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事天才传奇(世界军事之旅)
1820900000004

第4章 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鲁登道夫

埃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步兵上将、军事家。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其总体战理论虽谬误甚多,但适应了当时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成为***军事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名言妙语

一个民族的精神团结现在是、将来仍然是领导总体战的基础。

军队数量、训练和装备是一支军队的外表,只有精神的和道德的内涵才能赋予军队以力量,使其坚持旷日持久的总体战。

生平介绍

鲁登道夫于1865年4月9日生于波森省的科鲁泽尼亚。他18岁参加普鲁士的军队。1894~1913年,除2年期间担任连长职务以外,他一直在施里芬和小毛奇领导下的总参谋部任职,担任作战课的课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还担任过驻杜塞尔多夫第三十九福塞里耶尔联队的司令,以后又指挥过驻斯特拉斯堡的骑兵旅。1914年8月22日,由于他在列日要塞作战中立下战功,被提升为驻东普鲁士德国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兴登堡是该集团军司令)。

当时德国的东普鲁士战线正处于紧张的状态,鲁登道夫到任后,协助兴登堡取得了坦宁堡对俄军的胜利,随后又在马祖尔湖和尼门河打败了俄国军队,从而扭转了东普鲁士的战局,把俄国军队驱逐出东普鲁士。

德军在东普鲁士取得胜利以后,为了支援惨遭失败的奥匈军队,把第八集团军调到波兰西部,新组建了第九集团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继续分别担任军长和参谋长。德国第九集团军从波兰东部直接奔向维斯瓦河,其目的是把强大的俄军引向它自己,以解奥匈军队的困境。11月初,兴登堡升任德军东线总司令,鲁登道夫还是他的参谋长。当时德国兵力不足,无法全面进攻,到11月下旬德军反被俄军包围,不得不突围。

1915年,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提议在东线与俄军决战,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达到消灭敌军的目的。1916年8月29日,德国任命兴登堡为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总监督。鲁登道夫是狂热的****分子,是兴登堡的精神指导者。他为了搜刮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制订了所谓战时工业和辅助服务的“兴登堡纲领”。1916年德军占领罗马尼亚以后,从罗马尼亚掠夺了大量的物资。

然而,这时协约国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占据优势。鲁登道夫为了恢复双方力量的平衡,在大陆上采取战略防御,在英国周围则采取潜艇战争。但是,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的结果,却引起了美国的参战。鲁登道夫想在美军来到欧洲大陆之前,迫使英国投降,但是他的目的没有达到。1917年春,德国军队撤到齐格菲防线。

1918年德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经济上被封锁,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军队的精神状况更是不佳。面对这种现实,鲁登道夫认为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只有进攻,哪怕是冒险的进攻。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军队在西线共发动了5次进攻,5次进攻虽然突破了协约国的几道防线,但根本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另外,由于鲁登道夫的作战计划不慎泄露给了协约国,德国的物资已经大量地消耗了,无法供给。美国军队这时已经抵达欧洲大陆,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协约国军队展开全面反攻。8月8日协约国在亚眠地区消灭了德军16个师,鲁登道夫不得不在8月14目召开的最高军人和高级官员的会议上说:“战争已经不能用军事战役取胜了”。但是,直到9月29日鲁登道夫才正式要求德国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后,鲁登道夫离开德国旅居瑞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包括于1919年出版的《鲁登道夫的个人故事》、1920年出版的《我对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和《总参谋部及其问题》。1919年春,鲁登道夫返回德国。他拥护极右翼的政策,参加了所谓的“民族俱乐部”,计划消灭魏玛共和国和建立军事独裁,并参与组织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动。不久,他和**建立了密切联系,策动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在随后的审判中,鲁登道夫发表煽动性的演说,攻击魏玛共和国,最后还是被无罪释放了。

1924年5月,他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中的**成员。1925年4月,鲁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竞选,结果仅获得1.1%的选票,当年就辞去了党的主席的职位。其后,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坛,致力于撰写关于战略和总体战的着作,这就是后来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去世。

