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1784800000017

第17章 黄金法则八:自制力是35岁之前成功的“方向盘”(2)

有一个年轻人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糊口,只好去了一个理发店学理发。没干多久,他就觉得理发没有出息,后来又去当兵,几年后复员回家,还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好又回到理发店理发。他觉得命运对他的安排就是理发,既然这样,就把理发这件事做好,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爱上了这一工作,并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理发师。几年之后,他真的成功了,并拥有了他自己的理发美容院。

这位年轻人从不喜欢这一工作到喜欢这一工作,从觉得没出息到做得有出息,全在于能够及时进行了人生自我调整。

如果他永远抱着以前的想法看待他的工作和前途,不及时自我调整,那么,他的人生就只有失败。

虽然人人都知道“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但是到了自己头上却是难以接受。现在很多人下岗以后,宁可在家闲着,坚守贫困,也不愿去干那些所谓“下贱”的工作,这都是不能及时自我调整,抱着一种想法不改变的表现。

人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因为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你可能在某个位置,明天也许就没有了。如果想不开,不要说是35岁之前成功了,整个人生也可能是一出悲剧。相反,只要及时调整,那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凯斯顿是美国纽约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制片人,制作了20年的影片,他认为这是他唯一能干的工作。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丢掉了这个饭碗,他沮丧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有一天,他正心灰意冷地在大街上闲逛,迎面碰上了过去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的一番话及时调整了凯斯顿的心态,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开始迈向成功人生。

凯斯顿后来回忆他们当时的对话:

“他对我说:‘你担心什么——你的本事多得很。’我记得自己非常疑惑地说:‘真的?我有什么本事?’他告诉我:‘你是一个了不起的推销员。多年来你不是一直把许多电影构想推销给总公司的人吗?天晓得,如果你能推销给那些老奸巨猾的人,你就能把任何东西推销给任何人’。”

“接着他说:‘此外,你还是一个写宣传企划的高手——你一直为自己的影片写出最好的宣传企划,所以你干这一行一定没问题。’然后他不经意地撇下最后几句话:‘不用说你最擅长的是把一大堆人凑在一起工作——这本来就是制片人的职责。所以你也许可以开一家自己的演员经纪公司,大赚一笔,依我看来,你能选择的出路多得很’。”

“他在我肩膀上拍一把,我们就告别了,但是我在那个街角又待了许久。短短几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凯斯顿听了朋友的话,及时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始了新的人生,现在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独立承接宣传企划,当然是以电影业为主,凯斯顿成功了。

每个人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总会碰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磨难,有些人在逆境中沉沦了,自暴自弃了,但另一些人却能够自我调整,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生活,这些人正是后来的成功者。

5.成功者严于律己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在35岁之前取得成功的。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不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写道:“我在家乡跟一位专业歌手学唱歌,同时还要去师范学院上学。毕业时,我问父亲,自己今后是当教师还是当歌唱家?父亲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我选择了唱歌,经过14年奋斗,我终于获得了成功。”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比尔·盖茨说:“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也是一种勇气。”有了这种勇气,我们就能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该做的事,舍弃不该做的。

限制自己是一种强制行为,它不仅表现在对精力的运筹上,还表现在对时间的调度上;不仅表现在对其他专业兴趣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娱乐活动、应酬方面的限制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它经不起折腾和浪费。

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比尔·盖茨对不正常情绪的制约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如果我觉得沮丧,我就唱歌;如果我觉得悲伤,我就大笑;如果我觉得无法胜任,我就想想过去的成就;如果我觉得无足轻重,我就想想我的目标。

人如果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里有一个关于一位深谙自我管理艺术之道的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是豪威尔。他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曾担任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兼任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个乡下小店当过店员,后来当过美国钢铁公司信用部经理,并一直朝着更高的权力地位迈进。

在谈到其成功的秘诀时,豪威尔说:“几年来我一直有个记事本,记录一天中有哪些约会。家人从不指望我周末晚上在家,因为他们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检查,评估自己在这一周中的工作表现。晚餐后,我独自一人打开记事本,回顾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过程。我会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干什么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等问题。这种每周检讨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随着年事渐长,这种情况倒是越来越少,我一直保持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它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豪威尔的这种做法可能是向富兰克林学习的。不过富兰克林并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发现了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把一个要改进的缺点作为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进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

在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私人档案柜里有一份特别的卷宗,内容都是“我做过的傻事”。有的时候,卡耐基会口述这些事给秘书记录,不过有时某些事委实“傻”得太厉害了,卡耐基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好自己动手记下来。

如果卡耐基够诚实,这样的卷宗恐怕早就需要成立专柜了。

每当卡耐基翻阅这份卷宗,重读自己对自己的按语时,就像有一面镜子摆在那里,让他看清自己的真相。

以前他把错都归在别人身上,但是现在他知道,他要对自己的不辜负大部分责任。很多人在年事渐长之后,都会逐渐认识这个道理。“只有我自己,”拿破仑被放逐之后说,“必须为我的没落负责任。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我所有不幸的根源。”

只有杰出的人物才能自我检讨,勇于负责。你想你是他们之中的一分子吗?下一次再听到别人的批评时,别急着跺脚,先想想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话,你应该高兴;没道理的话,那更不值得生气了。

比尔·盖茨告诫人们:“让我们当自己最严格的批评家,在自己见不到的地方,更要衷心欢迎别人的善意批评。”

成功的决策者,不仅意味着明确坚决做什么,而且也意味着坚决不干什么。做错了事,要认真检讨;取得了成功,要总结经验。要学会限制自己,不能放任自流。

6.先从自身做起

求人不如求己,成功来自自我努力。

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从自身寻找问题,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想法,造成了问题的产生,一味地寄希望于外界环境,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旧约》里约瑟夫的故事颇耐人寻味,约瑟夫17岁时就被亲生手足卖到埃及,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及奴役他的人愤愤不平。但约瑟夫不这么想,他专注于修养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掌管所有的产业,备受倚重。

后来他遭到诬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志,化怨愤为动力。没过多久,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后,更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法老以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厄运的降临。

有一家很大的公司,该公司总裁精力旺盛,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他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在管理上却十分独裁。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

这种作风几乎使所有主管离心离德,大多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大发牢骚。乍听之下,不但言之有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只可惜他们光说不练,以上司的缺失作为坐而言却不起而行的借口。

例如一位主管说:“你绝对不会相信。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却突然跑来指示一番。就凭一句话,把我这几个月来的努力一笔勾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再做下去。他还有多久才退休?”

有人答道:“他才59岁,你想你还能熬6年吗?”“不知道,反正公司大概也不会让他这种人退休。”

然而,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下属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围内。

受差遣时,他总尽量多做一步,设身处地体会上司的需要与心意。假定奉命提供资料,他就附上资料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有一天,一位公司的顾问与该公司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种指示,唯有这位积极主动的主管,受到总裁征询意见,他的影响圈因此而扩大。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对他们而言,唯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肯负责,就得不怕失败,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此证明“错不在我”。幸好这位主管对同事的批评不以为意,仍以平常心待之。久而久之,他对同事的影响力也增加了。后来,公司里任何重大决策必经他的参与及认可,总裁也对他极为倚重,并未因他的表现受到威胁。因为他们两人正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产生互补的效果。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而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强出头、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其实不然。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想了解一个人的关注圈,从言谈中就可看出端倪。描述关注圈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了无牵挂。”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裁……”

“如果我的丈夫脾气好一点……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学历更高……”

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先从自我做起,顺应环境的要求,发挥最大的能量,而不是牢骚满腹。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与其发一些空泛的议论,还不如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