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沙漠中的农场
17661100000356

第356章 慈善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需要把善心的人的那份心意完整的带给孩子们,而不是拿这份善心去当作资本来对待孩子。

慈善捐助的是善,是爱,而不是那些肮脏的东西。

基金会针对给孩子如何对待受捐助,是这样的解释,首先是树立的自信心,自强和自爱。

没有去提回报爱心什么的。

因为是李赟的心里就是做慈善就不是图回报,那就别去给孩子们增加心里的负担,让他们成才,让他们也富有爱心,让他们在长大成人后也知道去帮助别人,这不就是捐献者的心愿嘛?

难道非要让孩子记住每个捐助人,并且还要时时汇报成绩什么的?

李赟觉得那样不好,你既然捐献了,那就是捐的是善心,而不是求的回报,可能你的内心认为让孩子汇报一下他们的成绩,是一种关爱,但是这样的关心会对孩子造成一种压力,会认为他欠了你很大的情分,时间久了在孩子们的心里会感到受人捐助的无奈。心思重孩子绝对会产生压力。

这个时候的慈善就不是善心了。

所以这也是李赟不让学校直接接受捐助的原因,捐助必须通过基金会来处理,基金会出面会让孩子觉得这是正常的工作,只是把他们学习环境搞好了,而不是因为捐助给他们造成额外的压力。

慈善就是慈善,是不求回报的善举,因为自己捐献了一些钱财,就额外的要求什么,这完全是有私心的慈善,这样的慈善李赟是不赞同的。

也就是因为有着李赟这样指导意见的存在,基金会是吸引了很多真心想做慈善的好心人,他们自己捐款,自己拿着费用坐着基金会的工作。

他们大多都是退休干部和工人、老师、教授、医生,这样的退休生活,他们认为是最有意义的。

可以说现在的基金会里是人才济济,虽然都是些退休人员,但是现在如果说山区有一个孩子得了一种怪病,这事汇报给基金会后,据对会在那些志愿者中找到能为他治病的医生,并且会为他联系魔都最好的医院病床。

在对待山区孩子的问题上,基金会就是这么的牛,资源丰富,不但钱财有保障,在专业人才方面也是不输于一些大型机构。

但是也就是局限在与对待山区的孩子身上,只要是山区孩子有什么难题需要,基金会这些专业储备人才都会积极的去帮助解决。

如果是有偿那种,如果基金会去找那些专家帮忙,绝对会让人赶出去,并且以后再也不让登门。

这就是基金会成立以来的风格,真心实意的做好事,不求回报!

只有这样的内在才能吸引到那些真心想做慈善的人们。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真正的慈善!

其实看着一件件事根据自己定下的条条框框发展壮大,心里的自豪感是无以伦比。

吃完饭,放下碗筷,出了食堂,李赟带着冯瑶姐和鑫瑜在外面的道路走着,跟她俩见着自己在这里当兵时的一点一滴。

她俩这是第一次进山来,特别这里是李赟曾经当兵过的地方,这对于她们敷上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即使看到当时李赟第一次骑驴让摔下的那条小道时,她俩都很有兴质的在哪里比划着,好像可以通过比划,可以还原李赟当时摔下驴身上时的狼狈样,让她们觉得特别的有意思。

还有当时小古丽给李赟洗衣服的那个涝坝,看到涝坝里的水,在看看水边的洗衣石,她们回想一下小古丽当时是怎么蹲在这块石头跟前,给李赟洗衣服的。

鑫瑜甚至还打抱不平的说:“你个李老抠,那时的小古丽那么小,你就舍得让她在这里给你洗衣服。”

李赟辩解道:“她都是周六的时候到派出所的宿舍来,把我的脏衣服搜罗一空,然后自己去洗,我当时拦了好几次,都没拦住。”

“是你懒,才不是真心想拦她,你就是和老抠,让小姑丽那么小的一个姑娘给你洗衣服,你害不害臊。”

算了,李赟不想跟她去争辩对错,但是那个时候的小古丽确实惹人疼。

鑫瑜看李赟不吭声了,她自顾自的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对着涝坝和洗衣石都各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就在手忙脚乱的编辑相片,通过彩信发给小古丽。

不过一会李赟的电话响了,一看号码是小古丽,按说这个时间她还在上课,怎么会有时间电话过来呢。带着这个疑问李赟接了这个电话,电话一通,那头就传来小古丽激动的声音:“哥哥,你们去乡里了吗?”

“对啊,你怎么这会有时间打电话?”

“哥哥,这个时间是下课啊!”

李赟这才想过来,有下课时间可以打电话,自己这很长时间不上学,忘了学校的上课时间,但是嘴上没软:“下课就好好休息,在同学里别搞特殊。”

让李赟这话给堵的,小古丽“啊啊”了两声没在说下去,而是说了句“再见”就挂了电话。

刚才的电话,李赟用的免提,知道是小古丽看到了鑫瑜的照片,才打过来的,但是随着她的年龄增长,李赟发现她看自己的眼神有点不对,不过这话没敢跟别人说,所以在对她说话的语气上生硬些,就是想要造成隔阂。

现在的小姑娘,年龄不大,张口爱闭口爱的,连自己吃几碗干饭都不知道,就忙着爱,简直是胡闹。

不过李赟的敷衍了事,让鑫瑜和冯瑶姐不高兴了。

“你跟她那么说话,不是让她伤心吗?那样你这么当哥哥的。”

这可到好,自己不敢说出理由,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于是继续嘴硬到底:“上课时间,她打什么电话,都是你们给惯的,上学给她买什么手机,你们看看那个学生上学带手机!”

“谁说没有的,她班里就有好几个人有的,现在有的初中生都带手机了。”

“这是什么家庭教育?上个学带手机干嘛?都是钱多了烧的。还有小古丽是不是她班里第一个用手机的?”

“是第一个怎么了?手机对于咱们算的了什么?就算我们不给她买,就单凭她爸,收入给她买个手机还不是玩似的。小姑娘自己一个人在魔都上学,给她个手机,让她想家了,给她家里打个电话不行吗?我们想她了,打个电话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