以后说“我肯定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主义者。我忠实地信仰某些重大的原则。”但是“如果以温和的方式行事意味着更为明智和有效,我肯定是个温和的人。”
里根能言善辩,讲话很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据说还在众人场合中,把股票上涨“18点”念成“18元”。1988年大选时,在向全国转播的记者招待会上,里根脱口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称为“一个病人”,他说错话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于疏忽,有的是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多数情况是由于缺乏知识,考虑欠周,1985年8月,他竟说南非“已经消除种族歧视”,引起许多国家的抨击。所以第一夫人南希,针对里根时常讲错话的毛病,经常提醒他按讲稿发言,不要随便脱离讲稿。
无论美国的哪位政治家,要想爬上总统的宝座,往往都是在“和平与繁荣”的口号下,对选民作出种种许诺,如向妇女许诺当选后要给幼儿保育拨款,对老人答应取消社会保险金收入的限制,加强环保,改善医疗条件,不增税,平衡预算,提高教育质量等,总之一条,让他做总统就有幸福美好的明天,专拣好听的说,要搞政治必须学会这一套,否则行不通,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善用“时髦”的语言
在一般情况下,女人比其他人说话都在理,办事也容易,这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自己的“嘴劲”——时髦语言。所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家都有一点“嘴劲”,是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本领,作为一种传统,只要进了文人的圈子,他们对自己舞文弄墨都有着良好的小感觉,更喜欢标新立异,没有一个作家,真正做到了知雄守雌,与人无争,或是屈一伸万。然而他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却完全不是这样,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们好像是云中白鹤,笑骂由汝,他们不是扮演着冷嘲热讽的角色,就是装出雅量高致的样子,其实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哗众取宠,溢美掩恶,他的美名与他们市惠驾驭的品质,太不相称,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他们大多懂得夫子自道,喜爱信而有证的缘故。
耍笔杆子的人都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们喜欢跟人打交道,决不愿和物打交道。你若让他们像地质从业人员那样,与各种各样的石头、各种化学仪器打交道,他们宁愿自杀或者去流浪,都不愿采集标本,分析数据。他们相信与人打交道其乐无穷,或者是阳春白雪,灯红酒绿,或者是愤世嫉俗,坐而论道,即使是与人斗也是其乐无穷。在这个方面,哪怕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只怕也不能与粗通文字的“作家”比,尤其是当代文人绝对找不出一个唾面自干的人。
凭心而论,那些作家文人有什么真本领那是不敢恭维,即使作品中能做出一点气韵,那也是只懂得一点皮毛,更多的人是从其他一些学科里拈来一些时髦的新名词,连意思都没看懂,就大谈特谈的,俨然一副专家的胃口,他们也是从中得“利”非浅,是以美名曰“半个专家”或学者。短视的人还认为,这是文人的堕落或没落,这是新文人的开始,是“作家”的大趋势,世俗生活对纯文学纯学术的需求,是少得可怜,几乎等于零,对“通俗”学者之需求,市场会越来越大,日后还有可能形成一个新学科,那就是专事“市”别人的语词,“篡”别人的理论。
总结文人的“得”和“失”,和“作家”的效应,确有许多可取之处:
1、不需要作出多少牺牲,可以换来巨大的声誉,可以说是投资小,见效大。如果愿意大投入,一定会成绩斐然。这一点应该理解为,说话事实上要选择有“效应”的话题,敢冒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出胜出将军的胆量。人们常说风险越大,利润越高,就说话而言,你冒的险,不过是说错话,得罪人,其实这是有惊无险,投资一百万做期货可能会血本无归,再也没有经济能力修正投资方案,进行第二轮投资,想想看,就算是一句话捅破了天,也不会有人剥夺你说话的权力,你也冒险,可以无限制的“投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不必修正投资方案,无限的投入作保证是以使你大获全胜。你可有无数的修正机会,拿民主的观念来说,“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场合里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2、学会用法律、道德、良心、正义的名义说话:以“侠客”或“最正直、最高尚”的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这都是文人最擅长的伎俩。我不等于法律和道德,不一定是最有德行的人,但我相信法律相信道德为准绳,话最好听,又不存在错误,同样,我不等于是良心或正义,但我相信良心的裁决,有足够的良知;谁也不能反对我代表良心发言,更不能反对我以正义的名义裁定是非。在这个前题下,你是可以旁征博引,没有几个作家能做到,言之成理,妙语解颐,但是他们“语言”的定位,定得好,并且早成气候,所以你的语言定格,也要有相当的品位,使之成为想当然。
3、新名词不一定真懂,不要求完全明白,只要可以使用。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真理”可言,只有懂得多和少,丰富的新名词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某些时候你因为语言俏皮而秀,某些时候你因为语言流利或素质好,素质高而秀,大量的新名词脱口而出,素质自然显得高,语言自然美,这也算得上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地毯似的陈词轰炸,必然使你“声名显赫”。很多时候你面对的是老朋友,大多他完全清楚你有“几斤几两”,他也不能不为你的敏捷的反应和高度的适应能力赞叹。
大批现代的作家玩文字游戏,这是形势使然,是对当代文学大彻大悟的结果,他们清楚地看到了,文字“玩”的本质,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玩”生活才是英雄本色,是强者的表现,过去有一段时间时兴玩“深沉”,最聪明的还是作家,故作深沉状,吸引大家的关注,然后一语惊人,表演效果极佳,称得上是高人也。
