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全球价值链与失衡(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8292600000002

第2章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基础

微观篇:全球价值链

第一节:何为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正是由早期产品的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等概念逐渐演化而来。波特认为企业生产产品包含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最终销售等多个不同但又相互连接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均形成价值是企业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形成的价值相连接即形成了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鲍德温指出商品、投资、服务、专业技术和人们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跨国流动,称之为“供应链贸易”。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贸易和劳动力市场都产生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如收入不平等、贫穷和环境等问题。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在过去的20年里,运输和通讯成本的下降、科技的快速进步、政治经济壁垒的降低和资本流动的放松管制都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力。

一.科技革新与贸易成本下降

科技进步是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驱动力。科技进步使得全球化生产成了可能,为生产国际分工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运输技术的重要科技创新也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更多会受到运输速度增加和可靠性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改善了物流服务,促进了中间产品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易。随着电子传输商业服务交易的迅速增加,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领域内的服务贸易量也逐年上升。随着电子通信逐步取代面对面交流,地理距离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重要性下降了。

二.两次分离与垂直专业化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依托于科学技术的革新。鲍德温将蒸汽机革命和信息革命视为影响全球分工最重要的两次科技革新。第一次分离开始于蒸汽机革命;第二次分离开始于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使得国与国之间交通和沟通的成本开始下降,国际生产的分工范围也开始不断扩大。科技革命带来的两次分离促进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增长。Balassa在1967年最早提出了垂直专业化,并将其定义为:将一项商品的连续生产过程垂直分割成一条垂直的贸易链,而由每个国家以其比较优势承担某个阶段的商品生产,获得相应的附加值。

第三节:经济贸易制度自由化

政治经济壁垒的消除是贸易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也是全球价值链的制度基础。如今,全球生产网络由三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所构成,即欧洲、亚洲和北美。就欧洲的区域生产网络而言,中东欧国家不断加入欧盟给欧盟国家内部创造出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空间,编织了一张紧密的国际贸易联系网络。亚洲的区域生产网络研究集中在中国入世的相关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进一步实现了贸易开放。研究同样指出亚洲各国较低的关税促进了中间品贸易的数量上升。此外,亚洲国家间的区域贸易协定也有助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价值链在这些区域的发展。

第四节:外国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

就传统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是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从而使其经营活动利润最大化。从国际投资理论的视角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我们发现成本降低和产品差异化是全球要素最优组合的核心目标。

一.垂直专业化与水平专业化

生产率的差异性对公司决定是否将某个生产过程执行外包,还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或常规贸易来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微观企业的FDI作为一个研究变量进入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支被称为“垂直型FDI贸易一体化”的研究。而另一分支则称为“水平型FDI贸易一体化”研究,含义为此类FDI的存在使得微观企业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致生产和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绕开贸易壁垒直接在当地销售,其间接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收益来源于东道国市场的企业产品销售。

二.外包与一体化

Antras和Helpman认为要素合作的模式取决于合约投入密集度,外包一般出现在组装密集型产品所处的产业中,而一体化则出现在研发密集型产品所处的产业中。而企业是否进行要素流动则取决于企业间不同的生产率。企业对外进行要素流动相比本国内部生产流动将会形成更多的沉没成本,两位作者指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率足以抵补此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对外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