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各个要素经常变化,外部环境对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影响或干扰,主客体之间会出现矛盾甚至冲突,通过调节,正确解决出现的矛盾、冲突,就会消除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
对主客体关系的调节,《现代管理哲学》一书提出应注意下述原则:1.调整利益原则。管理活动是与主客体的利益相联系的,通过利益调整,发挥主客体双方面的积极性。在现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会出现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各种需求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调节好主客体的利益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其中,特别要兼顾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2.合理利用人、财、物原则。管理者应当根据管理目标。调整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财与物、物与物等关系,比例、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3.最佳效能原则。一个管理系统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是否优化,对其整体功能影响极为重要。要取得最佳效能,一方面对各要素应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以提高系统整体功能。
(第三节)管理价值论
价值是管理活动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价值观是管理思想的升华和管理观的集中体现,是管理系统的灵魂。
管理中的价值观念
(一)价值与价值观。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它与经济学中的商品或物的“使用价值”概念相近,但又不是等同的。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哲学上的价值表示客体所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用和意义,也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这里,主体指某一个人、一个社会集团甚至整个人类;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东西,指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与精神存在物,其中也包括相对于主体的其他人、集团、阶级、民族等。凡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肯定意义的事物,对人而言就是有用的,即有价值的;反之,则无用、无价值的。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的始终,人们时时刻刻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目的和最终动因。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必须对人们周围的事物、现象,对自己劳动或斗争的成果,从价值角度去进行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希望什么(有用的、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观念系统。一般说,价值观是关于主体对客体的意义或有无价值及价值如何(大小、高低)的总看法、总观点。总之,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是同主体的需要、理想、道德情感相联系的,它表示主体对客体行为倾向,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二)管理的价值体系。管理价值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而基本的有三个方面:1.管理的物质价值。主要指管理活动能给一定社会和人们在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物质利益等方面带来效率和效益。管理的物质价值是构成管理价值体系的基础。所谓“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所反映的管理价值观,把管理的物质价值看得非常重要。2.管理的精神价值。主要指管理活动给一定社会和人们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利益等方面带来的产品和状态。它给人们创造的是精神境界,提供的是精神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管理方式中,人们处在管理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而追求的管理精神价值也是不同的。3.管理的人生价值,主要指管理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人的本质和特性方面的体现。因为管理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管理的人生价值实际上是管理价值最高体现。不同的人对待管理的人生价值有不同的观点、态度。如,奴隶主把奴隶看做会说话的工具,西方资本主义管理思想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社会主义国家把一切劳动者看做是“主人”,这都反映了人们在管理中对待人生价值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三)管理价值观念的特点。顾源达主编的《现代管理哲学》提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创价性。价值观念作为人们价值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积淀,是人们在价值实践中,在价值追求、创造价值的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一般观念所不具有的创价性。2.评价性。如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的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下、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的判断,等等,就表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3.价值的导向性。价值是管理系统的灵魂,它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活动起着潜在的或公开的驱动及价值定向的作用。田杰等主编的《社会管理哲学》则认为管理价值观念系统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如有些人对待新事物看不顺眼,甚至反感,并不是完全因知识不足,而与价值观念的陈旧有直接联系。2.惰性。观念的变革不是轻而易举的,列宁把那种以旧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习惯势力称为“可怕的力量”。3.综合性。价值观念以真、善、美等观念相互渗透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观念具有综合性,它的作用范围极其广泛,具有普遍性。它在管理活动中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微不至的。
管理中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理想境界的完整标志,是包括管理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三种基本尺度。
(一)管理中的“真”。“真”要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办事,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真理不仅是正确的,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而且是有用的,具有价值性。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了追求真理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就是因为真理具有价值。真理为人类揭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在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如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必须积极探索、发现并认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客观真理,才能提高管理效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二)管理中的“善。”在伦理学上的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善的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说求真,主要是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精神、求实精神,那么求善,主要是加强道德在人类活动中的调节作用。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在管理活动中。都会通过人际交往给他人以好的或坏的、善的或恶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者应树立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上。被管理者应遵守下列主要道德规范:热爱本职工作、发扬主人翁精神;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生严任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生产技术等。