活到老,学到老,此话一点不假,学一点成功人的经验,说得更潇洒更自在,现在人们流行讲“状态”,在语言上更容易出“状态”,进“状态”,人们欣赏你的正是这一进一出的“素质”,并非因为他们缺少“真理”,没有头脸。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越是人人相信自己有的别人无。只有语言的“状态”能使他们自愧不如,所以我要积极表现,不要被动应付,在参加某某单位组织的行业辩论会中,有人会因为“运气不好”抽签做了“反方”,而你在生活中,却不需要有运气不好的感觉,只要人有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正方”,当仁不让。
在这里,我们对文人的妙语、俏皮话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文人的硬功夫有个大致的认识,也可以从中窥视作家大人的“高妙”的门径,看一看他们究竟是何以博得喝彩的。
语言靠积累
让我们先来讨论谈话的题材,关于这一点,一般人都有很深的误解。
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一个最普通的误解是: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
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你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经错乱的经验,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
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听起来最有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这一类小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过了。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比较特殊的事情,你也不能把它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面前就不一定受欢迎。因此,你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文革中,有个造反派把花园里的一盆花拿回家去,但不知道这盆花好不好,就去问赵树理。
赵树理说:“我是黑帮,我说是香花,你们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们会说是香花。”
一次,赵树理被批斗后受了伤,去门诊治疗,医生惊诧地问道:“你就是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淡淡一笑说:“这个时候,谁还敢冒名顶替我呢?”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在日常的谈话和听话中无形中积累了知识。
有一个笑话:某君以口齿伶俐而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他说:“我就谈红烧肉”。由上面的事故中可以看出,要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自己不可能称赞自己,但对于别人,你却不可吝啬你的称赞。称赞是欣赏,是感谢,是对别人表示敬意。称赞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最使人失望的。
怎样称赞别人呢?说话的时候最要紧的还是热诚,一两句敷衍的话,立刻被人发觉你的虚伪。所以每当你称赞别人的时候,要从小处发挥,缺乏热诚的人是不会注意到小节的。
“你的文章写得好极了”,光这样说是不够的,确实有点马虎敷衍。如果你加上一句:“能够使年轻人读了更加奋发”,那么效果就完全两样了。同样地,仅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也是不够的,为了博得对方更大的欢心,你必须再具体说出这衣服怎么漂亮。例如具体说这衣服色彩配得好,图案很好看,或式样大方美观等等均无不可。
聪明而热诚的人对于说一句赞美话,必定是最深的欣赏情绪说出来。“你的琴弹得太动人了,使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黄昏归牧时微风吹落叶的情景”。要是你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将会如何地感动呢?诚然,这样的话也许你觉得不容易说,因为这需要想象力,更需要真诚的热情。但你只要能够对别人的事情有充分的诚意去欣赏,则这样的一句赞美话是任何人都会说出来的。最美丽动听的赞美辞,应该发自内心的深处,当人们充满了热情的时候,即使一个农夫也必定会说出最动人的话。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赏道:“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怪谜的人。”
每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无论6岁的小孩或60岁的老叟都是如此。人们尤其喜欢将自己和别人比较,希望比别人好一点。所以有比较性的赞美话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赞美也要讲究方式和技巧。比如说:甲和乙两人以不同的价钱买了两件完全一样的游泳衣,而乙所买的比甲买的价钱便宜,因此,乙一定觉得很得意。当着他一个人的面,你提起两件游泳衣的事,如果你说:“甲是吃亏了,他花的钱比你花的钱贵得多”,那倒不如说:“你买的比他买的便宜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只不过是表示出甲的愚蠢,而后者则表示对方精明。所以,下一次你称赞一个人时,你要说“你比某某做得好”,而不要说“某某比你做得差”。
张勋生日,大学者辜鸿铭送给他一副对子,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后来,辜鸿铭和胡适说到这件事,说“擎雨盖”指的是清朝的大帽子,而“傲霜枝”指的是他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
辜鸿铭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字,说:“‘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将手靠男人呢?”
辜鸿铭从容申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美满啊!”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有些人以为说话方法好,完全因为词藻修饰得美的关系,但是光用词藻,就可使对方感动吗?
