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妙用人际巧办事
1761400000030

第30章 求人办事实用技巧(7)

但当陈院长和设计院秘书长谈及自己不想再担任下一届院长以及想让年轻人当下一届院长时,秘书长马上就说出诸如“没有您就不会有成功的设计院,年轻人的提拔需要一个过程”之类的话来。陈院长时不时地在秘书长在场的许多小型会议上,谈一谈自己将不再担任下一届院长的想法,秘书长马上就把自己说了好多遍的劝说词再重复一遍,周围的同事见陈院长对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反对,都说出希望陈院长无论如何一定要再当一届院长的话来。后来,当陈院长再任院长之际,将秘书长提为副院长,主管全院的人事、财务、基建工程等。

而那位“不识抬举”的人事处长,却因为“工作不力”而被调换了岗位。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陈院长的本意是希望自己能再担任下一届院长,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人事处长的时候,人事处长却没能领会他的意思,反而与院长的本意背道而驰。他当然无法得到陈院长的“恩惠”了;而秘书长却十分善解人意,把陈院长不方便讲出的心里话,借自己之口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出来,自然深得陈院长喜欢,而他自己也达到了升职的目的。

“降低要求”巧办事

有些人求人办事时,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实际要求,而是有意抬高自己的办事要求,当对方面露难色之时,他们再找一个合适的理由降低他们所提出的要求,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办事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你打算向朋友借1000元钱,你就向朋友开口说借5000元,这时,朋友在心里会想,你开口借这么多钱,我存折上不过就是这么个数字,全借给你了,我吃什么,喝什么?如果少借点,还有得商量。这时,朋友可能会对你说:“你知道的,我只有这么点工资,实在没什么存款。”见朋友为难时,你如果随坡下驴,说:“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手头也比较紧,要不这样,你先借我1000元,先把这事应付过去再说。”朋友听你这么一说,就会痛痛快快地借给你1000元。其实,你的本意只不过就是想借1000元,如果你一开始就说借1000元,对方可能找个借口拒绝你。而你先提高借钱的数目,然后再把它降低到朋友可以接受的限度,朋友觉得再不帮你的话就有些过意不去,自然容易接受。

这里有一个销售方面的例子,让我们来看一下。

小王是一个很优秀的汽车销售人员,他在销售汽车时,绝不一开始就向对方报出底价,然后再在价格方面进行交涉。他首先要在底价之上加上维修费、保养费等等,提出超过对方预料的一个价格,对方自然不会同意。等到机会成熟时,他再想尽办法降低价格。

对方不同意他所提出的价格,自然同他讨价还价,经过几番交涉之后,他会说“那么,我就把维修费减半吧”,或者提出“我把原价降低5%吧”之类的妥协。因为刚刚开始时说出的价格非常昂贵,对方很难接受,当他把价格降低时,对顾客来讲会感到占了很大便宜。但对销售员小王来讲,即使做出了这样的妥协,也能赚到很多钱。然而,小王对于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这个价格,也没有马上答应对方,而是很难为情地说“对于这个价格,我要再和主管商量一下”,然后将这件事搁置两三天。在搁置期间,对方会感到不安,当估计对方的这种不安达到顶峰时,他再佯装勉强的样子与对方签订合同。这样一来,他自己不仅赚了很多钱,而且还能让顾客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吸引客户下次光顾。

开始提出苛刻的条件,然后再提出妥协的方案,即使这个妥协方案仍然是很苛刻的,也会让对方感觉是个较为宽松的条件。

有些人在求人办事时,他们明确说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比实际需要量多出10倍到20倍。这样一来,只要能满足他要求的一半也就够了。

例如,你作为一名县中学的校长,为了配合做好全县的教育工作,需要把一部分县中学的老师调到乡镇中学去教书。但是有的教师不愿意服从调动,这时你就可以说:“实际上,在决定人事工作的会议上是要你去边远山区的中学的,经过我的努力才答应你到这个镇中学去教书。”也许,人事会议上并未真的决定这位老师去边远山区中学教书,然而,经你这么一说,对方就会认为:与边远山区的中学相比,还是去镇中学比较好。这时,如果你再强调一下自己的作用,对方也许就会对你心存感激。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也只有乖乖地服从调动了。

前面提到了,求人办事过程中可以先抬高办事要求,然后再降低,这样对方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其实在求人办事过程中,逐渐地去降低办事要求,同样可以有效地达到办事的目的。

浙江金华有一个初中的学生,他本想在暑假时到杭州去旅游,但他怕父亲不同意,于是,他向父亲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在暑假时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游。”

父亲:“云南这么远,你一个人去旅游我实在不放心,你还是不去的好。”

儿子:“既然我到云南去你不放心,那我到深圳、厦门去看看总可以吧?”

