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1768000000001

第1章 芳汀(1)

一、一个正直的人

——米里哀先生

1815年,查理·佛朗沙·卞福汝·米里哀先生依然是迪涅的主教。这时他已七十五六岁高龄。从1806年起,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

事情的某些细枝末节虽然并不触及我们所要讲述的故事的本题,但为了全面准确地对故事进行叙述,我们不妨提一提这些细枝末节——主教到任之初人们关于他的那些传说。对于某些人来说,人们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在他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他们的命运之中,往往与他们的亲身经历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米里哀先生是艾克斯法院的一名参议之子。参议这种职务能称得上司法界的贵族了。据说,米里哀的父亲为了要儿子承袭这一职位,早在米里哀18岁或者20岁的时候,就按照贵族家庭的习俗为他完了婚。

他品貌非凡,身材虽然不高,但英俊无比,风度翩翩,谈吐潇洒。可以说,婚后,他的青年时代整个消磨在交际场所,消磨在与女人们的厮混之中了。对此,人们曾议论纷纷。

革命爆发了。这期间事变迭出,贵族家庭受到摧残、驱逐和追捕,四处逃散。革命一开始,米里哀就逃到了意大利。他的妻子害肺病离开了人间。他们也没有儿女。此后,米里哀先生的生活中又有什么遭遇呢?社会制度的崩溃,家庭的破落,九三年的悲剧因人在远方感到的恐怖还有可能被夸大——是否使他产生过消沉和孤独之感呢?一个人,生活中遭了大难,财产遭到洗劫,也许都不为所动,但有时,一种神秘可怕的打击会直接撞击人的心灵,能使人一蹶不振。一向沉浸于欢乐及温情之中的米里哀,是否受过这类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谁这么说。我们只是知道:从意大利归来之后,他便做了教士。

1804年,米里哀先生担任了白里尼奥尔的本堂神甫。那时他已衰老,深居简出,索然无味地生活着。

在拿破仑皇帝加冕的前夕,米里哀先生为了本教区一件不知是什么的小事去了巴黎一趟。他将代表其教区的广大信徒向上级有所陈请。一天,米里哀先生夹裹在一群显要人物当中恳请费什红衣主教的会见。这天,皇帝来看他的舅父费什主教。正在前厅候见主教的米里哀,这位尊贵的本堂神甫,正赶上皇上打这儿走过。拿破仑发现这位老人正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瞧着他,便突然转过身来问:

“瞧着我的那位老者是谁?”

“陛下,”米里哀先生道,“您在看一位老人,而我,在看一位伟人,咱们彼此均不吃亏。”

当天晚上,皇帝向红衣主教查询了这位本堂神甫的姓名。不久,米里哀先生便被任命为迪涅主教,这一任命令他甚为吃惊。

除此而外,人们对米里哀先生初期生活的传说,究竟哪些是真的,没有人能讲得明白。很少有人知道米里哀一家革命以前的事。

刚刚来到一个爱传闲话的人多而思考问题的人少的小城,任何人都是够受的,米里哀先生自然也不例外。他是主教,正因为他是主教,他得比别人更能忍受这一切。涉及他的一些传言,也许只是些闲谈而已,内容无非是些捕风捉影和道听途说的东西,有的甚至连影子都找不到,照南方人的说法,全然是胡诌一气。

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在米里哀供职迪涅九年之后,当初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话题,都完全被丢在脑后了。如今,没有人再提到那些闲言碎语,甚至连想也不再去想它们。

当初,米里哀到迪涅时有个老姑娘陪伴着。她便是比他小10岁的妹妹巴狄斯丁。

他们还有一个佣人,即与巴狄斯丁同龄的名叫马格洛的女人。现在,马格洛做了“司铎先生的女仆”,因此,她得到了一个双重头衔:姑娘的女仆和主教的管家。

巴狄斯丁姑娘身材修长,面目清秀,性情温厚,身上体现着“可敬”二字所表达的全部含义,因为一个女人到了“可敬”的地步,似乎总得先做母亲。她从来不曾有过美好的时光,全部人生被一连串圣洁的工作所占据,这就使得她的身体显现出一种洁白和光彩。年轻时她十分消瘦,待步入老年时,她却显现出清虚疏朗的神韵,给人以天使和神人之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慈祥之美”。这连处女都难以相比。她的身躯仿佛由阴影构成,几乎看不到足以显示性别的实体。那只是一小撮透着微光的物质,俊秀细长的眼睛总是低垂着,我们可以说她是留于人间的一位天女。

