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在燃烧青春的日子里
18006500000076

第76章

望着凌达珺惊慌失措的举止,大妈扑哧一声又笑了起来,比划着说:“孩子,今晚,我睡这中间,你呢,睡我左边。她呢,睡我右边。一边是儿子,一边是闺女,瞧!亲妈多有福气呀!”

说话间,屋外沙沙一阵响,那是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亲妈笑了笑,便指着屋外,像教训自家孩子一样地对凌达珺说:“你瞧,外面的风刮得多猛啊!出去一定很冷。现在已是深秋了,很容易着凉生病的。小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年纪轻轻的,不要学得那么固执。”

在亲妈的一再调教下,凌达珺紧张的心情渐渐得到了缓解,于是,点点头,没有说话。亲妈见他洗完了脚还愣那里不动,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唤醒了熟睡的女儿,要她横过身子睡,一下子就腾出了许多地方,感觉床面宽绰多了。

亲妈如此善解人意,凌达珺便自觉与她在感情上又靠近了一步。在家的时候,妈妈不就是这样照顾着自己的兄弟姊妹吗?故而,仿佛回到了那个虽然贫穷却很温馨的港湾。自从下乡以来,由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所遇到的一切艰难苦痛,都得硬扛着,或是埋在心里独立承受。今天,在这陌生的地方,居然还能得到亲人一样的关照,是我巧遇,还是天意呢?所谓“亲人”,不就是像亲妈这样的人吗?她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包括:你的冷暖,你的安危,你的健康……就连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她都能看得那么准确透彻。想到这里,她便顺从地躺在了亲妈的左边。顿觉一股暖流传遍身心,好像母亲温柔的手在自己的额头上轻轻地抚摸着......不知不觉,两行热泪顺着眼角滚落了下来,其中有感动,仿佛也有委屈......

凌晨,天麻麻亮,凌达珺醒来了。他轻手轻脚地从床上爬起来,生怕惊醒了亲妈和那位小妹妹。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进厨房,用水瓢打点冷水,来到屋外,撩了两把冲冲脸。刚想转身走开,亲妈居然站在他的身后,手里拿着一个扎成包裹的小手绢,递到了凌达珺的手里:“看你心神不定的样子,大妈也不留你了,这个,路上吃。”

他这才知道,亲妈起得比自己还要早,并且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早餐。这一次,凌达珺没有推辞,而是向亲妈深深地鞠了一躬,道一声:“谢谢大妈!我走了。”

走在路上,他打开小手绢,里面是两张温热的薄饼,包裹香喷喷的青椒炒鸡蛋。他便张开大嘴,咬了一口咀嚼起来。不知道什么这时候,自己眼泪却顺着两颊,扑簌簌地滚落到地上。从此,凌达珺便与亲妈结下了不解之缘,隔三差五,只要进城,总要拐进家门,前来探望这位上帝派来的,心地善良的亲妈妈。

回村不久,便传来了消息:罗晓的右眼珠被摘除了。据说:“如果不摘除,他的左眼也会保不住的。但是,为了美观,右眼装上了假眼。那位挥鞭赶牛的农民,也因为自己的过失,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不过,依据政策,罗晓也被照顾性地在城里安排了工作。”然而,凌达珺从此便与罗晓失去了联系。尽管,数年后,偶尔路遇,也会握手寒暄,但是,已经没有了“书呆子”和“黑皮鸭蛋”的幽默和调侃。尽管,凌达珺羞惭满面地表述了自己的歉疚,而罗晓看凌达珺的眼神,却没有了过往的亲切。凌达珺私下分析:一些看似奇怪实则并不奇怪的事件,构成了罗晓的人生。左右着他心理的,是一种虽无声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埋怨:“在我需要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及时出现在我的面前?可见,你不够朋友。既然你不够朋友,我也就不把你当朋友了。”殊不知,这在凌达珺,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终生的遗憾。

至此,我的灵魂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感慨:朋友之间是相互的默契和信赖,尽管世间的事情非常复杂,但是,默契和信赖则应该而且足以冲破一切的阻挠而达到谅解,否则,就不要滥用“朋友”这个圣神的称呼。

紧接着,就是有知青陆续回城,这就更增加凌达珺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为此,人们所见到的,便是一个寡淡无味,不修边幅的凌达珺了。每每老同学相聚,人家都是其情切切,其言灼灼,且不时地爆发出的嬉笑声,以至于喊声、唏嘘声,叽叽喳喳声,交汇成一片若断若续的欢乐颂。而他,则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引得大家,或惊或愕,舌挢不下。而那些小女们,少不得窃窃私语:“凌达珺怎么了?大姑娘似的,像变了个人,不说也不笑的,想什么呢?”偶遇故交,则会惊诧地问他:“达珺,你怎么这样憔悴?风前残烛似的。”凡此种种,凌达珺或是微笑置之,或是沉默不语。若是甄一鸣在场,便会为他开脱一番:“达珺,爱思考。静坐的时候在思考,走路的时候在思考......连睡觉的时候他都在思考呢。”

