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1791400000004

第4章 崭露头角(2)

可是,好景不长。从哈茨山旅游尽兴而归两个月后玛丽患病突然去世。这是一场在波美拉尼亚流行的瘟疫,先是玛丽的弟弟染病去世。继而玛丽护理染病的母亲时,未能使母亲脱离厄运而自己也被感染。玛丽自知不行时曾写信给俾斯麦,要他来看她。俾斯麦从申豪森急如星火地来到玛丽的病榻前,两个月不见,她瘦得不成样子。俾斯麦伤心地流泪,但他惊奇地发现,玛丽和布兰肯堡的心情却极为平静,他们身上似乎都体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您已经看到,我马上要走了,请您来是让您知道有个女人为您的信仰在临死前祷告。”玛丽祷告声清晰、微弱,众人都已跪下,俾斯麦孤立着。“仁慈的主啊,你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你的力量,你的慈爱,使我们中间一头迷路的羔羊,回来了,他流泪了,他跪下了。”俾斯麦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15年来他迷失了方向,直到今天他知道了,祷告是和仁慈的主交通,而不是向主索取,他向万能、仁慈、无所不在的主承诺,今后每天凌晨和入睡前都要诵读《基督徒日课》和祷告。阿门。”玛丽头一偏,死了。空气顿时凝固,人们慢慢地站了起来,只有俾斯麦还跪在那儿失声痛哭。俾斯麦在母亲去世时既没有哭也没有流泪,父亲去世他只流了泪但没有哭。

1846年圣诞前夕,俾斯麦写了一封谦卑得体富有文采的信给约翰娜父母提婚,当得知约翰娜父亲还有点犹豫时,便果断上门拜访。他不畏北德平原冬日地冻天寒,唱着舒伯特的《冬之旅》套曲,驱马车昼夜兼程四十多个小时,赶到约翰娜家。此地离波兰边界很近,比较荒凉。冬天,饥饿的狼群终晚嗥叫。俾斯麦的诚意和勇气加之他处心积虑地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使岳父母认了这个女婿。1847年1月12日,他写信给妹妹玛尔维尼,告知与约翰娜订婚了。

在莱因费尔特住了两个星期后,俾斯麦回到申豪森。他毕竟是搞政治的料子,以往他不愿当受治于人的小官,现在申豪森有可能谋到不那么受治于人的护堤小官他还是想当的。不久,他挤掉现任,由自己取而代之。

2月中旬,易北河的凌汛到了。排山倒海的浮冰从上游堆移下来,若不及时疏导,就有可能在有河坝桥梁的地段壅塞堆集,大块的冰凌和不断累积的水压有可能冲决河坝堤防而吞没易北河两岸的田庄牧场。每年凌汛都有一个月左右。俾斯麦倒是很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他心中还有一个榜样,就是歌德在魏玛当大臣时在易北河上流耶那也身体力行斗过凌汛浮冰。

2月联合邦议会一位马格德堡市议员生病,格拉赫兄弟要俾斯麦代表他作为萨克森议员,去参加在柏林举行的联合邦议会会议。俾斯麦的田产在申豪森和克尼普霍夫,它们属于阿尔特马克和和波美拉尼亚,按理他不能代表萨克森贵族。朝中有人好做官,小格拉赫给他扯了一门萨克森贵族亲戚就上算了。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俾斯麦于5月11日才赶到柏林。