马格洛大娘矮小、白胖、臃肿,整天显得忙碌不定,终日气喘吁吁。这副喘气的样子是她辛勤劳作的结果,又是她气喘病的一个征兆。

米里哀先生到任后,人们按照律令所规定的主教列于元帅之后的礼仪,安顿他住进了主教大院。市长和议长先行拜访了他。随后,他回访了将军和省长。

一切安排停当,全城静候主教执行任务。

二、米里哀先生成了卞福汝主教

迪涅的主教院与医院毗连。主教院是一座宽敞雄伟、用石料建成的大厦,由巴黎大学神学博士、西摩尔修道院院长、1712年起担任迪涅主教的亨利·彼惹兴建。这院落真够得上一座华贵的府第。它的一切都显示出壮丽豪华的气派:主教私邸,大大小小的客厅,鳞次栉比的各式房间,宽宽敞敞的院子,具有佛罗伦萨古代风格的穹隆的回廊,树木苍翠的园子,等等。楼下是一间富丽堂皇的游廊式长厅,它和院子里的花园相对。1714年7月29日,主教亨利·彼惹曾在这个长厅里举行过一次盛大的宴会,参加的人中有人称昂布伦亲王的大主教夏尔·勃吕拉·德·让利斯,有嘉布遣会修士、格拉斯主教安东尼·德·梅吉尼,有法兰西祈祷大师、雷兰群岛圣奥诺雷修道院院长菲力浦·德·旺多姆,有人称梵斯男爵的主教佛朗索瓦·德·白东·德·格利翁,有人称格朗代夫贵人的主教凯撒·德·沙白朗·德·福高尔吉尔,此外还有被称为经堂神甫、御前普通宣教士、塞内士贵人的主教让·沙阿兰。这七位德高望重的人物的画像一直悬挂在那间长厅内,一块白色大理石上用金字镌刻着“1714年7月29日”的字样,用以铭记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然而,那座医院却显出一副狭小低陋的模样:二层楼房,有个小小的花园。

主教到任三天后参观了这所医院。参观完毕,他把医院院长请到了家里。

“院长先生,”他说,“医院现在有多少病人?”

“26个,我的主教。”

“和我数过的一样。”主教说。

“那些病床,”院长又说,“彼此靠得太近了,一张紧挨着一张。”

“我同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病房太小,空气很不新鲜。”

“我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即使能透些阳光进来,那园子对刚刚起床的病人们来说也是显得很小的。”

“这正是我所见到的。”

“关于传染病,今年害过伤寒,两年前,害过疹子,有时多到百来个病人,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

“那正是我所想到的。”

“没有办法,主教,”院长说,“我们只好将就了。”

谈话是在楼下那间游廊式的大厅里进行的。

主教沉默了片刻,突然转向院长。

“先生,”主教说,“您以为,这个大厅能容纳多少床位?”

“主教的大厅?”院长摸不着头脑。

主教用目光环视大厅,像是在进行目测。

“这里足够容纳20张病床!”主教自言自语,随后又提高音调,“瞧,院长先生,我跟您说,这显然是不对的:你们26个病人住在五六间小屋子里,而我们这儿三个人,却有60个人的地方。这是不公平的,我跟您说。您来住我的房子,我去住您的。我们调换一下。”

第二天,26个病人便迁入主教府,主教则住进了医院的房子。

米里哀先生没有任何财产,因为他的家革命时期破落了。他的妹妹每年可以领到500法郎的养老金,刚刚够她的生活之需。米里哀先生作为主教,从政府领得15000法郎的薪俸。在搬进医院去的当天,米里哀先生又做出一项决定,把他的薪俸分作以下用途。

在他担任迪涅主教期间,米里哀先生一直沿用这个分配办法。他对外人说,这是“分配了他的家用”。

巴狄斯丁姑娘以绝对服从的态度对待这种分配方式。对于那位圣女来说,米里哀先生是哥哥,同时是她的主教,是她人世间的朋友,又是她宗教中的上司。她不但爱他,而且极其单纯地敬服他。他说话时,她洗耳恭听;他行动时,她追随伺候。可那位女仆马格洛大娘,对此却有些不满。主教只给自己留下1000利弗,和巴狄斯丁姑娘的养老金合起来,每年也才1500法郎啊!这就是两个老人的全部生活费用。

当别的教士来到迪涅时,主教先生还是有办法招待他们的。那便是靠马格洛大娘极端的节俭和巴狄斯丁姑娘的精打细算,以勉强应付招待客人之需。

在迪涅住了大约三个月之后,有一次主教说:“如此下去,我真有些维持不了了!”

