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能实现梦想创新能够改变世界,首先是由于创新的“新”——新点子、新观念、新方法、新事物。创新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新东西,使得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思维在不停地变动。没有创新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创新的事业是平淡的。
敢于打破先例
请先看两个例子:
某个公司的一名下属职员,突然鼓起勇气莽撞地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加薪。我的确觉得自己应该加薪。”
老板会直接回答“不,你不能加薪”吗?肯定不会。他会说:“你确实需要加薪。可是……”(“可是”与“走吧!”同义)他把文件推到桌边,指着一张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的打印卡片,平心静气地说:“令人遗憾的是,你已经处在你那个工资档次的顶端了。”
这位下属咕哝着说:“嗅……我忘了我的工资级别!”退了出去。让他放弃要求的法宝,也许正是那张印制的卡片。实际上这位下属是在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能够和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制卡片争辩呢?”——这也许正是老板想要和他说的话。
杰克负责不动产合同签约。找杰克的人是来签租约的,而且是连签。大多数人看都不看合同就交了保证金。只有少数几次,有人会说:“签字之前我想看看合同。我有权利这么做!”
杰克总是回答说:“你当然有权这么做。去看合同吧!”
那个人看了一半就会惊叫起来:“等一等,先别签!这份合同实际上让我在合同期间变成被契约束缚的仆役了!”
杰克回答说:“我不相信。这是标准合同。合同的号码在左下角。”
那个人通常的反应是:“哦……标准合同。那么,既然是这样……”于是他或她就签了,被几个显然带有不可思议的特质的数字给吓住了。
在极少数情况下有人仍然犹豫着不愿签字。这时杰克就加上一句:“法人不同意做任何修改。”记住,法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不赞成任何改动。然而,“法人”这个短语将合法化的有力形象投映在一幅宽大的屏幕上,从而产生了奇效。从理论上说,谁也不会同法人较真。
这两个例子中,公司下属职员和租房人,为什么中途放弃争取利益的机会呢?就是因为被“印制卡片”和“标准合同”给唬住了。要知道,这卡片和合同也是人制定的,名义上属于所有相关之人,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那么,它们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如果有人唬不住,敢于打破先例呢?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将争取到属于你的合理利益。
但人们很容易把自己限制起来或者被别人限制住。因为先例成为权威的一个方面,就是基于“不要标新立异”、“你不能和取得成就的人争论”以及“我们总是这么做的”等看法的。这种观点迫使人们按现行的方式或以前采用过的方式做事。现有的和过去的风俗、政策、惯例神圣不可侵犯。它们代表了唯一的行事方法。
任何一位新总统、一家公司的新总裁、一个老牌机构的新领导人,他面临的最棘手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1968年大选之后,理查德·尼克松宣称:“到了解除大政府、制止大政府掏你们的钱袋的时候了!”几周以后,他却提出了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财政预算。
先例一旦被打破,就可以以此谋求类似的变化和利益。
当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达到按其合同增加7%的报酬的目标时,加拿大汽车工人以美国的例子为理由,立即展开谈判,并达到了同样的报酬增长目标。这种做法的逻辑很简单:“我们有榜样。他们得到的,我们也应该得到。”
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市长曾公开宣布,所有举行罢工的警察和消防队员将被解雇。他们举行了罢工,并因此失业。几天以后,问题得到解决,市长恢复了他们的工作。此后,芝加哥的消防队员罢工。他们期望,即使暂时被停职,当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他们也可能被复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对的。
要避免被先例的权威“蒙蔽”,就要有效地使用这种权力。要证明你的所作所为实属正当,就需要说明你现在的情况与另外的情况相似:在那种情况下,你或者他人曾做过什么事,而且达到了期望的结果。
例如,在一家零售店你想就某件商品的价格进行谈判,以便少掏腰包。售货员说:“很抱歉,我们不还价。”你怎么办呢?你应该说:“不对,你们当然还价!两个星期以前,我刚从这里的五金部买了一把锤子。它有个缺口,店员给了我两美元的优惠!”
所以说,要敢于打破先例,你才能得到更多利益。
抛弃盲目,学会创造
成大事者做事的办法是:抛弃盲目,学会创造!
