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变就是求赢
1795500000013

第13章 主动求变,在进取中求赢(2)

的确,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承载着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使命向目标前进,并为此而奋斗了一生。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强者,就不要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像猎犬一样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当你为自己的积极人生蓄势到一定程度时,你可以想象,你内心所充满的愿望,此时将是何等的伟大,而你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得又将是何等的精彩!

5.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满足,那么必然会成为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这种人就有可能成大事。那些随遇而安、容易满足的人,是不可能用更高的标准来激励自己的。

成大事的基础,始于不满足。

不满足是表示你需要更好的东西。你要注意这种标记,因为它可以催促你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你以为我做了司机便满足了吗?我的愿望是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说这句话的青年在当时还没有做到司机,他在铁路上做了工作两年事,还只是在一列三等火车上做一个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元。他说上面的那句话,是因为一个铁路上的朋友激起他说的。那个朋友对他说:“你现在做了为火车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为自己是发财了吗?但是我老实告诉你吧!你现在这个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后才可能会升为大约月薪100元的司机;如果你够幸运不被开除的话,就可以安然地做司机直到你退休。”

听这个话的青年便是佛里兰。他听说自己有机会可以得到一个安稳的工作,却并不乐观。他所说的话,后来真的实现了。经过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后来做到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他不满足于一种安全稳定的工作。

成大事者的志愿是由不满足而来。由这开始,便有一种越来越强的梦想,接着是不懈的努力,把横架在现状和梦想中间的鸿沟连接起来。

成大事者并不是空洞的梦想者。他们的志向是根植于残酷的现实的。他们是凭借着有成大事的目标刺激他们加劲地奋斗以求成大事。要爬最高梯子就不要回头——这是成大事者行动的共同特点。

“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区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最初进入公司做事时所说的一句话。

但是他工作了一些时候,便觉得他这份工作,和他的志愿相去甚远。他觉得这个工作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之外,没有什么发展,也没有什么前途。他觉得矮梯子并不一定就安稳。他觉得坐在一个矮梯子的顶上,更容易跌倒,不如爬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一心只想朝上爬。他辞了这个工作,又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个工作,赫约翰就是后来国务卿兼美国驻英国大使。考尔比看到了希望。如果与前者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与后者在一起,则会有很大的成就。一个人要有眼光才有进步,但是眼光也必须时时改进。考尔比说:“我最初走到克利夫兰来,原是想做一个普通水手的——这是一种儿童追求冒险和浪漫的思想。但结果我没有当水手,而每日每时与美国最完全的一个理想人物相接触(就是赫约翰大使),这也是我的好运气。他便成为我各方面的理想人物了。”如果当初考尔比满足于当初那份书记的工作,满足于当初那小小的成就,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考尔比了。如果你相信这就是你的结局,你便不会想改进你的现状,也就不会有一种成大事的的欲望。但是,如果你只有了成大事的欲望便满足了,便把成大事的欲望作为实际生活失望中的一种安慰,那就错了。成大事的理想的作用是因其能以现在的事实,衬托出其将来的可能性。如果你自满于这种成大事的理想上的成就,那实在是你进步的障碍,必须同时有一种想改革现状使之接近于成大事的理想的行动相伴随。成大事的欲望可以作为一种刺激,因为它可以把你的现在和将来的大区别摆在眼前。成大事者永远不相信有结局,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永远是在不停的超越自己,每取得一份成功之后,并不会停止不前,并不满足于所取得成就,成功者认为当前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下轮挑战的开始,只不过是新征程的又一个开始。考尔比在纽约找到了新的起点,我们也应该去找到自己下一轮的起点,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是一个成功动力的来源。

6.“开除自己”,才能成功

把自己从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开除出去,再开除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你离成功的彼岸肯定会越来越近。不管怎么说,开除自己,就是给自己提供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竟多次开除自己。第一次是在1993年,也就是他大学毕业后两年,离开了稳定的工作单位——宁波市电信局。第二次开除自己,是在高薪外企,缘于他想创办一家网络公司。最终,他创办网络公司并一举成名。也许,你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用张朝阳自己的话说就是:“开除自己,才能成功。”

当“知足常乐”成为一些人生活信条的时候,“开除自己”,就显得很有震撼力。确实,安于现状,也能暂时得到一些幸福,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懒散与麻木。甚至可以这样说:开除自己,是对智力与勇气的挑战。

由此,我想起了一个哲理小实验:把青蛙放在锅里,然后,加上满满的一锅水,用小火慢慢地加热,青蛙会被渐渐地蒸死;而若把青蛙突然放进热水里,出于求生的本能,它会竭尽全力地跳出来。

这个小实验,可以有几种理解,但我认为,一个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人,和在锅里被慢慢加热蒸煮的青蛙,又有何本质的区别?

若从字面上说,开除自己,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如果你是个见了毛毛虫也要打哆嗦的人,那么,请开除自己的懦弱;倘若你是一个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那么,请开除自己的自私……同样道理,我们还可以开除自己的浅薄、浮躁、虚伪、狂妄——总之,你尽可能地开除自己的缺点好了,使自己不断地趋于完美,就像一棵不断修枝剪蔓的树,惟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日后做一棵高大挺拔的栋梁之材。

7.“不愿意有所改变”是成功的绊脚石

的确,人生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果你从安于现状中走出来,那么,对你来说,你已经有了两次发展自己人生的机会。

在我们周围,你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一定很好,可也不算很坏;他们生活的质量不高,可也不算很低;他们的人生说不上成功,也算不上失败。他们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保持下去,不愿意有所改变。他们也想过冒险,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但他们又担心万一失败连自己现有的也失去了。也就是说,寻求一种生活的安全感成了他们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目标。