普鲁士王室在1846年年底到1847年年初就拟议修一条柏林至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铁路。为了筹款,国王召集联合邦议会会议来解决。然而西普鲁士的自由派议员们却想通过联合邦会议争得一个民选议会。俾斯麦在会场上听到台下议员轻声谈论刚过去的“马铃薯革命”,台上自由派的威斯特伐利亚议员芬克正引导会议在讨论普鲁士国家的基本结构。俾斯麦发觉王室想通过召开议会来筹集修路款项本身就不能达到目的,大多数议员受自由主义影响,要求国王首先给民众制定一部宪法,然后才考虑拨款修路。俾斯麦在会场上力排众议,站在王室的立场,反对芬克,他冷嘲热讽的发言,使芬克暴跳如雷。但俾斯麦毕竟势单力薄,邦议会最终否决了拨款筑路提案。国王只好在6月解散议会。这是俾斯麦第一次政治演讲,亮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应该说他的保皇立场已为国王注意。但是会议期间,国王却明显地给他以冷遇。在接见议会全体成员时,国王几乎和每个议员谈了话,刚刚走近俾斯麦,却转过身去,有意不理睬他。当时俾斯麦以为是自己的保皇态度过了度,招致反感。时隔很久,他才意识到,这是避嫌。

会后,格拉赫兄弟找俾斯麦商量办报,以组织阵营对付日益壮大的自由派势力。1847年7月28日俾斯麦和约翰娜在莱茵费尔特的一个教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婚夫妇的蜜月旅行从柏林开始,第二站是布拉格,从布拉格往南,他们来到维也纳,俾斯麦对约翰娜说,到这里只要领略了“维也纳三景:骑士、歌童、斯蒂芬”就可以了。“骑士”是指约瑟夫广场创建于16世纪的西班牙骑士学校,以表演技艺精湛的古典马术闻名;“歌童”是指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宫花园内教堂男童唱诗班,这个唱诗班于15世纪末成立,唱诗班的成员都是在音乐家指导下的8岁以上的男孩子,海顿、舒伯特曾经都是唱诗班成员。“斯蒂芬”是指建于1433年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教堂的塔尖高136米,是维也纳最明显的标志。

从维也纳他们便改陆路为水道,沿多瑙河而上抵林茨。林茨横跨多瑙河,码头林立水运繁盛。开普勒曾在这里写下《宇宙和谐论》。下一站是阿尔卑斯山北麓萨尔茨堡,莫扎特的诞生地,也是因阿尔卑斯山的优美风光与精美绝伦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使萨尔茨堡有世界为数不多的最美丽的城市之称。然后,他们通过蒂罗尔地区到达意大利的梅拉诺。这儿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正中,人口不多,左边周围有三十余座城堡,约翰娜非常欣赏这里的葡萄,第二天上午俾斯麦和约翰娜在一个小酒馆用早餐,俾斯麦一边品尝着一种白葡萄酒一边对约翰娜说:“你知道一种叫斯贝特利斯白甜葡萄酒的来历吗?”

“不知道,我很想听。”

“那你乖乖地听吧,那是中世纪时,离法兰克福不远的约翰尼斯堡有位大主教,对葡萄栽培与葡萄酒的酿造很有经验,他规定每年葡萄的采摘酿造只有在他许可时才能开工。一次大主教外出,归途遇强盗而延宕,致使葡萄挂在枝头干瘪发霉,大主教懊悔不已硬着头皮将变质葡萄摘下酿酒。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酿出的酒却比任何一年都要清香醇甜。从此大主教葡萄园便采用这歪打正着的方式创出了名牌白甜葡萄酒——斯贝特利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约翰尼斯堡那儿在葡萄收获季节气候干燥,浆果挂在枝头日光照射,水分蒸发,果汁中的糖分等高度富集。果实皱缩了,它使鲜葡萄成了挂在枝头的葡萄干。这里的葡萄干酿出了这种美酒。这种酒女士们也爱喝,但往往不知不觉就醉了。”

“你这花言巧语的东西,欧洲的漂亮女子都会被你灌醉的!”