奥斯本著的《你的创造力》和《应用想像力》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同样重要的是,这些人已被激励去从事积极的、建设性的行动,思考必须彻底地伴随着行动。
奥斯本像许多创造性的思想家一样,把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作为心爱的劳动工具。他每想到一个观念就把它记下来。他像其他有成就的伟人一样,能花费时间从事思考、计划和研究。
奥斯本道出一个明显的真理,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创造力,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学会去应用它。”
由创造者的经验得到证明,创造性的想法并不是有意识的思考,而是当意识不再想难题且在想其他事情的时候,像晴天霹雳般地自动产生。不过,开始时如果没有用意识思考难题,创造性的思想也不会自动降临。这些事实证明了一个结论:为了要接受“灵感”或“预感”,一个人必须对这个特殊的问题给予关注,或对寻求这特殊问题的解答,有极端的兴趣。他必须在意识上加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尽力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考虑所有可能的行动。最重要的,他必须有解决问题的炽热欲望。但是,他在定义问题,想像需要的结果,并尽力收集资料与事实时,焦急、暴躁、忧虑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阻碍到问题的解决。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对问题找不出答案时,他总是躺下来小憩片刻。达尔文告诉我们,当他写《物种起源》时,用意识思考几个月也想不出一个问题,其后,有一个直觉突然闪进脑际。他说:“我还记得,当我坐着马车在路上走时,突然有一个令人兴奋的问题的解答自动跑来找我。”罗素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写比较难深的题目,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加以构思,尽我所能地用几个小时或几天来构思,最后再命令自己不去想它,任它在暗地里自行滋长,几个月后,当我再想到这个题目时,却发现文章的内容已经全部完成了。以前我没发现这个办法,老是因为没有进展有时连续忧愁几个月。忧愁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几个月的忧愁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其他的消遣上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犯了一个通病,认为只有作家。发明家与“创造者”才有创造的过程。事实上,不管是在厨房里工作的家庭主妇、学校里的教师或学生、售货员或事业家,都可以是创造者。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成功机器”,用以解决私人问题、经营事业、销售货物,就像作家的写作或发明家的发明一样。罗素建议读者采用他的方法来解决世间的私人问题。我们所称的“天才”只不过是一种过程,一种运用人类心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天才是一种在著书或作画中才有的过程。
与你的成功机器在制造“创造行为”或生产“创造意见”时,其动作情形并没有两样。任何一种技巧,无论是运动、弹琴、谈话或售货,都不需要很费劲地去思索每一个要做的动作,只需要轻松地让事情做下去。创造性地做事,是自发的,“自然的”,没有自觉意识与研究的性质。世界上技巧最好的钢琴家在弹奏时,如果思考指头应跳在哪个琴键上,那么连最简单的曲子他也弹不出来;在平时学习时,必须有过这样的苦思,但是等他练习到弹琴变成自动的习惯后,就不必再那样思考了。当他能够不用意识,而用无意识的习惯演奏时,他就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演奏家了。
开发创造的潜能
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当科学的问题:“你一生有没有使自己惊奇过?”
一位已被医生确定为残疾的美国人,名叫梅尔龙,靠轮椅代步已12年。他的身体原本很健康,19岁那年,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国医治,经过治疗,他虽然逐渐康复,却没法行走了。
他整天坐轮椅,觉得此生已经完结,有时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三个劫匪,动手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抵抗,却触怒了劫匪,他们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突然着火,梅尔龙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他拼命逃走,竟然一口气跑完了一条街。事后,梅尔龙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跑,及至停下脚步,才发觉自己能够走动。”
现在,梅尔龙已在奥马哈城找到一份职业,他已身体健康,与常人一样走动。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后来她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
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在母亲的帮助下,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这是人的潜能得到较好开发的一个典型。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你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消极越无能!
