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1806900000023

第23章 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3)

解读

禅师语录云:“只教汝别求易,若教汝休歇最难。”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放下难,停手难,止心难。一样东西找不到,让你到别处去找,你会同意,因为你还不能死心;让你别找了,你会难受,因为你还认为你们之间真有什么缘。其实,得不到又放不下,刚好证明没缘。如果真有缘,总会千里一线走到一起。不用求的才是缘,不用找的才是灯。

二十二

一日龙湖夜坐,有宗师举本来具足,本来无一物,两则因缘示众,有僧对:原来具足。又有对:原来无一物。

师曰:既是无一物,问着便眼睁睁的,心怯怯的,却似有个说不得的物事一般。既是具足,如何开口成滞?恐怕说得不是。随语生解[1],到他人言下讨分晓。若是真到家的人,如月印千江[2],似空谷应声,使大众耳目一齐俱见。且问大众听见么?若听见,又坐在是非箩[3]里。若不听见,又当面错过!且问大众如何参究。

注释

[1]随语生解:跟着别人的话生出所谓见解。

[2]月印千江:禅语,意思是心不走失。好比月亮照在千万条江河里,千万条江河里都有月亮,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

[3]是非箩:是非箩筐,形容烦恼身。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是真到家的人,如月印千江,似空谷应声,使唤大众耳目一齐俱见。”黄檗无念禅师心事:真正悟了的人,自性中见共性,因此说出了众人想说的话,大家都欢喜,大家都明白。“众生成佛”,这话意思是人要在众生里成佛,要揪出共性,印证出真知。一个人走的不叫道路,大家走的才是。从这个角度讲,修行是共修,主要是独修无乐,不能互见互补,反而害了修行。佛陀当初告诉雪山上一个人苦修的日子,回到山下寻找道友信徒,即是此意。

二十三

师曰:我终日与你说的是西影中现出来的,一个影相尽,大地众生、十方诸佛、历代祖师,蠢动含灵[1]都共这一个西影。大无边际,那里有踪迹等你看得他见。又曰:须知一切作务应酬[2],尽是游戏三昧,才得无事。此时清净,千万劫清净。

注释

[1]蠢动含灵:是蠢动与含灵的省语,指无论愚蠢还是聪明。这是禅师自省语。蠢动,愚蠢冲动。含灵,聪明有灵气。

[2]作务应酬:工作与应酬。作务,做工。

解读

禅师语录云:“此时清净,千万劫清净。”黄檗无念禅师心事:真正的清净不只管一时,而是管永久。千万劫可视为一劫,无非是要肉身消灭;心地清净的人肉身也清净,劫也无所劫,灭也无所灭。“此时”是何时·忏悔即在当下。此时悠悠不久,始知长阔高深。

二十四

师曰:汝等若自不信,佛也无柰你何。所以佛有三不能:不能度无缘,不能免定业,不能尽众生。问如何?又说大地众生同成佛[1]。师曰:他见得众生是佛,你若不信,还是众生。

注释

[1]大地众生同成佛:大地众生一体成佛。众生成佛是因为众生有佛性并且互相成就,大地成佛是因为地是佛母(《地藏经》开示)。禅师说大地众生同成佛,意思是说地球带着众生一起成佛,这是一体化过程,所以叫一体成佛。地球本身就是方舟。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有三不能:不能度无缘,不能免定业,不能尽众生。”这话同样地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其实黄檗无念禅师是在开示:只要相信就好,如果不信,佛也没办法。不是没办法,是懒得理。所谓“不能无缘”,指佛度有缘人,无缘对面错过。这个缘要自己结,自己求。心一真诚,就是缘分。这时无缘也可度。从这个意义讲,我佛专门来度无缘人,要你真诚地回归自我,勿作外在寻求。“不能免定业”、“不能尽众生”也当作此解,定业(定数)可免、命运可改,只要一心为善;众生尽可拯救,众生无非一人。只要人人自性觉悟,那么就没有不能成就的事。天地无弃儿,所以叫天地。

二十五

师曰:老实的便执着,老实的能巧的、便执着能巧的父母未生前不曾带得有老实巧拙的,都是习成[1],非是本元[2]。若是天机,岂用思量?变化无穷谁能测之?今日若办明日事,便被鬼神觑破[3]。

注释

[1]习成:后天形成。习,习气。

[2]本元:本原。

[3]今日若办明日事,便被鬼神觑破:人生不可预设,代天行事,应当随缘精进。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是天机,岂用思量。”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做人是算计,学佛正是要你没算计,本真为人。人在天地的局中,要说算计,人算不如天算,精打细算不如不算,心搞累了,人搞疲了,金银满眼不过是晃一下,何曾有半分享受。禅师心事:宇宙间自有命定,不会提前也不会赶后,当来则来,智慧人当淡定。是福大家分,是祸躲不过。一劫自有一佛,学佛人放心跟佛走,平平安安,不用思量。