客观地说,随遇而安、过一种普普通通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人生,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但是,如果总是随遇而安,把所谓的生活安全感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久而久之,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上形成一种惰性,机会来到门前也会麻木不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安于现状是前进的绊脚石,因为安于现状并不安全。

安于现状的人,他们的心理的共同特征是:普遍缺乏控制想象的能力。他们往往会打开自己的心扉,收听有关自身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但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就能想出好几十种甚至几百种于自己不幸的事情。那些成功的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目标的人,却能发挥自己的幻想,预见自己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其实,如果我们除去人生中种种可能的风险,将可能连带而生的种种惊奇也一并消除了,生命对许多人而言,竟然显得那么的苍白与无聊,也显得那样的无趣。对我们而言,生命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有着许多的偶然,许多的不可知,许多的变数,人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如果人生的一切我们事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生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对于人生的未来,只有一件事情我们清清楚楚,那就是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在生命终结之前,一切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所以要想生活多姿多彩、丰富,就不能安于现状。

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人喜欢体育运动,例如足球,例如拳击;我们也有许多人喜欢到一些有比较刺激游乐场,去参加“蹦极”运动,坐翻滚列车,好让自己充分体会“吓得半死”的那种刺激的感觉。人们所以要“花钱卖罪受”,就是为了享受那种感觉。其实,这种做法我们尽可以将它用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发展上。

一个真正的学问家不会害怕别人提出难以解答的问题;大政治家每天都会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因为政治随时可能破产;一个具有积极的成功导向的人,绝不会为下个月的账单而发愁;一个学得很好的学生往往喜欢老师进行临时测验。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都充分体会到了人生刺激的感觉。

人生之路漫漫而长,没有谁能够不经历一些磕磕绊绊,不走过几段坎坷路途。这时,就有一个如何面对困境的问题。有些人在困境中不堪重负,被压弯了腰;有些人在困境中却能够斗志昂扬,披荆斩棘,最后走向成功;有些人不安于现状,迈上一个生命的高峰之后,还想要再迈上更高的高峰。

成功者需要后两种人那样的品质。作为成功者,必定要经受更多的生活考验和磨难。而磨难当头却百折不回,在困境之中却保持热情,才能够现出其“英雄本色”。顺境之中不满足,也能够现出成功者独特的人格。

身处困境,不悲观失望,而是充满热情,身处顺境,不忘乎所以,而是再攀新高峰,这是成功者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的确,人生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果你从安于现状的状态下走了出来,那么,对你来说,你已经有了两次发展自己人生的机会。

而且,一个人也只有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8.王永庆的求变人生

王永庆的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他从米店小工变成老板,以老板变成富甲一方的商人,从商人变成独占鳌头的塑胶大王,王永庆的人生轨迹的攀升就是求变等于求赢的最具说服力的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设想。

有前进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去营造、去实现,只有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我们乘着人生之船驶入大海时,我们的前方,都应有一个目的地,一个停靠的码头,否则,即使是一艘豪华航母,也只能在茫茫的海洋上徘徊不前。与此相反,只要我们有了人生的目标,即使我们只有一只小舢板,也完全有可能达到人生成功的彼岸。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为学》中那个仅凭着自己的一双脚板、一只钵就去了佛家圣地南海的小和尚。他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信念、有目的,并全力以赴地努力去实现它。

“塑胶大王”、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所经营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十多家分公司,资产总值二十多亿美元。但是多年以前,王永庆不过是一家米店的小工,家贫如洗。

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王永庆谈到了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他说:“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之努力。”

15岁时,王永庆小学毕业被迫辍学,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台湾南部的一家米店做小工。聪明的他每天在完成送米的工作外,还悄悄地观察老板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16岁的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初始经营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一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王永庆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肯定会关门。于是,他坚持不懈,在“勤”字上下功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一粒拣干净,有时为了一分钱的利润宁愿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用户非常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的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困境,自己开设了一个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个碾米厂,而且设备比他的碾米厂要优越许多。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业务上终于胜过了那家碾米厂。

到了20个世纪50年代中期,王永庆已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仍不满足,仍在全力以赴地奋斗着。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氯气弃而不用,为之可惜,就打算废物利用,于是便筹集了50多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个塑胶公司。

塑胶这一行业对王永庆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当时有一个专家还讥笑他肯定会破产。王永庆认准了就绝不放弃,他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做成功。当时日本生产的塑料粉充斥台湾市场,质量好价格低,台湾生产的塑胶产品很难与之匹敌。这时候,一些股东们心灰意冷,纷纷要求退股,台塑面临着夭折的危险。然而此时,王永庆毫不退缩,他变卖了自己的所有产业,毅然购买了台塑的所有产权,独立经营。王永庆分析了台塑公司不景气的原因除日本产品的竞争外,还由于台湾地区所需量极为有限,而“台塑”产品则明显供过于求。面对困境,王永庆果断决定继续增加生产,他认为大量增产可压低生产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筹集70万美元更新设备,改造生产技术。经过全力以赴、艰苦卓绝的努力,王永庆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售价的目的,逐渐打开了岛内外市场。

台塑公司之所以成为台湾最大的民间综合性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其首脑王永庆奋斗不懈,一步也不放松,一点也不偷懒。王永庆后来说:“管理合理化的过程是艰难的、缓慢的,但效果却是根本的、无限的。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难,问题是人的惰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追求舒服的、易行的经营方式;又由于惰性使然,在因循苟且之间存在天真的幻想,耽于表面的功夫,这种心智的障阻比科技的落后更可怕、更无可救药。”

王永庆的坚持不懈终于有了收获,台塑公司每年营业额超过了1亿美元。

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不断进取就能成功,就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独占鳌头!

9.人生不学习,人生就有变化

成功的路上,就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最基本的根本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