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去便利店
其实我自己也经常光顾便利店,所以这条内容也算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提醒吧。
便利店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即使没有需要,路过时也会进去转一圈吧。
在里边漫无目的地闲逛的时候,可能会突然想起来家里的纸巾没有了,抑或是突然看到了一种新品糖果或者是没有喝过的饮料,随手就会买很多东西。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其实,明明去超市或者杂货店买纸巾更便宜,而将那些糖果、饮料买回来后其实是先放进了冰箱,并不是立马就要吃的。
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临时性的冲动消费。冲动消费是使人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焦虑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例如,有的人在生活或工作不如意时,会有暴饮暴食或喝闷酒的习惯。其实,这样不仅仅浪费钱,而且只要导致焦虑的原因还在,这些方式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的是,如果想要避免因为焦虑而产生暴饮暴食或喝闷酒的行为,那么到底该怎么做。这样一来,有了解决的办法,喝闷酒就会变成品尝美酒佳酿了。
其实,在便利店里总是有为些不必要的东西而散财的人,他们是自己掏钱为自己制造了焦虑的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去便利店花多少冤枉钱才能够解决你目前的烦恼。
例如,电脑启动响应缓慢或经常性卡顿,你就可以想一下:少去几次便利店,不就能快点换一台新的电脑了吗?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抑制你的冲动消费,将你从焦虑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2 把钱花在刀刃上
那些不焦虑的人,他们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
“用钱来解决问题”,在我们从小看的电视剧中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了解什么问题能够用钱解决,实际上能够大大缓解焦虑的状况。也就是说,该掏钱的时候,就算东西很贵,也得毫不犹豫地掏钱。
而那些并不太会花钱的人往往不能合理地分配钱财。在那些不重要的物品上花钱大手大脚,但到了该花钱的关键时候又斤斤计较,最后问题也解决不了,故而变得焦躁不安。
例如,对于那些苦恼于自己刀工不是很好的人来说,买一把易上手的菜刀或干脆买一些方便的厨房小工具就能解决问题。又例如,每天因为长时间的通勤路途而焦虑的人,直接搬到公司附近住就好啦。
但是,焦虑的人往往会忽视这些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总想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或是认为“旧的还能用,凑合凑合用吧,现在买新的心里有罪恶感”,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这些想法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反而会让自己持续焦虑下去。
所以,那些不会焦虑的人为了创造不让自己感到焦虑的环境,会尽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用金钱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认为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就会毫不犹豫地花钱去改善。
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有在使用、流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价值。那些擅长“用钱解决问题”的人,能够熟练地将钱变成价值。
当然,这里并不是推崇大家去过度消费。但是,如果是为了创造一个使人平和的环境的话,在自己收入的合理范围内花钱就是一笔非常好的投资。
3 不过分节约
“为时尚早”。每当我想要做一件事时,脑海中总会飘过这几个字。
举个例子,我需要乘飞机去某个地方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坐经济舱,并且安慰自己,虽然挤是挤了点,不过毕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还是可以忍耐的。这种时候我就会觉得以我的年纪而言,“坐头等舱”这件事情还“为时尚早”。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住酒店的时候、选餐厅的时候、买东西的时候,等等,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感觉我还是配不上这些贵的东西,于是经常性地望而却步。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46岁了,已经过了感觉“为时尚早”的年纪,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享受之前不敢触碰的东西。那么,这中间是否存在一个节点,来判定我们是否“为时尚早”呢?
