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1805000000023

第23章 玩出好习惯(2)

谎言早晚都会被识破。如果一个人为了某个人,编造了一个恶意的谎话,在一段时间内谎言的确会伤害那个人,但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一定是说谎者自己。一旦谎言被识破,说谎者就会因足以令人声名狼藉的不良动机而颜面扫地。而加之于被陷害者的流言蜚语,不论当时听上去有多么真实,最后都会渐渐消失。

若是一个人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危险或羞耻,企图以撒谎或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作为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的托辞,他立刻就会发现自己内心的恐惧之情。这种不诚实的手段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和羞耻感,并且根本无法避开它们。因为,他的良心必将不住地拷问自己的灵魂:“你是一个骗子,你不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那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表现实在是龌龊、低劣和见不得人的。

一个人不幸犯了错,如果他能坦白承认,便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做出补偿的唯一方法,也是能得到大家谅解的唯一方式。为了避免当前的危险或不便,逃避地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支支吾吾地不知所言,这些伎俩是如此低劣,以至于会把自己的恐慌暴露无遗,最终只会遭到大家的唾弃。

还有一种谎言,本身并不伤害他人,但极其荒谬。在这种谎言中,说谎者是他所编造的冒险故事中的英雄,是从险境中逃脱出来的唯一幸存者,他曾亲眼看到别人只是听说或是读到过的事情,他送信时会在一天之中比专门送快件的邮差还送得快。这类谎言表明了捏造者的空虚,并不能达到目的,只会以编造者被识破后的蒙羞与苦恼而告终。因为不久,他就会被人看穿,成为人们轻蔑、奚落的对象。

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不仅是做人的义务所在,更是人生的利益源泉。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既可能产生诚信的习惯,也可能产生出撒谎的习惯,要在玩中让孩子认识到诚信的好处需要家长的努力。

4.玩出好学和刻苦钻研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必须具备争分夺秒的好学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才能“修得正果”。否则,养成学习好习惯便成了一个口号,没有实在意义。

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好学精神,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否则就会迷茫。这个方向,也正是人们经常说的志向,而志向的建立,又需要与学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用这个习惯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实现目标。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用学习的方式来度过自己每天的时问,让自己在青少年时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尽量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最终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钟玩心很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心思老不在学习上。一有什么好节目,他就千方百计过去看,父母不让,他就发誓,我今天的学习任务保证完成。结果,等看完电视,他也累了,作业写不了多会儿人就已经打瞌睡了。爸爸要让他坚持做完,但妈妈心疼他,想让他早点休息,结果他又跟父母许诺,我明天早上早点起来,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而真到第二天早上,他又赖在床上不肯起,等好不容易磨蹭起来了,又到了上学的时候。

后来爸爸订了一个规矩,晚上作业没写完绝对不许看电视。结果,电视他是看不上了,却又迷上了武侠小说。他还把书放在抽屉里,打开抽屉看书,桌面上放的是课本和作业。要不,就在抽屉里放一个游戏机,抓紧时间偷偷玩;桌上还放一个镜子,是为了从镜子的反光观察父母有没有进屋。爸爸发现了几次,没收了游戏机和好几本书,连镜子也收掉了,结果他就把眼镜摘下来,从眼镜的反光来观察门口。

小钟的问题是自己没有从心里面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父母虽然逼得很紧,但这却形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好像孩子是为父母学的。事实上,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心里面下决心,任何管教都不可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正因为没有把学习看成是自己想做的事,小刚才会千方百计偷懒,好像从苦役中逃脱一样。结果,每天偷一点小懒,时间一长,成绩上就落后了一大截,而且再也追不上别的同学了。积累知识,其实就像打造一根链条,只要一个环节脱落了,后面的就很难再连上,再怎么学,也难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只能成为一盘散沙。

在培养孩子时,父母们不要只单纯地强调让孩子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像牢笼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来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想必就是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畏避、呆头呆脑的书呆子,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所以,父母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书本知识,更要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带他们到不同场合去参加社会活动,这样不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也能从中锻炼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一篇关于家教的文章中指出:教育孩子时,培养和训练与灌输和说教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后者却像“行政命令”一样生硬僵化,不会被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同时,文中给出了好的建议:培养孩子的刻苦钻研的习惯,可从让孩子参与简单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做起。