(三)管理中的“美”。美的尺度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它回答“最美是怎样的”。美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美可以振奋人心,发挥人的创作想象,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美能唤起人们最鲜明、最愉快的感情,美能洗刷人的心灵,使得人们更美好更高尚。一个人和美接触,会感到欢欣鼓舞,生活更愉悦更充实。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强大的兴奋剂。
在管理活动中,应“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管理。首先要注意人们交往的美。人们交往的任何形式,甚至是最简单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形式(如打招呼)都存在一个美的问题。不仅心灵美,而且语言、行为都应该美。其次,要创造美的环境。这可以使人在劳动中心情舒畅,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国外研究表明:把机器、设备、环境恰当地涂以油彩,在大多数生产部门能使废品降低30—40%,工伤事故减少60%,而劳动效率提高11—17%。大量事实表明,绿色、天蓝色及其它近似的色调,是生产环境、工具等常用的色彩。优美、轻松、格调高雅的音乐,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情绪,使他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再次,制造美的产品。实践证明,畅销的产品不仅实用,而且给人以美感、舒适感。
总之,真、善、美是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三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绝然分开的整体。真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善是有效管理的保证;美是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管理价值观念的破旧立新
《现代管理哲学》一书提出以下十个方面破除传统管理价值观和相应的树立现代管理价值观:1.破保守观念,立创新价值观;2.破“均贫富”的平均主义观念,提倡鼓励能者先富的价值观;3.破急功近利的观念,立长远战略观念;4.破中庸之道,增强竞争观念;5.破慢节奏、低效率。立时效价值观念;6.破只重数量的观念,立重质量的观念;7.破求稳守摊观念,增强风险观念;8.破只重利润,立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观;9.破只重资金,立重信息价值观念:10.破“读书无用”,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价值观是支配管理活动过程的灵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存在着科学技术、生产装备等落后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管理更落后的问题。要改变管理落后状况,首先应迅速地转换管理价值观念。
(第四节)管理规律论
管理规律同其它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研究管理规律的目的是在管理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管理效能,以便顺利地实现管理的目标。顾源达主编的《现代管理哲学》提出了如下三条管理基本规律:
管理系统整体律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阶段。那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古典管理思想和以霍桑实验为依据的人群关系理论,已显得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这些管理思想虽有它的科学性,但只抓住了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没有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没有从整个管理的动态系统着手,因而不可能圆满地完成极为纷繁复杂的现代管理任务。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有特定功能并从属于另一个大系统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级别的。系统中既有在纵向的垂直系统,又有横向的平行系统以及纵横交错、立体交错的网络系统,它们又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整体律要求人们进行管理时,必须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确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以此来把握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特性,同时还应考察这一系统与周围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实际运用这一规律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
(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管理者必须合理配置整个系统的结构,对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功能上看,整体与部分是不同的。整体不是由部分随意堆积而成,而是各部分的有机组合。相对于部分来说,整体功能具有不可加和性,即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样,管理时必须顾大局、识大体,以整体效益为重。
(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系统各个要素或部分,既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作用、功能,又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一方面对系统各部分明确分工,划清职责;另一方面又要搞好相互协作。
(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一个企业若不从市场进原材料,又不向市场出售产品,就不称其为企业;一个学校不招收新学生,又不向社会输送人才,也不能称为学校。因此,管理系统如果要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系统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管理者应通过一系列工作,增强管理系统内部凝聚力,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及时排除外部环境的干扰及其它不利影响。
管理过程控制律
控制是按照计划、目标,对系统内各部分的行为进行检查、对照并适时调整,以保证系统整体的协调和总体目标的实现。它是一个延续不断、反复发生的过程。包括管理在内的社会生活中,控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管理过程控制律就是指管理过程中一个可被控制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存在着信息的接收、存取、加工及输出的过程。管理主体利用反馈信息不断地对管理客体系统进行调整,促进系统内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控制律揭示了如下的基本关系。
(一)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当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时是稳定的;反之,系统状态则是不稳定的。稳定与不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系统本身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其稳定状态中内在地包容着不稳定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管理中应不断地、重复地控制与反馈,消除系统的不稳定因素,促使新的、合理的系统趋向稳定状态。
(二)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管理者应通过大量的工作,创造条件,使不平衡转化为平衡。管理系统同各部分之间保持平衡或比例适当,关系就会协调,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会增强。
(三)目标和手段的关系。一是目标离不开手段,实践证明,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复杂的手段,就不可能对管理系统进行严格地、有效地控制,因而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二是手段服务于目标,任何手段必须紧紧围绕管理目标而发挥作用。三是目标制约手段。目标任务的性质、内容限定所采用手段的性质和内容,也就是说根据目标要求来选择手段。
管理的人待激励律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通过激发行为动机,以促使其有效地实现行为的目标。由于动机激发程度不同,会使能力相当的人做出不同等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可能比能力强的人工作成绩还要好。在一般情况下,工作成绩和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者,可以用较强的动机激发去弥补。管理的人待激励律可以作如下表述:在管理的活动中,根据人们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去刺激人们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达成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