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62

第62章 (六十一) 文化巨人苏轼 (1)

(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 (1)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叶大文学家、书画

家、学者。

苏轼于北宋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诞生于四川眉山。“苏氏出高阳

,而曼延天下”。父亲苏洵闭门读书将近20年,

苏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才学远近闻名。在一次游玩时,苏轼将一个鱼潭命名

为“唤鱼池”,得到了青神进士王方的赏识。至和六年(1054年),19岁的苏轼和王方的女

儿王弗结婚。王弗是个贤内助,侍奉公婆极其恭谨,待苏轼更是无微不至。她经常

陪伴苏轼读书,经常劝苏轼和人交往要谨慎。可惜她和苏轼才共同生活11年,便不幸病逝。

嘉元年(1056年)三月,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启程入京,参

加次年礼部按例举行的贡举考试。九月的举人考试,苏轼、苏辙都顺利通过了。第二年正月

的礼部考试,苏轼的文章使所有的考官连连叫好,以致欧阳修还以为是他的门生曾巩所作

,为了避免受人攻击,欧阳修把这份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启封才知道是苏轼的。取为第一的

既不是曾巩也不是苏轼,欧阳修后悔莫及。好在苏轼兄弟和曾巩都录取在高等里。礼部复试

时,苏轼取个第一。三月五日,宋仁宗赵祯在崇祯殿亲试进士,苏轼金榜题名,中二科,赐

进士及第。苏辙也在录取之列,赐同进士及第。苏轼兄弟同科进士,一举成名。

正当苏轼兄弟进士及第,兴高采烈地等待朝廷委任官职时,母亲病故,他们便随父亲匆

忙离京,回故乡奔丧。从此在家守孝27个月。

1059年十月,苏轼见丧期满,便和父亲、弟弟启程还京,朝廷授官诏书很快下来,兄弟二人

都被授予九官小官主簿,是干杂活的,他俩拒绝赴任。

欧阳修对朝廷不重视人才愤愤不平,大力推荐苏轼兄弟。苏轼也把他写的《进策》25篇、

《进论》25篇,进呈皇帝。嘉NC042六年(1061年),朝廷举行一次临时特别考试——

秘阁的科举考试,苏轼兄

弟都被推荐参加了。苏轼写了六论,文章写得“文义灿然,时以为佳”。最后,仁宗在崇政

殿御试。苏氏兄弟言词激烈,击中时弊。仁宗认为此二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把苏轼取为

三等,苏辙取为四等。回到后宫,仍笑逐颜开,皇后问起,他说:“今日我为子孙得两位相

才。”

苏轼的25篇《进策》、《礼以养人为本论》和《御试制科策》,直言不讳指出大宋王朝

在所谓太平景象下潜伏的危机,大声疾呼要进行改革。

苏轼的文章很快便传出天下,他以一个青年改革家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嘉佑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苏轼任凤阳签判期满,回到汴京,入判登闻鼓院。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苏轼起而与王安石抗

争。苏轼和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是不同政见的分歧。如在解决王朝财政拮据的问题上,王安石

主张“理财”,苏轼主张“节流”。这是一个根本的分歧,这种分歧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实践的根源。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苏轼外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公余游访寺庙,宴饮湖畔,赋诗唱和,留下了许多歌颂西湖的千古绝唱,

最脍炙人口的恐怕要数“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句子了。他同僧侣歌妓

交往,留下了许多趣话,活尽文人的洒脱。他体贴民间疾苦,因而也很有政绩。他和太守一

道治理钱塘六井,开沟易管引西湖水,使六井水常满,为杭州百姓解决吃水问题。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时,王安石的处境不妙了,老朋友纷纷离他而去。又加上天灾频频

,皇上惊恐,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苏轼在密州时,王、苏相和诗,摈弃前嫌成为诗

友了。

杭州任满,因弟弟子由在齐州,苏轼也请求调往山东。他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到任。

密州任满,苏轼去济南找子由,辙已任职汴京,他去迎接哥哥,欲同入京。上头却下来

旨意,不许苏轼进汴京,改派徐州。

苏轼改任徐州,在《湖州谢表》中发了几句牢骚,

其中“新进”、“生事”之语,刺痛了朝中当权

者李定等人。他们纷纷上章弹劾,从苏轼诗中摘出一些对新法不满的话,无限上纲,欲必置

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李定列出了苏轼的四大罪状:

一是“终不悔,其恶之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辩”;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怨己不用”。

神宗不想追究苏轼,但御史们一再起哄要求,最后只好同意把苏轼拘捕审问。

对和苏轼有诗文来往的人,逐一调查,开列张名单。一张是收有苏轼讥讽文字,不申

缴入司的,有王巩、僧道潜等29人;一张是收有苏轼诗文但无讥讽文字的,有章傅等47人。

甚至连过世的欧阳修等人也牵连其中。

苏轼自料此次必死,心情沮丧。在狱中

给弟弟写了诀别诗,然后等死。已

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的公案,以“公一言

而决”。

当神宗读到苏轼的诀别诗,深受感动,认为苏轼还是爱君的。因为其中有“圣主如天万

物春”的句子。

最后,御史台逼苏轼写长达二万字的“供状”,以“讥讽政事”的罪名结案。苏轼获释

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其他与苏轼案有牵连的人也各有

处罚:王洗,贬官谪居;苏辙,贬为筠州监酒;王巩,贬为宾州监酒;张安道、司马光、范

镇、陈襄等二十二人,各罚铜二十。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黄州,住在临皋亭驿站。苏轼平时“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迫于生计,幸亏

老友马正卿请得数十亩旧营地,让他开垦。苏轼带领家僮,在朋友帮忙下,开垦黄冈

下的这片土地。

此地处城东,人们称为“东坡”。苏轼又在东坡上盖了几间草房,命名为“雪堂”。苏轼

很爱自己的东坡和雪堂,从东坡躬耕起,他就自号“东坡居士”。

谪居期间,苏轼潜心研究佛教思想,他的创作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正如苏辙说的,

苏轼谪居黄州之前,他兄弟俩文章还不差上下,及苏轼“谪居黄州,杜门深居,驰骋翰墨,

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他便望尘莫及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苏轼的代表作《念

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均在这时创作。虽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

错把黄州赤壁当蒲圻赤壁,但其二赋,却成为千古绝唱。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改移汝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

,积极起用反对变法的人物。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苏轼也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刚上任五天,

被召还京都居礼部郎中。半月后,提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提升为中书舍人。不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