后来我发现,之前我判断这件事情是否“为时尚早”,其实并不是按照我自身的情况来判断的,而是隐约地考虑到世人的标准,觉得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某个年纪做某件事情是不太合适的。
我们总是太过节约,结果就限制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我想请大家首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节约≠奢侈浪费”。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节约是美德。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节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有目标的节约,那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省钱,那就等于抹杀了生活的多样性。
为了节约而放弃内心所渴望的,等某一天猛然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在自己的人生中已经找不到能够取悦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在无意识中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生也无甚乐趣。
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为了节约而节约”。否则,你的人生会失掉很多的色彩。
4 分清消费和投资
“浪费钱”。
当我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除了前面讲到的“为时尚早”,我还会想到这三个字。虽然可能针对的事情不同,程度也有所区别,但大家多多少少也会有类似的经验吧。
在生活中,我不经常买东西,在旅行和美食上的花销却挺多的。但是,去旅行的时候买一张高级车厢的票我感觉还是“浪费钱”。
最近我决定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将这样的消费当作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做的一项实验,即对于任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消除一切金钱上的限制,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感触最大的就是自己变得从容了。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不论花多少钱,都不会像最开始的时候那样,心中充满胆怯。
其实认为自己在“浪费钱”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层情感,那就是“对那些并不认为是浪费的人产生的羡慕之情”,会在潜意识中觉得“那个人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为什么自己就不行呢”。但是,经过这次实验,我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可,反而不会在意别人是怎么样的了。
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花费可以大胆地砍掉。但是,只要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顾虑钱,不要妄自菲薄,怕自己配不上。
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区分一个东西是否值得自己花钱去买。分不清的人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花了这笔钱,那么是算投资呢还是算消费。
所谓投资,就是我们所购买的东西能够在未来产生价值,我们是为其未来的价值而花钱。相对地,消费就是花钱换取当下的价值,之后并不会再次产生价值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大家在想着利他的同时,一定要多多为自己投资。
5 电影无聊的话就离开电影院
我当年住在美国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年去看70部电影,而我确实做到了。
当时美国的一张电影票大概是7美元,单张来说并不是很贵。但是,70张电影票的钱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数目了。
而且,要看这么多部电影,难免会碰到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当时我对自己说:“如果觉得这部电影无聊,那么绝不留恋,起身就走。”
正因我有我自己的规则,我才能在那一年中做到专注于电影欣赏这件事情本身,才能毫无负担地达成看70部电影这个目标。
每次看电影之前,我都会跟自己说一遍:“不要觉得是浪费电影票钱,碰到无聊的电影不要勉强自己坚持到最后,幻想后面会变得有趣。不高兴就走。”
在日本,一部电影通常是2~3个小时,普通成人票约1800日元。很多人即使觉得电影不好看,通常都会看到最后,否则就觉得自己的1800日元浪费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考虑到,你强迫自己看了2个小时的无聊电影,这2个小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啊。
大家仔细考虑一下,这1800日元和2个小时哪一个更有价值呢?这1800日元的电影票钱,一旦你支付完成,就再也退不回来了。但是,电影看到一半,剩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显而易见,这部分时间要比1800日元的电影票更有价值。
对我们普通大众而言,似乎电影就是需要从头看到尾的,既不能中途放弃,也不好从中间开始看。
但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普遍规则是谁制定的呢?抑或说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条规则,只是我们的自尊心、羞耻心在作祟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够跟随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地进出电影院。能够在自己不想继续看的时候,轻松地起身离开。
6 不要考虑性价比
在我看来,怕浪费钱是产生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代表铺张浪费就是正确的,就可以什么都不考虑而大手大脚地花钱。首先大家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浪费。
我在前面也讲过,这不单纯是指钱的问题。
例如,去游乐园的时候需要买门票。我们假设游乐园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不从开园玩到闭园,难道就是浪费吗?
去餐厅用餐也是如此。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每道菜的价格代表的是这道菜的价值,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价格是对每道菜烹饪时间价值的衡量。
例如,在一家高档餐厅里,坐10分钟的话大概需要花费1000日元,那么如果要在这家餐厅里吃一顿时长为2个小时的饭的话,大概需要花费12000日元。
有一个词叫作“性价比”,它表示的是所得到的成果、满意度与价格之比,是反映我们对所要购买物品的满意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
我认为,人们过于考虑物品的性价比,是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与其考虑价钱与效果的比率,不如换个角度,用时间和效果进行考量,这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享受当下。
7 不因为打折而买东西
读者朋友们,你们有因为打折而购物的经验吗?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吧。毕竟店里一打出打折的名头,人们总是遏制不住自己购物的冲动。商家也是深谙此道,故而时不时地就会进行促销活动。
可是,春装打折过后还有夏装打折、秋装打折、冬装打折,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开业促销、店庆促销和清仓大甩卖,等等。留心就会发现,其实每天都有店铺打折。
那么,人们为什么看到打折就按捺不住了呢?无非就是因为便宜,见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有一点点折扣就觉得很划算了。
但是换言之,那些因为打折而便宜买来的东西,其实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东西,不管打不打折都是要买的,不是吗?