人体内确实具有比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机能。
在二战期间,一艘美国驱逐舰停泊在某国的港湾,那天晚上万里无云,明月高照,一片宁静。一名士兵照例巡视全舰,突然停步站立不动,他看到一个乌黑的大东西在不远的水上浮动着。他惊骇地看出那是一枚触发水雷,可能是从一处雷区脱离出来的,正随着退潮慢慢向着舰身中央漂来。
他抓起舰内通讯电话机,通知了值日官。而值日官马上快步跑来。他们也很快地通知了舰长,并且发出全舰戒备讯号,全舰立时动员了起来。
官兵都愕然地注视着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状况,灾难即将来临。
军官立刻提出各种办法。他们该起锚走吗?不行,没有足够时间;发动引擎使水雷漂离开?不行,因为螺旋桨转动只会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舰身;以枪炮引发水雷?也不行。因为那枚水雷太接近舰里面的弹药库。那么该怎么办呢?放下一支小艇,用一支长杆把水雷携走?这也不行。因为那是一枚触发水雷,同时也没有时间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剧似乎是没有办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军官所能想的更好的办法。“把消防水管拿来。”他大喊着。大家立刻明白这个办法有道理。他们向舰和水雷之间的海面喷水,制造一条水流,把水雷带向远方,然后再用舰炮引炸了水雷。
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他当然不凡——但是他却只是个凡人,不过他却具有在危机状况下冷静而正确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有这种天赋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换个眼光看问题
当个人能力提高到一定层次之后,往往视野也会随之开阔,如果你对现在的视线范围不满意,不妨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
有这么一个近似于文字游戏的论述。吃葡萄时悲观者从大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失望,(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而乐观者则从小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快乐,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悲观者决定学着乐观者的吃法吃葡萄,但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粒。乐观者也想换种吃法,他从大粒的开始吃,依旧感觉良好,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
悲观者的眼光与乐观者的眼光截然不同,悲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失望,而乐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快乐。如果你是那个悲观者的话不妨不用换吃法,而换种眼光吧。
站得高看得远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但你要先登上高峰才有这样的机会。
想要站得高,就要超越自己的眼光;超越自己的眼光,必须先得超越自己。不妨想像一下自己还没有达到的目标已经达到,那时你会拥有怎样的眼光。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已经年近古稀的农夫说:“我的力气和壮年时一样大!”别人都惊疑地看着他,他进一步解释:“想想那块大石头我壮年时抬不动,现在还是抬不动。”不要以为你的眼光没有达到某个目标就以为它一直没有改变,其实你的眼光一直在变,只是你没有察觉到而已。
也许是你给自己眼光定下的参照物也在变化,所以你才忽略了变化,不要因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反而会损害“视力”。
一位病人找到眼科大夫:“医生,我不能念报纸。”医生给他检查以后安慰他:“没关系,你的眼睛近视,配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病人惊喜地问:“真的吗?我配眼镜以后就可以看报纸了?”医生笑着肯定。病人戴上配的眼镜拿起一张报纸来。“医生,我还是不能念。”医生奇怪地又仔细检查了病人的眼睛:“不可能呀?你真的只是近视而已。”病人回答:“可是我不识字。”
所以有时是你自己没有区分“看不懂”与“看不见”之间的差别。
你的目光放在那里,你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那里,所以慎重选择你注视的方向。
你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够供你任意挥霍,所以你最好只关注那些于你有重大意义的人或事,为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分散精力和眼力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当然在学会关注之前你要先学会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
事业并不一定只是拥有雄厚实力,手下员工成百上千,呼风唤雨。对一位主妇来说,经营家庭何尝不是一种事业;对一位教师来说,桃李满天下的满园缤纷何尝不是一种事业。所以对事业的眼光,尽可能放得很轻松。没有人能逼你什么,逼你的只是你对事业的偏见。
眼中的感情不光仅仅有令人目眩神迷的爱情,还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友情。缺乏任何一种感情,人生都是一种缺憾。
爱情是一种倾尽全力的付出、随遇而安的豁达和心甘情愿的勇气,没有付出的爱是虚伪的,没有得到的爱是苍白的,没有勇气的爱是可怜的。而亲情最重要的是避免伤害,因为人往往容易伤害亲人,在潜意识中亲人是最宽容的港湾,既然如此,何苦让港口支离破碎呢?友情是最奇妙的感情,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的潇洒是友情的真谛。
不要太关注于金钱的价值,套一句俗话,钱不是拿来爱的,是拿来花的。把眼光过多投注于金钱上,眼界也会变得斤斤计较起来。
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需要用一生时间去解答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时时把命运前程放在心上揣摩,反正一切都会有个结果,不如看看周围自然而新鲜的世界。
眼光决定人生,这一点也不过分。拥有什么样的眼光,也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你眼光独到,必然会获得成功;
你眼界狭窄,必然会把一生带进死胡同;
你眼光散漫,人生也充满了散漫与空虚;