二十六

师曰:问无有问,答无有答[1]。世人不知,只在问答上作活计。如此行持情识,何年而得休歇?且道尽世间问,问个甚么尽?世间答,答个甚么?若然会得一切佛法世法[2],自然明白一切知见,自然泯息。又曰:学道人如铁壁石山相似,霹雳无情,方能断物。汝等若信得,及实无深妙处。我也只是个寻常无事的俗人。

注释

[1]问无有问,答无有答:问了也白问,答了也白答。意思是要少问多思。

[2]会得一切佛法世法:意思是佛法就是世法。世无二法。

解读

禅师语录云:“霹雳无情,方能断物。”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无情手段才能拯救有情众生。众生有情且多情,乃至不能自拔,必须借助一场霹雳才割得断。这场霹雳是内在的觉醒,不是说真正的雷打。如果有人借助法术救人,恐怕其人离魔不远。禅师说的“霹雳”是比喻佛法。佛法能断性断根,所以叫霹雳。

二十七

师曰:工夫不可疏懒[1]。若疏懒,便随世情流转。若谨慎,又是障碍[2]。有疑未尽,切莫自昧[3]。古云:“不怕剑戟如星下,只怕藕丝绊杀人。”

注释

[1]工夫不可疏懒:意思是要精进,暗示该苦修就得苦修。

[2]若谨慎,又是障碍:意思是要放开手脚,不可死缠烂打。过分谨慎就是不谨慎,因为过分谨慎就会自缚手脚,帮了敌人大忙。

[3]有疑未尽,切莫自昧:有问题不能隐藏。自昧,自己隐藏。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怕剑戟如星下,只怕藕丝绊杀人。”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藕断丝连是最可怕的,断藕能发芽,烦恼丝无穷,业也无穷。禅师心事:一丝不挂,才能见性。常人想:何惧一丝?殊不知一丝之后有无穷丝,所以不沾惹一,就不会招来千万。一只蜜蜂的背后是蜂群,一个麻烦的背后是一团乱麻。修行人快刀斩乱麻,不捡不拾不看不怜,就让他乱,就让他死,我自走开。赶尽杀绝一切毒,这叫慈悲,这叫净种。

酬问

问:性是自有的,为甚么不见?要仗师友提醒才见?

师曰:性虽是有的,不遇师友说破,决不肯自信。譬如栗谷种子,若遇水火损坏,要逢水土发生。一粒归上,发生无尽[1]。人之本性亦复如是,遇情欲而损坏[2],遇师友指出自信真常。世人愚迷,被情识恩爱管束,不得出头。岂不闻古人舍金轮王位[3],乞化他方,也只是求师友。仲尼鲤死,不妻,周流四方,也只求师友。如今学者多只在求名,不肯求人,纵求得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先圣求得一人,如获珍宝,方有付托。譬如传灯,灯灯相传,命命相续。而今学者,东窃西记,以聪明见解认为得道,醒眼人看来岂不惭愧!大丈夫出头一番,性命为重,不可泛泛而已,岂不闻船子和尚云:“三十余年海上游,水清鱼晏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注释

[1]一粒归上,发生无尽:一颗种子可以发出千万颗。归上,归位,到位。

[2]遇情欲而损坏:情欲损人性。

[3]古人舍金轮王位:指佛陀。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相传昆仑山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解读

禅师语录云:“灯灯相传,命命相续。”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佛法无尽,轮回有尽,斩断因果,成就此生。好比灯火相接灯盏可以换,不灭的是火。好比性灵相通,肉体要更新,不死的是精神。学佛要有伴侣,无侣不成道,无人不成佛。

僧问:常人日用乐得来,我日用临事之时许多不乐。

师云:求得的乐非真乐也。不知千古圣人,尽是为己[1]。若不真为己,终难出头。或遇善知识,将一则公案,或一奇语问你,只拔你知见病根。若是个真无事的人,随机应答,无有思量[2]。若是佛法知见不忘[3],虽口不言,面上带色,却有一物妨碍。此个病根最难消释。

注释

[1]千古圣人,尽是为己:意思是认识人的本性。

[2]随机应答,无有思量:随问随答,也作谁问谁答。不用思考,即兴接引。根据提问者的问题引导他自己回答。

[3]佛法知见不忘:忘不了佛学见解,反成障碍。

解读

禅师语录云:“求得的乐非真乐也。”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外在的快乐是表面快乐,徒具其形,没有实质内容。求来的乐是可怜的欢乐,与欢乐的本性背道而驰,不是真乐。欢乐的本性是什么?是自性觉醒后为人处世的解脱。注意,是为人处世的解脱,而不是为人处世更高明。天真的人们,为人想“成熟”,处世想“圆满”。所谓的成熟是更虚伪、更盲目、更狠更毒,所谓“圆满”其实是圆滑。为了贪欲得满足,到处求人;若人来求我,又一味装大。芸芸众生,理解的快乐不过如此。更有甚者,以欺压人为乐,不忍提他。禅师心事:回归真我,才有真乐。极乐世界并非极苦转极乐,而是根本没有苦乐,只是一个寻常。水不知道自己能解渴,所以她是水。

问:用何工夫?