上面二例却没有华丽的词藻,说话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使之为我所用,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将这些好的语言进行积累,分类;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本领。
择言,是社交活动的需要
在社交活动中,择言时的表情可以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感观,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无论你是冷漠无情或是快活乐观、是自暴自弃或是诚实向上、是漫不经心或是小心谨慎等,皆能从你说话时的态度中做出判断。
应该注意的是,说话时态度骄傲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低三下四又会被认为懦弱,没有骨气。
只有在说话时与对方保持平等,用平和的口气,真诚的态度来交流彼此间的认识与观点,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拥有语言技巧的人是不在乎什么形式的,他既不会采取说教的形式,也不会搞什么炫耀自己的名堂,他的说话技巧就是他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态度始终是那么开朗坦然,语言始终是那么温和和谦虚,一方面他能够接受别人的忠告,另一方面又能够给予别人提示。这种人在任何场合下都会受到欢迎且能获得很好的评价。
如果这种人还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的话,那么,他的成功肯定是指日可待的。
有些人往往不经过大脑考虑就随意发表言论,从而产生不良后果。简单明了而具有说服力的言谈,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对不了解的事情更不要轻易开口。
即使是傻子,也能开口说话,但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完美地使用语言表达。
在社交应酬上,若能做到以坦然、开朗的态度与人交谈,并能把握住该说的话和不该说的话,那么,其人缘关系自然是良好的。
口才是调合剂
机智和口才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并在危急的时刻化险为夷的,它是矛盾出现时的调合剂和缓冲剂。
机智是以智力为基础。凭着机智可以把通常不相关的事情,巧妙地使之联系在一起。它可以在文句上搬弄花样,但是不一定会使人发笑。
至于幽默口才,和机智是不相同的。幽默所构成的条件,并不是字眼方面的玄虚。所谓幽默是得体的自我玩笑。
幽默与机智,在交际上可以压倒别人,显示出你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引起别人的兴趣,并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大家快乐。
用机智和幽默去鼓起他人的兴致,别人对于你将会十分感激的。你说一句笑话可以像一缕阳光似的驱散重重的乌云。一切怀疑、郁闷、恐惧都会在一句恰当的笑话中烟消云散。
美国第26位总统西奥多斯福有一次被偷去许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他给朋友回信说:
“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创造性地发挥口才
下面是一个不具备交谈条件的场面。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
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寒暄之后,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
萧伯纳看英王迟迟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从上面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勉强的交谈,是会令人很尴尬的。
没有共同的情趣,爱好,就不会有共同的语言。也就难以产生融洽的气氛,没有和谐的气氛,还能有心灵的沟通吗?话不投机半句多啊!
其实,惹人烦恶总有些伤人自尊的潜因存在。倘若一个女孩自称能干,却对人责备:“你呀!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得好好学学啊!”如同当头棒喝,深深打击了对方自尊,也许对方会反击说:“呵!你算老几?有什么好神气活现的!”也许还会恨那自以为是的女孩呢!
若你向朋友拜托一事,却十万火急地催:
“你这家伙老是慢吞吞的,拜托你手脚利落点啊!”
言下之意,似乎嫌其怠慢,有反宾为主之嫌,并伤害对方尊严,于是他生气地说:
“既知我慢,要不要另请高明?”
有些母亲管教小孩,认为只要打击小孩自尊,即可有效激其向上,因此,无论何事,莫不以责骂口气说:
“你怎么这么笨呢?就算你数学考100分,仍然无法和隔壁的阿牛相提并论。你呀!不用功怎么行呢!”
小孩稍微懂事后也会分辩:“你说我笨,你看过白痴会考好数学吗?”因为大人不给他保留面子,而且还言过其实地指责他,即使是以爱为出发点,仍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方式。难怪他会反抗,甚至不愿用功了。
不妨换个口气试试,又将如何?
“你的体育成绩真不赖!妈妈好开心,体育好表示身体棒,身子强壮就有本钱念书,改天也努力把别科功课赶得跟体育一样好,那么妈妈就更高兴了!”
听了这番话,小孩心中一定会想:“好!下回做给您看。”他一定会下决心表现一番。
严格的教育未必就是错误的,然而伤人自尊的教训,连小孩都反抗,更何况是大人呢?
如果说话如自来水,听者即如盛水之杯,因此杯子有其限制,太满则盈,太少又嫌不足。在倒水之时,又有急缓从容之别,或是太猛而水溢四溅之虞。创造性发挥自己的口才在一些社交场合中能够收益匪浅。
善辩也不失礼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更应重视精神文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都能注重文明礼貌,大家的心情也会更加舒畅、精神也会更加愉快。在社交活动中,礼貌成为交谈者不可缺少的东西。
爽快的言论人皆爱听,能尊重别人的人,亦受尊重,虽然事理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心怀谦逊,随时注意说声“请”、“对不起”、“谢谢”,必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你当然明白这些字眼的意义,但何时适用呢?上班时小妹为你倒杯茶,随口就说:
“谢谢!你看茶梗还浮在上面,新泡的吧!嗯!由你倒来的茶特别香。”
她必是欢欣无比,心想以后就是一日泡三、四次也是愿意的。
某次我们在百货公司上厕所,正逢清洁工在打扫,其中一人随口对那位瘦小的清洁工说:
“辛苦你啦!”