反之,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也就需要什么样的眼光,幸好,眼光是可以凭自己努力改变的。
打造独到的慧眼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他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一般而言,“眼光独到”的人都是成功的人。但是没有必要全身心对他充满敬意,因为你自己也拥有独到的眼光。
既然世界上没有生活经历一模一样的人,必然也就注定了看问题的眼光绝对不会一样。就像一个笑话所说的那样: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在清晨遇到了,富人对穷人说:“我出来散散步,看看能不能找到进餐的胃口,你呢?”穷人哀叹一声回答:“我是出来散散步,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填胃口的食物。”
笑话中的两个人固然都是散步,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所以富人把注意力放在令他开怀的事物上,而穷人则把目光放在可以填饱胃口的事物上。不同的经济状况、生活经历,使人与人之间的眼光分离。
1.确定独到的角度
可能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谁的眼光最独到,但是富爸爸相信世界上孩子们是“眼光独到”的专家。
许多成年人看问题之所以会达成共识,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差异已经由于相近的教育方式、生活经历而变得模糊了。但是孩子们的眼光则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目光毫无目的,肆无忌惮地审视着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出令成年人也感动不已的话的原因。
孩子们不会因为地位、肤色、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令勇敢的目光畏缩,但成年人往往办不到这一点。
什么是眼光呢?也许许多人都可能体会眼光却不能给它下个定义,那么先把对眼光的直觉反应写在纸上。那可能是角度、高低、范围等等。
眼光其实很容易理解,眼光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面积,是一种受限制的思维习惯。一块石头在农夫的眼里是必须扔到田外的废物,在化学家眼里是它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在地质学家眼里是地壳变动的历史,在考古学家眼里是它上面的文字,在建筑工作者眼里是建筑材料……石头是固定不变的宏观事物,所有人都没有看错它,只不过由于思维习惯或个人主观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只能用他习惯的方式去理解这块石头。
眼光是看问题的习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限制你的眼光。当你感觉已不满足目前的眼光时,你可以改变。比如一个考古学家兼地质学家眼中的石头,就包含了两种对石头的理解。只要你努力,你的眼光也可以得以开阔。
2.把塞满你视野的障碍抛开
许多著名的企业,往往在一段时间后会高薪聘请“效率专家”到自己的企业,以期达到提高效率。
所谓“效率专家”其实应当是“眼光专家”,他们往往会发现一家陌生企业中可以提高效率的方式,这不能只归功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一种完全新鲜的眼光看工作的流程,而这是企业内部的人不能办到的。因为企业内部的人对一切都早以习以为常,他们的目光充满了习惯,只会对改变敏感而不会对不变敏感,而“效率专家”们则充分利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快看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把塞满你视野的障碍抛开,你将可以看到一个新世界。
造成你目前“视力”的因素是什么?你是近视还是远视?不妨对症下药调整你的视力。
当你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把5年、10年以后的利益置之不顾时,这是非常有害的。正是由于近视,人们大量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臭氧层,20年后空气都会成为商品绝不是个近在咫尺的笑话。
当你只看到20年以后的美好前景,而放弃眼前的机会时,你患了远视。远视的结果只能是志大才疏的悲剧。
(3)看看远处的风景和陷阱
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大萧条时期为挽救公司聘请了一位经理,这位总经理走马上任以后针对市场疲软的事实,独出心裁地把一大批高薪技术开发人员解雇,由于生产成本降低,很快公司走出低谷,董事会一致认为新总经理有眼光。可是五年以后这家公司在经济恢复时期却出人意料地面临破产,原因在于那位总经理当初只顾眼前利益解雇大批技术开发人员,造成技术开发研制在5年内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当市场需求恢复活力,人们要求提高时,公司的产品跟不上时代需要。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近视”的危害可能在短期中不会爆发,但是一超出你当初的视野,马上就会掉进泥淖中。
给自己配副近视眼镜,从短期的范围中抬起头来,看看远处的风景和陷阱。
事实上,你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把眼光投在太远的地方,反而会被脚下的石块绊倒。
不按牌理出牌
有的时候,成功的要素也就是一点“不按牌理出牌”的惊奇罢了。达拉斯牛仔队的教练汤姆蓝德素以出奇制胜闻名,比赛时他晓得对手会针对标准的守备方式布局,所以他就常常更换阵容,攻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你觉得呢?你细想清楚,如果情况许可的话,不妨变动一下成功这一条金科玉律的内容,加上一些特殊的成分,像是乐观、热心、礼貌和积极的想法。于是你的创新很可能出乎竞争对手的意料之外,让你拥有更多的胜算。
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使人类去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为人类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才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实践,为我们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人们在事业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理、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幸福是没有终点的,人类幸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