师云:莫生妄想[1]。

曰:如何是妄想?

师曰:求觅工夫[2]。

曰:如何得无事去?

师曰:莫生厌心。日应万端,未见疲劳,便是真无事的人。

注释

[1]莫生妄想:不生妄想。已经生妄想要想生妄想的是谁,不生妄想要想不生妄想的原因是什么。

[2]求觅工夫:找来找去。苦心但是盲目寻求。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日应万端,未见疲劳,便是真无事的人。”黄檗无念禅师据佛法开示:真身不疲,真心不累,佛之所以叫佛,在于他不毁坏、不动摇。人处世上,待人接物或轻松或劳累,总的来说劳累;做事或成功或失败,总的来说失败,最后运转不灵人就卡死在各种关系中。人都是累死的,心累不堪。禅师说“真无事的人”做人“未见疲劳”,说是他心不累。怎样才能不累?心不随世界走,就可以不累。累的原因是转太快、越太频繁,好像陀螺。修行第一课是什么?就是把心停下来。

师弟问:如何是善知识?

师曰:善者善达无为[1],所说法语[2]不从文字中来。通达无量[3],妙义不用思议。知者混古今事,天地未剖,日月未光,威音那畔境界,无不知之。识者能辨邪正,不被境惑,顶天立地,达佛心宗[4]。广演无上,大法普利群生,大开不二法门,天下独尊,是名善知识。

如何是法师?

师曰:法师者,证九地果位,八风不能动,说法不属有无,不落文字。汝今错会以讲文字者便谓是法师,不知正是谤法。何以故?一切学人只在文字上注解,背自心宗,丧佛命脉。

问:弟一生立志不起,望兄提携。或抱公案?或持经咒?

师云:抱公案、持经咒,要识得那个是我汝?今我尚不知是谁做人,且看父母未生前,一着子是何相貌?忽然觑破,方知天上天下,古往今来,恒沙劫事,无不明了,才不被天下人瞒,方是出世丈夫。

注释

[1]善达无为:借用道家无为概念,指:善于从虚无中发现实有,又善于从现有中发现消无。

[2]法语:有佛法的话。

[3]通达无量:通晓世事与佛法。无量,无限。《无量寿经》中的无量有两个含义:一是有量的无量。二是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是指数的到却无上限,或说无限,无数。无量的无量,是想不到、说不出的无量。不可思,即禅宗的“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言语道断”。无量的无量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佛性,比如涅盘,比如平等,任何对待都是建立不住的。

[4]达佛心宗:到达佛性根本。心宗,核心。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被天下人瞒,方是出世丈夫。”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不去骗人,就不会被骗。不去害人,就不会被害。天下人互相欺瞒已久,互相编造故事,靠谎话为生,一天不说谎话就不自在,一件事不说谎就觉得不是事,非要搞出假、大、空来不可。修行人立志做“出世丈夫”,就要从自己身上打掉撒谎的恶习。不参与骗局,不编造套子。修行人真诚第一,有几分说几分,自己拿不准实说拿不准,可以不做,可以停下来。不打诳语的不仅是出家人,所有积极向上的人都应该过“无隐瞒”的透明生活。做个坦荡人,成个光明佛。

问:今人不得圆通,未审病在甚么处?

师曰:或病在穷今博古[1],歌赋诗词,事事要通,言言要妙。不知蔽真智[2]而求外慧,被知解遮障。或病在取舍二边[3],忧厌生死,贪乐涅盘,知教是尘[4]。执吝不舍不知爱[5],一文不值一文。或病在断恶修善,不知背真宗而向知觉[6,认识神而作元明[7]。古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注释

[1]穷今博古:希望穷尽一切知识。

[2]蔽真智:保护真正的智慧。蔽,荫蔽。

[3]取舍二边:生死取舍。二边,指生死两头。

[4]知教是尘:知道终归尘土。知教,教人知道。

[5]执吝不舍不知爱:执着吝啬但并不自爱。

[6]不知背真宗而向知觉:不知道抛开门户之见求真知。真宗本指法脉,人人自夸是法脉,就应该保持冷静,所以说背真宗,这是禅师反话。

[7]元明:道家语,指元气神明(元子)。本处借指本我。

解读

禅师语录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会运用,比学会发现更可贵。事实上是,我们不是没发现,不,各人各有明眼处,假使你静心中人讲话,不得不承认哪怕是最平常的人也有独到见解,人人都有生存之道路;然而另外一件事实是,人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发现运用自如,于是出现明珠暗投,或者金子闪错了光的情况。金子怎么会闪错光呢?闪在盗贼面前,岂非闪错了光?还有因宝自伤的情况。禅师说“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意思就是说金粉虽然名贵,落在眼里就成了眼翳疾病。禅师深意是:眼睛不是藏金子的地方。可以发现金子,但要把金子放到大众所宜之地,不可自宝。这就叫自宝成翳,是修行人要克制的。佛法其实并不神奇,关键在于运用。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即是。

库头问:如何是日用神通变化?

师曰:你二六时中,治事待客,上下酬应,何处不是神通变化[1]。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