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妙用人际巧办事
1761400000028

第28章 求人办事实用技巧(5)

在上面的例子中,赵普知道他所举荐的官员是一位忠臣,一定会对朝廷有所贡献,只不过太祖没有对此事上心罢了。另外,他自己也是太祖信得过的一名忠臣,他三番五次地举荐的行为是为了报效朝廷,太祖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衡量这些综合的因素,赵普的行为并不为过,所以等到赵普第四次把奏折递到太祖面前时,太祖并没有再次拒绝,而这些正是赵普预料之中的。

(6)变相“要挟”对方。

求人办事,遭到拒绝,你也可以变相地“要挟”对方。当然这种要挟不是强制性地胁迫对方,而是从理论上为对方做出一种情理之中的假设,通过这种假设产生的后果让对方从心理上改变原来的想法,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给孩子们借一些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

她询问图书管理员:“一次能否借20册书?因为幼儿园有许多孩子。”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3册,这是图书馆的规定。”

幼儿园老师并不甘心:“可是那些孩子都需要书,总不能只让其中的三个孩子看吧,您能不能通融一下?”

“这是没法通融的,因为借书的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图书管理员似乎无动于衷。

幼儿园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

“嗯……这样吧,看在孩子们的面上,我就特许您这一次。”

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居然改变了态度,答应这位老师一次可以借20本书。

在这个例子中,幼儿园的老师运用的就是变相“要挟”的策略。当她提出一次要借20本图书时,马上就遭到了拒绝。这位老师说明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们时,图书管理员似乎也不领情。

按常理来讲,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图书管理员是可以通融一下的,不过,她似乎并不通情达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老师只好在不违犯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借书的次数和人数来增加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从而使其在这种“要挟”下屈服。果然,图书管理员在权衡“遵守规则”和“琐碎繁杂的工作”两种选择的利弊后,答应了幼儿园老师的要求。

循序渐进巧办事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必将会受到惩罚。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好比建造一座大楼,即使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调集全国所有的工程人员,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全部完工。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办事能力问题,更重要的在于事情的发展受制于客观规律。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不可能要求别人一下子就能帮你完成所有的事情,你必须遵循一定的办事规律。

虽然有些事情在客观上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是你既然是求别人办事,就必须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如果你催促得太急反而容易遭到拒绝。

弗利特曼和弗利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系的两位教授,他们两人曾对学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妇巴特太太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打了个电话给她:“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情况,我们想向您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那好吧,请问吧!”这位家庭主妇竟然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调查。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诸如“请问您平常使用哪一种肥皂?”“您认为什么牌子的电饭煲最省电?”等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这个电话,不仅仅只是打给了巴特太太,他们还打给了社区里的其他人。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我们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的,上次给您打过电话。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您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好办的事儿,但他们竟然同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铺路,他们在第二次电话中的要求才没有被拒绝。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的家庭,当他们直接提出第二个电话的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8.2%,后一种只有41.8%。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明显地看出:如果你循序渐进地求人办事,就比较容易成功。而如果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话,那么就很容易遭到拒绝。可见,求人办事的时候,应由小到大,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这样才容易办成事。

委婉说话巧办事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话题或词语不方便直接说出来,但为了把事情办成,还必须把这些意思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一些比较委婉的说法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

委婉不仅可以曲折隐讳地表达出不方便说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起到软化办事语言的作用。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这样做恐怕不妥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这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如把“我不同意!”改成“我保留意见。”这些都是委婉表达的一些技巧。

委婉的表达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词语的方法。

有位外籍旅游者在华旅游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避免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经再三推敲,有关部门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回避了“自杀”两字,而采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一委婉语。

在我国北方,老人去世了,便以“老了”讳饰;老干部去世了,便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等等。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求人办事时要注意讲究讳饰,不能在矮子面前说矮--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这样做,在求人办事时才不至于遇到尴尬。

(2)借代式委婉法

借代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这里有两个例子。

例一:有外宾问周恩来总理:“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巧妙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共有18元8角8分。”

这个例子就是属于借用一事物的特征来委婉作答的。外宾的问题涉及国家机密,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为了不使外宾尴尬,而又必须保守国家机密,于是就巧妙地将“银行资金”中的一个现象--人民币发行的面额总数(10元+5元+2元+1元=18元;5角+2角+1角=8角;5分+2分+1分=8分)18元8角8分来回答记者的问题,保持了招待会的和谐气氛。

例二: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在这里陆文夫先生运用了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

上面这两个例子,实际上都是对问话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但表面上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量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

20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著名女作家访美。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问她:“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你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

女作家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我们的私人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在这里,女作家没有直言与中共党员的情义如何,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不失礼貌,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可谓一箭双雕。

乘虚而入巧办事

有些情况下,求人办事也可以说成是一场心理较量。你求助对方,对方拒绝你;你再想办法求助,对方再想办法拒绝。在这些求助与拒绝之间,展开的其实就是一场心理博弈。至于谁能在这场博弈中取胜,那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博弈是一场高智商的游戏,其中的精妙一言难尽。但对于求人办事来讲,若能抓住对方的虚弱之处下手,无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求人办事过程中,乘虚而入的几种技巧。

(1)旁敲侧击,打草惊蛇。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直接从办事的人口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旁敲侧击,诱其开口。