创新和幸福是什么关系?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做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
世界上因创新而获成功的人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卡耐基先生,他的课程教给了我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过去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伊夫·洛列1960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拥有960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他的企业是惟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
他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1958年,伊夫·洛列从一位年迈女医师那里得到了一种专治痔疮的特效药膏秘方。这个秘方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根据这个药方,研制出一种植物香脂,并开始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这种产品。
有一天,洛列灵机一动,何不在《这儿是巴黎》杂志上刊登一则商品广告呢?如果在广告上附上邮购优惠单,说不定能有效地促销产品。
这一大胆尝试让洛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当他的朋友还在为巨额广告投资惴惴不安时,他的产品却开始在巴黎畅销起来,原以为会泥牛入海的广告费用与其获得利润相比,显得轻如鸿毛。
当时,人们认为用植物和花卉制造的美容品毫无前途,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洛列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迷恋之情。1960年,洛列开始小批量地生产美容霜,他独创的邮购销售方式又让他获得巨大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洛列通过这种销售方式,顺利地推销了70多万瓶美容品。
如果说用植物制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种尝试,那么,采用邮购的销售方式,则是他的一种创举。
时至今日,邮购商品已不足为奇了,但在当时,这却是行之所未行。
1969年,洛列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工厂,并在巴黎的奥斯曼大街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商店,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对他的职员说:“我们的每一位女顾客都是王后,她们应该获得像王后那样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个宗旨,他打破销售学的一切常规,采用了邮售化妆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邮购单后,几天之内即把商品邮给买主,同时赠送一件礼品和一封建议信,并附带制造商和蔼可亲的笑容。
邮购几乎占了洛列全部营业额的50%。
洛列式邮购手续简单,顾客只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乐部”,并很快收到样品、价格表和使用说明书。
这种经营方式对那些工作繁忙或离商业区较远的妇女来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过邮购方式从洛列俱乐部获取口红、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护肤霜的妇女已达6亿人次。
这种优质服务给公司带来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邮包达900万件,相当于每天3—5万件。1985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了30%,营业额超过了25亿,国外的销售额超过了法国境内的销售额。
如今,伊夫·洛列已经拥有400余种美容系列产品和800万名忠实的女顾客。
伊夫·洛列经过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考,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和契机。化妆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亦步亦趋,墨守陈规,那肯定只能成为落伍者。
伊夫·洛列设计出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产品——植物花卉美容品,使化妆用品低档化、大众化,满足众多新、老顾客的需要,所以他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洛列力求同中求异,别出机杼,另寻蹊径,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采用全新的销售方式——邮售,赢得了为数众多的固定顾客,从而为不断扩大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洛列的经历正好证实了金克拉的话:“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么你最好去找一条终南捷径,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拥挤。”
“我的成功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
创意,是经营者通向富有的捷径,企业家的高低优劣之分也往往因此而产生。
不创新,势必落伍
大西洋微波荡漾,天空风和日丽。美国海军北大西洋舰队缓缓游戈。一切都十分正常,平静而安祥。因为,以该舰队的现代科技含量,几百哩内有只鸟飞过,有一条鱼跃出海面,它都可以知道。一切平安无事!而在千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上,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电子控制中心内,气氛却异常紧张,空气都似乎快凝固了。一群将军和政要,默然地看着电子显示屏,一位青年军官正熟练地操作一台普通电脑:他通过一个普通的调制解调器拨号进入了网络,随后又通过一段看似简单的电子邮件信息进入了目标军舰的计算机系统,几秒钟后,电脑屏幕显示:“控制完成”。然而此时,舰长对指挥权旁落浑然无知。事情还没有完,隐藏在电子邮件信息中的密码在其他各舰计算机里不断复制,整个舰队没多久就无声无息地交出了指挥权。一个人,一台微机,无任何内线支援,就能让整个北大西洋舰队俯首称臣!
