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1814100000019

第19章 现代管理原理(2)

一个系统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运行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管理上必须保持充分的可塑性和应变能力,这就足管理上的弹性原则。管理弹性可分整体弹性与局部弹性。前者指管理整体对突变形势的适应性;后者指管理系统的有关环节、部门保持可调节的弹性。以企业管理为例。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应具有弹性:1.在管理机构中,根据需要可采用矩阵形式的组织结构,即从有关管理科室及车间抽调必要的人员组成一种临时性的机构,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机构中人员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任务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调整。2.在计划工作中,预先拟定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对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能满打满算,而要留有余地,编制计划可采用滚动式计划方法。3.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为提高竞争能力,加强科技研究,做好技术准备。有的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又在试制第二种,设计第三种,酝酿构思第四种。日本一个汽车公司,预先研制出一种新的发动机储备来,一旦市场需要新型汽车时,就可以马上使用,以使新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4.在劳动人事方面,加强培养教育,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水平,适应企业任务的变化。5.在物资材料的储备上,有一个保险系数,但不宜过大,否则,就会占用较多的资金。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对我国整个社会管理特别是对经济建设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针是与相关发展的管理原理完全一致的。实践证明,通过改革逐步打破了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放了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了外汇收入和财政收入,吸收了外资,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质量统一原理

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即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在管理领域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质与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事物,它们之所以相互区别,各不相同,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的、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质。一个共产党员之所以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就是因为他具有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质,如果他腐化堕落,蜕化变质,失去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质,他就不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而变成了一个蜕化变质分子。在管理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区别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没有区别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区别也就没有正确的政策。“一刀切”、“一窝蜂”,不从实际出发,就是不顾实际情况的质的差别。这在过去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不少损失。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多少、轻重、疏密、深浅、快慢、厚薄、强弱、繁简,等等,都是量的规定性的种种表现。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认识事物的质开始。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量的基础和前提;而认识事物的量,则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事物的质是和一定的量相联系的。同一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最,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某一事物的存在。例如,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物理性质不会改变,始终保持液体状态。所以,在一定限度内的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质的规定性。如果超出这个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说,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和量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不同质的事物有不同量的规定。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各个部门组成的,这些不同部门又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比例。比例适当了,相互就会协调,国民经济就能持续地高速度发展;比例不适当而失调了,经济的发展就会遭到破坏。质是量的基础,量总是表现一定质的量。有的工厂单纯追求产量、产值,产品粗制滥造,因而不受消费者欢迎,成了滞销品,长期积压,这种不具备一定质的量可以说是虚假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量如果离开了质,那是毫无意义的。

量变和质变

事物的质和量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不影响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这是一种显著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

量变引起质变,一种情况是单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许多金属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当它们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一定的限度,如锡的温度上升到232℃时,铝的温度上升到660℃时,金的温度上升到1064℃时,都会熔解,由固体向液体转化。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一种过失所造成的危害,超过了一定极限,就会成为犯罪。

另一种情形是,构成事物的各个成份在空间排列次序上发生一定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如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体形,成份都是碳,但晶体结构不同,物理性质就大不相同。这种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孙膑指导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一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田忌屡败。孙膑让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是一负两胜,转败为胜。同一个生产企业,规模不变,但只要改变平均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建立与该企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营责任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的变化,虽然也有或大或小地变化,但不能改变事物的质。如果超出这个限度。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即能破坏该事物的存在,使该事物变为它事物。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善于把握事物的度。毛泽东同志说:“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这里说的“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就是度。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对理解“度”的含义十分重要。“过”与“不及”都不符辩证法。“不及”,达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证一定事物的质。“过”,则是超过一定的度,使事物的质受到破坏。可见,如果说右是“不及”,“左”是“过”,那么,右不好,“左”也不好。“左”并不比右好,好像是前进,是发展,但因为它超过了一定的度,结果就不能不倒退。列宁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质和量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质中求量;单纯追求产值、产量,不讲质量,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是错误的。相反,片面强调质量,不讲产量,不讲速度,不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错误的。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找出管理过程中的“最佳度”,必须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且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从事物多方面的规定性中,寻找其区别它事物最基本的特殊的规定性,即本质特性。定量研究是通过对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分析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定性是定量的基础,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对它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各因素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进一步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可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精确化;通过定量地描述事物发展规律,可使人们的认识准确化;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客观化、深刻化。总之,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对管理的对象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四节)以人为本原理

