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1765100000004

第4章 心态决定命运(3)

2.自己做老板最潇洒

没有满足感并非贪得无厌,也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愿享受现有的安逸生活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没有满足感就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和工作状态。对一个商人来说,没有满足感就是要赚取更多的金钱,李嘉诚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有过与李嘉诚相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也许是由于这种经历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场噩梦,但噩梦一旦过去,就只求安逸了。

与常人不同,李嘉诚在痛苦的经历过去以后,不但时时回首,以收卧薪尝胆之效,而且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向自己提出挑战,不允许自己有贪图安逸的想法。如果说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李嘉诚的斗志和潜能,那么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则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经商锻炼,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李嘉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打工仔的生涯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从服务行业跳到技术行业,又从技术行业跳到推销行业,每换一次工作,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而且每次自我挑战都使自己在人生与商业方面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能体现其挑战自我的精神的,是在塑胶裤带公司的经历。

李嘉诚来到塑胶裤带公司做一名推销员时,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而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种劣势条件下的不平等的竞争。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他认为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拼搏。

李嘉诚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而像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勉为其难。幸得他做过一年茶楼堂倌,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嗜好的习惯,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察言观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还该做什么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正是这两点,使他后来居上,销售额不仅在所有推销员中遥遥领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诚做事,从来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仅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销的本职工作内干出了非凡业绩的同时,还利用推销的行业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

经过调研之后,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李嘉诚经过详尽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建议老板该上市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

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裤带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至少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二年的发展前景有了准确的预测,然后,着手每一件事情,才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资讯,是商场决策的基本要素,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这方面已显示了其过人的从商资质。因此,于一年后他被擢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对推销工作已是十分内行,但生产及管理对他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领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李嘉诚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出现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每道工序李嘉诚都要亲自尝试,他兴致很高,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这或许是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此时的李嘉诚内心正在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他当然要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起步时,凡事都是他自己操作。有一次,他在操作台上割塑胶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时鲜血直流。俗话说:十指连心。其疼痛程度可想而知,但李嘉诚吭都没吭一声,迅速缠上绷带,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又继续操作。后来,伤口发炎肿胀,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

许多年后,有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

李嘉诚微笑着说:“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谦逊持重。其实,就客观而言,记者的话并没有夸大其辞。

李嘉诚以其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塑胶生产的各个环节。塑胶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属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逐渐成了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20岁刚出头,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确实令人称羡。

到了这一步,李嘉诚似乎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二字。正干得顺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只不过,这一次,李嘉诚不是到另一家企业去打工,而是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要办一个工厂,自己当老板。

经过了多年的痛苦经历和磨炼,李嘉诚很快地成熟了。他是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积累了太多的能量,而终于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

李嘉诚经商箴言:

对于任何大机构来说,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要忘记要实际可行。

3.积极进取,事在人为

相信命运的人,命运会故意捉弄你;与命运抗争的人,才能出人头地。面对他人的成功,我们不能仅仅感叹这是幸运、机遇……而要看到成功背后的拼搏奋斗。

李嘉诚的家世是书香门第,当读书的路子行不通时,李嘉诚毅然走上了经商之路。

有人会想,或许李嘉诚是个幸运儿,从祖上继承了极佳的商业基因,是个商业天才。

事实却恰恰相反。李嘉诚的祖上不曾出过高官富商,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书香世家。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十世。

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拔贡之一。李氏家族,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氏家族又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家门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以记其事。李氏家族历代以教学治学为职,深得当地人的敬重。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进士,闲居村野。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十。时值家境衰落,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的聘请,开始了教学生涯。

迫于生计,执教数年后,李云经决定弃教从商。为此他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家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没干几天,李云经便打道回府,原因是时局动荡不安。回到潮州的李云经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久银庄又倒闭了。

李云经只好重操旧业,重返教坛。此后一直任教,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迁往香港。他似乎天生是个教书匠,重执教鞭后,因教学有方而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认为: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但他天生就缺乏经商的头脑。不过他的经商也有环境因素,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现在拥有人口1000万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国的潮汕人约六七百万,如再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我们从李氏家族,找不出丝毫擅长经商敛财的遗传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而造就这个异数的,是基于他多灾多难的少年经历,和他本人的志向、胆识、勇气和智慧。

李嘉诚经商箴言: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4.逆境拼搏,好运临门

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的话,很可能自我满足,安于现状。李嘉诚出身并不富裕,少年命运多劫,但是他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感叹:如今只有有钱的人才能赚钱,没钱的人就像没有士卒的将军,只有徒唤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我们不否认这种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资金而眼看着大好投资时机擦肩而过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创业。创业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第一桶金”,而在于你有没有去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气。如果上天没有给我们准备好“第一桶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第一桶金”呢?

