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06

第6章 (五) 春秋五霸(一)

(五)春秋五霸(一)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

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一些。这些

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在历

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以

,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权力落到诸

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

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

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

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

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

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

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

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

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

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

,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

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

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

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

“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

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

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

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

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

,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

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

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

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

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

晋文公又

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

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姓芈,名旅,一作吕,或侣,楚穆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

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

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

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

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

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

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

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

,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

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姓子,名兹

父,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

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

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

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

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

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

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

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

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

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

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

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

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楚军久围宋

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

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

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

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

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

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

,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左传》中也并未

以霸许他。因此春秋五霸也有另外两种说法:“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和“

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宋襄公并没有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