想来想去,凌达珺决意:“留在农村做一辈子农民吧!咋过不是一生呢?种地,未必不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不是说好‘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吗?为什么不可以坚持呢?凭它什么人,无论怎样地有头有脸,也无论他怎样地自视清高,总不能不吃粮食吧?那些吃着农民种的粮,却嫌弃农民的人,才是真正的卑贱者,无聊人。”说是阿Q精神也好,说是他的无奈也罢,反正,就是这种理念使他战胜了自己,助他跨过了了生命的转折和飞跃。他的内心终于强大了起来,人也安定了许多。

在与农民的近距离的接触之中,凌达珺亲身感知了农民的质朴和善良,相形之下,他却以为:“那些所谓‘城里人’,尽管‘平等’挂在嘴上,骨子里却依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且拼了命地去追逐名利。表面上一团和气,私底下却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来气。一条狭窄的小道上,你挤着我,我抵着你,相互牵制地往前奔命,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利已经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即便你不愿意碰人家,人家也会碰着你。那些偶尔得志的人,整别人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待到自己‘虎’落平原了,不是也是低三下四,毫无尊严可言了吗?其实,人的高低不在于权位,也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灵,在于气度。农村或许正是我大显身手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远离无聊的攀比和争斗,过一种淡泊清雅的生活。即便修理地球终了此生,也算是死得其所。”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学校、书本,以及长辈们所赐予凌达珺的不变的理念,也是他自懂事以来始终坚守的信念。然而,眼看着梦想即将实现,却被意外戛然阻断,他的心脏像是被骤然冷冻了一般。尽管,他力图以坚强示人,以微笑面对坎坷,然而,却无法骗得过他自己的良心。他离开了丁香梅,独自地走在回村的小路上,迎面的寒风袭击着他那张蜡黄而清瘦的脸庞,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油然而生。“为什么,看似平坦的大道,到了我的脚下就仿佛长满了荆棘,总是那么涩涩的,举步维艰?”感慨之余,母亲叹息又在他的耳边响起:“儿呀!你是心有天高,命如纸薄!”

春来冬去十八载,除去懵懂的岁月,凌达珺自主感知生活真谛的时日并不多。尽管,他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一些突如其来的迷茫和彷徨依然不断地袭击着他的灵魂。虽说与丁香梅在一起的时候,也看到了短暂的光明。然而,一旦离开,光明似乎又被飘来的阴霾笼罩。征兵的风波飘然而去,部分知青又被陆续地抽调回城,留下来的知青越来越少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或者正如丁香梅所说:那些横亘在我面前的沟沟坎坎,正是我的人生独具的风光。”凌达珺竭尽全力地安抚着自己的心灵,为自己重塑生活的信心。

“达珺,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眼界开阔一些,心情放松一点。人生很短暂,怎么过都是一辈子。别人无法撼动你的意志,烦恼都是自找的。”重拾丁香梅的劝说也是一种暖心的回顾,可是,凌达珺心中却有一种暗流涌动:“与其自寻烦恼,倒不如避溺山隅,与世无争。既然正常行走的道路被封死了,我又何苦活人被尿憋死?绕行山岭,或者能见到更美的风景。”精神尚且无处安放的时候,他想到了:“我去做和尚吧。”可是,欲行其事时,庙宇里的菩萨却被毁掉了,方丈或主持也没有了行踪。“即便我做主持,该如何做法呢?”稍微清醒一点,他又转念思考,“唉!在我的世界里,仿佛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还有肩上的责任。”走火入魔的时候,他便生出一些奇思妙想来:“看来,正常的人生不属于我啦!我何不干脆就走一条特别的路?人家都从一岁过到八十岁,我就从八十岁往一岁过!”如此,他便颠倒了生命计划:“现在,我把自己当耄耋。将来,我真正老了的时候,就来个返老还童……做个不同寻常的人。呵呵,就这么着吧!”

然而,旁观者却不是那么想的。乡亲们早就发现凌达珺的异常了,故而,纷纷来到他的小屋,与他谈心,跟他说笑,逗他开心。尤其是那婶子阿姨大娘们,或安慰,或宴请……虽然,她们的口中,吐不出什么美丽的辞藻来,但是,她们看着凌达珺因思虑而变得清瘦憔悴的面容,却时常流下滚滚热泪。这在凌达珺的眼里,那就是人世间最美丽最动人的语言。

一向沉默寡言的启民队长,也会久久地盯住凌达珺出神,那是仁慈的凝视,是诚挚的期待:“达珺呀,农村既不是你所想象的‘净土’,也不是你应该待一辈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