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1770500000002

第2章 长城,向南极延伸(1)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崛起,中国力量、中国表情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伴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号角,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即将出发。

科考建站,赤子捧心,万里征程何所惧?

救援脱困,感天动地,八方美誉扬国威!

2013年11月7日上午,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整装待发。

码头上,人声鼎沸,鼓乐齐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从这里出发。

中国红,红色的船,红色的队衣,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旗帜,出征的队员与送别的亲人在相互凝望、握手、拥抱、亲吻、留影、打电话、发微信、记邮箱……码头上,一位参加过15次南极科考的老队员抱起自己的小外孙,小外孙动情地和他吻别;一位年轻的妻子依偎在船员丈夫的身上,悄悄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丈夫说:“为我担心了?”

妻子说:“我怕。”

丈夫说:“怕一个人在家?”

妻子说:“怕你出事。”

丈夫说:“不可能,这是南极科考第30次任务了,我们积累了29次经验,放心吧!”

……谁曾料想,在往后的南极征程中,年轻妻子那一丝隐隐的担忧,竟然成了事实。

更多的心声,是目光中凝聚的重托和信任。送别仪式上,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各界代表,向即将远征的人们挥手致意。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将第30次南极科考队红色的队旗郑重地授予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刘顺林。刘顺林高擎队旗踏上舷梯,一步一步迈上“雪龙”号船,科考队员们排成长长的红色队伍拾级而上。

遥远的南极每年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只有短暂的3个月。在这3个月的夏季里,南极大陆周边的海冰开始融化,人们乘船可以抵近南极洲大陆岸边,全世界去南极的船舶几乎都在这个时间段前往。

20世纪以来,南极已进入以和平和科学为主题的科学考察时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29年向南极派出考察队,进行多项科学考察。

中国以国家力量投入南极科考事业,建立高效能的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采用高科技工作手段,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10时30分,一阵清脆的启航铃响遍全船,主机轰隆隆启动,接着,汽笛一声长鸣,“雪龙”号船缓缓驶离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即将驶向茫茫大海。队员们身上的红色队服格外耀眼,一如每个人心中跳荡的烈火,环南极考察,建立泰山站,每个人肩上都感受到了泰山般沉重的国家责任……一目标:环南极考察与建立泰山站

楼船飞渡,铁马秋风。随着“雪龙”号船汽笛的一声长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科考征程。

考察队计划执行30个科学考察项目、15项南极后勤保障以及工程建设任务。在此次考察中,中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雪龙”号船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考察航行任务,四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约3.15万海里(1海里约等于1.852公里),预计2014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中国已经完成29次南极考察,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三个考察站。

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即将进行。每次考察的时间都需要150天到半年。100多名科学家和船员就要以船为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半年,期间的风雨冰霜、惊涛骇浪是家常便饭,晕船呕吐、病魔袭击,也在所难免。每天都是洁白的冰雪和黑蓝的大海,再美也会审美疲劳。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为了中国的南极事业,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日子、这些行动,一年又一年,像风雨一样飘过,漫长而又短暂。

人类对南极的发现,最早的应该是帆船时代的渔猎者,只不过他们没有留下姓名和时间记录,也没有标记他们的发现地。1821年,接受过海军学院训练的俄国爱沙尼亚人别林斯高晋,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派遣,与副手拉扎列夫分别驾驶“东方”号和“和平”号单桅帆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环南极航行。在这次航行中,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曾几次进入南极圈,最南到达南纬69度25分处。但是南大洋恶劣的天气,无法通过的浮冰,以及雾气笼罩的海面,使他们的单桅船无法再接近南极大陆。别林斯高晋的船队先后发现两个小岛,用沙皇的名字命名为彼得一世岛和亚历山大一世岛,后者紧靠南极大陆。位于南纬71度西经85度的南极大陆边缘海为当年别林斯高晋率领船队抵达的海域,后人为纪念他对南极探险的贡献,将此海域命名为别林斯高晋海。

别林斯高晋的航行证明,南极是一个独立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大陆。对环南极传统意义的科学考察也在这位海军上将激情勇敢的发现之旅中不经意地记上了第一笔。

南大洋是环绕南极大陆、北边无陆界的独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后来的科学家们认为,南大洋在气候方面有均一性,在沟通三大洋、使三大洋深层和底层保持含氧的低温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这些水域合为一个整体便于研究;而从该水体的物理特性及其中供养的同一动物区系进行考虑,亦可把它们划为一个独立的海域。

