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科学家从伦敦驱车前往爱丁堡,透过车窗,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于是科学家们议论开了。天文学家说:“多有意思,苏格兰的羊是黑的尸物理学家反驳说:“你的论断不对,应该说,有些苏格兰的羊是黑的。”逻辑学家仍然感到不妥当,纠正说:“我们只能相信这一点: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体的一面是黑的。”
可见,能不能说好话来自于思维的严密。
斯大林在回忆第一次听列宁演说的情形时说:“当时,使我最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它虽然有些枯燥,但却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最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可见,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思维的内容五花八门,要想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思想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些要靠各个具体学科的学习来解决。但是,思维的形式(严格地说应该是思维形式的逻辑形式)却是简单明晰、有规律可循的一种工具。因此,在开始各种具体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学习点逻辑知识,可以让自己在提高说话水平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力的思维武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用在逻辑学习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打好了逻辑基础,就有了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条件。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逻辑方面的“天才”,他的杂文,如同投枪、匕首,一击就可以刺到敌人的最痛处。他非常善于抓住对手语言中的逻辑谬误,把对手驳得体无完肤。他的演讲同样也是深入浅出、周密妥帖,这些都反映出他的逻辑造诣。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句话当然有先生自谦的成分,但是确实也反映出他的勤奋程度。他的逻辑能力绝对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他自己刻苦学习的结果。早在留学日本的时期,他就钻研过逻辑学。在1907年发表的《科学史教篇》中,他就认为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后来,他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说中使用炉火纯青的逻辑技巧,还写了《论辩的灵魂》等十多篇杂文,可见先生对逻辑的重视与用心。
如前所述,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的。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又叫命题)和推理三种。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征总和的思维形式,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在口语表达中与概念有关的逻辑问题主要是:概念要明确,概括要恰当,划分要正确,要学会给某个新鲜事物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或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逻辑学上称为假判断。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我们思考问题使用的基本单位就是概念。它既是思维的形式,又是新的思维成果,因为我们对于某类事物的认识成果往往凝结成一个新的概念。而推理则又是在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可以把我们从未知引导到新知。关于这三种思维形式,涉及很多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在这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面面俱到地谈清楚,大家可以参阅有关的逻辑学著作。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要重视逻辑训练。如果你擅长辞令,那么逻辑知识可以令你锦上添花;如果你讲话时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怎么有条理地表达你的思想,那么你应该从逻辑学出发,开始挑战自我的训练之路。在这方面有了进步,我相信你的收获决不仅仅是拥有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你肯定会惊奇地发现,你看问题,做事情比以前少了盲目和困惑,多了自如和信心。
7.让修辞为你的口才镀镀金
懂语法,你顶多能把话说通;懂逻辑,你顶多能把话说对;只有懂修辞,你才可能把话说好。因此,学习修辞的技巧是提高说话水平的重要步骤。
在说话办事时应该考虑表达是否准确?是否把要表达的意思交代清楚了?说出来的话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如果语法有错误,就是不通;逻辑方面有问题,就是不对;语法和逻辑都没问题了,我们往往还要进一步追求更好的效果,而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就是修辞的任务了。因此可以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而修辞管的则是“好不好”。如果你的口才平平常常,那么修辞可以为你的口才镀上一层金,使其显得光彩夺目,绚丽耀眼!