也就是说,那些仅仅因为打折而买回来的东西,除了价格,并没有其他让你心动的理由。所以即使你买回来也没有想要穿、想要用的欲望。
最后,只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样的东西回来,没用还占地,这种后悔进而变成了焦虑。大家仔细想一下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此外,我不建议大家在促销的时候购物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但凡有打折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少人都快“杀”红了眼,想着趁打折无论如何都要买。在这种闹哄哄的环境中,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只会徒增自己的焦虑。所以千万要远离打折区。
在打折的商店里,甚至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想要的东西卖完了”“没有适合自己的尺码了”“想要的商品不打折”,等等,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变得焦虑。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变得焦虑,直接绕开就好了。
8 真心想买的东西就按照定价买
有的朋友在买完东西之后,还会在网上搜一下评价,来看自己买得合不合适。
抑或在各类比价网站上对比各个平台上的价格,看自己买的是不是最便宜的。
像这样的朋友,一旦在网上发现一些不太好的评价,或者发现更低的价格,就会非常有挫败感。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一般被称为“认知不协调”或“认知失调”。认知不协调的人为了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会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来了解他人的态度,以佐证“自己选择买这个是没有错的”。
反之,认知协调的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独立判断,就算是按原价买了也不会产生后悔的情绪。而且,不论别人如何评头论足,也不会否定自己的判断。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上,在打折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东西合适、漂亮、质量好、耐穿等原因,仅仅是因为“便宜”就心动买下来。
换句话说,对方,即商家已经看透消费者“只要稍微打个折扣你就会买下来”的心理,可以说其实你已经是在商家的掌控之中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又怎么能不焦虑呢?
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也会提到,因为他人的言语行动而使自己的心情产生波动的话,是非常容易焦虑的。在本节内容中,打折就是那个使心情产生波动的行为。
所以,大家如果遇见真心想要的东西,售价正常的话就买吧。如果买的时候有一点点不情愿,那么这就证明你其实并不需要它。
9 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复仇
钱到底是什么呢?
钱可以让我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所以说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用以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但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对金钱的感情非常复杂。我很小的时候就总是听父亲念叨“没钱”。我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虽说挣不到什么大钱,但绝不至于很穷,就是非常普通的小康家庭。但是,父亲那句口头禅似乎成了魔咒,使得我的父母经常因为钱而吵架。
所以我长大之后对钱有着强烈的欲望,但同时一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金钱支配。”
我带着对金钱近乎憎恨的情感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当时我的年薪是240万日元,每个月到手165000日元。住着月租51000日元的公寓,每天都为到底该吃650日元的素食套餐还是750日元的荤素套餐而烦恼。这样认真盘算着手里的每一分钱过日子,心里真的是越来越难受。
再后来我开始创业,情况也有所好转,手头逐渐宽裕了。但是那种因为钱而焦虑的心情不曾改变,我仍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
就算是现在,当我看到有人开的车比我的好,住的房子比我的大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嫉妒,然后会愤愤地想:“凭什么他就能比我有钱!”人啊,一旦开始和他人攀比起来,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后来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Living well is the best revenge(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复仇)”,它成了我的座右铭。
那些从小生在富裕人家,没有为钱发愁过的人可能不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是,我们普通人在努力挣钱的同时,要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钱”,这才是正确的金钱观念,不能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10 没有钱,只要去赚就好啦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有一天,她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真希望我的男朋友有辆车啊”,让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毕竟谁都向往有钱人的生活,但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更希望能和喜欢的女孩子一起过上“虽然不富有但仍然很幸福”的生活。
就算是现在,我仍然希望能挣更多的钱。当我看到《东洋经济》上刊登的《上市公司平均年收入排行榜》时,不免赞叹别人家的公司挣得真多啊,抑或看到能够登上TBS电视台《情热大陆》节目的嘉宾时,心中不由得对他们又是忌妒又是羡慕。
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呢?