副热带辐合线是一条海水等温线密集带,几乎连续不断地环绕南极大陆,表层水温12~15℃,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因是水文界线,平均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42度之间,故南大洋的面积也不固定,约为77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2%左右。

自从别林斯高晋在1821年完成环南极大洋的航行之后,科学家们多次进入这片大洋进行科学考察。较系统的有英国1929年-1939年“发现Ⅱ”号船和美国1962年-1972年“埃尔塔宁”号船的调查,还有1973年开始的“国际南大洋研究”计划和苏、美南大洋联合考察活动(1975-1978)等。

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能力组织科学家参与这些调查。1985年1月19日,世界南极探险史翻开新的一页,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的首个大洋队队长金庆明研究员,向南大洋放入了第一个颠倒采水器,中国历史上首次南大洋考察由此拉开帷幕。

首次南大洋考察历时17天,考察海域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区,考察内容包括生物、水文、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6个学科23个项目,完成南极海域水深测量8730公里,重力测量约3460公里,磁力测量约3030公里,取得了10万平方公里的多学科资料、标本和样品。

更具有生命标志意义的是,海军潜水员刘宝珠,在菲尔德斯海峡冒险下潜到57米深的寒冷海底,停留5分钟,观察了海底生物,并采集到一批典型样本,其中包括一块长着生物的岩石。刘宝珠是在南大洋海域下潜的第一个中国人。之后,中国对南大洋的考察由长城站所在的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逐年向东西两翼延展,中山站建立后,南大洋的考察也延展到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一带海域。

2013年3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开展了极地环境综合考察研究,了解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基本信息,为该海区的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但是,在中国已完成的29次南极考察中,还没有一次环南极大陆的大洋考察。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是中国航海人和科考人的中国梦。

2013年11月11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队长矫玉田在“雪龙”号船经过苏拉威西海的时候,释放了本航次的第一个探空气球,以探测大气剖面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大洋的气象调查也是本航次环南极大洋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矫玉田的这个“第一”也拉开了我国首次环南极大陆大洋考察的序幕。矫玉田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研究院的教授,多次参加或带队进行南大洋考察。

按照国家海洋局批准的考察计划,“雪龙”号船将从中山站出发东行,经罗斯海维多利亚地,到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然后经过长城站,通过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最后回到中山站,全程开展多学科的大洋调查项目,收集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的地质、地磁、地貌、重力、多道地震、水文要素、海流、生物、大气等几十个学科的资料。

按照第30次南极考察计划,重头戏是建设中国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通过29次南极考察和30年的建设,中国已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长城站和中山站都位于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昆仑站则建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距离遥远,物资运输困难。从昆仑站建立开始,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便着手调查研究在南极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建设中继站的地理与技术问题。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国家海洋局提出的建设泰山站的项目规划。

我国在南极大陆建设的考察站,一直未配备飞机,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的交通只有雪地车,路上需要克服零海拔到海拔4000米的急剧变化,以及复杂的冰雪路面,不仅花费时间,而且经常出现险情。拟建的泰山站附近冰面具备良好的冰面机场建设条件,建设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通航供南极考察专用的特种固定翼飞机非常合适;而且,如果在飞机上安装遥感设备,就可以在空中开展大范围的遥感观测监测,使科考由平面向立体化转变。泰山站的建设,将大大提高科考的效率,扩大科考的范围。

“泰山站”是在我国南极内陆站全国征名活动中得票数仅次于“昆仑站”的站名。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有稳如泰山的含义,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泰山站的规划: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的内陆夏季考察站;主体建筑410平方米,辅助建筑5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计使用寿命15年。

泰山站将运用多项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使用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来提供能量,可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发电设备产生的废热,为工作站所有的居住区域提供采暖,为生活用水系统融化积雪,给考察站的深钻井融化积雪;回收排气系统的余热,来预热通风系统外面的空气。

泰山站的定位之一是中转枢纽站,具备科学观测、人员居住、发电、物资储备、机械维修、通信及应急避难等功能,配有车库、机场、储油设施。

目前,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考站中,长城站、中山站为常年站;昆仑站目前只是夏季站,但未来也将建设为常年站;届时,泰山站将成为唯一的夏季站。

泰山站所在的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坡度约为0.35度,没有植物生长发育,动物活动罕至。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既可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气象)、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