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学打击乐器
18043900000008

第8章 铜鼓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毛南、水、黎、白、土家、纳西、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亻革)人的敲击体鸣乐器。苗语称妞、涅,侗语称每甲、甲多,布依语称主、根,佤语称土洛、格花,克木语称彦。流行于滇、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所以保存下来的铜鼓较多。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铜鼓在历史上留作为军鼓,《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都把铜鼓列入乐部。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但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把铜鼓作为乐器,至今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而,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

铜鼓是由用作炊具的铜釜(类似锅)演进而成的,流传下来的铜鼓,年代远自春秋初期至清末不等。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者鼓面直径100厘米以上,最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形式多样,工艺精湛。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太阳纹,边缘有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也有花纹环绕,丰富多彩。原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已成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乐器。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我国最原始的铜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我国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铜鼓不但源于铜釜,而且当时尚处于乐器与炊器混用的初期阶段。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有些铜釜专门作为乐器使用,并经过不断改进才成了铜鼓。几个世纪以后,铜鼓由发祥地洱海地区逐渐东移到滇池地区。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战国末期及汉代,滇人将其发展为形制稳定、图饰丰富的铜鼓。然后传到百越族中骆越人生活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又东传百越族后裔生活的两广南部地区,再传到黔、湘西,向北传到川南。

关于铜鼓,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中有:“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写道:“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房玄龄《晋书·南史》:“广州夷人,宝贵铜鼓。”当时的广州地域很大,包括今两广绝大部分。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隋唐以来的文献中,更多见到两广、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关铜鼓的记载。《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唐代杜佑《通典》:“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提到只有一个鼓面。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写铜鼓形象时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南宋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

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除流传使用的铜鼓外,大部分都来自地下埋藏。从公元9世纪起,就已经有铜鼓出土。《岭表录异》中曾记录了最早的两则出土史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在两广和贵州等许多地方,因掘获铜鼓而将山川、村寨冠以铜鼓之名者不计其数,最常见的为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等。明万历戍午年(1618年)端阳,广西桂平有人在浔江打渔,网获铜鼓一面,同日还从土中掘得一面。八年之后,此事被浔州教官乐明盛写成《双获铜鼓记》存于《浔州府志》。112年后,又在浔江同一地方捞得一鼓。因两次得鼓而获铜鼓滩之名,并引不少诗人慕名探胜。胡南藩在《铜鼓滩》中写道:“铜鼓何年铸?曾闻跃此滩,渔人抬不得,神物出应滩。”清代金鉷《铜鼓记》:“雍正八年春,粤西北流县农民获铜鼓一。”《叙州府志》:“宜宾县,横江乡,水洞坝,嘉庆三年,土人掘获,今置城北师来山元祖庙。”铜鼓载于正史、笔记小说和诗词歌赋中的不下百余种,尤以明清以来南方各省的地方志为最,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流传和有关的风俗民情,成为今日研究铜鼓的可贵资料。

铜鼓是一种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击体鸣乐器,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造型典雅,音响别具风韵。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面圆而平,是敲击发音的部分,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状弧度为胸。腰部略细,内收如束腰。往下鼓身又扩大,呈喇叭口部分为足。鼓身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的耳。通身皆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鼓面主体为太阳纹,即中心有呈放射状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为普遍,8、10芒次之,并有4、5、6、7、11、14、16、32芒的。太阳纹周围,有许多层称“弦”的同心线条,弦数多少不等,弦与弦之间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为晕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数平行的晕圈,晕圈中铸出的纹饰图案绚丽多彩,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和人物等,工致纤巧,别具风采。

我国古代铜鼓,按其历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饰纹等的不同,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等八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