肖长河买来4盒积木,自己先用这数百块积木搭了一座15层的高楼,然后推倒让他的女儿再搭。他坐在跟前仔细观察,以表明他仍在参加游戏。“你能搭15层吗?”他用诱导的语气问女儿。他的女儿看到他的楼房很壮观,便来了精神:“怎么不能,兴许我搭得更高。”他不失时机地鼓励:“那好,我要看你的楼是不是更高。”他的女儿便聚精会神地开始“工作”,可是第一次她只搭到6层就倒了,第二次也只是到8层。第二天,她已能搭到10层。第五天她搭到了13层,可接下来的日子就停滞不前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推倒重来,超过爸爸的信念鼓舞着她不懈地努力。

有一天,肖长河问她:“超过我没有?”她歪着头惋惜地说:“没有,可是我努力了呀!”肖长河赶紧趁热打铁:“你说得对,也做得对,虽然暂时还没有成功,可是你努力去做了,终有一天会成功的。你不甘心,说明你有毅力;搭积木你能做到这点,说明你做别的事也能这么做,包括你的学习。”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毅力培养,他的女儿渐渐养成了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快有了明显进步。

今天,大多数父母都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为子女添置设备,让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英语……比起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特长、更强的能力。也正是由于现在的父母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我国出现的神童、天才,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常见于媒体的许多报道往往会使人们对这些神童、天才的能力感到吃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音乐家、演奏家、书法家、舞蹈家。许多孩子可能根本对音乐、对书法、对舞蹈就没有什么兴趣,父母的强迫反而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甚至引起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因此,音乐、书法虽然可以成就孩子的身前身后名,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父母们不可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对音乐兴趣索然,不怎么“知音”,就该允许孩子另有选择,切勿牛不吃草强按头。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年轻夫妇勒紧裤腰带,四处筹款,为儿子购置钢琴后,便如监工一样督促孩子苦练,剥夺了孩子所有游戏时问。逐渐地,孩子视弹琴为无尽无休的苦役,有一天用刀剁下手指,作为对父母苦心的答复。另有一户人家,孩子虽未自伤,却利用一个机会,挥锤砸毁了钢琴键盘。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天才、神童,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并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当他们对某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就会集中精力钻研下去。玩中也可以培养孩子好学刻苦钻研的习惯。

5.玩出虚心好问和善思的习惯

获得成功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的回答是:学会正确的思考!成功者都是善于思考的。

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只有如此才能把学习搞好。

司卫东生于1970年10月。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着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处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6月赴美,现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当卫东进入小学高年级时,爸爸观察卫东,发现他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头;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可自己并不好动;一台收音机让他拆坏,不能还原;但是他喜欢看书,性格好静,因而爸爸认为他搞理科比较合适,于是爸爸便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小卫东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就能够促使卫东产生兴趣。爸爸从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卫东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是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的。

坐火车时,爸爸问卫东:“卫东,你看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卫东回答。“那你再看看远处,远处的那些树木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啊,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爸爸给他讲解了一番,引发了卫东对运动现象的浓厚兴趣。

在教卫东学骑自行车时,爸爸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这摩擦力是好是坏?”“不好,推起来费力。”卫东回答。“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卫东回答不了了。爸爸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驶。”“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卫东说。“不全是好的,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他们回到乡下,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的时候,爸爸就对他讲山、讲水、讲古迹;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他们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怎么开车;洗衣服,爸爸也把卫东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卫东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利用卫东的好奇心,进行诱发。终于使卫东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把他产生的兴趣巩固下来。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之所以能发生巨大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成就的人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拦路虎。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一个孩子在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剧痛艰难地走到医院。虽然缺少了一个脚趾,但孩子却以短暂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征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

我就要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他被雇用了。

那么,上面两个例子体现了什么?体现了思考的巨大作用。小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倒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他们在思考的方式上都选择了舍弃。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正确思考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这样做,就那样做,这是由一个人的思考力决定的。

善动脑筋去突破思维死角

思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美国着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拯救自己从思考开始》一书中写道:“依靠别人的赐予,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自己开动脑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为。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脑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将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你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那儿。可他看到已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竞争成功呢?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考。因此他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考。

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直觉感到,他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当然得到了工作,因为他很早就学会了动脑筋。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掌握住问题,也能够解决它。

处于第21的位置,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但动脑的结果却使他战胜了占据有利地位的对手。

正确的思考深受好几项成功原则的影响:明确目标、迅速做决定以及积极的心态。它对注意力控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一项成功原则,将会使你更专心地为成功而努力。

6.玩出珍惜时间的习惯

人的一生约有3万余天,你算一算,你已用去了多少天,还剩下多少天?我们已经取得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个小孩,每次吵闹,妈妈就拿起电话拨117给他听。117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5秒一次。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就停止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