俗话说:一样话百样说。根据特定的语境、特定的目的,众多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中总有一个是最合适的、效果最好的,选用那个最好的从而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的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说,修辞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语境,恰当地选择词语和句子,以求得最佳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讲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把话说得更有水平。出口成章是口才的最高境界,因此说话办事更是离不开对修辞的学习和训练。
修辞是一种追求更好表达效果的活动,它涉及的方面主要有语境、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用、辞格的运用。
语境有两种,一种叫做上下文语境,一种叫做社会语境。上下文语境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前言后语的问题。一句话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放在具体的上下文当中的,起码前言后语之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社会语境就更加复杂了,它包括说话的对象、时间、场合、周围的情况等诸多因素,简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善于说话办事的人往往是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出最得体的话语的人。这种感觉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本领。
下面这一段话,用了一些修辞技巧,乍一看好像还挺有文学色彩,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整段文字的前言后语互相矛盾,不合逻辑。是为了描写而描写,忽略了上下文语境的问题:
清晨,我和小王来到景色如画的未名湖畔。啊,美丽的未名湖,微波不兴,明净如镜,它大约刚刚从睡梦中醒来,显得分外的安详和宁静。我们举目四望,发现湖畔四周早已三三两两地坐满了好学的青年人。他们有的在念外语,有的在背诗词;有的声音高亢,像雄鸡在报晓,有的嗓音洪亮,如铜锣在轰鸣,千百个声音汇成了一首向科学进军的交响曲。
这段话单拿出其中的任何一句,可能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但是把这些句子放到一起,则显得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处理好上下文语境关系的例子。
讲修辞除了看语境外,还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前面我们说过,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恰当地选用最为合适的词语。该文则文,该野则野。语言中并没有什么天然的好词与坏词(这里指的是表达效果而非思想内容),好与不好全看使用者把它安排得怎么样。
其实修辞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复杂化、神秘化。当你有一件事情想说,你刚要开口,却突然觉得与其这样说,还不如那样说;或者某个词语尽管也能表达出你的基本意思,但是总觉得还可以再找一个更合适的来替换它;或者你为了增强说服力,尽量引用名人名言;为了增加感染力,使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这些时候,你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陈望道先生在他的名著《修辞学发凡》中,把修辞活动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种。大家很容易被字面的意思迷惑,认为积极修辞比消极修辞好。其实积极与消极只是用来区分的两个名词,它们并没有高下之分。说话办事的技巧首先追求的是准确,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争取简练,这些都做到了,才能追求生动。消极修辞就是为了更准确、简练地表达服务的,它是语言的常规范围内的调整与选择,而积极修辞则是语言的一种变异使用,它突破了表达的常规,能起到使人加深印象的作用。
8.说话有力,平时下功
你是否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你能否用自己的“嘴”说动别人的“腿”,这更多的是取决与你自己在平常的实践中下了多少的功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这些人很会说话,而自己却不怎么会说话的。他们感觉那些在他们眼中平淡无物的东西在那些口才好的人嘴里就变有趣了,他们谈什么都很动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固然,有些会说话的人,多多少少有赖于天赋,但说话的实际基础却是建立在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常识的丰富,以及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没有上述所列举的基础,光是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追本朔源,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必须经常在观察和思考上面下功夫。他们不断地扩充他们的兴趣,积累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那么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也将非常地充实,那你呢?是不是每天看报纸?你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只看看副刊上的小说消遣而已?同时是不是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很留心地去选择节目?是不是随便听听就算了呢?你是不是选择有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是不是看戏时集中精神地去欣赏它们,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具体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无接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话具有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改革开放,神州巨变,即使是村姑野叟、市井平民,也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联产承包、农民进城、别出心裁的广告、奇形怪状的楼房、五光十色的舞厅、色彩斑斓的服装、“老九”下海、孔雀东南飞……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人民是一班语言的“大家”。语言的“天才”,是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比如我们讲话常用程度副词——“特”,而由此演化一些诸如“特棒”、“特靓”、“特正”、“特红”、“特香”、“特佳”……数不胜数。通常,广大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都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的,这一切也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
(2)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是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相应的词汇来描写贾府上上下下的规矩、内内外外的礼教,那么塑造的人物也就没有特色而显得干瘪无味,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狠毒性格就肯定难以惟妙惟肖;《水浒》里面描写的108个梁山好汉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小栩栩如生,并不表示其作者就干过那些江湖勾当,开过茶坊……而在于作者看过的东西多,见识广。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比如: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口爆炸等等。语言学研究工作者李宇明先生在其《改革开放大潮下语言大变幻》一文中,信手举了如下许多例子:
交通:巴士、的士、打的、面的;
通讯:邮政专递、大哥大;
商贸:跳蚤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星期天夜市、皮包公司;
服装:牛仔服、文化衫、蝙蝠衫、休闲衫、迷你裙、三点式;
娱乐:迪斯科、贴面舞、卡拉OK、摇滚乐、镭射电影、闭路电视;
教育:电大、夜大、函大、委培、自费生、博士后、无围墙大学、文凭热、希望工程;
其他:特区、三资企业、第二职业、炒鱿鱼、停薪留职、打工仔、外来妹、桑拿浴、应召女郎、修长城、电脑红娘……
甚至还有一些特别能生成词语的格式,如:“××迷”“××热”“××王”等,利用这些格式可以生成一大批词语。这些词语或者从国外引进,或者是时尚的创造,或者是旧词的复活。有些词语,如AA制、B超、阳机、T恤衫、卡拉0K,汉字与洋文夹杂,就是词典专家也被它们弄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把它们放在词典中排序。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反映了我们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应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3)广泛阅读名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自会吟”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诉人们要学习口头语,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名著。“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亦会不召自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