李嘉诚就具备敢于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气。

父亲李云经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但李云经给李嘉诚留下了终生受益的丰厚遗产,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担与做人道理,在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就是因为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年仅14岁的长子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赡养母亲、抚养弟弟、妹妹。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从商之路。

从一个打工仔到独立创业,是李嘉诚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慎重万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似乎对事物的阴阳盛衰之理有着天生的敏感,这从他创办企业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种理由:第一,自己有经营塑胶厂的经验,因为自己在塑胶公司工作过,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本钱;第二,塑胶行业在当时属于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第三,塑料制品容易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第四,塑胶原料虽然需要从欧美日进口,但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管道比较广。综合以上几点原因,李嘉诚决定从事塑胶行业。

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地说:“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今天用1个亿的资金也买不到的。”

李嘉诚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因为他工作之余,时刻不忘关注时局的变化,对各种行业前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有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打工,还是在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未雨绸缪。

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他是不会去从商的。

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由此可见,李嘉诚从商实在是身不由己,是被逼上梁山。这也许就是时势造英雄。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容。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为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

因此,李嘉诚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树立起良好的商家形象,因其恪守商业道德而赢得了高度的信誉,这千金难买的信誉又回馈了李嘉诚无数的生意和财富。

这样的赚钱谋略是间接的,是战略性的,但比直接的战术性的赚钱更具长久,更有效。因为这样的赚钱方式不是一桩两桩的生意,而是开发了永无穷尽的商业资源。

要掌握这种经商谋略,就必须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远目光。

1943年的冬天,少有的寒冷光顾了香港。北风在香港的上空不停地呼啸着,清冷的街道上,有的只是萧条和空荡。为了遵循父亲的遗愿,为了养活这个家,李嘉诚母亲在大街上寻找着工作。母亲领着李嘉诚挨着铺子询问,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母子二人异常沮丧。

清冷的大街上,二人带着失望的心情,挪着沉重的步子,往家的方向走去。夜幕笼罩着整个香港城,一切都淹没在黑暗中。从酒楼里飘出来的阵阵香味,让饿了一整天的母子更加难以忍受胃肠中的饥饿。他们靠着早上的菜叶稀饭熬到现在,早已是腹中空空了。庄碧琴看着儿子李嘉诚消瘦的脸庞,不禁流下眼泪。

母子二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李嘉诚已经体力不支,他躺在床上,一声不吭地看着母亲继续用烂菜叶煮稀饭。

第二天,李嘉诚早早出门,他不忍心让母亲和自己一起受奔波之苦,决定一个人去找工作。他靠着一双脚行遍港岛,然而求职无门。他的双脚已经变得红肿,走起路来非常疼痛。与别人的白眼和冷言冷语相比,这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人的鄙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十四五岁的李嘉诚闯入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后来,他听母亲的话,去找一个同乡长辈帮忙。本来,他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的,但是迫于生计,他没有丝毫办法。不料,他顺着母亲给他说的地址去找,找到的竟是一家倒闭的空店。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本来,庄静庵并不忍让小小年纪的外甥李嘉诚在外闯荡,早有让李嘉诚到自己公司工作的想法,可是又担心李嘉诚因此体会不到找工作的艰难,不能够自立。所以待李嘉诚尝尽找工作的辛酸滋味后,才开口让李嘉诚到自己公司上班。

然而,出乎母亲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在感到意外的同时,母亲庄碧琴觉得儿子长大了,感到他的倔强胜过丈夫李云经。母亲为儿子的明白事理而高兴,但又担心儿子会遭遇更大更多的苦难。

此时的李嘉诚并没有被经历的不幸吓倒,他的心中顿时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靠自己养活家人。

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倔犟的性格。李嘉诚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

正是这样一种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由此可见,性格是通向成功的一级十分重要的台阶。性格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修炼的。

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商场不容懦夫,商场不相信眼泪。

李嘉诚经商箴言:

再坦白一点说,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并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