唐朝有个县令,名叫王鲁。他就任以来暗中勾结地方权贵,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上梁不正下梁歪,衙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后来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命钦差大臣察访民情,肃整吏治。钦差到了地方县衙,并没有直接查办县令。因为县令十分狡猾,他所收受的贿赂多来自于地方权贵,二者相互勾结,很难找到其犯罪的证据。

钦差决定从整治县令手下的那些衙吏们入手,实施了一个打草惊蛇之计。他让县令贴出告示,说要为民申冤,允许百姓告发不法之徒。

百姓看到这个消息,纷纷递上状纸。县令看到钦差肃整吏治的决心,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县百姓联名告发他手下的主簿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忧虑有加,神情恍惚。忧虑之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红字,从而流露出唯恐主簿被告发而牵连到自己的恐惧之情。

事后,钦差仔细调阅这些卷宗,发现了这一细节。之后又结合县令办案期间的其他异常举动,最终找到了县令贪污受贿的证据。

无意识的打草惊蛇,会使对方有所警觉,予以防范;有意识的打草惊蛇,却可以使对手惊慌失措,自动露出马脚。故事中的县令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那位钦差大臣直接惊动了他,恐怕所有的证据都会被毁掉,而县令自然也就逍遥法外了。但是钦差大臣毕竟是钦差大臣,他深知县令老奸巨猾,于是有意旁敲侧击,促使县令在慌乱之中露出了马脚。

(2)引蛇出洞,趁势出击。

有时候,为我们办事的人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一些实情加以掩饰,为了达到我们办事的目的,需要诱使对方说出实情或者断绝他们的后路,这就是引蛇出洞的策略。

引蛇出洞的含义,就是已经掌握了足以制服对手的有力证据,但却因为时机不成熟或环境不适宜而不便出击。为了有效打击对方,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引诱对手进入自己所需的时机或环境之中,然后一举将其击溃。

实施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引”。“引”有两个环节:

(1)时机与环境。何时引,往哪个方向引,每一步引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面临的机会和氛围:操之过急或行动迟缓,都不可取。

(2)巧妙与自然。既然是引蛇出洞,就要引着对手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不能露出破绽,必须天衣无缝,自然天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一次,大学生小王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叫他去附近小商店买了一瓶茅台酒。等到酒买回来之后,却发现是假货。父亲将假酒揣在怀中,去了那家小商店。

他让店主拿过来一瓶茅台酒,仔细审视了一番,并自言自语道:“唉,这年头假茅台大多了!”

店主抢过话茬儿:“你放心,我这里绝无假货!”

父亲仍然叹息说:“啊呀,上周我在市中心一家商店买了一瓶,店主还不是打包票说绝对不假。谁知打开一看竟是几块钱一斤的高粱酒!”

店主道:“那你去找他呀!”

父亲哭丧着脸说:“已经过了好几天了,才开瓶发觉的,他还会认账吗?”

店主惋惜道:“你当时发觉就好了,他敢不认账?”

父亲认真请教:“要是当时发觉了,他还是不认账咋办?”

店主指教说:“那就拉他去工商局呀!人赃俱获,他敢抵赖吗?”

父亲见时机成熟,朝躲在一边的儿子一招手,然后从怀中摸出那瓶假酒来:“那好!你看是去工商局,还是咋办?”

店主一下子傻了眼:“啊……对……对不起,对不起!我退款,我退款!”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故事中的父亲不设计先引出店主的那一番言行,而是直接要求退款,肯定会遭到拒绝。相反,当店主说出那一番潜台词之后,那位父亲就把握了进攻的主动权,而他拿出那瓶假酒时,店主做贼心虚,自然就没有了出路。

(3)投其所好,抓其把柄。

有些人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当你抓到对方的把柄时,他才会在证据面前低下头来。

我们经常会从电视栏目中看到类似的报导:一些黑心的商户或者一些非法的医疗机构为了赚取不法利益,经常使用一些欺诈的手段来坑害消费者。他们或者出售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或者非法行医,赚取黑心钱。事实上,他们的这些行为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当消费者受到损害后去找他们理论时,他们却翻脸不认人,言辞与当初的承诺大相径庭。

当记者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找他们时,他们同样会说得天花乱坠,千方百计想把眼前的这位“顾客”拉到手,但是当记者亮明身份时,他们却是另一套说辞。不过细心的记者已经将他们刚才的那一番“表演”全都录了下来,在事实面前他们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平常情况下,求人办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办事人总是以各种理由和各种借口来拒绝或者搪塞。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投其所好,使其放松警惕,趁机抓住其疏漏之处,从而戳穿他们的谎言。

灵活机变巧办事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人有恒心、有毅力,做事坚持到底是没错的。但是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十头牛也拉不回,那就有些不可取了。

一件事情,用这种方法解决不了,可以尝试着用其他的办法,那样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可若是死脑筋,只按着一种办法,一条路走,如果幸运的话,或许到最后能找到一个出口;可若是不幸,走到一个死胡同里该怎么办?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做事需要灵活机变。在发觉眼前的道路阻塞时,你可以不放弃原来的那种方法,但你必须还要积极地去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多管齐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办好。一条道走到黑,是不理智的行为。

任何一个求人办事者,都应该具有这样一种本领:就是能够抓住每一个可以使用的机会,促使事情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爱弥尔·左拉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其处女作《哈妮侬的故事》在发表时,颇费了一番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