“网络是危险的!”五角大楼面对此情此景失声惊叹。
美国军方这次代号为“联合勇士”的军事演习,给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武器系统已不再是战斗机、军舰或导弹,而是从信息系统里涌出的巨大数据流。
战争形态和战争观念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
信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电子空间将成为未来的主战场。传统战争打的是钢铁、经济消耗战,而在网络时代,战争则可能是低成本的:拥有很少资源的国家、团体甚至个人,可以向拥有极大资源的对手发动信息攻击并能给对手造成极大损失。
对此,军事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形态的变化完全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信息优势可望取代核威慑成为全新的威慑手段。正如农业时代产生冷兵器,工业时代产生火器一样,信息时代必然要产生信息武器并以之为主。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一语道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
为此,美国已成立了网络战研究中心和网络战部队。
全新的时代,全新的概念,全新的领域,需要有全新的思维和全新的方法。“创新”因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仍以上面提到的“网络”(互联网Internet)为例,它不只是“危险的”,而且更是神奇的。有人断言,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网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公路网、电网、铁路网、电视网;而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共享知识的新一代计算机网络则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从最初只有少数专家才明白的神秘物体,变成了同电视机、印刷品等并列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从一种技术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现象。
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得天独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拥有上网条件,全球、全方位的信息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同时,网络不受载体空间的限制,可以任意发布海量或微量信息;网络还打破了时间限制,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制作周期的制约,实现了即时更新,即时上网;更为突出的是互联网的交互特性,将旧有的单向发布拓展为双向交流。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目前全球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超过1亿,专家预计未来10至15年内将超过10亿),其经济应用价值也应运而生,各种商业、金融机构、产业部门纷纷“入网”,传递、获取商业信息,更有甚者,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所形成的全球信息网空间,足不出户,便开创出许多全新的经营方式或全球商业活动,如电子广告网上销售、网络购物中心、网络银行、电子报刊、网络图书馆等等,加上与互联网络建设相关的信息产业和应用互联网络的通信产业,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出现了。
“互联网将进入每个人的衣袋中。”
诺基亚总裁在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用珍贵的90秒钟发言时间,掷地有声地道出了网络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同一个会上,索尼总裁出井伸之,则用简短的比喻,讲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他说:
“几千万年前,由于陨石撞击地球,而引起的恐龙灭绝很能说明问题。大部分恐龙不是死于陨石的直接撞击,而是死于撞击引起的酸雨和突变的气候,这说明,二次灾害才是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现在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正犹如一颗陨石,如果我们不下定决心改革公司的体制和经营,公司迟早会受到二次、三次灾害的破坏。所以,现在要创造出收益递增时代的新方式,转向知识密集型业务。”
一招不“新”,满盘皆输;因循守旧,后患无穷。
敢于逆向思维