唐代文人刘禹锡在他的《金陵怀古》中写道:“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还有的古书上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可见,人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一切管理活动首先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把人的潜在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那么,管理效率必然会高。

人的重要特点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一种复合体。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人在劳动中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人能继承前辈的知识,在劳动中运用、发扬,并对未来进行预测,使人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思维运动对生命运动来说,虽处于从属地位,但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的作用。

人的身心有自动调控功能。人每时每刻都在同自然界、同社会接触,接受大量的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通过人的心身自动调控功能,留下对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有用的信息;处理掉无用的信息,保障人体气血畅通,使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教育为首

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就足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德、智、体等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主要内容是:

(一)德:1.立场,能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人民的一边,能把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能把自己的成果无私地贡献给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2.态度,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3.目标,能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党的事业、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4.道德,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艰苦创业、追求真理、诚实谦逊、文明礼貌的思想作风。

(二)智: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要具有以下六种能力:观察注意力、记忆理解力、思维分析力、丰富想象力、实践创造力、表达能力。

(三)体:身体条件是做好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的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一个身体好的人应该是:体魄健壮、新陈代谢正常、精力充沛。

教育工作应贯彻下列原则: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原则,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启发引导和正面教育原则,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身教同言教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与藏息相辅原则,说服劝导与组织纪律相结合原则。

总之,通过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各尽所能

斯大林曾说过:“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充分了解每个劳动者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才能、特长能与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即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劳动,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的任用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既要服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又要服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用人不能凭主观意志来进行,必须按照客观原则办事。这些原则是:1.大公无私原则。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为亲,选拔干部要以“四化”大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反对以派划线,以我划线,封官许愿以及徇私情、拉关系等错误倾向。2.德才兼备原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不能偏废,无论重德轻才还是重才轻德,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用人原则。3.人事相宜原则。因事而求才,因才而施用,事得其人,人当其用,人能尽其才,事能尽其功。4.扬长避短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一个人首先着眼于人的优点,用人主要用其长处。人无完人,不能苛求于人,而要权衡利弊,尽量避其短。5.整体效能原则。用人不仅要选用最优的个体,而且要考虑怎样组成最优的人才群体,应把不同年龄、专业智能、气质的人才做合理搭配、科学组合,以产生最佳的整体效能。6.合理流动原则。符合有关政策和在一定范围内的人才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在才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才干,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使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7.民主集中原则。按有关民主制度规定,对应由群众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员,要切实执行选举制度的规定;应由领导集团(如党委会)集体确定的领导者,要切实按集体领导原则办事,不能个人说了算。对于应由领导者个人(如厂长、经理)确定的下级领导人员,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听取党委意见,按政策规定做好选用工作。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西方企业管理者提出使用人力应遵循能级相称原则。这一原则值得我们借鉴。能级相称原则把人才管理看做一个“管理场”,每一个岗位都处于一定的能级水平。人才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别。智能水平或表现的能量就是人才自身的“能级”。人才的科学管理,应该按“管理场”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能级要求,选配适当的工作人员,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能动作用。就一个企业来说,上层管理者应有较高的智慧、见识和战略决策能力;中层管理者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管理能力;基层管理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现场组织能力。

我国用人方面还有一些弊端,今后在录用、选拔、调配、交流、任免、考试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监督、奖惩、工资福利及培养教育等方面,尚须进一步改进、完善。

激发鼓励

激发是通过某种刺激使人发奋;鼓励是通过某种方式方法使人振作、努力。激发鼓励,简化就是激励。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需要的满足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原动力越大则人的内在潜力发掘得越好。在管理中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