父亲:“去那些地方也远了点,明年暑假再说吧!”

儿子:“那我去上海吧,上海比较近。”

父亲:“那也不行,你年龄太小了,我还是不放心。”

儿子:“去这里也不行,去那里也嫌远,那我去杭州旅游总可以吧?”

父亲认为,让孩子到外面见识见识也是有好处的,再说杭州离金华也不算远,于是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为什么这个学生的目的达到了呢?是这个中学生使用心理战术,先把要求提高,从远到近,再慢慢降低要求,令父亲不答应会觉得过意不去,就答应儿子去杭州旅游。

如果一开始这位中学生就提出要去杭州旅游,父亲可能出于对儿子安全的考虑,一定不会答应他。但是当他先是提出了一系列高的要求,然后再逐级降低要求时,父亲的心理防线就开始松动了。

求人办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先把办事要求提高,然后再逐级降低,对方自然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示以利益巧办事

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即便是朋友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当然,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求人办事自然会更好。但是,一般情况下求人办事,势必会使对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损失。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是求助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都必须向其示以一定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办事。

比如,请求朋友帮忙办事,或许会损害朋友的一些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地把事情办好,就需要让朋友知道事情办成后他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或者事成之后你会给予朋友一定的补偿。这样,朋友办事的热情就会高涨,事情自然就好办多了。

我们在电影或者在电视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方给另一方暗示或许诺,若把某件事情办成功了,就会得到多少钱,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对方听了以后,精神为之大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者由于某种好处的诱惑,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争取把事情办成。

当然,朋友之间多少总有些情义在里面,求他们办事不必要这么功利和世俗,但是他们的利益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有好处与没好处,办事的结局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华的谋士,又是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还被后世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后来,他的次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与楚王的关系很好,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连楚王都不例外。于是范蠡决定通过庄生来解救自己的次子,虽为朋友,范蠡还是让长子带上足够的钱财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嘱咐长子说:“一到楚国,你就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不管他如何处理此事。”

范蠡的长子到达了楚国,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也不像个达官显贵的样子。虽说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以为此人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赶快离开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办,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并未听从庄生的话而马上离开,他接着又去贿赂其他权贵。

庄生虽贫困,但非常廉直,他的话在楚王那里很有分量。庄生得了范蠡的好处,自然要为范蠡办事,竭力救出他的次子。

庄生求见楚王,说近来有星宿来犯,于国于民不利,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除灾祸。楚王听后十分担忧,于是决定大赦天下。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等于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他为此十分得意,以为既省了钱又办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亲请功领赏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庄生没有了好处,心里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范蠡的长子耍了。于是,他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众位大臣的缘故,这对于您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他于是决定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这样就可以使民众的那些谣传不攻自破。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而只好捧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人办事,给人好处和不给人好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范蠡的长子因为不愿给办事的人以好处,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而且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求人办事不给人好处事情就无法办成。基于这一点,可以在办事之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者在办事前让对方知道事情办成后的好处。

比尔是美国一个大农场的农场主,他在自己的农场里种上了大片的棉花,棉花成熟的时候,他雇了许多工人来采摘。

有一天,比尔去农场巡视采摘情况,却看到一些工人偷懒,地上也到处扔着雪白的棉花,十分可惜。比尔急了,他把工头们找来,让他解雇偷懒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乱丢弃棉花,工头们答应了。

过了几天,比尔又去农场巡视,发现情况依然存在,他十分纳闷,不明白那些工人们为什么不听从要求。同时,他也为此十分着急。因为严重浪费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抓紧时间采摘棉花,雨季一来,棉花将会被雨水毁掉。他不明白,为何自己每次来这里,都能看见偷懒的工人和浪费的现象,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好像从来没看见过一样?即使再三强调,却依然没有效果呢?

比尔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请教,朋友告诉比尔:“因为农场里的棉花是你一个人的棉花,工人们工作的好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尔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这才认识到,因为即使那些工人们采摘得十分认真,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有偷懒和乱丢棉花的现象,要想让工人们把事情办好,在雨季来临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必须给那些工人们一些甜头和好处。于是,他立即召集工头和所有的工人们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工人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绝乱扔棉花的现象,工头们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果然,开完这次会后,比尔再去农场巡视时,再也没有发现偷懒的工人,地上也没有胡乱扔弃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让其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他就很难帮你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