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83100000036

第36章 孔子与《论语》

第3章第2节孔子与《论语》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生在

鲁国,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孔子早年丧父,

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

“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

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闶彰磐剑盏难还芷陡还蠹?

说有3 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

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思想家孔子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

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

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

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在孔子看

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

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

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

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

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

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

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

“仁”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

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

”的思想具有哪些特征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的价值内涵是什么呢?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

情感性、自得性而言。“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

”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

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

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

切都奠定了孔 幼魑泄酥潦澜缱钗按笏枷爰业牡匚弧2唤鋈绱耍诩盖旰蟮慕裉欤?

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

,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

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

修养体系。

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

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

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以

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

“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

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

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发奋忘食”,“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为政》)。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

孔子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逐步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

《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汉朝以

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

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

共同的主题。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

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

,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

《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

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

《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论语》只记录了孔子诸多言论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

子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

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勇猛机智的子贡等。但

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论语》的文学

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而》)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除了有很强的文学性,还鲜明体现了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

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

中庸”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

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