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生活总是杂乱无章
17961500000193

第193章 读《朗读者(全三册)》

我已经隔了好一段时间没再继续看书了。出来工作后,除了休息娱乐和跟紧时事信息,时间所剩不多,把时间留给阅读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决心。

毕竟我很希望能从正在阅读的书中寻找到自己想要或者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看了书以后,觉得和没看书之前一样没有收获。

这一次读完这本书,挺值得的地方在于我多少又学到了一些知识与认知。

原本我看这本书并没有觉得内容有什么足够亮眼的地方,也没因为作者兼记者的董卿女士而对这本书拥有更高的定位和评价。

许是为了节目需要,所以这本书本身就带有一种宣传的主动性和夹带着一种倾销的效果。加上在朗读前,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有时候也显得不那么自然,看着还是挺别扭的。

因此,我看这本书并没有一次性想要读完的兴趣。其他我看着觉得有趣的书籍基本上倒是想接着往下看的。这本书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欠缺了这点吸引力吧。

但好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在朗读的内容上来算是不错的一本推荐书籍,看完后也不至于收获惨淡。

就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样。也不至于把一本记录节目的书籍说得差或者好,因人而异的阅读是有必要的。我喜欢阅读的内容与他人也会存在差异,也许我看着了无兴趣的内容他人看着回味无穷呢。

说回这本书我收获的内容吧!

首先还是一个挺肃穆的内容,就是书中选取的史铁生先生关于回忆奶奶在世的文篇,谈到了死亡这件事。

读到的时候,我深感史铁生先生对于死亡这件事的形容是很贴切的。那就是“找不到人了”。

就是明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这个人,但我们却永远的再也找不到他。

所以,死是一件肯定的人口迷失事件。它会让人有一种人走丢了以后的无力与茫然的感觉。

至此,结合我此前的想法。我得到了一个新的认知:一个人的死是有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

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自己看淡生死,但我们身边的人对于我们的死的感觉和想法却不一定和我们相同。

在此基础上,可以想到的一个安慰未亡人的办法,那就是帮助他们找到比身边人死去还要看得更重的事物。一旦看开,其他的也就不必再过多担心了。

因为,活着本身就不容易。

其次,是关于书中记录嘉宾对话时,谈到了一些内容。(抱歉的是我已忘了嘉宾的名姓)

大致意思是说:生活里,我们时常会犯细节上的错误。而这细节上的错误就是会的事没有做对。

所以,人应不纠结于那些不会做的题,而是把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或者做错的事情还有回旋余地的,就趁早及时地改回来。

这些内容,我有印象曾经在哪里看到过。当时不以为然,现在再看到却深表认同。

尤其是越往后,随着年岁增长和见识的积累,越发知道每个人可能都有做不到或做不好某些事的时候。

现在不少人的目光,更多地集中纠结在某些事情上,他人做得比自己更好。而不是看到自己原本能做好的地方,到底有没有做好或者做对。

这本就是一个认知的误区和陷阱,多少人不自知呢?这就不好说了。

接着,就是关于书中选摘了关于唐吉诃德挑战狮子的选读内容,我觉得也有不错的教育意义。

原由在于其中的故事主题所表达出来的:鲁莽比怯懦(或者慎重保守)更接近于勇敢,就如同挥霍比吝啬(或者节俭)更接近于慷慨一样。

当然,这主题所表达出来的并不是让人学着鲁莽或者肆意挥霍。而是在于某些必要的场合里,对于某些事要采取哪种行动或者选择,都会让他人对我们的看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至于最终怎么做,则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如果看重某些东西,就要多去勇敢地尝试。

最后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关于孝顺的内容。

书中写到嘉宾对于孝顺的教育的看法时有这样描述:孝顺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小辈对长辈的爱的领悟,最后反馈到对长辈的尊重和爱护。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不需要教育。

当然,可以看出,上面所说到的“教育”指的应该是教条式的行为干涉和言语指挥,但说到底这还是教育上的事。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另一个自发回馈感恩(仿效前人)则是主动去做。

其实这不仅仅只适用于孝顺,而是很多道德层面上的教育都可以通过仿效这种主动的教育方式相互影响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非强迫性(或者说必要时才需要有一定的强迫性)的认知与学习的方法。而往往都是这样形成的个人道德与人文观念才更加健康、更加牢固。

如果是强迫性的教育,恐怕许多人首先产生出来的,是一种抵触和反抗的情绪。即便他们知道这些事这样做是正确的。

说白了,很多人在叛逆期的想法无非就是:不要教我做理所应当的事,否则我宁愿不做了,也不会听你的。

这些想法都是《朗读者》里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内容。也是我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的原因吧。

其他的内容其实并非不好,只是由于我个人偏好,所以并没有更加深有感触的地方。

另外,不得不提醒大家的一件事情是:千万别以为自己懂得很多或者知道得已经够全面了,而是要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去做阅读这件事。

就像我看《朗读者》这本书,不少内容是我很自然地认为就该这样做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些内容一定都要拿出来说。而其中,很可能就有其他人所欠缺或者还未认知到的知识包含在里面。

至于这些被挑出来说的内容,其实是我个人所欠缺或者未认知到的或者需要巩固认知的。

可能这些内容平常得很,有不少人早已思考过这些。那样的话,我倒是觉得挺庆幸的。如果往后有机会,我倒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一些人文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