她竟激动得望着他的脸说:
“谢谢!您真是好人。”
也许至今未曾有人对她说句“辛苦啦!”的话,大部分人只想到她是个扫厕的工人,甚至嫌她脏。
而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让她欣慰,让她感到温馨,鼓励与支持的。
有人曾做过100份问卷调查访问送报者,询问他们送报工作何时最快乐,其中20人答称领薪水时;而70人答道:当顾客说:“辛苦你了”时最感欣慰,这个调查显示感谢的力量之大。
当我们请人做一件事时,必说:
“辛苦你了!因为你的帮忙,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我们不知感恩图报,反说:
“什么?有这种办事效率?既然答应帮忙又为何拖泥带水的?”
这么一来,即使对方有意突破困难,助我们一臂之力,见此情景也心灰意冷,心想:“这种人谁会再帮你第二次忙?”不管我们是否心情愉快,多说“辛苦了”、“谢谢你”之语,总不会惹人厌烦,说不定别人脸上的微笑,可让我们的情绪开朗呢!
“对不起,实在是我自己不小心啊!”
“对不起!我并非故意的,请见谅!”
如此道歉,大概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节外生枝,惹些意外的纠纷。越常用这些礼貌语,越表示尊重对方,若因此而引起人家对你礼貌周到的好感,不也是意外收获吗?如果被人如此指指点点,岂不糟透了?
“那家伙的一张嘴,大概不知道‘对不起’三字应怎么发音!”
“世界上竞有这种人存在,他不要做人啦?连句谢谢都不会说,还尽骂人呢!”
在社会中欲谋一席之地,必学有专长,如此方能站稳脚步。因此无论对谁,必对其人抱存尊重之念。
“你连这个都不懂啊?”
当上司如此责骂时,我们无须忿忿地说:
“如果我能,早拿博士学位了!”
应改口说:
“对不起!这是我一时的疏忽。”
如此定能平息对方之怒,也不致惹火烧身。
住集体宿舍的人必有这样的经验,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发现洗面池站满了人,于是我们要稍后再洗,不然诚恳地说声:
“对不起,请挪个地方让我洗把脸!”
对方一定会客客气气地说:
“好好!没问题,我马上就好了。”
于是愉快的漱洗清爽,揭开一天序幕。如果我们一声不响地挤进去,对方一定在想:“哪里来的冒失鬼?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硬挤,谁要让你?”于是坚持不让空位,如此你挤我推,不成斗牛了?只要说一声“对不起”,问题不早就解决了吗?
当小孩哭泣时,长辈说几句安慰的话,多半能让他破涕为笑;与人交谈说些尊重对方的话,其作用亦如春风拂面般令人舒畅。简单地说句由衷言词:“对不起!我真是糊涂透了,如此不留心!”相信对方必能平息怒火。
当你回到宿舍,希望能静下来开夜车,但房内却还有别的室友,此刻须说:
“各位!很对不起,让你们无法安眠,我很快就看完的,多包涵了。”
别人自会尊重你的用功而回答:“没关系,无妨”,或是“亮着灯反而好睡呢!”来平定你的不安。
夫妻争吵,常是一人先认错道歉,另一人即停止吵架,双方和好如初,不然意气用事的结果,可能导致长期冷战,甚至摔起盘子摔坏杯子了。就像宿舍室友之间不相互体谅,吹胡子瞪眼睛,偏不让人开夜车地怨道:“还不快熄灯!”或“好亮呀!是不是已经天亮了?”或者更不堪入耳之话。
要把礼貌随时使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有许多朋友渐渐走到身边,因为能肝胆相照的朋友,必有虔诚的心灵,而为所当为。所以能将诚恳、谦虚随情意表现,必使生活舒畅无比。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礼多人不怪。”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和谦词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与好久不见面的人见面说“久违”;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说“久仰”;有了过失求人原谅说“请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有事找别人商量说“打扰”;请人勿远送说“请留步”;求教于人说“请指教”;不能陪客人说“失陪”;送还物品时说“奉还”;陪同朋友叫“奉陪”;影响他人工作和休息说“打搅了”;当别人表示谢意时说“别客气”。
请确实体会“谢谢”之神奇力量,即使旅行于外国,只要你学会当地“谢谢”的说法,即可增添许多人情味,而于自己本身亦是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