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1767300000004

第4章

据英国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说,在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之时,在瑞金所有的主要中国领导同志中,奥托·布劳恩发现:“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毛泽东。他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几乎可以说是很瘦削的40来岁的中年人。他给我的最初印象,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和诗人。在很少的几个庆祝会上,我们见面时很随便。在这种场合,他总是保持一种威严而又谨慎的态度,总是鼓励别人喝酒、说话和唱歌,他自己则在谈话中插进一些格言,这些格言听起来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但总有一定的含义,有时还含有一种恶意的暗示。当有人第一次提出,我们的主力是否应当突破敌人对中央苏区封锁这个问题时,他用一句毫不相干的话(我想可能是老子的话)回答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类似这样的格言和比喻,我们还可以随意举出一些例子。”

[附注]“良庖”句,即庖丁解牛,见《庄子·养生主》。此处奥托·布劳恩(李德)说为老子语,误。

1935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在会上,多数人集中批判了王明的先是“左”倾冒险主义,以后又发展为右倾保守主义,以及在长征中消极避战,只顾夺路去湘西的错误军事路线;集中批判了王明路线在中央的代理人博古的错误。会上大多数人拥护毛泽东出来领导,只有博古、凯丰出来反对。博古后来作了检讨,但没有彻底地承认错误。凯丰甚至很狂妄地对毛泽东讲:“你懂得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并且对会议表示保留意见。

25年后,即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他67岁寿辰时,在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中又谈到了。他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受到过3次大的处分。“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

10月,毛泽东登临岷山顶峰,远望苍莽的昆仑山脉,俯视祖国大地,豪情满怀,写下了《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附注]毛泽东在“飞起玉龙三百万”下有注,曰:“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倍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人或为鱼鳖”,见《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

“倚天抽宝剑”,见相传为宋玉所作的《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董,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又见唐朝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他说:“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在谈及“国际援助”时,他说:“古人说:‘春秋无义战。’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

[附注]“井蛙”,见《庄子·秋水》。

“春秋无义战”,见《孟子·尽心下》。

1936年

2月,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之后,妄图进一步吞噬全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并准备开赴冀察前线,直接与日军作战。东征途中,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写下了这首绝唱千古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f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附注]“稍逊风骚”,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此处泛指佳作。

3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附近红军大学以“军事辩证法”为题作战略学演讲。据陈士榘回忆:我记得,他在讲战略学的战略追击时,专门列举了一些中国古代战例。如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强大的齐国的例子,以及后来齐国桓公和军师管仲关于追击战的例子。“中国有个有名的成语,叫做‘一鼓夺气’来自何时呢?”毛泽东挥动着大手说道:“来自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

毛泽东就抗日讨卖国贼事,致信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内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谁谓秦无人而日甘受亡国奴之辱乎?寇深情急,竭意进言,惟阁下熟思而审图之。”

5月5日,毛泽东、朱德就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全体海陆空军,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报馆,一切不愿意当亡国奴的同胞们,内称:“苏维埃中央政府与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慎重地向南京政府当局诸公进言,在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理应翻然改侮,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此不仅诸公之幸,实亦民族国家之福。”

[附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见《诗经·小雅·常棣》。

8月13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争取十七路军共同抗日,毛泽东派中共陕西省委军委负责人汪锋为代表,持他分别写给杨虎城、杜斌丞、邓宝珊3人的亲笔信到西安联络。其中给杜斌丞的信写道:“一年以来成效渐著。虎臣先生同意联合战线,但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机已熟,正抗日救国切实负责之时,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救西北救华北救中国之伟大事业,愿与先生勉之。”

[附注]“一言兴邦”,见《论语·子路》。

8月14日,毛泽东就抗日联合战线致信宋子文,内称:“寇深祸亟,情切嘤鸣,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9月8日,毛泽东在给朱绍良的信中借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劝国民党军政要员“抛嫌释怨,以对付共同之敌”。

[附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见《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代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含,渔者得而并擒之。”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多次提及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他写道:“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他又说:“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情归’,就是指的使敌人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附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见《孙子兵法·谋攻篇》。“避其锐气,击其情归”,见《孙子兵法·军争篇》。

毛泽东又说:“但是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附注]“有备无患”。见《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立于不败之地”·见《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还就丧失土地的问题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在谈到长期作战问题时,毛泽东认为:“‘灭此朝食’的气概是好的,‘灭此朝食’的具体计划是不好的。”

[附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见《战国策·魏策》:“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圃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灭此朝食”,见《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毛泽东还对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作了分析,说明弱军如何战胜强军的:“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用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力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一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12月28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于本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表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同月26日,蒋介石在洛阳发表声明,即《对张杨的训词》,内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实为中国政治文献中一篇有趣的文章。毛泽东为此发表了《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在此声明中,毛泽东严正指出:“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其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将席卷蒋氏以去。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蒋氏及其一派必须深切注意。”声明指出:“共产党的‘言必信,行必果’,十五年来全国人民早已承认。全国人民信任共产党的言行,实高出于信任国内任何党派的言行。”

[附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见《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见《论语·子路》。

1937年

自去年11月至本年4月4日之间,毛泽东阅读了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1935年6月笔耕堂第三版)一书,除掉在原文边做了单线、双线、曲线、圆圈、单钩等符号外,还写了不少批注。涉及东周列国时期人物、著作、典故的有如下批注:

一、“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二、“良药苦口,同时却利于病;忠言逆耳,同时却利于行;羊肉好吃,无夺烫的(得)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佳人却可倾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变的对立。一切对立都是这样的。”

三、“履与足矛盾时,削足适履,正是布哈林的思想。这是可能的吗?不可能的。”

四、“流水不腐,非流水腐;户枢不蠹,非户枢蠹。物之本身情况如何,是第一原因。”

五、“内省不疚,夫何忧可惧。”

六、“完全否定,乾坤或几乎息。”

[附注]“长袖善舞”句,见《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北堂书钞》引“钱”作“财”。

“祸兮福所倚”句,见《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流水不腐”句,见《吕氏春秋·尽数》:“漉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唐朝马总《意林》引“不蝼”作“不蠹”。

“内省不疚”句,见《论语·颜渊》。

“乾坤或几乎息”,见《周易·易传·系辞上》。

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附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见《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毛泽东在延安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在讨论集中兵力问题时,他说:“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并不很多,但讲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拿破仑用兵重要的一条也是集中兵力。我们以少胜多,也是在战术上集中比敌人多五倍到十倍的兵力。当然,这里有个政治问题。我们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援。凡是非正义战争就不得不分兵把口。”他还讲秦始皇先后派李信和王翦领兵灭楚,一败一胜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附注]李信和王翦先后伐楚故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献地图荆轲闹秦庭,论兵法王翦代李信》;第一百八回《兼六国混一舆图,号始皇建立郡县》。

1938年

4月11日,毛泽东在边区国防教育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把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同孔夫子办学相并称。

5月12日,毛泽东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报告,他就有关抗战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良、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的精辟论点,他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种歌,你们喜欢哪一种呢?我看《下里巴人》也不错,全国人民都会唱。”

[附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古乐曲名。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一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指出:“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在讲演中,他又一次肯定了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理论,说:“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他在讲演中列举了许多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战例,他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