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注释】
选自《庄子·逍遥游》。知:同“智”。效:胜任。比:合,此指亲近、团结。徵:信,取信。
【译文】
因此,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的人,行为可以合乎一乡风俗的人,道德可以投合一君心意的人,而且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
【赏析】
一些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来获取官职,虽然其品行能力都已超越常人,并取得君王和百姓的信任,但是他仍像小麻雀一样,带有世俗的功利心,自以为是,最后只图得个浮名虚誉而已。如果他们能把那些功名利禄摒弃,做到超越世俗,就能在无名、无功、无己的意识中,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
【原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释】
选自《庄子·逍遥游》。正:指万物自然本来之性。御:驾御。六气:阴、阳、晦、明、风、雨。辩:同“变”。无穷:指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恶(wY):疑问代词,如何,怎么。无己:忘记自我而达到纯乎自然的境界。无功:不求功利。无名:不求名位。
【译文】
那些能顺着天地自然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以此来遨游于无穷宇宙的人,他们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所以说:至上的人能随顺自然达到忘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求名位。
【赏析】
庄子的人生哲学在这句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一生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世俗的东西,而是摒弃俗心,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达到“御风而行”的至高境界。所以他崇拜至人的境界,是因为至人掌握了自然规律,能与万物相互感通、融和,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自在。庄子极力推崇神人、圣人,神人、圣人已摒弃了世俗的价值观,不为名不为利,与自然相融合,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无己”“无功”“无名”是对人物合一的一种肯定,既承认自我的生存价值和个性自由,也必须肯定他人的生存价值与人格尊严。
【原文】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注释】
选自《庄子·逍遥游》。庖人:厨师。尸祝:古代祭祀时对尸主持祝告的人。尸,祭祀时,因神不可见,所以用熟悉礼仪的少年为替身,称之为“尸”。祝,手持祝版向“尸”祝祷的人。樽:盛酒的器皿。俎: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盛牲的礼器。
【译文】
厨师即使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能而去代替他。
【赏析】
尧想禅位于许由,许由用此话来推辞,他认为自己对于治理天下毫无用处,所以不愿接受尧的禅让。后来经过演变,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成语“越俎代庖”,但意思完全相反,比喻那种超越自己职权范围而插手别人所管领域的人和事。
【原文】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释】
选自《庄子·齐物论》。闲闲:悠闲自得的样子。间间:仔细分别的样子。炎炎:盛气凌人的样子。詹詹:絮叨嗦。
【译文】
聪明绝顶的人悠闲自得,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善于雄辩的人盛气凌人,拙于言辞的人唠唠叨叨。
【赏析】
聪明的人往往自恃聪明而目中无人,做事总是以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半点意见。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做事斤斤计较。善于雄辩的人整天攻心斗智,劳神憔思,言辩不休。不善言谈的人做起事情来则拖泥带水。这四种人虽对社会不能造成很大危害,但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四种人应不断地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改善人际关系。
【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注释】
选自《庄子·齐物论》。彼:从他物的角度看。
【译文】
世间万物没有不是“彼”的,没有不是“此”的。从“彼”的角度看不见“此”,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就会知道它。
【赏析】
“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普遍地存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是没有永久的、终结和全面的结论。这和是非来自于人的成见道理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肯定别人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与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是片面的。所以我们不以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去处理事物,判断事物,应从事物的本性出发,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公正合理。
【原文】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注释】
选自《庄子·齐物论》。
【译文】
天地可以归结为一个名称,万物也可以用一个“马”的名称来指代。
【赏析】
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彼此你我之分,那些美与丑、好与坏都出自人的主观成见,没有统一标准,应该取消事物的对立性,用一个名称总括起来,给予它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做任何事都应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以主观成见评判事物的曲直,不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保持事物的自然属性,任其自由发展,将个人的私心成见全部摒弃,使万物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原文】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释】
