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09

第9章 (八) 孔子与中国文化

(八)孔子与中国文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

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

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

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

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

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

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

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

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

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

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生性正直,与人为善。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

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

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

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

危险。孔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

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仕途坎坷,他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

统治者对于他始终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

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

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

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他虽被鲁国迎回,但

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的,都收为学生。如曾点、子路

、伯牛、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

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

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他提倡勤奋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他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

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要求弟子“发奋忘食”,

“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同时他又批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

学则殆。”(《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

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他还强调学

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的教育实践与

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子路,熟悉古

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

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

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

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

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

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

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

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

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

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经孔子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

指导思想逾两千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

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

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

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

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

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在中国5 000年的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

孔子了。

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

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不失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

巨擘。他早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尊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及后来形

成研究他们的孔学、儒学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源远流长,影响面之

广阔举世无双,确实占据了2 500年来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受到冲击,开始动摇。但其中的优秀成分还在发挥着积极

的影响,对发展社会主义中华文明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可以明确地说,没有古代孔子、

儒家和后来历代孔学、儒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

的发展,孔子的思想产生出了不同的时代内含和特殊形态,其中的优秀传统对我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世界新文化的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