“那自然!”马格洛大娘说,“主教大人连省里应该给的那笔城区车马费和教区巡视费都没要来。可是,过去的那几位主教,这些都是要的。”

“是这样!”主教说,“您说得有道理,得要这笔钱,马格洛大娘。”

于是,主教提出了申请。

不久,省务委员会审议了那份申请后,决定每年用“主教先生的轿车、邮车和教务巡视津贴”的名义拨给他3000法郎。这引起了当地士绅们的不满。有一位住在迪涅城附近一座富丽堂皇的宅第的帝国时代上议院议员,促成雾月十八日政变的五百人院的成员,抓住这一机会,写了一封怨气冲天的密函呈送宗教大臣皮戈·德·普雷阿麦内先生。该信原文节录如下:

轿车津贴?在一个不到4000人的小城里,这笔津贴有什么用处?邮车和巡视津贴?首先要问一问这号巡视有没有必要?其次,在这样的山区,邮车怎样走?路都没有,骑马才成。从迪朗斯到阿尔努堡的那座桥也只能够走小牛车。神甫全都是一路货色,又贪婪又吝啬。这一位在到任之初,还像个善良的教徒,现在却和其他人一模一样了:非坐轿车和邮车不行,非享受从前那些主教所享受的奢侈品不可!咳!这些臭神甫!伯爵先生,如果皇上不替我们肃清这些吃教的坏蛋,一切事情都不会好。打倒教皇!(当时正和罗马发生摩擦)至于我,我只拥护恺撒……

但这事却使马格洛大娘高兴得不得了。

“好了!”她对巴狄斯丁姑娘说,“开始时,主教只顾别人,现在,他也得想到自己了。既然已把慈善捐赠分配停当,那么,这3000法郎就归我们了。”

主教还有某些额外开支。这些开支都从主教的一些额外收入中支付了。请求提早婚礼费、特许开斋费、婴孩死前洗礼费、宣教费、为教堂或私立小教堂祝圣费、行结婚典礼费,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位主教设法从富人那里取来的。取来后随即花在穷人身上,叫做取之于富,用之于贫。

过了不久,捐款源源而来。富有的人和贫穷的人都找上门来,贫穷者前来申请得到富有者所留下的捐赠。这样,不到一年的工夫,主教便成了慈善捐款的管理者和需要救济人员的援助者。他手中有大笔的款项可以支配。但是主教本人丝毫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状况,除去生活必需品外,他没有任何奢望。

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社会上层的博爱对于下层的穷苦来说,无疑总是杯水车薪。我们可以说,在米里哀主教这里,所有的钱都早已入不敷出了,就好像旱地上的水一样;他无所回报地收进了钱,却永远没有余款;于是,他开始在自己身上打起主意来。

按照惯例,主教们要把自己的教名全部写在他们的布告和公函上。当地的穷人出于一种本能的爱戴,在米里哀主教的几个名字中,挑选了对他们具有真义的一个,称他为卞福汝卞福汝,法文Bienvenu,是欢迎的意思。主教。我们也将随时照这个名字称呼他。主教本人对这个称呼似乎甚为满意。

“我喜欢这个名称,”他说,“称卞福汝比称主教大人好得多。”此处刻画的形象我们并不认为是逼真的,我们只说它有些相像罢了。

三、好主教碰上了苦教区

主教先生的马车变卖成了救济款。这并未减少他巡回视察的工作。迪涅教区平原少、山地多,是个苦地方。这里分32个司铎区,41个监牧区,285个分区。把它们通通跑遍,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主教先生却能完成这一任务。如果离得不远,他就步行;平原上,他坐小马车;山地里,改乘骡子。那两个上了年纪的妇人还陪伴着他。如果路途对她们过于辛苦,他便单独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