选自《庄子·齐物论》。
【译文】
天地与我共存,而万物与我合为一体。
【赏析】
人与物合二为一时,人的精神也就彻底解脱,由此心胸也就开阔,思想也就变得豁达。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被贬到岳州第二年就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把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合在一起,由景生情,由情议论,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政治抱负的体现,也是他胸怀宽广的写照。北宋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把山水、禽鸟、醉翁、醉翁亭融为一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拉近了物和人的距离,使叙述、描写与抒情都融入说明的句式中。因此人们只要做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即使因外物而带来的私欲再多争斗再大,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泯灭。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注释】
选自《庄子·养生主》。涯:水边,这里指事物的终极。知:知识。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边无际的。
【赏析】
人的生命有限,却用它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身心疲乏,尤其是在身心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却仍然不肯放弃所谓的追求,那就极其危险了,这不符合养生之道,这是庄子的本意。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如果我们尊重了庄子“无为”的养生之道,虽然满足了身体需要,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在无知中度过的。我们要想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就应活到老学到老,既要珍惜有限的生命和时间,又要多学知识来充实自己。
【原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注释】
选自《庄子·养生主》。名:名号、名分。刑:刑罚。
【译文】
为善勿为求名之善,为恶勿为遭刑罚之恶。
【赏析】
顺其自然,当止则止,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原则。如果“为善”到了求名的地步,就会劳心、劳力,“为恶”到了遭受刑罚的地步,则伤人伤己。所以人生在世既不为“为善”而奔波,也不为“为恶”而伤身,若想身闲自得,就要调节好“善”“恶”。这里不仅表现了庄子养生与处世的根本原则,也说明了物极必反的自然属性。
【原文】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注释】
选自《庄子·人间世》。怒:奋力,奋力举起。当:同“挡”。车辙:车轮碾出来的痕迹,此借指车轮。是:自以为是。
【译文】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它奋力举起臂膀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它的力量不能胜任,正是其自以为自己的才能很高的缘故呀。
【赏析】
螳螂奋臂挡车,尽管拼尽全力,也难免身死车下,庄子用此来比及人类,喻示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不顾及力量对比悬殊逆势而动,或者有意显示或夸张自己的力量,必然会遭到像螳螂一样粉身碎骨的下场,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后来这则寓言浓缩为成语“螳臂当车”,用以比喻那种不自量力,冒险逞能而招致灭亡的做事方法。
【原文】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注释】
选自《庄子·骈拇》。
【译文】
天下人都牺牲了,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君子;那些为货财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小人。
【赏析】
为“仁义”牺牲也好,为“货财”牺牲也好,在庄子看来,这都是对人生命的扼杀,出于对生命的悲悯,他提出了反战的主张,认为生命应高于仁义。庄子的这一主张与西方现代反战观点有一共同点,就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是反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他们站在生命尊严的基点上,向人类不断地提示着自己的目的,使生命之旗高高飘扬,使人类不要因为战争而毁灭自己。
【原文】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注释】
选自《庄子·天地》。惑:疑惑。灵:智,觉悟。
【译文】
知道自己愚笨的人,并不是愚笨的人;知道自己糊涂的人,不是糊涂的人。最糊涂的人,一辈子也不能解除迷惑;最愚蠢的人,到死也不会觉悟。
【赏析】
真正聪明的人是能够知道自己的愚笨之处的,卖弄、炫耀技巧或智慧,哗众取宠,这样的人才是最愚蠢的,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们终身不觉悟,始终自以为是。这种才是既无利于社会,又不利于自己的愚者。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释】
选自《庄子·天道》。言:指华而不实的语言。
【译文】
真正认识到事物精髓的人,不夸夸其谈,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没有真正了解到事物的真理。
【赏析】
庄子认为,知识和事物的精妙之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若想真正理解其宗旨,必须用心去领会。“道”存在于虚无之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正的“道”是根本不可能从书本典籍中学到的,只有靠自己亲身去体验。后人用这句话来说明一知半解而夸夸其谈的人是无知的人。
【原文】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注释】
选自《庄子·天运》。
【译文】
我又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用日月的光明来照耀。它的声调可以短促,可以悠扬;可以柔和,可以刚强;变化有规律,不墨守成规。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