“哎呀!这不是罗恩男爵吗?”俾斯麦和约翰娜惊叫起来。

“我来意大利公干,昨天到这里。听格拉赫兄弟说,他们曾建议你俩到巴伐利亚和瑞士去度蜜月,但你们却跑到这里来了。”

“是的,既是蜜月旅行,我就不想和他们再碰头商量办报了。”

罗恩告诉俾斯麦,自从他们离开普鲁士后,柏林和其他各地动乱加剧,意大利境内很不平静。俾斯麦说,从奥地利和法国传来的消息看,只怕又有一场更大的动乱。

次日罗恩回柏林,第三天俾斯麦夫妇到了威尼斯。他们在剧院遇到了国王夫妇,国王请新婚夫妇吃饭。自从上次在议会发表演讲后,俾斯麦以为王室冷淡了他。这次邀请他吃饭,出乎他意料。从与国王的谈话中,他悟出了国王对他是深为赞同和赏识的,并约定冬天将在宫中接见他。俾斯麦的直感告诉他,只要有机会国王是会照顾他的。

10月上旬,为期两个月零3天的蜜月旅行结束,俾斯麦夫妇回到了申豪森。

三、参加革命

1848年1月20日,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爆发了武装起义,它是欧洲各国革命的先声。巴勒莫的义军击退了国王的军队,控制了西西里岛,并将战果和影响向意大利半岛扩大,革命很快席卷了意大利全境。

巴勒莫起义开始后,法国、德国、奥地利先后爆发革命运动。2月22日,巴黎各界在《马赛曲》和“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声中,发生游行示威,翌日酿成武装起义,国王路易·菲力浦逃往英国,7月王朝倒台。

3月13日,维也纳的学生、工人和市民举行反政府大示威。“打倒梅特涅!实行宪政!”的口号响遍全城。政府弹压,民众起义。国王被迫罢免了首相梅特涅,14日新任维也纳军政长官企图再行弹压百姓,义民于是包围王宫,迫使国王改组内阁,同意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维也纳3月革命初步获胜。

3月11日捷克革命开始,通过斗争迫使奥王满足了捷克语和德语平等、捷克人可以成立责任内阁等部分要求。3月15日,维也纳革命的消息传到匈牙利布达佩斯,恰好给匈牙利刚刚燃起的革命之火加添了干柴。

法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2月27日,巴登发生示威游行,迫使大公撤换了一批官吏。革命迅速波及邻近的符登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等邦。3月,农民斗争以巴登、符登堡、黑森和巴伐利亚为中心席卷德国,他们捣毁贵族庄园,焚烧契约地租。3月初,柏林举行大规模集会,维也纳起义和梅特涅倒台使柏林群情激奋。13日柏林集会和游行的声势更为浩大。16日群众与军队发生冲突,国王的大弟弟率军队弹压,酿成流血事件,得到“炮弹亲王”的称号。威廉四世怕扩大事态,只好许诺改革。

18日,冲突再起,柏林上空炮声隆隆,街头巷尾枪林弹雨。全副武装的军队使手无寸铁的市民怒不可遏,威廉四世吓破了胆,他下令停止战斗,军队撤下。19日,市民们将战斗中阵亡的185具烈士的遗体,陈于普鲁士国王王宫,“无愁宫”内充满了愁云惨雾。在人们的呵斥声中,国王不得不摘下帽子向死难者致哀。这一举动在普鲁士右翼政客们看来无疑是国王向暴动的群蛮屈膝投降。

俾斯麦蜜月度假回国后,于1月11日有幸第一次接受邀请参加宫廷宴会。这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使他受宠若惊,但他也感到国王是位优柔寡断的人。

柏林发生革命时,俾斯麦和约翰娜正在申豪森庄园以南30公里一位伯爵家做客。3月18日伯爵的儿子从柏林回家,带来柏林发生革命的消息。第二天一辆马车带来的女人们说,国王被起义的民众抓起来了。俾斯麦从伯爵家匆匆回到申豪森。他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国王解救出来。他在家乡组织了一支农民队伍,打算进城勤王。当他把地方自保武装组织就绪,便去打探消息。

在波茨坦他找到罗恩。罗恩告诉俾斯麦,事情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国王也没有被抓起来,民众与王室的对抗并不厉害。罗恩认为国王对民众过于软弱,军方有的是实力,还用不着地方武装的支持。