着述概览

《总体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鲁登道夫论述如何动员全民力量参战的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全书共7章。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书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有:

一、总体战不仅是针对军队的,也是直接针对人民的。鲁登道夫认为,总体战从战场范围看,它“已经扩展到了作战国的全部领域”,从卷入战争的人员看,不仅仅是军队,“而且直接涉及参加国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总体战的出现,既是政治变化的结果,也是随人口不断增长而实行的普通义务兵役制,以及使用杀伤力日益增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总体战与民族生存休戚相关,因而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也“只有当整个民族的生存真正受到威胁,全民决心投入战争时,总体战才能实施”。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鲁登道夫用很大篇幅分析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精神原因。他特别强调民族的精神团结,认为它“现在是、将来仍然是领导总体战的基础”。因为“军队的数量、训练和装备只是军队的外表,而精神的和道德的内涵才能赋予军队以力量,使其坚持旷日持久的总体战”。鲁登道夫在强调民族的精神团结的重要性时,极力鼓吹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自然是应痛加批判的,但他从德国失败的教洲中认识到民族的精神团结的重要作用,又是符合现代战争的规律的。

三、经济是夺取总体战胜利的重要因素。鲁登道夫认为国家的经济因素和民族的精神因素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互为影响,是总体战领导考虑制胜问题时缺一不可的。他说:“经济不是死东西,它可以产生力量,也可消耗力量。”一方面,农业、工业和劳动力,及其他许多经济部门是战争的支柱,它们可以满足人民和军队的需求,使后方的经济秩序得以维持,使成百万工人有机会挣钱养家,从而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占用成百万工人,其中大部分具有作战能力,从而使军队失去一大兵源。此外,国内交通和对前线的运输要保持畅通,大部队靠铁路进行机动的计划要能随时付诸实施,都需要大批工人。如果加上这些因素,那么适于服役而未能服役的德国人的数量还要大得多。总体战领导对这些问题应高度重视,并经常给以关注。

四、军事行动要协同、突然、迅猛、彻底。为了实施总体战,陆海空了军必须密切协同;要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突然性,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机动性,以及空军所具备的特部队集中到任何作战地点的能力,有助于突然性的达成;利用己方在陆上、空中或海上的兵力兵器的优势,构成主要突击方向,对薄弱部位的敌人实施进攻,一举将敌击溃;要尽可能绕到敌军背后,实施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无论陆上还是海上和空中,只要进攻取得胜利,应立即实施追击,使敌人的失败变成溃逃;空军除以主力夺取制空权外,还要攻击敌后方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目标,保护己方领土和居民免遭敌机空袭,海军要以潜艇等实施封锁,切断敌国海上补给线。

五、统帅是实施总体战的首脑。鲁登道夫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战争指挥上的“危险的多头体制”,力主予以统帅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绝对权力。按照鲁登道夫的看法,“统帅系指以其头脑、意志和心灵为维护民族生存而领导总体战的人”,统帅必须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洞察力等素质。统帅的职责,平时要致力于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审查财政和经济,处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战时要指导战争全局等。鲁登道夫为使统帅能完成这样一大堆任务,主张建立国防参谋部,由陆、海、空、宣传、军事技术、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奇才组成,完成统帅赋予的任务。陆、海、空军总司令也应体现统帅的意志和思想。

人物点评

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之一,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1935年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一书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很广。总的来看,他的总体战理论是建立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一场速决战。虽然这一理论谬误甚多且为人诟病,但鲁登道夫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第一个集中论述总体战的军事理论家,对很多问题的探讨还是有价值的。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了某种程度的反思和总结,并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战略,不仅看到战场波及全国和全体军民,使参战国被迫进行总体战的一面,而且看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使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增强,同时又为实施总体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的一面,对研究未来战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是前人所不及的。当然,鲁登道夫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在政治上鼓吹***侵略及民族沙文主义,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从而适应了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这对世界人民来说,意味着空前灾难,是必须对其加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