人们已经习惯了正常的思维方式,即使没有什么成效仍很难改变。这时候,逆向思维能给人以新的思路,逆向而往,走一着险棋往往可以带来与众不同的胜局。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成功经验同样如此,也是采取了逆向思维的办法。他走出的险棋是:在巴黎举办汽车赛。
20世纪最后20年,日美汽车大量侵入西欧,几乎把欧洲的汽车工业挤到了灭亡的边缘。像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著称的丰田汽车公司,以其优质低价的汽车而风靡全球。这一次车赛很明显,如果奔驰失败,那就很难想像会有人愿意花买两辆丰田车的价钱去买一辆笨手笨脚的奔驰车了——尽管奔驰车的质量无与伦比,尽管奔驰车耐用又舒适豪华,这一次一旦失败,奔驰车将毫无疑问地被挤出强者的行列。
5月的巴黎气候宜人,第18届世界汽车大赛就在这里举行。赛场上,依次排列着十几辆世界级品牌的高级汽车,奔驰车以其豪华的造型位居其列。比赛开始了,奔驰公司的总裁埃沙德·路透一眼不眨地盯着大屏幕,注视着一路烟尘而去的小汽车。
毕竟都是世界名牌,无论是日本的丰田、本田,还是美国的雪佛莱、野马,谁也没有占到丝毫优势。奔驰车夹在日美汽车中间,速度上是丝毫不逊色,然而它也仅能与之并驾齐驱,看不出有什么优势。
路透的心简直提到嗓子眼了,周围的几个助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一起注视着赛场上奔驰的命运。赛程过半的时候,路透轻轻吁了一口气,因为奔驰已显现出了一点微弱的优势。很快,各型汽车都将车速提到最高的限度,开始了最后冲刺……
随着一阵欢呼,路透终于揉了揉眼睛,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奔驰车赢了,超过了它所有的竞争对手。这一胜利,不仅保住了欧洲汽车工业的一席之地,而且更加稳固了奔驰汽车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其实早在十年之前乃至更久以前,奔驰汽车就以其雄厚的实力而雄踞于世界汽车制造业前列:世界上最早的一辆汽车就叫奔驰,而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本茨和哥特里普·戴姆勒正是汽车的缔造者。只是到了埃沙德·路透的时候,这个满怀雄心壮志的德国人,决定要采取另一种竞争方式来稳固奔驰的地位。
“奔驰车将以两倍于人的价格出售”,这话说起来就像唱山歌一样动听,做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路透似乎早已下定了决心,他知道如果不设法提高奔驰车的质量,在以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势必适应不了风云变幻的市场变化,靠老牌子吃饭是支持不了多久的,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奔驰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为了激励全体员工来共同实现新的目标,路透感觉到有必要亲自到车间和试验场去身体力行一番。他当然知道这逆道而行的一步如果成功将给奔驰公司带来多么高的荣誉,但他更清楚这一步一旦失足会有多么大的损失。他必须鼓起所有的士气走好这一步险棋。
路透和他所率领的公司是永远都不愿充当像恐龙那样不适应变化的角色的。在奔驰600型高级轿车问世之前,路透便对他的技术专家们说:“我最近想出了一则很优秀的汽车广告,当然是为咱们奔驰想的。这则广告是:‘当这种奔驰轿车行驶的时候,最大的噪音来自于车内的电子钟。’我准备把这种奔驰车定价为17万马克。”专家们当然明白总裁的意思,却仍不免大吃一惊:17万马克,买普通轿车要买好多辆!
也许是总裁的表现感动了那帮专家,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以惊人的速度把成功的新型优质奔驰轿车——梅塞德斯献给了埃沙德·路透。路透从病床上爬起来后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宣布将奔驰600的价格提高一倍。这个命令不仅让整个德国震惊,更是让全世界的汽车工业惊惶不已。
路透的愿望还是很快变成了现实,闻名世界的高级豪华型轿车奔驰600问世了,它成了奔驰轿车家族中最高级的车型,其内部的豪华装饰,外部的美观造型,无与伦比的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很快,各国的政府首脑、王公贵族以及知名人士都竞相挑选奔驰600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因为,拥有奔驰,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
现在,奔驰汽车公司已是德国汽车制造业最大的垄断组织,也是世界商用汽车的最大跨国制造企业之一,奔驰汽车以优质高价著称于世,历时百年而不衰。
当其他企业大多从降低成本、降低自己商品的价格来达到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时,而奔驰公司则逆其道而行却大获成功,这不能不给人某种启示:当很多人在往同一条路上挤的时候,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另谋道路而取之,也许会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只不过你看起来是要轻松得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