俾斯麦还听说,3月21日,国王配带黑红黄绶带骑马参与了一次民众游行。在他发布的《致国民和德意志民族》的文告中,他要将“普鲁士奉献给德意志”。俾斯麦是为勤王而来柏林的,然而国王看来还不知道究竟什么人、什么集团才是他可以依赖的。俾斯麦不甘心,国王固然被革命搞得昏头昏脑,霍亨索伦家族总应找得出一两个头脑清醒的角色吧。他想到了他母亲少年时代在宫中的玩伴之一,国王的大弟弟。因为国王无子嗣,所以这位亲王也是王储。然而亲王正是那次弹压柏林起义后,就远走英伦了。

俾斯麦想到国王的二弟卡尔亲王。卡尔当时47岁,遇事易冲动。卡尔认为以国王大弟的儿子弗里茨的名义接管政府是可行的。国王的大弟远在英国,弗里茨的母亲奥古斯特王妃便是关键人物。奥古斯特是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的曾孙女、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外甥女。她比俾斯麦大4岁。奥古斯特王妃的母亲帕夫洛夫娜于1804年嫁给魏玛的卡尔·腓特烈大公。她曾奖掖过歌德等文学家,是德国文学的促进者。奥古斯特的政治见解倾向于芬克等人的自由主义,所以她开头就对芬克的政敌俾斯麦抱有成见。她在自己佣人的房内接见了俾斯麦,结果是卡尔的方案被否决,奥古斯特对俾斯麦的成见加深。不但她自己,甚至她的儿子都认为俾斯麦是一个阴谋家。而俾斯麦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这次未果的易主事件始作俑者是王妃本人,因为她否决这个动议,剖析了与其冒杀头之祸去抢班夺权,不如顺理成章按部就班地即位。王妃采纳了他的意见,却迁怒于他“知道得太多”。

月底,国王任命自由派领袖康普豪申组阁。一度跑回了申豪森的俾斯麦,急忙在他33岁生日那天赶回柏林。新内阁马上与旧政府达成谅解,旧官僚制度原封未动,旧官员一个不裁,被革命撵走的贪官污吏纷纷复职。会议通过了选举法,还通过了致国王的感谢信。在通过感谢信时,俾斯麦发言,说:“大家要对国王的政治让步表示感谢,我却不知道有什么可谢的,过去的十来天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日子,当然,今天看来,过去是被埋葬了,但是我比你们在坐的人当中许多人更加痛心疾首地感到,当国王在自己的棺木上抛洒泥土时,竟没有一种力量甚至一个人来把他唤醒。”俾斯麦的发言不到5分钟,话还未说完他竟激动得泣不成声地离开了会场。会议结束,俾斯麦回申豪森去时,觉得像了却了一桩心愿似的轻松愉快。

6月中,俾斯麦得知炮弹亲王已就道返乡,他守候在柏林以西100公里处的根廷车站,亲王乘坐的火车到根廷时,他登车找到亲王。俾斯麦发觉亲王很了解柏林情况,并感谢俾斯麦在柏林3月革命以来对他的忠诚。

6月23日,俾斯麦受国王的邀请到无愁宫赴宴。这次谒见国王,他对国王之所以对自由派让步的苦衷有所理解。柏林3月革命后,各派报纸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自由派民主派的报纸有《柏林阅报室》《人民之友报》《火车头报》;科隆的“工人联合会”出版了《科隆工人同盟报》;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了《新莱茵报》。格拉赫兄弟和俾斯麦筹备的《新普鲁士报》也在这时问世,因这张报的报头有个醒目的黑色十字,人们便称报纸为《十字报》。俾斯麦经常为这报纸撰稿,这些报人被人们视为“宫廷党”。很显然,这个名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们的政治倾向。“宫廷党”凭借其政治背景和个人实力,加上俾斯麦在柏林、波茨坦和易北河中游各城市间穿梭联络,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俾斯麦的政治羽毛也在不断丰满。路德维希·格拉赫认为俾斯麦是“我们‘宫廷党’总部中一位极为精明干练的副官。”不久,罗恩随“炮弹亲王”南征巴登镇压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