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时期,称“青春发育期”,约从13~19岁。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所谓心理上的“断乳”是指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第一次诞生是脱离母体的解放,由于“断乳”,与母亲的身体联系完全被切断了。但在心理方面,儿童与父母亲仍然是一体。第一次身体的“断乳”对婴儿来说是一个危机,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也一个危机。
青少年时期,心理上的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青少年往往想摆脱家长对他们使用物品的限制,他们觉得自己使用的东西,自己就有自主权,即不需要再征得家长同意,自己就可以决定与伙伴相互交换,赠送东西。青少年对物质的需要更多了,但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不可能都给予满足,这样就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许多青少年在家长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在这一矛盾激化过程中犯了错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要找出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调动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劳动,勤俭持家等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逐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并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家庭,更要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关系,发挥其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作用。否则,它会变为消极因素,养成孩子傲气、贪得无厌、追求享受、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质。
二是自主要求与依附关系的矛盾。青少年开始发现老师、家长的一些不足之处,或者一些缺点、错误。许多家长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这一点,往往将此看作是“犯上”的情绪,而以“不听话”或“学坏了”严加斥责。家长单纯地呵责训斥,不结合孩子思想实际的生硬说教,常会造成同孩子之间感情上的障碍,促使孩子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朝着同家长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
三是性生活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在发展、发育过程中对性的理解与体验,大致可分为无知、朦胧、爱慕、初恋、钟情五个阶段。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家长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青春期性生理现象。对女孩子来说,特别要注意月经的心理卫生。初潮女孩往往把不规则月经认为是病态和不正常的现象,因而感到不安。又由于下一次月经难以预测,所以对参加活动常常担心,有的甚至逃避活动。教师与家长要关心爱护,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使女孩子能安下心来。而且家长应给孩子以正确的性生理、心理的指导,帮助女孩子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懂得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月经来潮是怎么回事,生理上会有哪些反应,自己要如何处理,这样,紧张、不安、不悦等情绪就会减少,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男孩子采说,特别要注意遗精的心理卫生。男孩子出现射精,在生理上是自然的现象,不能说是有害的,但男孩子开始懂得性欲,出现了性的欲望,如果家长放任不管,缺乏指导,会带来不良影响,应该教孩子调节好精神生活,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要教育孩子懂得两性关系方面的道德表现是与总的道德面貌相联系的。要教育孩子加强法制观念,遵守法律规定,抑制感情的冲动。特别要教育女孩子做到自尊自爱,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四是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特点,就是行与知之间的不相平衡,不相适应。家长要积极促使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从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方面着手,为此,在丰富及系统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
五是现实与未来的矛盾。青少年对现实中直觉的、奇特的、变动的现象十分敏感,对此比较感兴趣;而一般的、较稳定的、接近本质的东西,则不大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般来说,青少年由于主观的心理倾向和外在的条件不同,对现实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教育在一般水平以上,个人的兴趣能得到鼓励和培植。这一类的青少年个人理想可能较早地出现,并在顺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另一类是:家庭教育水平较差或者出现了某种悲剧,个人的兴趣缺乏支持或没有发展的条件,他们感觉不到现实的温暖,由烦躁而不满,甚至发展到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与手段,破坏现实社会的秩序。青少年往往把问题看得很简单,常常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看不到不利的因素,并有急躁情绪,想在一个早上就能实现。他们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埋怨、不满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长既要及早地培植孩子的美好理想,又要帮助他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引导他勇于和善于同种种困难作斗争。家长必须把孩子对现实的某种满足和欢乐,转变为向往未来的要求和动力,引导他向更高更远大的理想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