几乎所有的世人都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自负心和无能为力的现实中来回挣扎,每天都想着干一番伟业,但仍然碌碌无为。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日本人一般都不怎么喜欢谈钱。但俗话说得好,“有啥不能有病,没啥不能没钱”。钱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么,不想为钱所困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就两个字——挣钱!
是不是非常简单粗暴啊?
毕竟,我们越没钱,就越容易对这个世界产生怒意和恨意。但同时,这样的怒意和恨意会催生一种逆反心理,推动自己去做所有能挣钱的事情。而在这种状态下,挣钱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生气、愤怒这种情绪往往非常容易摧毁一切,但另一方面,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它将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原动力,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运动员中,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他们将曾经的失败、懊悔、生气等负面情绪转化成练习的动力,最终在大赛上成为黑马,摘得桂冠。
如果无法排解生气这种情绪的话,不如积极地面对,将其利用起来做一些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11 在健身房雇个私教
世界上有很多难以坚持的事情,去健身房锻炼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我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吧,在健身房有促销活动时办了张卡,几个月之后,便放弃了去健身房锻炼的机会,然后再等待下一次促销活动的机会。我认为无法坚持去健身房的一大理由就是动力不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会动力不足。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那一屋子器材的作用是什么,每个器材又该怎么用。因此,我们不清楚每天去健身房于自身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我年轻的时候也办过几次健身卡,都没能坚持很长时间。偶尔去一次也是一头雾水地开始锻炼,盲目地练两天之后仍然不清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
自从我找了私教,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为什么要来健身房,每个阶段都需要怎么练,练什么,最后应该练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我已经明确了健身的目标和方法,因此,对现在的我来说,去健身房就不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自发地去做的一件事情了。
还有一些朋友也明白请私教的好处,但是,因为种种缘由而不愿意去请私教。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再固执了,去请一个吧。既然决定去健身房了,那么就请一个私教好好练,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
私教毕竟是专业的,我们为他们的专业性付出一定的费用,相应地,就能得到他们专业的帮助。
请大家一定要形成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快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一来,也能够避免一次次试错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并且能避免产生自我否定这样的负面情绪。
12 专业的事儿花钱找专业的人
不会无端焦虑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他们懂得花钱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这样才能够最高效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徒增自己的烦恼。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专业人士,但在接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专业人士来对待。这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上一节,我讲到了去健身房要请私教的例子,生活中像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效率、有效减少焦虑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去理发店找专业的理发师,去餐厅找专业的厨师,等等,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
当然,虽然都被称作“专业人士”,但其中一定会有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比起外行的我们来说,多数情况下,这些专业人士在其专业的领域都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我们要尽早养成借助这些专业人士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完全没有必要觉得自己目前的水平配不上这些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这种毫无意义的谦逊只会给你带来牵绊。
而且,找专业人士就是“浪费钱”这种念头也需要赶紧扔掉。相反,在专业的事情上不舍得花钱,最后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徒增无数烦恼,最初掏的那些钱也只是打了水漂。
因此,如果身边有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话,而你正好有需求,那就不要犹豫,付出相应的价格来接受专业人士的服务吧。
“我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哪敢请人家帮我办事儿啊”,这种妄自菲薄的想法也要不得。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分工已然更加明确,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在接受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了,只是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甚至我们这种对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无视,也可以说是对他们专业性的一种轻视。
我们掏钱买专业服务,专业人士尽自己所能提供等价或超乎所值的服务,这样的消费模式才是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